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焦虑型父母,遇到回避型孩子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回想一下,在亲子关系中,你是否总是主动的那一个?

总是积极地跟孩子沟通,努力猜测孩子的想法,帮孩子安排好一切。

生怕孩子不高兴,不舒服。

孩子呢,一点都不领情,回应总是淡淡的,稍不如意就一言不发,生闷气。

更有甚者,一不如意,就使出杀手锏——关门。

用实际行动,展示自己拒绝沟通的坚定决心。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此类亲子关系:焦虑型的父母和回避型孩子组合。

1

我们这里谈的焦虑型和回避型,是指两种典型的依恋类型。

焦虑型依恋在亲密关系中安全感相对不足,很担心对方会疏远自己,因此,会采用很多方式,积极跟对方靠近。

获得对方的认可,确认对方在意自己之后,才能安心。

回避型依恋,则完全相反,太亲密的关系会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急切地想逃离。

当这两者相遇的时候,沟通就会显得异常纠结、矛盾。

2

一个逃,一个追

焦虑-回避组合,最经典的互动模式,便是如玩猫鼠游戏一般,一个拼命追,一个努力逃。

父母想找孩子说话,想知道孩子心里的想法,孩子就是什么都不愿意说。宁愿打游戏,宁愿跟网友聊天。

有家长跟我抱怨,孩子除了要钱,几乎不会跟他有什么互动。想想都心寒。

家长一说:“我们坐下来好好聊聊?”

孩子立马警觉:“聊什么?我没什么想聊的。”

紧接着,要么就是家长费劲心思,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一言不发地坐着听。

似乎在听,又似乎没有听。

更有甚者,一旦父母要“开聊”,立马采取措施,把父母赶出房间,理由也是千奇百怪:

我困了,想睡觉了。

我要看书,写作业。

有同学找我,我要出去。

一边说,一边将父母推出房间,剩爸妈莫名其妙地站在原地。

跟父母聊个天,又不是上刑场,有那么难吗?

3

得不到回应的愤怒

焦虑型依恋的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没回应。

叫三遍没有不答应,火气就直冲上来。

答应去做的事情,五分钟以上没动静,气就不打一处来。

孩子的绝技是关门大吉,拒绝一切互动,焦虑的父母会想方设法打开孩子的房门。

我听过最惊险的,是孩子一言不合回房间、锁门,父母怎么叫都不回应,也不开门,自己在房间把音乐放到最大声。

爸爸气到了,直接从厨房拿了菜刀,将房门砍成几块。

并且,坚决不修,孩子的房间一直都没有门。

除此之外,还有直接撬坏孩子的门锁,用备用钥匙开门之类,几乎是常规操作。

也有的家长,会在孩子关门之后,一直在房门口骂。只是无论怎么骂,孩子就是一声不吭。

所有的话,都好像对着空气说。

满腔愤怒,无从宣泄。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大概很难理解父母得不到回应时的无助、焦急,以及不知所措。

而这些情绪,会统统转化成愤怒,不受控地倾泻。

而倾泄而下的情绪,又会吓到躲起来的孩子。

于是,更不敢开门,更不敢面对了。

4

一个掌控,一个被动反抗

焦虑型依恋的父母,会希望安排好一切,让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才能安心。

小到孩子出门穿什么衣服,带不带水,要不要上厕所;大到孩子的学习安排,要不要报补习班,读什么学校。

一切都做好计划,提前做好准备,才放心。

与此相反,焦虑型父母的孩子们,大多属于“拖延症晚期”患者。

口头上答应得:“好好好,马上,马上。”

却半天不见动静,奉行的是:积极答应,但是纹丝不动。

回避型的孩子大约内心也不喜欢父母事事都干涉自己,但他们很少会直接拒绝,而是用拖延的方式,进行被动反抗。

偏偏,焦虑型的父母,大多都是急性子,最希望叫孩子一声,他们立马就从椅子上弹起来才好。

因此,孩子的拖延,简直像抓住了他们的命门,让他们愤怒不已。

结果呢?孩子好像故意要气家长似的,你越急,越催,我越不动。

好一招,以静制动。百试百灵。

5

经常开空头支票

回避型的孩子,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便是经常说话不算话。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他们可不是说谎,因为承诺说出口的时候,他们就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不到。

这一点,在厌学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最淋漓尽致。

“明天上学。”

成了父母绕不开的魔咒,相信吧?又知道大概率孩子是做不到的。不相信吧,万一孩子说的是真的呢?

反复相信又失望,再相信,再失望之下,彻底对孩子失去了信心。

但其实孩子的想法完全是另一番场景,而且阵阵有词:“我原本就没想着明天去上学,我也知道我做不到。”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完全做不到,也不想做,那为什么要答应呢?

理由很简单:“我不答应,我爸妈又会不停地在我耳边说说说……反反复复劝我,实在太烦了,我只能顺他们的意,先让他们不再唠叨再说。”

为了片刻的宁静,甘愿透支信用,果然是孩子。

这也再次证明,回避型的孩子,很好会跟家长正面冲突,他不吵不闹,很擅长用“缓兵之计”。

拖、赖、被动,但就是不拒绝。

5

一个积极,一个消极

焦虑-回避型亲子互动,有很明显的特点。

父母似乎向陀螺一般不知疲倦,忙这忙那,努力帮孩子安排、周旋。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总是习惯所有事都操心,都设想到、考虑到,才能安心。

不管是孩子的事,还是伴侣的事,老人的事,都力求面面俱到。

他们似乎不会累一般,整天忙个不停,很少坐下来,安静地休息一会。

照顾好每一个亲近的人,似乎是他们的天职。

当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消耗,毕竟父母也不是铁人。

孩子的状态,完全是另一番场景。

与父母的周到、积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的消极、被动。

很少操心事情,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做事没有激情……

不满意父母给自己的安排,却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在何方,更不愿意自己去努力争取。

既依赖父母,又似乎不甘心,自相矛盾之下,陷入深深的内耗中。

父母过度消耗,孩子内耗,大家都过得不轻松。

7

写在后面:

综上,我们谈到的这些表现,更多是做一个呈现,让父母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方式。

孩子的某些奇怪的行为,其实是双方的互动模式引发的。

焦虑型父母,碰上回避型的孩子,是较难处理的亲子关系类型。

有机会,我们单独开一期,谈谈这类亲子关系,如何调整,才能破局。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每周更新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