分享

李健,我为父亲而骄傲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我几乎从来不追星,也很少崇拜什么偶像。

李健是一个例外。

作为《人物心理》板块的第一篇文章,我想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写写我的“偶像”。

1

李健,1974年9月23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出生于文艺世家。

家里三姐弟,李健排行老二。

从小受家庭的陶冶,学过戏曲,练过武术,其父亲名叫李九良,原是黑龙江省京剧院武生。

按照父亲的规划,他是希望三个孩子都跟着他学戏曲,将来子承父业的。

童年时期的李健,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在文化局的职工幼儿园里,虽然经常与同学起摩擦,但他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很优秀 。

那是1988年6月23日的一个下午,李健坐在家里,看着阳台外面,突然间有个想法,能不能学门乐器?

做了各种性价比的计算,加之受电影《路边吉他队》等的影响,他迷上了吉他。

母亲用一个多月的工资给他买了一把红棉吉他。

接着,他便找小广告,各种吉他班,有二十块钱、三十块钱一个月,看了一个四块钱的。懂事的小李健,就报了一个四块钱的吉他班。

据说这个班的老师非常“狡猾”。

每一期课程结束时,老师都会弹一首更难、更好听的歌曲,弄得大家都心痒痒想继续学。

但是继续学下去,就要涨价。

他就帮老师调琴、扫地,老师就不收他学费,让他继续跟着学下去。

这段调琴的经历,对他的乐理能力是重要的积累。

他说:“我觉得在我的少年时光里面找到了音乐,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事情,从此之后有了很多精神世界。” 

2

1993年,上高三的李健为了高考加分,参加了清华大学面向全国文艺爱好者举办的冬令营。

在活动中他以一首《说句心里话》获得了全国第一名,为高考加了50分,最终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

一直到这里,都是一个典型的幸运的学霸成长经历。

进入清华是一个转折点。

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其实直到大学的时候,对我来讲才真正意味着成长。

他在整个中学时期成绩都很好,不用太费什么力气都能做到前几名,在清华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每个成绩好的孩子,遭遇成绩的挫折,大约都是必然的事,从某个角度角度讲,也是一件好事。

宿舍有六个人,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上铺是一个对哲学很感兴趣的人,当时他大一的时候就看黑格尔。

另外一个同学是不停地学语言,学英语、学日语、学法语、学德语,大家都觉得很难读懂的阅读理解,他却暗暗地点头说这人的文笔还不错。

奥林匹克数学金牌、物理金牌,班上都不缺。

别人也不费什么力量就总是能考97、98分。甚至有人总分100分,能考到105分,因为答得特别好,教授多给了五分。

他不一样。

他可以通过努力、勤奋,拿到六七十分、顶多八十分,已经是他的极限。

原来学霸之外还有学霸。

他也不得不承认,学数学、学物理都是需要天赋的。

这对于一个内心一直骄傲的少年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原来自己在学习天赋上,不过如此。

这相当于将他过去十几年建立起来的自我认同瞬间摧毁,信心被打击得体无完肤。 

3

大三的时候,李健开始厌学,并且生出了退学的念头。

我在查到这段资料的时候无比惊讶,“清华才子”一直是他重要的标签,没想到他竟会有想中途放弃学业的时候。

这可不是比尔.盖茨之类的退学,他是真的学得太辛苦,想放弃。

但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很长一端时间,他整天都郁郁寡欢。

有一天,在宿舍里整理书信时,翻到了大一时家里的来信。

上大学之前,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刚上大学时,很不适应一个人独立生活,常常想家。

家信,成了他校园生活里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其实每封信的内容大致相同,除了嘱咐他努力学习和注意身体外,让他别怕花钱。

这些家信,成了他与家庭之间的纽带。

在高手如林的清华,激烈竞争之外,也是难得的温馨记忆。

在大三他准备退学的时候,再次读到这些信件。父母的满篇的喜悦与自豪,让他羞愧难当,泪流满面。

清华,对于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是一份荣誉,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守护这份荣誉。

他说,我应该感谢那些信件,感谢我的平凡而温暖的家庭,给了我最初的力量。

家庭的期望和责任,当然是一种羁绊,但也是重要的力量来源,怎么平衡这种关系,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李健,一直在寻找这个平衡。

4

在学业上遭受重大挫折的时候,音乐成为他重要的支撑和认可来源。

只要他参加的一些歌唱比赛,成绩都很好,甚至基本都是第一名。

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励。

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开了个人的毕业演唱会。

他说,那时候大家才知道我不是整天抱着吉他在玩,是真的有在学东西,也写了一些自己的作品。

教授们才知道他不是一个不学无术、虚度光阴的学生。

这是他自己争取来的认可。

你以为他会就此走上音乐之路吗?并没有。

毕业之后去他便去了广电总局,当了一个网络工程师。

这是一份人人艳羡的工作。工作轻松、待遇优厚、受人尊重。

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他的人生也实现了大部分普通人的理想:好大学、好工作,光辉灿烂的未来。

人人羡慕的工作,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找不到成就感。

即使工作不尽如人意,要跳出这个舒适圈,也不是一个容易的抉择。

在他最在困惑的时候,大学的校友,水木年华的卢庚戌找到他,说:“李健,你还想不想唱歌,想不想一起唱歌?”

他辞掉工作,悄悄就跟卢庚戌唱歌去,“水木年华”就此诞生。

而家里根本不知道他已经不工作了。

这大约是他第一次,瞒着家里人做一个相对冲动而任性的决定。

5

2001年4月,卢庚戌与李健创立了“水木年华”。

很幸运,两个清华毕业生的音乐组合,备受关注。

同年9月,发行组合首张专辑《一生有你》,同名主打歌《一生有你》走红,获奖无数。

一时之间风头无俩,可谓出道即颠峰。

做组合是对一个人的考验,需要一个长时间磨合。很快,两个清华的音乐才子之间出现音乐理念的分歧,并且几乎没有调和的余地。

2002年5月,水木年华发行第二章专辑《青春正传》,专辑发行后不久李健选择退出。同时,放弃在“水木年华”所有歌曲的版权,保证永不再唱。

李健说,退出水木,对我而言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他大概当时是无比坚信那是正确的选择,也相信自己的音乐天赋,能够独自创出一片天地。

此后,他便进入漫长的沉浸期、低谷期。

这段低谷期,长达八年之久。

如果,由风光无限到无人问津,包括收入锐减、生活清贫都能忍受的话。

那么这一时期父亲的病重,对他而言,便是难以磨灭的伤痛。

6

在他岌岌无名的时候,父亲被诊断出癌症。

要做手术,他当时全部积蓄仅有的几万块钱,全拿出来,都杯水车薪。

他才意识到,有些时侯钱是多么重要。

他和姐姐凑齐了钱去交费时,父亲感动得哭了,他说:“孩子们懂事了,给孩子们添麻烦了。”

这让本已愧疚不已的李健,心如刀割。

我不知道,他在那一刻会不会想,如果他没有从广电总局辞职,或是没有选择从组合单飞,是不是就能够给父亲提供更好的经济支持和治疗呢?

这个心结,直到父亲去世多年之后,仍然困在他的心间。

父亲去世前,他歌唱事业没有什么大的起色,父亲一直担心他的生活。

多年以后,他终于功成名就,父亲却再也看不到。

为了纪念父亲,他曾经写过一首歌叫《父亲》。

里面写道:你为我骄傲,我却未曾因你感到自豪,你如此宽厚,是我永远的惭愧。

母亲看到他的成就,当然是高兴的,常常看着他在电视上自己一个人鼓掌。高兴之余常常又会说:“要是你爸还活着该有多好。”

选择一条自己想走,却又不那么容易走的路,家人的担忧和自己的愧疚,很多时候是相伴存在的。

这样的心理冲突,也只能靠时间来消解。

7

数年之后,重新录制《父亲》这首歌,李健在最后加了一句:我终于明白在你离去的多年以后,我却为此,因你感到骄傲。

他说,我知道了,我为他感到骄傲的,是他对生活的隐忍和对家庭的忠诚。

父亲是我见过的最老实善良的人,用当今的话说,就是完全无公害。

他对于父亲的最初印象是在一个初冬季节,估计三岁左右:

我记得我站在床上,父亲边给我穿棉裤边说:“下雪了,冬天来了。”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看着窗外鹅毛大雪从天而降的情景,那也是我对雪的第一次记忆。

但这次记忆中,完全没有关于寒冷的感受。

父亲教会他,在普通生活中发现温暖,过好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同样有意义。

当记者问起他怎么看“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他回答道;“如果我们有眼前的苟且,也会有远方的苟且。我们不能老把希望寄予远方,眼下即远方。大部分老百姓是善良的,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不应该被叫做苟且。”

父亲一辈子兢兢业业,对家庭忠诚,对工作敬业。心无旁骛,踏实诚恳。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或许会认为这样的人太傻,没有冲劲,不敢突破。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人的一生,就是靠这样的坚持走过来的。

在最低谷的那几年,李健正是靠这样的隐忍和坚持挺了过来。

8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李健送父亲回哈尔滨。

火车上,父亲已经很虚弱,去洗手间都需要搀扶或者背着,为了照顾父亲,他一宿没怎么睡觉。

当他背着父亲时,父亲对他说了句:“原谅爸爸。”

他强忍着泪水。

父亲太客气了,即使对自己从小背到大的儿子他也如此客气,为自己给儿子添麻烦而感到抱歉。

为别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正是李健重要的人格魅力所在。

在新一季《中国好声音》中,一位选手郝亚青含泪说:“我是个活动歌手。”

导师问:“什么是活动歌手?”

哈林解释:“就是大楼开幕时就去……”

李健则淡淡地说:“哦,和我们也差不多啊。”

他对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都有着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原初的善良。

如父亲一般的善良。

对于女性,他说道:“女性从来都艰难,付出永远比男性多。我其实很欣赏那些靠自己能力把生活过得很好的女性。”

他有着人人艳羡的夫妻关系,像一首《传奇》。

谈起夫妻的相处,他说“脾气太火爆的女孩我不喜欢,不能容忍对我喊,特别温柔百依百顺的也不行。”

“我和太太相处必须平等。就是有些问题,不能因为我年龄比她大,就要照顾她迁就她,就默认一个我不能容忍的结果……太太最终吸引我的不是容貌,是她说话的方式和内容。”

对于粉丝,他取了另一个名字叫“听友”。

他说:“我觉得他们对我都是有所期待的,也能理解我,就是当别人说我慢的时候,他们能够耐心等待。

当我不出名的时候,他们有耐心向别人解释我是谁。除了感激,只有感激,因为我成长了,你们也长大了。

有一天你们也会像我一样,步入三十,步入四十,成家立业,我希望我们能够共同成长。”

他写了一首歌《谢谢你》,里面说:

当有一天我无力衰老,希望我们能够彼此骄傲。

9

李健的人生走到今天,就像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努力地一边寻找自我认同的方式,一边平衡自我选择与家庭束缚之间的关系。

他的分寸感,他的通透和得失取舍,都源自于此。

一路走来,他看似坚定甚至有些固执:坚持音乐事业,坚持丁克,与娱乐圈保持距离,人际关系疏离……

似乎很少矛盾,很少彷徨。

其实不然。

他也同样有纠结,有愧悔。只是,他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方向。

最终,他与自己达成和解。

不再为父亲没有看到他有所成就,为他骄傲而遗憾:他们,原本就一直为彼此骄傲。

过好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本就已经很了不起。

写在后面的话:

《人物心理》这个板块,是一个新的尝试。

心理学的科普,从我开始做临床心理咨询开始,就坚信需要做,而且特别匮乏。

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家长有意为之,是因为不清楚、不了解、不沟通造成的。

心理学的理论本身枯燥而晦涩难懂。

怎么将这些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还能尽可能充满趣味性,让大家愿意看,喜欢看,能吸收,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解读大家熟悉的,感兴趣的人物的心理过程,我想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

欢迎大家留言,提议你想看的人物解读。

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每天一篇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式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