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总是说话不算话,怎么破?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明明答应得好好的,转头就忘记了;

头天晚上信誓旦旦,第二天去上学一定不迟到,结果早上赖床不起;

无论让做什么,都是万能应答:“等一下”“等一下”,结果一等就没了下文。

凡此种种,孩子的嘴巴像抹了蜜,什么都答应,行动上却总是像被人拉住了脚,挪不动步。

家长们着急上火,连催带拉,仍然无济于事。

渐渐地,孩子习惯了随口答应,父母也只能“随便听听”,走入一个恶性循环。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孩子总是说话不算话这件事。

1

真的愿意&随口答应

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是:孩子是诚心答应,还是敷衍应付。

常碰见这类孩子,答应的事不做,却还理直气壮:“我本来就不想做!。”

我顿时来了兴致,于是问她:“你本来就不想做,那干嘛要答应呢?”

她叹了口气,嘟哝着说:“我要是不答应,他们又要一直说,一直劝,说来说去就是我不对,反反复复说,烦都烦死了。”

停了一下,似乎想到了办法,轻松地说:“还不如答应他们算了,我也安静,他们也满意。”

这里的“他们”,当然是指父母。

我忍住笑,问她:“那你答应了不做,他们不是更生气,更说你吗?”

她有她的道理:“我管不了那么多,先答应了他们,其他的到时候再说。”

只要眼前暂时搞定父母,等会的事,明天的事,管它做什么。

这非常符合孩子的特点:只顾眼前,不顾后果,随口承诺。

实在躲不过去,就发挥耍赖本领:不听、不动、不说话,以不变应万变,百试不爽。

在长时间跟父母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他们早已摸清父母的招术:要么不停讲道理,要么生气骂一顿,说几句狠话。

除此之外,完全拿他没办法。

两相比较之下,随口答应,换个耳根清净,似乎也没多大损失。

2

束手无策的父母

孩子吃定了父母,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口头承诺”。

当孩子频繁说话不算话的时候,父母们能做什么呢?

最常见的便是反复念叨、催促:“还不快点,都叫了你早点出发,早点,早点……”

“明明说好今天去上学,还不起床,快点起床了,快点,快点……”

实在说得着急了,便脾气上来,一顿骂,甚至直接上手打。

孩子要么跟着顶嘴,比家长还有道理,要么“选择性失聪”,装作听不见。

即使挨一顿“竹笋炒肉丝”,也最多消停一个星期。

短暂的“乖巧”之后,又是更漫长的拖延、反悔、不讲信用。

长此以往,彼此的信任不断消磨,燃烧殆尽。

犯错成本太低,除了打骂之外,没有任何的惩罚,我们干嘛要那么辛苦地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呢?随心所欲它不香吗?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作《好的家庭教育,都需要有点惩罚》。

戳蓝字阅读:

好的亲子教育,都需要有点惩罚 

说的就是这一观点,家长们手中要有武器,才能跟孩子斗智斗勇。

孩子是最直接体现人性的本能的:怎么快乐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来。

讲信用、说话算话,实际都是跟本能做斗争,是为了长远利益,牺牲眼前利益,当然需要一定的约束手段。

有后果,才知道“三思而后行”。

3

做不到带来的愧疚感

我们接着说另一个角度:孩子总是说话不算话,真的心安理得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只要稍微有点良心,有点道德感的孩子,都会因为自己频繁地放对方“鸽子”而心怀愧疚。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会碰到习惯性迟到,或者临时取消的孩子。

见面的时候,无不是满脸的自责和愧疚:

“不好意思,我今天出发晚了。”

“不好意思,我今天睡过头了。”

“不好意思,我今天临时有事。”

他们的愧疚是真诚的,但是下次会继续迟到,也基本是意料之中的。

愧疚的感觉不断在内心积累,却又无法自我约束,是一种内在的冲突。

愧疚的感觉让人不舒服,于是干脆发明一种防御机制:隔离、屏蔽。

这也就是很多家长最恼火的地方:家长都快气炸了,孩子却站在一旁,面无表情,完全无动于衷。

似乎又在听,又似乎根本没有听。

这就是隔离。

他们将自己与外界隔开,不再去想,不再去体验。

你怎么想,你怎么感觉,与我无关。

一旦进入这个阶段,沟通和改变就会变得异常艰难。

4

负面强化的催眠作用

“你就是永远说话不算话!”

“你这个人,我对你的信任为零!”

“你就是个不讲信用的人,你说的话根本就不能信!”

凡此种种,给孩子定上:不可信、谎话精的便签,并且不断强化。

这是一种无形的催眠:告诉孩子,你就是这样的人。

鉴于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加之每天不停的重复和强化,“奇迹”发生了,孩子果真越来越认同父母的评价,越来越破罐子破摔。

我经常举一个妈妈叫孩子起床的例子。

这个妈妈的儿子已经差不多上高中,每天早上却都必须家长兴师动众叫起床,不然就铁定迟到。

无论头天晚上答应得多么好:“我明天一定按时起床。”第二天都同样睡不醒。

妈妈坚信:“我家儿子真的是起不来,他大概是哪方面跟别人不一样,总之就是起不来。”

孩子也真诚地说:“我早上真的起不来。”

换言之,他就是不可能说到做到。

我纳闷起来,难道孩子的大脑构造真的跟别人不一样,起床特别难?

当然不是。

只是父母和孩子都认同了这一观点,共同维护着这个默契。

孩子相信自己真的做不到,父母一边抱怨,一边继续为孩子的“说话不算话”买单。

一旦接受:“我就是这样的人。”再想要突破,就更难上加难。

5

与本能做斗争

实际的真相是什么呢?

没有任何人是天生一诺千金的,人性的本能就是“好逸恶劳”的,遵守承诺需要强大的自我约束。

我们都是被训练成为“说话算话”的君子的。

成年人为什么要准时上班,因为迟到会被扣钱,严重的甚至还会被直接炒鱿鱼。

成年人为什么必须尽量遵守合约,因为我们深知信用透支的长远影响。

空头支票开得越多,下次再合作的几率就会越小。

成年人的信守承诺,都是无数血泪的教训堆积而成,教会我们:饭可以随便吃,话不能随便说。

孩子缺少这样的“社会教训”。

当他们承诺的对象是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怜爱,出于孩子“还小”的不忍,出于情感的考量。

我们很难对孩子“公事公办”。

于是,一再妥协,一再退让,一再善后。

结果,透支了对孩子的信任,最后,深信孩子“天生就是这样。”

必要的时候,对孩子也需要“公事公办”。

换个角度,别有洞天。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5000小时以上。

每天一篇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