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不吵架,我们不沟通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从来不吵架的家庭关系,是不是最好的关系呢?

一旦在关系中发生争吵,是不是代表这段关系离结束不远了呢?

发生矛盾和不沟通,究竟哪一个对关系的伤害更大呢?

欢迎大家留下自己的答案。

近段时间,在做部分家庭治疗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坐在一起坦诚地交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家都担心一不小心,就会吵起来。

那简直太可怕了。

#1

拒绝跟父母坐在一起的孩子

谈到家庭治疗,一般最抗拒的会是孩子,跟父母坐在一起,会让他们觉得有压力,甚至很紧张。

还有另一点:父母一说话就吵,我在边上很不舒服。

又或者:我一表达自己的观点,父母就很容易跟我吵起来,最后都是不欢而散。

基于种种原因,孩子宁愿通过心理医生去转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是通过“生病”迂回地表达自己的心理需要。

想法设法让父母去猜,去赌,猜不对又生气、挫败。

费劲心思、绞尽脑汁,无比纠结。

就是不愿意坐下来,开放地直接谈。

彷佛吵一场架,就是天塌下来一般。

#2

我们都要单独沟通

明明说好是做家庭治疗,家庭成员也都来了,诚意满满。

谁知道刚说没两句,便纷纷歉意地表示:“医生,我这个想跟你单独谈,不方便当着大家说。”

于是,家庭治疗就变成了爸爸-医生、妈妈-医生、孩子-医生,分别进行会谈的奇特组合,总感觉哪里不对劲。

医生夹在中间,成了知道所有人秘密的聚焦点,顿感压力山大。

关键是,很多时候听一圈下来,也并没觉得彼此之间有多么深仇大恨,有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心中倒是纳闷起来:

为什么不能直白地摊开来谈呢?

说到底,还是担心,一言不合,便大吵起来。

那怎么收场呢?

#3

一言不合,就夺门而出型

做家庭治疗的时候,我会有个习惯:坐在靠门的位置。

为什么呢?

在家庭成员谈到不舒服的地方,想夺门而出的时候,及时阻止,让家庭会谈能够持续下去。

守门,是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

有的孩子,父母一说他不爱听的话,便激动地要冲出门,拼尽全力握紧门把手,也不管用,拦都拦不住。

有的父母,认为沟通不下去,自己快要发火的时候,便会接电话、抽烟等等,理直气壮地出去。

一开门,一出去,原本的沟通就会被迫中断,进展也就无从谈起。

当然,它的好处便是:会将气氛压制在争吵的边缘。

架,永远吵不起来。

#4

让孩子作中间人

夫妻之间担心矛盾升级,一不留神就吵起来,于是,派出孩子作为中间人,负责传话。

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话题,例如钱、打牌、家务分配等等。

一个已经成年的来访者说,他从小到大,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去牌桌上叫爸爸回家。

因为妈妈叫不回来,而且每次叫,爸爸都会跟妈妈吵架。

他其实很不愿意去叫爸爸,因为爸爸每次都会很不耐烦,甚至会骂他。但他跟妈妈没办法交代,便只能硬着头皮去。

他成了受夹板气的人,心里很憋屈。

即使已经成年,当初的郁闷和夹在双方中间的分裂感,依然记忆犹新。

#5

母亲/父亲,做和事佬

简而言之,便是孩子跟父母当中的一方,关系不好,甚至一说话就吵架,另一方便负责在中间传话,或者随时准备做劝和的工作,舒缓双方关系。

当然,常见的是母亲来做这个中间人的工作。

我曾经听一个妈妈说,她从来不敢让孩子和爸爸单独待在家里,因为害怕他们会打起来。

为此,她总是提心吊胆,半步都不敢走远。

父子之间稍微氛围一紧张,她的心就能提到嗓子眼,连忙把话岔开。

奇怪的是,尽管她十几年了一直避免着父子之间的冲突,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却丝毫没有改善: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就吵。

她夹在中间,无比心累。

#6

为何会害怕吵架?

诸如此类,在家庭沟通中,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绞尽脑汁地回避着冲突,害怕争吵。

渐渐地,真正的、坦诚的沟通,也就无从谈起。

原本应当是彼此最信任的人,却像各自守着大秘密一般,谨慎、顾忌。

为何会那么害怕冲突和争吵?

原生家庭,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关系处理模式的起点,也是对我们的关系应对影响最大的环境之一,我们今天谈的这个话题,同样绕不开原生家庭的作用。

我个人总结,可能会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供大家参考:

①原生家庭太多争吵、矛盾。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父母吵架,是一件会带来恐惧、焦虑不安的事情。

小孩子可能无法理解父母“床头吵架,床尾和”的相处模式,他们会将父母的每一次争吵,都当真。

父母会不会因为吵架,就离婚,就分道扬镳?

会不会分开之后就不要我,我到时候该怎么生活?

加上争吵本身自带的紧张、危险的氛围,对于孩子,会是巨大的冲击,甚至留下心理阴影。

长大之后,可能会对争吵过于敏感,一碰到争吵就想劝和,又或者稍一嗅到火药味,便会溜之大吉。

普通的争吵,对他们就意味着,战争、伤亡。

②父母从来不吵架,有不满都压抑在心里。

大约大家都发现了,这一种情况,跟我们前面提到的情况刚好相反,家庭过于“和谐”、“平静”,从来不发生矛盾。

彼此之间总是开开玩笑,嘻嘻哈哈一下,便把问题糊弄过去,从来不真正地正面沟通。

换言之,孩子无法学习面对冲突,解决矛盾的方法,根本就“不会吵架”。

只是,这样的和平,不是真的和谐,彼此都强忍着,对核心问题“绕着走”。

好像家里有个地雷,所有人都怕自己会踩到,于是努力躲闪着,时刻保持着警惕。

无形的压力,笼罩着每一个人,是潜在的自我消耗。

#7

争吵,也好过不沟通

话又说话来,吵架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吗?

当然不是。

沟通方式优劣的排序,大致应当是:坦诚、平静的沟通>争吵着沟通>不沟通。

遗憾的是,害怕冲突的我们,很难找到平静沟通的方法,大概率上,会直接跳到不沟通的死胡同中。

我个人建议是一步步来,先从不害怕吵架,开始。

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至少面对家庭亲人,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吵着表达也好,哭着表达也好,大喊着捶胸表达也好,都好过不表达。

渐渐地,发现,争吵,并不会结束一段关系。

吵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再慢慢学习,平静地说自己的想法,相信这样对方也能听到。

面对孩子,也是如此,不管他怎么说,先鼓励他说,认认真真地听他说。再去评判他的态度,慢慢引导他的说话方式。

比争吵更有害的,一定是,有话不说。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每周更新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