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次清辨治心血管疾病方药经验

 一葉一如来 2022-11-11 发布于广东

编辑推荐语

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周次清教授临床经验,开卷有益。

[摘要]周次清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从医50余载,医理娴熟,经验颇丰,在处方用药方面有很多独到见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遣方有道,重视整体观念,临证善用古方,圆机活法,知常达变;二是制方严谨,选药精当,力戒庞杂,并强调主次分明,药量适中;三是主张中西医结合,强调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要统一,处方用药既遵中医理法方药之法度,又需参照现代药理研究;四是强调处方遣药需补偏纠弊,不应过度用药,尤为重视脾胃,临证应合理配伍以顾护胃气

周次清教授(1925-2003年)是全国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载。临证中,周老重视整体观念,善用辩证法思想,主张中西医融会贯通,医理娴熟,经验颇丰,在处方用药方面有许多独到见解,论述如下。

图片

1  遣方有道,圆机活法

1.1  强调整体,知常达变  

周老认为,遣方用药如量体裁衣,须遵循有道。在辨证上,周老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整体观念,全面分析,尤其重视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只有从整体上进行调整,才能达到治疗局部并药到病除的目的。

如对高血压的认识,周老认为血压的升高仅是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失衡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治疗的重点应从整体上对机体进行调整。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至和平”。周老曾诊治一例患者,高血压病史20余年,屡服各种中西药物,效不佳,血压一般在180/110 mmHg左右。周老也曾用滋阴潜阳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显,后来发现患者伴有五更泻,周老遂改以温肾暖脾,方用四神丸加减,患者服20余剂,诸症明显减轻,五更泻痊愈,血压降至140/85 mmHg

再如周老自拟经验方益心健脑汤,益气活血、养心健脑,主治气虚血瘀之心脑血管疾病,用黄芪3060g,丹参2040g,桑寄生1530g,葛根1530g,川芎69g,生山楂915g。该方虽以治心病为主,但周老并未只选用入心经的药物,如黄芪兼补肺气;葛根能入脾胃,鼓舞清阳之气上升;桑寄生主入肝肾,能补肝益肾;川芎兼入肝经,调畅气血;生山楂则治在中焦。周老强调脏腑间的密切联系,用药兼顾心、肺、肝、脾、肾五脏,从整体上进行治疗。

可以看出,周老临证精于思巧,知常达变,关键是运用整体观念来辨治疾病、遣药组方,而非仅着眼于局部,如此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图片

1.2  善用古方,化裁得当  

周老临证善用古方,如《伤寒论》炙甘草汤、《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合香丸、《丹溪心法》越鞠丸等,据证选方,化裁得当。

如治疗冠心病属肝气郁滞者,治宜疏肝行气,周老常选用《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或《济生本事方》枳壳煮散。兼瘀血阻滞者,酌加活血止痛之丹参、郁金、延胡索、川芎等;气郁化火者,配以清热泻火之黄芩、栀子、牡丹皮等;火热伤阴者,伍用滋养阴津之麦冬、生地黄、百合等;肝脾不和者,常配伍健脾助运之白术、茯苓、陈皮,或与逍遥散合用;肝气犯胃者,则多用半夏、陈皮,或与旋覆代赭汤合用。而对脾胃气滞者,治以调理中气为主,宜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木香调气散或沉香散。除上述加减化裁外,周老虑及脾胃气滞,失于运化,易致痰湿内生,故又酌加半夏、陈皮、瓜蒌、石菖蒲等以化痰。

又如对瘀血阻滞之冠心病,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周老善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或通窍活血汤,并根据病证的轻重来酌情选用合适的活血药物。若瘀血较轻者,宜选药性平妥、作用缓和的和血行血药,如丹参、赤芍、川芎、当归、鸡血藤、益母草等;而瘀血较重或疼痛加剧者,多选用药性较强的活血祛瘀止痛药,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莪术、延胡索、五灵脂等。周老认为,单纯的心血瘀阻证临床较少见,往往兼有气滞、寒凝、痰阻等病理变化,因此需据证化裁。如兼气滞者,酌加香附、佛手等以畅行气机;兼寒凝者,加炮附子、细辛、桂枝等以温里散寒;兼痰阻者,加瓜蒌、半夏等以化痰泄浊;瘀久化热者,酌加黄连、黄芩等以清热泻火;气虚血瘀者,则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行血。

图片

2  方精力专,力戒庞杂

2.1  制方严谨,选药精当  

周老常说:“少则得,多则失。”若过度强调面面俱到,用药过于繁杂,反而使药物之间相互牵制而影响药效。因此,周老主张制方严谨,用药精当,方精力专,力戒庞杂。在《周次清学术经验辑要》一书中,共收载医案48例,用方57首,每首方所用药物一般七八味,多则十几味,药不在多,而贵在精。周老不但善用古方,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制了多首经验方,亦是制方严谨,药简力专,疗效显著。如调肝降压汤,用治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阳上亢之高血压,方用柴胡、钩藤、菊花、佛手、炒栀子、牡丹皮,药仅6味,共奏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平肝潜阳之效。增率宁主治阳气虚弱之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选炮附子、干姜、桂枝、人参、当归、麻黄、甘草7味药,重在温阳益气、养血通脉。

治疗病情比较复杂的患者,周老强调要善抓病证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一经解决,其他矛盾便可迎刃而解,或依据病证的轻重缓急逐步解决。对兼证比较多的患者,周老则主张一药多用,全面兼顾。如治疗冠心病血瘀证,周老善用桃仁,既可活血祛瘀,又能润肠通便,对大便偏干者尤为适宜。若便秘较重者,则多配伍大黄,逐瘀通便,因药性寒凉,可兼清瘀热,防瘀久化热之虞。同时,周老还强调,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要叠用功效相近的药物。

曾有一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病于夏月暑湿季节,症见低热不退,头目不清,心慌乏力,口干不欲饮,食欲不振等。周老认为患者是因暑湿内伏,气阴不复所致,遂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先以清暑祛湿,后以益气养阴。初用清络饮(鲜荷叶、金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花、丝瓜皮、竹叶、石菖蒲7味药)轻清祛邪,后用五味子汤(党参、麦门冬、五味子、黄芪、当归、甘草6味药)气阴并补。前后共服药20余天,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由此看来,周老临证治病,层次分明,处方精炼,力专效宏。

图片

2.2  主次分明,药量适中  

古人曾有“中医不传之秘在用量”之说,《温病条辨》中亦记载:“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过大概而已,尚须临证者自行斟酌,盖药必中病而后可。”提示恰当的药物剂量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药量的确定要谨慎,不可随意处之。

临证处方时,周老严格遵守中医法规,强调主次分明,药量适中。一是依据病情轻重来酌定用量,病重药亦重,病轻药亦轻。若病重药轻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若病轻药重则纠枉过正,反损正气。如前述及的益心健脑汤,周老在剂量上给出的是用量范围,临证应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方中黄芪、桑寄生、葛根合用,可补一身之气,若气虚重者,三药可用大量,而活血的丹参、川芎、生山楂则需轻用。二是根据药物在方中的配伍结构而定,一般君臣药量重,佐使药量轻。同时还要考虑药物的质地及药性,通常质重、药性平和者用量宜重,有毒药物、药性峻烈者用量宜轻。

周老曾接诊一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症见心慌,胸闷,伴胸背疼痛,头昏乏力,畏寒肢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无力。心率42/分。中医辨证为心阳不振,肾阳亏虚,治以益气温阳为主,方用黄芪30 g,党参15 g,桂枝、熟附子各9 g,炙甘草、生麻黄各6 g,细辛3 g。半月后,症状缓解,心率增至60/分。方中黄芪甘温纯阳,为补气之要药,附子大辛大热,温助心肾,二味共为君药;党参益气,桂枝助阳,二者合用,助君药益气温阳,俱为臣药;麻黄、细辛辛温祛寒,为佐药;炙甘草补养心气,兼能调和药性,为佐使之用。君、臣药中,黄芪、党参药性平和,药量宜重;而附子、桂枝虽亦为君、臣,但药性峻烈,故用中量;麻黄药性亦猛烈,且为佐药,遂为小量;细辛有毒,用量不过钱,仅用3 g。不难看出,周老在药物剂量的确定上颇有心得。

图片

3  衷中参西,融会贯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周老善于接受新事物,无论是在辨证中,还是在用药上,他都积极主张中西医结合,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因此也被同道和后学称为“开明的老中医”。

3.1  辨证辨病,力求统一  

中医学重视辨证论治,但从临床来看,即使辨证相同,但在不同疾病中其内在病机也不会完全相同。如同是肝气郁滞,在冠心病患者中多可致瘀血痹阻心脉,而在高血压患者中则易引起肝郁化火或肝阳上亢。因此,周老强调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要统一,应在中医辨证论治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探究每种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以冠心病为例,20世纪60年代中医治疗冠心病基本遵循仲景经方,多用以瓜蒌、薤白为主的方剂;而到20世纪7080年代,则偏重活血化瘀,常用丹参、川芎、赤芍等药。周老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胸痹、心痛的症状,大都是在劳累及活动后诱发或加剧,并常伴有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等气虚之象,因此他认为“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单纯活血化瘀是不够的,当以益气活血为要,并据证依法创制了益心健脑汤。

再如对早搏、病窦等心律失常的治疗,周老亦是强调要病证结合。他认为早搏多因肝气郁滞、气机不畅,或中气虚寒、胸阳不宣所致,治当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或补气温中、宣通心阳,常选柴胡疏肝散或黄芪建中汤。而病窦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重在温补心肾,常用保元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

图片

3.2  既遵法度,又参药理  

临证处方时,周老主张用药既要遵循中医理法方药的法度,又要参照现代药理研究。周老辨治冠心病,若是血瘀证,常用丹参、赤芍、川芎;气滞者,常选佛手、枳实;寒凝者,多用附子、肉桂;热郁者,则用黄连;痰阻者,多选前胡、瓜蒌;气虚者,则选黄芪、葛根、桑寄生;阳虚者,则用淫羊藿、补骨脂;阴虚者,善用麦冬、生地黄。周老之所以选用这些药物,是因为它们不但符合中医的辨证施治,而且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均能不同程度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

周老临证善用葛根、山楂两味药物。葛根有粉葛根和野葛根之分,粉葛根偏于生津,野葛根偏于通络。因此,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周老一般是选用野葛根,且该药又有降低血压、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山楂除消食化积外,还能活血化瘀,药理作用主要有降脂、降压、扩血管和强心等。再如周老治疗高血压常用利水之泽泻,这与西医使用利尿剂降压的原理是一致的。由此看来,合理选用此类药物,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可使处方精炼,疗效显著。

周老还特别强调,临证处方遣药应以中医辨证为根本,有是证用是药,不能完全依赖其药理研究结果。如对气虚之高血压患者,周老创拟的八物降压丸中,就选用有降压作用的黄芪、党参,而不用有升压作用的人参。再如麻黄,药理研究证实可使心率加快,辨证施治于心动过缓者较为适宜,对于心动过速者应忌用。曾有一例冠心病并伴有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中医辨证为痰浊郁阻,心神不宁,治宜化痰泄浊,养心安神,周老投以温胆汤加减,方用半夏、茯苓、枳实、黄连、党参、葛根、炒酸枣仁、甘草。其中,黄连不但能清热,而且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也有治疗早搏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治疗此类病证常选瓜蒌,既可化痰开郁,又能扩张冠状动脉。但周老考虑患者大便偏稀,而瓜蒌有润肠通便之效,故弃而不用。

图片

4  补偏纠弊,重视胃气

“是药三分毒”,药物性能各有所偏,因此临证用药必须取其利而避其弊。周老遵循《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实食养尽之”之旨,主张不应过度用药,“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如机体气血阴阳基本平衡时,无需药物治疗即可通过机体自身调节而恢复者,则不需服药,或能少服药者绝不过量用药。当病证基本痊愈时,周老多主张应充分发挥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一般会停止药物治疗,改以饮食调理为主。

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居多,且病程较久,病情复杂或兼有多种疾病者不在少数,若合理用药即可治病,而用之不当,非但不能疗疾,反会顾此失彼,使病情加剧。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病情愈复杂,愈要时时顾护胃气,否则用药不当损及脾胃,“若脾胃有病,或虚或实,一切饮食药饵,皆不运化,安望精微输肺而布各藏耶?是知治病当以脾胃为先”(《医权初编》)。因此临证处方时,周老常酌情选用砂仁、陈皮、白术、大枣、炒麦芽等健脾和胃以顾护脾胃。

周老还发现,不少冠心病或高血压患者常兼有胃病,且病情较为复杂。针对心胃同病的患者,首先,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应谨慎使用,如苦寒泄热药栀子、黄芩、苦参等,虫类的活血化瘀药地龙、土元、全蝎等,除非特别需要应合理配伍外,周老多主张不用或暂用、少用。其次,应分清病证的轻重缓急,可心胃同治,若心血管疾病不甚严重时,则先以治胃病为主,待脾胃之气健旺,再转以治心为主,为疾病的缓解及治愈提供条件。有一例冠心病患者,胸闷、胸痛每于进食后发作,并伴有胃脘胀满,吞酸嘈杂,曾服用一些治疗冠心病的药物,非但不能缓解症状,反而愈加严重。周老认为患者长期服药,难免伤及脾胃,故以调理脾胃为主,给予砂仁、佛手、厚朴等和胃平胃之品。患者服用后,症状很快消失,心电图亦有明显改善。

最后,对兼有胃病的患者,周老会根据证候的寒热虚实投以相应的药物,如胃寒者加干姜、附子;胃热者加黄连、栀子;胃虚者加党参、白术;胃酸者加煅瓦楞、左金丸;胃痛者加延胡索、白芷;胃胀者加佛手、厚朴。

图片

5  验案选录

男,62岁。冠心病、高血压病史10余年,近两月常因劳累而胸闷憋气加重,时有胸痛,头晕头痛,下肢麻木,左侧为重,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四五天1次,舌红苔黄,脉弦。血压160/120 mmHg,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周老认为其中医辨证为痰热互结、胸阳不展、胃气亏虚,当以宽胸化痰、清热益胃为法,给予小陷胸汤加味:瓜蒌30 g,黄连6 g,半夏10 g,党参30 g,前胡15 g,佛手10 g,葛根30 g,生山楂15 g,水煎服,日1剂。

服药6剂后,患者自觉胸闷憋气明显减轻,胃脘胀满消失,食欲好转。但仍头痛头晕,大便偏干,舌红苔薄黄,脉弦,血压降至146/107 mmHg。遂前方去前胡,加大黄6 g,服后大便畅通,诸症缓解。

按:周老所处方剂是以《伤寒论》小陷胸汤为主化裁而来。方中瓜蒌清热化痰、理气宽胸、润肠通便,一药三用,切中病机,重用为君。黄连苦寒,助瓜蒌清热降火;半夏辛燥,降逆化痰,助君药消痰散结,二者共为臣药。然患者每于劳累后症状加重,又伴见头晕、纳呆等症,是为气虚所致,故配伍党参益气健脾,亦为臣药。前胡降气化痰;葛根升脾胃之气;佛手理气和胃;山楂消食化积,共为佐药。患者药后,大便仍干,故加大黄以助瓜蒌通便之力。

综观全方,周老遣方用药的精妙之处体现得较为全面。一是用药精当,药仅8味,且一药多效,方简力专;二是方中多味药物的选用既遵法度,又参药理,如瓜蒌、黄连、前胡、党参、葛根、生山楂等,兼有扩张冠状动脉、降血压之效;三是本证属心胃同病,当以心胃并治,方中重用党参,益气健脾,顾护胃气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完整原文见链接。

责任编辑:吴素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