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治愈恶疾的中国画

 柠檬猪nyzbh9re 2022-11-11 发布于广东

有这么一个记载,有一幅《溪山红树图》画得甚好,清初“四王”画家之首王时敏观后大加赞赏并欲留下。怎奈画家不肯割爱,王时敏只好在画上题词作罢:“石谷此图虽仿山樵,而用笔措思全以右丞为宗。故风骨高奇,迥出山樵规格之外。春晚过娄,携以见视,余初欲留之,知其意颇自珍,不忍递夺,每为怅怅然。余时方苦嗽,得此饱玩累日,霍然失病所在,始知昔人檄愈头风,良不虚也。庚戊谷雨后一日西卢老人王时敏题。”由此得知王时敏欣赏这幅《溪山红树图》后,困扰难治的咳嗽竟然消失了,因此有感而发,题了上面一段话。《溪山红树图》的作者就是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


一幅好画,不只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因为好画的背后带有很正的能量,观者自然会积极向上以及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益。反之,许多带有魔性的当代作品,没有任何章法和内涵,乱涂一气,带给人的就是颓废、堕落、阴暗和邪恶。正如近代海派唐云自称“药翁”,因为他认为好的画就像药一样是能治愈人的。


王翚(1632—1717),清初“四王”之一,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等。他出身于绘画世家,祖上五代擅画,曾祖王伯臣善画花鸟,祖父王载仕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生父王云客善画山水。王翚少时先拜同里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21岁时,王翚以小景扇面见赏于王鉴,被收为弟子,后又师事王时敏。王时敏拿出家藏珍品让他临摹,王翚画艺大进,最终成为清代著名画家,时人吴梅村称其为“画圣”。


王翚笔参古今,貌含南北,画技之精熟为清代第一。清代张庚的《国朝画征录》评其为“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焉”。王翚对传统古画的鉴赏、临摹,功力极深,宋以来许多失传的古画,借王翚的临摹得以传世。王翚用笔多细秀繁密,墨色浓润苍劲,意境深远而且含蓄。偶画花卉,秀隽有致。


康熙帝曾六次南巡,为了巡视国土,亲览民情。皇帝深入江南经济及文化腹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同时意在向百姓展示一国之君的仁厚和威仪。在每次南巡中,康熙帝都尽量从简,往返供仪都是从内务府支取,还曾要求“预饬官吏,勿累闾阎”,严禁地方官豪华接待。其沿途行宫也比较俭朴,随行护从仅三百多人。


第二次南巡(1689年)以后,康熙帝邀请南方重要画家王翚,领衔筹办绘制《南巡图卷》,仔细描绘由京师出发至江南,历时三个多月,来回约3000多里的旅程,表现出对南方汉人文化之欣赏,以慰民心。最终,王翚耗时六月,绘十二高头大卷,每卷近十丈,涵盖康熙帝喜爱之景物、地方名胜及风土民情。记录并画出此般路程,展现咫尺千里,凸显画家之心思独韵。杨晋,王云,冷枚等亦有参与绘制。《南巡图卷》画轴用料上乘,尽显皇室气派,康熙帝大悦,御赐王翚“山水清晖”四字。《康熙南巡图卷》是记事性的画卷,皇帝的圣容也描绘其中,按照清宫规矩,先皇画像都送到寿皇殿供奉,因此《南巡图卷》在康熙皇帝崩逝后长期存放于景山寿皇殿,将近二百年后散佚。近来,学界认知其中九卷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秘珍,一卷为私人收藏,两卷下落未明。


王翚山水画,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25岁以前为早期,主要摹仿古画,笔墨尚未成熟;35岁到60岁为中期,这时期他广泛吸取前人优良技法,融汇南北诸家之长,作画专心精意。因此,这一时期作品最为精彩,技法精巧,清丽工秀;王翚晚年的山水画,用笔遒劲严谨,墨色富于变化,在简练中求苍茫。


王翚学习古人的范围较广,从元四家到宋人的大青绿山水都有涉猎。在“四王”中,王翚是个真正的职业画家,而其他三位都有为官的经历。他的山水画是“四王”之中技法最全面的画家,同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不同,他的画无一不是精心构思,恭笔为之。由于王翚临摹宋、元名迹,吸取名家技法,溶为一炉,所以是清初“四王”中成就比较突出的一位,其画风影响后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