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都害怕孩子读的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这本书,便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你或许听过书中一句经典的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它几乎被推崇为抑郁症的疗愈之书,在我跟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它被提到的频率也非常之高。

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能有如此的魅力?

01

“人间失格”意为失去做人的资格。

全书讲述了主人公大庭叶藏,消极、颓废、吸烟、酗酒、吸毒、多次尝试自杀、看不到希望、一路走向衰亡的一生。

这本书其实很薄,但通篇充斥着压抑、颓败、自暴自弃,究竟好在哪里?

读的过程中,一直会被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牵引着,却又无处释放。

恨不能冲上去一巴掌打醒主人公,却在下一刻不忍下手。

有人甚至评论说:“这样一个人,烂泥扶不上墙,本来就没有资格活着。”

是的,全书描述的就是一个孩子,怎么一步步走向“丧失做人的资格”的过程,战战兢兢、自我厌弃,却又不甘放弃。

他不断沉沦,不断逃避,甚至多次自杀,但就是,逃不开命运的魔咒,最终悲剧结局。

丧到不行。

02

其实,这本书也是作家太宰治本人的“半自传”。

太宰治在完成《人间失格》一个月的1948年6月13日,与朋友山崎富荣用和服腰带把两人绑在一起在玉川上水河投水自杀。

太宰治的一生,跟《人间失格》的叶藏一样,数次尝试自杀。

那时候,“抑郁症”这个名词还不太为人所知。

而我们以现在的视角回头去看,无论是书中的主人公还是太宰治本人,或许早就已经是重度抑郁症患者。

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生平记录,或者说人生自白。

这就能解释得通,它为什么如此被推崇。

因为,共情,被认同,体验到感同身受。

因为在初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有人在轻柔地按摩你的内心,随之而来的,你会有这样一种感受:

对对对,书中刻画的这个人物像极了我。

这么多年,我憋了一肚子的情绪和想法,终于有人替我说了出来。

理所当然的,抑郁情绪就会有轻微的缓解——这种缓解来源于共情、来源于感同身受。

换句话说,是因为“原来我并不孤单”。

在外部世界里,抑郁症的孩子们会被贴上各类的标签:矫情、作、逃避、娇气……

而在跟随书里的叶藏去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原来我不另类,原来还有人跟我有同样的恐惧和纠结。

内心被轻柔的安抚,就像婴儿找到一个温暖的怀抱,将自己小心地安放其中。

就像在无边无际地,迷茫地坠落过程中,触碰到一块软垫,安下心来。

这是很多抑郁症孩子,最渴望的感觉。

这本书,对家长或者心理学从业者,最大的意义,其实是理解抑郁症的内心感受,太宰治情感细腻、敏感,全文的描写都丝丝入扣。

他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窥见抑郁症的隐秘角落。

03

那么,这本书,真的能疗愈抑郁症患者吗?

很难。

它最大的意义是在于熨帖的安抚和共情,然而,主人公从始到终都没有找到自我突破的途径,甚至没有做真正的尝试。

绝望、无助和恐惧,是这本书最主要的基调。

读来,会被一种无力感包围,生不出改变的力量和希望。

当然,作者传递的最大希望在于,在如此绝望的状况之下,叶藏依然在努力地尝试活下去。

即使自我厌其、找不到方向和意义,他仍然在为“活着”这件事,拼尽全力。

告诉读者:“这些颓丧与消极我替你试了,你便可以放心大胆地去热爱这世间万物。”

是他能做到的最大善意和温柔。

至于应该怎么去热爱?他无法回答。或者说,若是他能回答的话,也不至于最终走上绝路。

作者常说:我这一生,尽是可耻之事。

但他却从未反省过一句:我应该怎么调整?

他在自己面前筑起一道高墙,堵住所有可能迎来不同生活的可能性。

看完《人间失格》这个故事,像是手里拎着脱下的鞋袜,光着脚趟过一条冰凉幽暗的河。

待你到了河的另一边,却赫然发现这里依然荒草丛生,没有一丝的光亮。

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我们找到这光亮呢?

04

看完通篇,浮现在我眼前最多的两个词是“习得性无助”和“强迫性重复”。

这两座高墙,一直横亘在叶藏的心中,让他不敢做任何突破,眼见着每一次改变和幸福的机会,从眼前滑过。

先说“习得性无助”。

如果说“无助”是面对某一状况的无力感——自己改变不了。

“习得性无助”就是连“有没有改变的可能性”这件事都不再去想了,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只会待在当下,默默地忍受。

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内心源动力的缺失,没有“去改变”的动力。

想得太多,行动太少,一到需要行动的时刻就会有无边的压力袭来。

因而,看起来,无比颓废,或是“懒惰”。

每当想要往前迈步时,总会一次又一次地在挣扎中败下阵来,最终退缩回“痛苦的舒适区”里。

什么是“痛苦的舒适区”?

我们大约很难理解。

就是在长久的痛苦情绪中沉沦之后,“痛苦”会变成一种我们无比熟悉,甚至感觉到安心的状态。

痛苦,是你熟悉的环境,也就是你的舒适区。

当我们感受到快乐,或者尝试去面对和改变的之后,反而会迎来巨大的恐慌:可能吗?我配吗?

慌乱中,无助感再次袭来,于是仓皇地逃回自己的“痛苦的舒适区”。

一次次的逃避,其实是在不断强化内心的“无助”:我没有办法,我改变不了。

放在《人间失格》的故事里。

他其实有无数可能会迎来“新生活”的机会:他遇到好几个爱他,愿意真心接纳他的女孩子,他甚至结了婚,努力过得像个正常人。

但在每一个“向过去告别”的瞬间出现时,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变故,或者说,让他害怕的,证明他不配的理由:

所谓的好友堀木的挖苦嘲讽;继女的一句:“我想要一个真正的爸爸。”等等,都会轻易地将他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脆弱生活信念摧毁。

他总会退缩回原本熟悉的状态里,感受痛苦的折磨,然后消遣痛苦、调侃痛苦。

真是让人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

而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恶果:

宁可在确定的痛苦中哭泣,也不愿为了改变的可能性去努力,从而错过一个个变好的转机。

05

接着说,“强迫性重复”。

回顾叶藏的一生,便会发现,他后几十年的生命,其实都是在重复早年的生活模式。

兜兜转转,看似经历了不同的人和事,其实都是在原地打转。

①幼年时的叶藏

叶藏从小出身在优渥的家庭中,父亲是议员,却冷漠而疏离,很少会跟叶藏亲近。

叶藏幼年时遭遇家里仆人的性侵和猥亵,但他只能将伤害深埋内心。

一个偶然的机会,叶藏扮演小丑,出人意料地赢得了父亲的关注和欣赏,他也似乎在这种满足中,暂时忘却了所有的不快和伤痛。

从此,他学到了一种“哗众取宠”的方式自保。及让他感觉到安全,又能因此收获关注和欣赏。

②青年时的叶藏

青年的叶藏,继续戴着面具,扮演自己“老好人”的角色,从不拒绝,对所有人都友好。

结交了掘木,跟着掘木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嫖娼、自杀,用药物麻醉自己。

整天戴着面具做人太辛苦,只能在酒肉和女人中放纵自己。

③中年时的叶藏

他继续伪装着自己,将自己隔绝于世界之外。

书中有一句话,“对于人,我总是恐惧地颤抖。”

叶藏再次沉沦与烟酒女色之中,因为“躺着她们怀里才能感到安心”,这种逃避让叶藏一次次地远离幸福。

梳理下来,细思极恐。

看似几十年的挣扎求生,却一直在重复过往的模式,像被蒙眼的小驴拉磨,以为自己在前进,却一直在原地转了一圈又一圈。

我很赞同有人评价的,读《人间失格》这本书,其实会给我们一种警醒:照见自己的人生,不要像叶藏一样,在痛苦中,一直重复过往的伤痛,虚度光阴。

如果你的孩子也读这本书,有机会,其实可以跟他们“共读”,一起探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

这世间,一定会存在“那束光”,只是需要换个角度,踏出舒适圈,去勇敢地拥抱。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5000小时以上。

每天一篇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