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坛宗师林风眠,将2000幅亲笔画冲进马桶,79岁才与妻女重逢

 格林书屋 2022-11-11 发布于广西

诗人木心曾写道:“林风眠先生曾经是我们象征性的灵魂人物。”如今,提起画家林风眠,我们会心怀景仰,肃然起敬,像在膜拜巍峨高山一般膜拜这位在艺术史上具有开创性的画家。

但若穿过一段一段起落无痕的时光,探寻林风眠先生一生的一幅幅场景,你会发现他就如同一只孤雁,在清冷的岁月里,他就那样独自飞翔于空中,以孤傲的笔触去抵挡世间的一切风霜。

世间给了他太多苦痛,但他依旧报以热爱和坚定,不负此生。

童年不幸

1900年,林风眠出生于梅州市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家中世代都是石匠,有过人的绝技,却没有积累得半点财富。

在出生不久后,林风眠就因为先天体质太弱,差点被父亲丢掉,幸好被母亲拼死捍卫才平安长大。人生的开始,仿佛就奠定了不幸的基调。

祖父是个倔强坚毅的山村艺人,很疼爱小小的林风眠,时常教导他“你将来什么事都要靠自己的一双手”。他一生独立倔强,从不轻易服输,作品更体现出刚正却孤寂的风格,大半得益于祖父对他的影响。

因为父亲和祖父都是石匠艺人,所以林风眠的绘画天赋也源自于这种雕刻石头的技艺。贫穷淹没了他的童年,但在无尽的贫瘠中,他唯一的乐趣就是能徜徉在乡间的美景中,偶尔在石头上,或者在地上画上几笔。

母亲是个温柔美丽的苗族女子,给了林风眠很多很多的爱。但在林风眠7岁那年,母亲与他人私奔,后被族人发现,母亲被抓回,族人要将她施以火刑。

林风眠远远地看见了母亲被绑在木柱上,垂着手,他什么也不知道,但内心愤怒至极,抓起一把菜刀就想砍死所有人,救下母亲。

家里人夺走了林风眠手中的刀,将他抱牢,不让他接近。

母亲后来活了下来,但被族人卖到了不知什么地方,母亲就这样消失在林风眠的生命中。多年后,他苦苦寻找自己的母亲,可杳无音讯。没有人知道,在母亲离开林风眠时,他躲在屋子里哭得有多伤心。

母亲的离去是林风眠这一生遇到的第一个伤害,自此,他只有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浸染于思念中,悲苦无尽。这就像一道深深的疤,即使历经多年也还是在身上。

留学时光

长大后,林风眠读书争气,得以走出贫瘠山村,进入梅州中学读书。在中学里,他遇到了一位美术启蒙老师,老师上课时给他的画作打了120分,说:“你们画得跟我一样好,能得100分,但林风眠画得比我好,所以要给他120分。”冥冥之中,林风眠仿佛知道自己要走怎样的路。

从梅州中学毕业后,林风眠考入了上海美术学院。彼时留洋热潮兴起,林风眠收到了好友林文铮一同赴法留学的邀请,在内心挣扎之后,踏上了前往法国巴黎的游轮,怀着殷切的希冀,想到巴黎这个艺术之都探寻绘画的真谛。

林风眠成了千千万万的穷留学生之一,他一边当油漆工勉强维持生计,一边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并在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

林风眠在巴黎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在创作上逐渐靠近了现代主义的技法和特点,所接触的西方哲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

在这段时间,他作品的色彩趋于灰暗,笔调沉重,但视觉效果在平静之中又暗含着暴风骤雨般的跃动。

老师杨西斯建议林风眠在学习西方画派的同时,也要挖掘东方自家的宝贵文化。林风眠听进了老师的话,将目光重新放到中国的传统绘画中。

从此,他走上了探索中西艺术融合的道路,在中西融合这一方面,大概没有一个画家像他那么独到。

正当林风眠沉迷于绘画艺术中,他接到了父亲病逝的消息。这个消息就宛如晴空霹雳,将林风眠击打到远远的荒地。

他只能在巴黎独自悲痛。长夜漫漫,自此寂静中念起的音容笑貌,又多了一副。

奥地利姑娘罗达的出现,就像一阵清新的春风抚慰了林风眠痛苦的心灵。

罗达出生于大家族,毕业于柏林大学,性格热情洋溢如火焰,林风眠与她一见钟情,排除了万千阻力后,最终执手走入婚姻殿堂中。

不幸的是,结婚一年后,林风眠与罗达的孩子夭折,罗达也因患上产褥热死去。命运再次将林风眠打入黑暗的泥潭,他将一切死别的悲痛,都刻入画作中。

之后,林风眠在同学的撮合下,跟一位法国女子结婚,并育有一女。

可千百次午夜梦回,他又何尝不在梦中惊醒,逝去的佳人就如心上的朱砂痣,不是重新开始就能抹掉的。

半生至此,林风眠历经与母亲分别、父亲去世、妻儿去世的种种痛苦,诸多痛苦汇聚于心,他却秉持着坚强的本性,任生活击打也屹立不倒。

主张“中西融合”

1924年,林风眠的42幅作品进入了在德国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其画作备受瞩目,获得许多称赞,他画作中蕴含的思想和艺术性也引起了蔡元培的注意。

不久后,蔡元培联系上了林风眠,希望他能回国任教,教授西方的新学。年轻的林风眠欣然答应,此时,一个推动中西艺术融合的想法已在他脑海里萌生,他决定要将这个理想付诸实践。

回国后的林风眠应邀出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他也是目前为止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林风眠大行改革,提出“调和中西之艺术”,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法国画家克罗多等到学校讲学,希望学生能博采中西之长。

彼时国内政局动荡,林风眠却一点也没有政治嗅觉,在国立艺专举办“北京艺术大会”,展览中、西各种艺术作品,但民众始终缺乏热情,致使林风眠推崇的中西融合破产。

这一展览会,也使当局认为林风眠是个“有害”的人物,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林风眠本人却丝毫不觉。

与此同时,林风眠的一位好友被杀害,他在悲愤之中画出《人道》,以控诉独裁者的残忍冷酷。

加上之前的展览会,林风眠彻底激怒了当局政府,当局称他为“赤化校长”,令其不要再有类似的做法。

林风眠却自有艺术家的风骨,他认为自己没有错,认为追求艺术是人的自由,坚决不低头,因此差点被枪毙,幸而某个将领说:“他只是个画画的,没什么了不得”,林风眠才幸免于难。

林风眠仍主张艺术改革,推广学术自由,却始终得不到真正的支持,更激起了守旧派和创新派的矛盾。最终,身心俱疲的他离开了学校。

不久后,蔡元培再次邀请林风眠出山,到杭州在他筹办的国立艺术学院担任院长。在杭州,林风眠得以大展拳脚,他提出了“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理念,极大提高了国画的生命力,推动了艺术在有机融合中发展,培养出赵无极、吴冠中、苏天赐等大批垂名青史的优秀画家。

在那十年里,林风眠自身的画作也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融合,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的作品自有诗意,不张扬跋扈,也不顾影自怜,不过是远离纠葛地独立着。

硝烟四起后,中国艺术的探索也被打断了,杭州的国立艺术学院和北京艺专合并,林风眠为主任委员。

但彼时时局动荡,学生思想趋于激愤,无人再能静下心来探索艺术真理,教育部门也没有给予林风眠支持,他的教育理想再次被打碎。

他再次离开大学,自此专心致志做一名画家,躲在他创作的天地里挥毫笔墨,用多彩的笔触勾勒他内心的世界。

亲手

林风眠辞去校长一职后,将妻女送到巴西,只身来到重庆,在重庆一个破旧的军火库中隐居7年之久,独自生活,埋头创作。

他说:“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林风眠一直有着一种平视的思想,他看得见世间的种种苦难,体会得到下层人民的困苦处境。

这种平视蕴含在他的作品中,他用一支支画笔沉吟呐喊,表达最深切的同情。

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林风眠的作品都体现了呼唤人道、吟颂生命的主题。他追求艺术的自由,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在受苦受难的体验中,升华自我的精神。

因为作品风格独特,甚至被称为“风眠体”。

他是走在时代前面的艺术家,可但凡比时代走得前的,都不那么幸运。

战争胜利后,林风眠带着画作来到上海,却没想到若干年后,要面对一场更严重的浩劫。

六十年代,无数文人学者在浩劫中自杀,林风眠也感到风雨欲来。

他忍痛将2000幅画作撕成碎片,浸入浴盆捣成纸浆,再冲进马桶。一个伟大的画家,将一生心血尽数亲手毁掉,无人知道他的悲怆和决绝。

晚年的林风眠遭受摧残,他却说:“我绝不自杀。我要理直气壮地活下去。”他以如铁墙般的坚毅和独立,便让自己屹立于世不倒。哪怕千疮百孔,他也绝不认输。

林风眠直到79岁才得以见到阔别多年的妻女,此后定居香港,再无踏进大陆。

1991年,林风眠病逝,享年91岁,临终前留下绝笔:我想回家,回杭州。

在香港,林风眠度过了静好的岁月,也完成了他最后的绝唱,但最大的遗憾便在于多年未能归乡,心中始终怀着漂泊的孤独感。岁月跌宕,无数辉煌和沧桑落地成河,他最惦念的,还是那离艺术理想最近的西子湖畔。

7字绝笔,诉尽这位老人人生最后的悲凉,字字戳心,引人泪下。

就如木心所说,林风眠是位象征性的灵魂人物,毕生追求理想,用生命去拥抱艺术。时代如飞鸿掠过,他永远都屹立不倒。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