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输不起”的孩子,怎么应对?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在我们生活中,一部分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是只能赢,不能输的。

输了就生气,撒泼打滚,怎么都哄不好。

面对这类输不起的孩子,怎么应对才合适呢?

1

一位家长说,她和孩子在家玩游戏,孩子要玩,她会陪玩。

但是她要求孩子输了,不许哭,不许发脾气。

如果哭了、发脾气了,就会请孩子去小黑屋里反思。

这个孩子是班上非常优秀的孩子,聪明、懂事、娴静,而且非常有能力理解老师所教内容。

听起来似乎效果不错。

2

这样的处理方法,其实有待商榷。

大人也一样输不起,为什么孩子一定要输得起呢?

面对胜负、得失,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原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几岁、十来岁的孩子,又怎么能那么容易达到呢?

只不过成年人不会失败了就撒泼打滚,呼喊哭闹,不舒服都藏在心里而已。

我个人认为,为人父母,首先反而是要接受孩子“输不起”这件事。

觉得输丢人,为了输难过,沮丧,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让孩子宣泄、消化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是一个必要的步骤。

若是强硬要求孩子输了不准哭,不准难受,恐怕很难培养起来孩子对于“输”的坦然态度。

不爽、憋屈压在心里,是会发酵的。

表面云淡风轻的背后,可能隐含着别样的危机。

3

真正需要留意的,是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①只要输了,就想放弃

不管是下棋,还是玩游戏,亦或是学习,只要输了,做不好了。

或者是觉得自己可能做不好,没有把握,便想到放弃,试都不敢试。

下棋输了就再也不下了,跳舞被批评了就再也不跳了。

一些从小到大都成绩超好的孩子,一次考差就可能产生厌学的情绪,大概就属于类似的情况。

失败的滋味当然是不好的,为了不再体验这种滋味,从此便只做有把握的事情,那其实相当于自设壁垒,放弃自己尝试、体验的机会。

②失败带来长时间的情绪困扰

一次考差了,一个月之后还是默默难受,想到考试都万分紧张。

下棋输了,干脆把棋盘都砸了,眼不见为净。

在哪里参加比赛输了,之后路过那个地方,心里都不舒服。

此种情况,就有点对失败的“应激反应”了,需要及时地干预和引导。

③输了就怨恨、嫉妒

看到对方成绩好,心里不舒服,干脆冲上去,一把撕了对方的试卷。

要是爸爸下棋赢了他,就对爸爸拳打脚踢,宣泄心里的不满。

所有的朋友,只能比他差,只要是超过他的,就绝交。

凡此种种,都是把失败的痛苦感觉,向外投射的表现。

说明孩子自己完全无法消化失败的负面情绪,而是选择把痛苦的根源归结到外界,要找一个“替罪羊”。

如此一来,孩子就没办法去思考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好,怎么才能赢回来,而是专注于怎么攻击对方,报“失败之仇”了

显然,方向就完全错了。

除了以上几种情况之外,因为失败哭一哭,甚至在地上打打滚,都算情有可原。

若是下棋输了,一边掉着晶莹的眼泪,抽着鼻子,一边继续跟爸爸下着棋,想办法赢回来……

不也是可爱的场景吗?

4

当然,如果孩子对于输的反应,已经到了有问题的程度。

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做工作了:

①理解情绪,鼓励宣泄

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哭一下,闹一下,也无伤大雅。

哭过之后能重新发起挑战,就是好孩子。

②避免过度强化失败

对于失败,我们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带着恶意。

没有人喜欢失败,我们也不想看到孩子失败,因而,会不由自主地“惩罚”失败的孩子。

轻则嘲笑孩子的失败,说他能力不行。

重则便是考差了之后,一顿训斥、打骂,甚至一个假期,都抓着这件事不放,年都别想好好过。

学校为了激励学生的动力,也会用尽各种方式,想方设法将孩子的失败昭告天下:排名、读成绩、各种差别待遇。

这些方式,能否激励到孩子不一定,加重孩子对失败的恐惧,是必然的。

③分析失败原因,帮助孩子理解,怎么做才能赢

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要实现这个转化,必须做一些准备工作。

失败不可能平白无故,就变成功。

总是需要吸取经验,加以改进,才可能进步。

但是,孩子因为知识储备,人生经验的缺失,很难独立完成这个分析工作。

若是硬要他们去思考,他们大概率会得出如下结论:

我就是能力不行,我真的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

我就是太懒了,太没毅力了,做什么都半途而废。

算了,反正我做什么都做不好,还是就这么摆烂算了。

诸如此类,笼统的,绝对化的结论,除了打击人的信心,大概很难有其他效果了。

因此,这个分析、总结的过程,非常需要家长的参与。

以上。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