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后遗症,名老中医们都用这些处方……

 文文ap25 2022-11-11 发布于山东



中风后遗症

Image

制豨莶至阴汤

【组成】制豨莶30g,干地黄9g,盐知母12g,当归9g,枸杞子9g,炒赤芍12g,龟甲6g,牛膝9g,甘菊花9g,郁金9g,丹参9g,黄柏3g。

【功能】滋肾平肝,通经活络。

【主治】中风。证属阴虚,症见头晕耳鸣、目眩少寐,突然发生舌强言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禁忌】阳虚肢凉或痰热腑实证不可运用。

【解析】此方是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创立。方中制豨莶强壮筋骨,通经除痹是为主药;干地黄、枸杞子、龟甲养阴滋肾,柔肝息风;当归、牛膝、赤芍、丹参,活血通络;知母、黄柏、菊花,制阴虚阳亢,引火下行。全方合用,具有滋肾平肝,通经活络之功效。

通脉舒络汤

【组成】黄芪30g,山楂30g,丹参30g,红花10g,地龙15g,川牛膝15g,川芎10g,桂枝6g。

【功能】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瘀生新。

【主治】中风、痹证等偏于气虚血瘀者。

【用法】常规煎服。

【加减】纳呆胸闷、舌苔白腻、湿浊明显者:加薏苡仁20g、白术10g、茯苓10g,或藿香10g、佩兰10g;语言障碍、吞服困难者:去桂枝,加胆南星10g、郁金10g;头痛甚者:去桂枝、红花,加菊花15g、僵蚕10g;眩晕明显,若系肝阳上亢者:去黄芪、桂枝、川芎,加珍珠母30g(先煎)、茺蔚子10g;意识、语言障碍明显,属气郁或痰湿内阻者:加茯苓15g、郁金12g、菖蒲10g、法半夏10g;呕吐者:加竹茹10g、姜半夏10g;便秘、口臭者:加大黄(后下)12g;抽搐者:去桂枝,加僵蚕10g、钩藤10g。

【解析】此方是第一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学家张学文创立。此方黄芪为补气要药,健脾益肺,益气通络,配合诸活血之品,其行气、补气、活血之功能更甚,乃方中君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其性辛香走窜,可温通脉络,活血行气,祛瘀止痛,走而不守,既能上行头目,又可外彻皮毛,旁达四肢,更可通行诸脉;红花活血散瘀行滞之力甚强,二者相得益彰,各司臣职;地龙咸寒走窜,活络剔邪,畅通气血,息风止痉;川牛膝味苦重于甘,攻破之力甚强,非但可活血通络,祛瘀止痛,更可引血下行,走而能补;丹参功似“四物”,善活血凉血;桂枝则可温经行瘀,通阳化气,以上四者相伍,可佐君臣,增其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山楂入血分,不但消食化积之功甚强,且活血散瘀消肿之力亦佳,故而独领使命。此处山楂运用颇有新意,值得玩味。盖中风患者多肠厚脂高,本品既可薄肠又可化脂,且能活血,尚能防黄芪壅补之弊。一药四功,确为善用药者。

此方能补能攻,能上能下,且寒温之品并施,以防辛温走窜之品伤及阴血,共奏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之功,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奇方妙剂。

三化复遂汤

【组成】生大黄3~10g,枳实10g,厚朴10g,羌活10g,全瓜蒌30g,半夏10g,防风10g,桃仁泥10g,钩藤20~30g,玄明粉(分冲)6~9g。

【功能】通腑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表现为神志清楚,半身不遂,病侧肢体不能活动,肌力0度和1度。大便秘结,数日甚至10余日不能自行排便,口中有热腐气味,舌苔厚腻而黄,脉象沉滑,重按有力等症。或渐渐出现神识恍惚,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趋势。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玄明粉需每次以半量冲服,日服2次。

【加减】上肢不遂者:加桑枝30g、片姜黄10g、红花10g;下肢不遂者:加桑寄生30g、怀牛膝12~15g、川续断15g;大便通畅后,减去玄明粉,去玄明粉后,大便仍1日2~3次者:减少大黄用量;去玄明粉后,大便虽能1日1次,但感到排便不太通畅,腹部略感胀满者:加焦槟榔10~12g,消滞行痰,通降腑气;时日稍久,病入血分,瘀血症明显者:加红花10g、鸡血腾15g、川芎6g;患肢感到有胀痛者:加红花10g、地龙9g、土鳖虫6g、络石藤20~30g、伸筋草20~30g;舌苔厚腻、食纳不香者:加苍术9g、藿香10g、佩兰10g、陈皮3~6g、茯苓10g;兼有言语不利者:加全蝎6~9g(或蝎尾10~20条)、菖蒲10g、远志10g;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者:加菖蒲12g、远志12g、天竺黄10g,或再加服牛黄清心丸。

【解析】此方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学家焦树德创立。焦氏指出,仲圣有“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指肢体沉重不能自由活动)”之说,后世医家又有邪中于经,必归于腑之论。证之临床,中风病,邪中于经者,除半身肢体不遂,不能自己活动外,又多出现大便秘结,阳明经痰热结滞,腑气不通之证。常须同时通其阳明腑气,使大便通畅,半身不遂之情也常随大便的通利而随之明显好转。活动度一日比一日增强,而渐恢复正常,如大便不通,腑气闭阻,全身气血运行也因之不畅,故半身不遂之症也多不见好转,所以前人制订了三化汤(大黄、枳实、厚朴、羌活)以专主此证。然而此证不仅腑气不通,而且还有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血脉不通之证。故此方以大黄荡涤胃肠,下燥结除瘀热,推陈致新,枳实行气降痰,除痞消积,二药一走血,一走气,共为主药;以厚朴行气除满,消痰化食,半夏除湿化痰,下逆止呕,羌活搜肝风,理游风,共为辅药;以全瓜蒌降气化痰,润肺滑肠,桃仁泥活血润燥,通大便血秘,防风搜肝散风行滞气,钩藤舒筋活络,平肝息风,共为佐药;玄明粉咸能软坚,通腑泻热,为使药。此方使用辨证要点是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在中风之初,及早运用,疗效更佳。

通观全方,视野宽广,立意高深,治法独到。

乌附星香汤

【组成】制川乌10g,制白附子10g,制南星10g,木香10g。

【功能】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主治】中风偏瘫。

【用法】水煎服,1日3次,饭后服。制川乌、制白附子、制南星先煎1小时,待药液不麻口后再加其他药物煎10分钟即可。

【加减】血虚者:加当归、川芎、生地、白芍四物汤养血祛风;有瘀血阻滞者:加桃仁、红花、赤芍、丹皮活血祛瘀;筋脉痉挛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蝉蜕、蜈蚣息风止痉;有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等清热;有气虚者:黄芪、潞党参、白术等益气;头昏眩晕者:加钩藤、桑叶、菊花、草决明清利头目;大便秘结者:加酒军、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润汤通便。

【禁忌】此方多燥烈,对寒痰瘀血痹阻经络者有卓效。然燥烈之剂多伤正气,故对体质虚弱者不宜之。

【解析】此方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李仲愚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独特验方。方中制川乌、制白附子、制南星均为辛温之品,有祛风通络、散寒、止痛、燥湿化痰作用;木香以助理气通经。四药配伍,共具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之功。其理法精明,构思巧妙,药简功专,相得益彰。

桑钩温胆汤

【组成】半夏9g,陈皮9g,茯苓15g,甘草6g,枳实9g,竹茹9g,桑寄生15g,钩藤15g。

【功能】清热息风,化痰通络。

【主治】中风先兆、中风发作、复中风、中风后遗症。

【用法】每日1剂,清水浸泡药物30分钟,煎煮沸后20分钟。二煎共取汁300ml,分2次温服。

【加减】痰浊甚者:加竹沥水,以增化痰利浊之力;痰迷心窍,阻于廉泉,神昏、舌强语謇者:加石菖蒲以化痰开窍;痰浊化热,痰热交阻,舌苔薄腻者:以全瓜蒌或胆星易半夏,或少加黄芩以助清热;眩晕者:加菊花、白蒺藜以清头目;心烦不寐者:加莲子心、生龙牡;风痰内阻,气机不行,府气不通者:合以《活法机要》的三化汤,釜底抽薪,待大便通后,可减去方中大黄。羌活在中风初起少量短时运用,有助于息风,之后在去大黄的同时可一并除去。大便通后,大黄可换用火麻仁以辅助大肠之传导职能。若大便秘结而血压高者,则加决明子,或将决明子研为末,与适量的蜂蜜调匀为膏,每次1匙,日服2次,一般中风先兆、中风发作、复中风均用煎剂,中风后遗症用膏剂。俾府气通,则风痰可去矣;肢体麻木、舌质暗红,甚则夹瘀斑者:加地龙、丹参、丝瓜络以活血化瘀通络;肝肾不足明显者:则加女贞子、墨旱莲平和之品,滋而不腻。

【解析】此方是名老中医赵金铎的自拟验方。赵金铎临证数十年,功专内科,尤擅于中风的治疗。他认为,中风乃内科大证。随着人民生活改善,过食肥甘、恣饮醇酒,已为常事。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运不健,气不布津,聚湿生痰,痰湿内蕴,郁久化热,热极生风,此其一。中风年龄均在40岁以上,人至此时,阴气自半,肝肾亏损,水不涵木,木少滋荣,内风旋动,此其二。长期的饮食不节与阴气的自然亏损,两者相加,日积月累,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于是,痰借风势,风夹痰行,阴阳为之而失衡,气血为之而逆乱,营卫为之而不周,构成该病本虚标实、虚实互见、正邪交争的病机特点。

此方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以通络;枳实、竹茹清热降逆以化痰;钩藤平息肝风而不燥;桑寄生滋补肝肾而不腻,扶助正气而不碍邪,对风痰内阻、肝肾不足者最宜;甘草和中。诸药配伍,共具清热息风,化痰通络之功。

纵观全方,立法精明,组方严谨,用药纯正,不偏不倚,轻重缓急,标本兼顾,谨守病机,理验俱丰,堪称奇妙。

柴牡三角汤

【组成】北柴胡9~12g,生牡蛎30~40g,山羊角15~24g,水牛角15~24g,生鹿角6~9g。

【功能】宣畅气血,化瘀醒脑。

【主治】中风及其后遗症。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方中药物质重味潜,需久煎才能取得药效,每煎沸后再煮60~90分钟,滤渣取汁。

【加减】结合辨证,方中常伴用香附、乌药以调气活血;苍术、川朴以健胃宽肠;郁金散瘀;菖蒲开窍;首乌藤通络安神;合欢皮和血缓痛,以为常法。其加减法:

  • 当脑溢血尚未完全停止前,除遵守医嘱保持安静外,如见头面潮红,意识模糊者:可加用代赭石15g、干生地15g、苎麻根9g,病重者可酌用广犀角(水牛角代)6g磨汁冲服,口噤不能服药者可用鼻饲。至宝丹亦可用(不排除现代医学抢救措施)。

  • 当脑溢血已经停止,仍须防其络创复裂者:加用女贞子9g、墨旱莲9g、仙鹤草15g(云南白药亦可用)。

  • 中风后,血压仍偏高,头痛头晕,泛恶,拘急者:可加石决明30g、代赭石15g、干地龙9g、生牛膝9g。

  • 中风后,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者:可加明天麻9g、僵蚕9g、决明子9g、茺蔚子9g、郁金9g、菖蒲9g、钩藤12g、全蝎4.5g。

  • 中风后,痰涎壅滞,咳利不爽者:可加陈胆星6g、天竺黄9g、郁李仁9g、瓜蒌9g、淡竹沥一支冲;大便闭结不下者:可加生大黄9g后下,以得下为度。

  • 中风后,余热不退,或有感染,汗出热不解,口干舌绛者:可加土茯苓30g、忍冬藤24g、连翘9g、白薇9g、丹皮9g、山栀9g、合欢皮24~30g。

【解析】本方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陈苏生创立。方中北柴胡,宣畅气血、推陈致新,生牡蛎潜阳软坚、消痰行水,北柴胡、生牡蛎同用,无升阳僭逆之患,有降泄疏导之功,不仅通血道,亦走水道,故以为君。山羊角代羚羊角,能平肝息风,善解脑血管神经之痉挛,为臣药;水牛角代犀角,能清心止血,治神志昏沉,起醒脑解毒之用,为佐药;生鹿角不同于鹿茸和鹿角胶,能消血肿,古人用一味生鹿角研末,醋调敷乳痈立消,故可移治脑部凝血留瘀,起潜移默消之效,为使药。五味药合而为方,对脑部气血郁滞,水液潴留患者,疗效堪著。

通脉汤

【组成】黄芪30g,生地15g,当归15g,丹皮10g,桃仁10g,桂枝10g,川芎10g,茯苓10g,白芍10g。

【功能】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者。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加减】头昏者:加菊花、蔓荆子;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语言不利较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口眼歪斜较甚者:加全蝎、蜈蚣;失眠者:加女贞子、酸枣仁、墨旱莲;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丹参;血压偏高者:可倍用黄芪,再加入牡蛎、磁石、龙骨、珍珠母之属以重镇息风。

【禁忌】此方功擅益气活血,对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者有良效,中风初期实证者不宜之。

【解析】此方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学家杨百茀创立。“中风”,古今皆称重证,对其发病原因及其机理的认识,历代争论颇大。唐宋以前侧重于外风,多从外风立论;从金、元起侧重于内风,多从内风立论。如刘河间主“心火暴甚”;李东垣主“正气自虚”;朱丹溪主“湿痰生热”;张景岳主“内伤积损”;尤在泾则进一步主张:“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从内外二因立论,这与《黄帝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是一致的;王清任则认为中风“实因气亏”。当然,中风并非只因气亏,治疗时还必须活血化瘀。

此方是从仲景之桂枝茯苓丸和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二方化裁而成;根据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的理论,以黄芪为君,重在补气;配桂枝、川芎、桃仁、丹皮为臣,以活血通脉;用当归、白芍、生地、茯苓为佐使,以养血安正,使瘀去而不伤正,活血而无耗血之虑,共奏益气活血之效。

水蛭散

【组成】水蛭炭1g,安宫牛黄丸2丸,真牛黄1g,真麝香1g,珍珠5g。

【功能】加速吸收出血。

【主治】中风。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

【用法】诸药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3~5g,冲服。

【解析】此方是第一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学家李玉奇创立。李玉奇指出,脑中风在临床上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及缺血性脑中风两大类。出血性脑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型中风,单用清火降逆豁痰之法未必奏效,若加用水蛭炭,尽快使溢血吸收,可收奇效。由此,特立水蛭散一方以治。经临床验证,往往收到起死回生的满意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