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灿若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经验

 louis6711 2022-11-11 发布于瑞士

引用格式:胡钧,李建兵,盛艳,徐斌.盛灿若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经验[J].中国针灸,2022,42(10):1155-1158.

通督调带,辨证论治

①若患者小腹冷痛明显,舌淡、苔白,脉沉紧,多为实寒证,治宜散寒止痛;②若症见腰骶酸痛发凉,得温则减,无小腹冷痛,或经治小腹冷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以小腹、腰骶部酸痛为主,遇寒加重,喜温喜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沉细,为阳虚寒凝,本虚标实证,宜先散寒,再温阳补肾、补益督带;③若症见腰骶酸痛、腹痛隐隐,小腹、腰骶无冷感,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双尺脉沉细,为肾气阴两虚,督带经气亏虚证,治宜补肾滋阴益气,补益督带。

散寒常用穴位,小腹痛取子宫、归来、局部阿是穴,腰骶痛取志室、次髎、局部阿是穴;补益督脉经气常取腰骶部夹脊穴;补益带脉经气常取腰骶部带脉循行线上的穴位;补肾常取肾俞、志室、三阴交、复溜、太溪。阿是穴、带脉穴位均应揣穴而定。操作采用0.30mm×40mm一次性针灸针,散寒穴位直刺15~30mm,行提插捻转泻法,可结合齐刺法(即直刺1针,左右或上下再各刺一针,三针齐下)操作;针刺腰部补肾穴位或补益督脉、带脉经气穴位时,多采用毛刺卧针法(针刺轻浅,透皮卧刺),结合捻转补法;下肢补肾穴位直刺约10mm,行提插捻转补法。

命门穴在十四椎下,是督脉要穴,带脉经过十四椎,针刺命门穴可温督壮阳,通调督脉、带脉经气。

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夹督脉而处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有加强和辅助督脉阳气、沟通督脉与膀胱经经气的作用,其与相应脊髓神经节段发出的脊神经、椎旁交感神经干等密切相关,并通过脊神经与脊髓相连,故腰骶部夹脊穴可调节腰腹部脏器功能。中枢神经敏化在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刺激夹脊穴,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亦可通过刺激使穴区组织微环境改变、伴行血管及组织液中的某种炎性介质或免疫复合物增加或减少,发挥抗炎、镇痛及免疫学效应。

子宫、归来均为妇科常用穴位,与胞宫密切相关,可扶助胞宫正气,调理气机。PID慢性盆腔痛患者,多寒凝胞宫,气血不畅,“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针刺子宫、归来,可散局部深聚之寒、调畅气机、温煦胞宫。

肾俞、次髎为调整带脉、督脉经气常用穴。肾俞是肾的背俞穴,是肾之精气聚集之所,亦是肾气输注于腰背部之处。膀胱经为督脉之藩篱,膀胱经上背俞穴亦有同督脉的从阳引阴之功效。故针刺肾俞可以疏通局部气血、益精补肾助阳。次髎,为八髎之一,作用与夹脊穴相似,又为妇科要穴,常被用于治疗PID,泻之可散寒止痛,补之可通督补肾,辨证而用。

太溪为肾经原穴,复溜为肾经经穴,均有较强的补肾作用。三阴交是妇科要穴,是足三阴经交会穴,与阴跷脉、阴维脉相联系。太溪、复溜补肾之力稍强,而三阴交更长于调补肝脾肾三脏,临床运用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其中一穴或几穴灵活配伍。

由此,以上诸穴合用,辨证论治,灵活配伍,共奏扶正祛邪、温阳补肾、通督调带之效。

重视揣穴,循古法刺

在PID慢性盆腔痛的治疗中,盛老重视局部揣穴,以拇指循经揣按,寻找拒按、喜按、局部皮温较低等阳性反应穴点。若疼痛拒按多为实证,酸痛喜按为虚证,皮温较低多为有寒,结合舌象、脉象、伴随症状等,判断寒热虚实,调整补泻手法和针刺深度。盛老擅于辨证施用不同针刺手法,常用的古针刺法有毛刺、齐刺等。如温补肾阳、补益督脉经气时,常采用毛刺补法,而寒邪深聚、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时常采用齐刺泻法。

毛刺是以针浅刺皮肤的一种刺法,盛老常采用一次性毫针毛刺卧针以温阳补气。虚证、久病宜浅刺,PID慢性盆腔痛患者,病程均在半年以上,多呈现阳虚寒凝症状,沿督脉、带脉毛刺,能激发督脉、带脉在表之阳气。阴平阳秘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毛刺卧针即针刺轻浅,透皮卧刺,免伤营气,进针时可结合捻转补法加强补虚作用。

若PID慢性盆腔痛患者局部寒气深聚,症状表现为腹痛、腰痛剧烈,脉象沉紧、局部穴位切诊疼痛拒按,可在子宫、归来、肾俞、次髎中选穴行齐刺法。齐刺三针指向同一穴位,结合泻法,有较好的散寒止痛作用。

验案举隅

患者,女,30岁,于2019年9月15日初诊。

主诉:小腹、腰骶部疼痛不适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劳累、受寒后小腹、腰骶部疼痛不适,确诊为PID慢性盆腔痛,经妇科千金片、康妇消炎栓、针刺治疗,效不显。

刻下症:小腹冷痛、酸痛,伴腰骶酸痛频作,经期腹部疼痛加重,偶有剧烈疼痛,劳累、受寒、心情不佳时腰痛加重,归来穴处疼痛拒按,情绪不佳,纳可,二便调,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西医诊断:PID慢性盆腔痛;

中医诊断:妇人腹痛(寒凝气滞证)。

治则:散寒行气,予针刺治疗。

取穴:归来、太冲。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0.30mm×40mm一次性针灸针,归来直刺20mm,太冲直刺10mm,均行捻转泻法,留针30min。二诊,小腹冷痛明显减轻,仍感腰酸,脉弦细稍无力,次髎压痛,触之皮温较低。辨证为本虚标实证,治以散寒温阳补肾、补益督带。取穴:次髎、T2~L5夹脊穴、命门、肾俞、志室、三阴交、太溪、复溜。次髎直刺20mm,行捻转泻法;夹脊穴、命门、肾俞、志室均采用毛刺卧针法,行捻转补法;三阴交、太溪、复溜直刺10mm,行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min,隔日1次,每周3次。治疗8次后症状明显缓解,小腹疼痛基本消失,劳累后腰酸,情绪较前舒畅,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脉稍细有力,双侧次髎轻压痛。在前方基础上将次髎直刺改为毛刺,行捻转补法,余穴针刺法不变。治疗6次后症状完全缓解,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患者初诊时小腹冷痛,情绪不佳,脉象弦紧,辨为寒凝气滞证,因寒而痛,但寒不甚,故直刺而非齐刺归来,行泻法,散胞宫局部寒凝,配合太冲行泻法,疏肝行气,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二诊症状结合脉象,提示寒凝明显减轻,肾阳偏虚,督、带脉经气亏虚,于次髎行泻法以散寒,于夹脊穴等行毛刺补法以补益督带,同时于三阴交、太溪、复溜行补法以增强补肾、补益督带之力。治疗9次后,症状基本缓解,偶有腰骶酸痛,脉稍细有力,在原方基础上,次髎穴改为毛刺,补益督带,平衡经络、脏腑而收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