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抗战与作家 | 宇帆·早茶夜读

 早茶夜读 2022-11-11 发布于北京

 

第1173夜

文 / 宇帆


1938年1月10日,一艘由武汉开来的小火轮逆江而上,奔抵重庆,而曾以《春明外史》一举成名的通俗小说家张恨水正是乘坐该轮来到这座西部城市,两个多月前它还只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内陆商埠,而现在,它已一跃成为能与南京、上海、北平并列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城市。

五天之后,《新民报》在重庆复刊,张恨水应社长陈铭德、主笔张友鸾之约,担任副刊《最后关头》的主编。不久,妻子周南思念丈夫,不顾战乱,带着小孩从故乡安徽潜山赶来,随后举家迁到重庆郊野建文峰下南温泉1的桃子沟的三间破茅屋里。因茅草房一到连雨时节,透风又漏雨,张恨水戏称自家是“待漏斋”,又因心念北方战火中的国土,将书屋称为“北望斋”。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张恨水才携全家乘一辆卡车离开重庆,返回北平。而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也将自己在重庆的经历融入创作,写成了文学创作上的巅峰之作《巴山夜雨》。

1建文峰南温泉桃子沟

张恨水在重庆住的茅草屋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的房子。1938年7月30日,由于战事恶化,武汉经常遭到日机轰炸,时任“文协”总务部主任的老舍就带着“文协”总会印鉴乘船入川,途径宜昌时因病和买不到船票滞留了一周,8月14日才到达重庆。

“文协”先在大梁子青年会2落脚,两个月后由会员蒋碧薇、郭有守等介绍租得临江门横街33号3的三层楼屋四间,这就是“文协”总会在重庆的第一个会所,老舍此时仍住在青年会。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后,临江门的“文协”会所受损严重,就暂时搬到南温泉1避难,老舍也去住了几天,和张恨水为邻。冬天,老舍又回到城里,在白象街88号4新蜀报馆借居。1940年4月,受冯玉祥将军邀请,老舍曾搬到其在陈家桥5的公馆花园住过一段时期。

1943年6月初,因健康问题,也因日机对重庆市区的频繁轰炸,老舍搬到北碚蔡锷路44号6办公,也就是“文协”的北碚分会。这其实是林语堂先生于1940年6月回国定居时购买的,1942年林语堂出国后便将房屋赠给“文协”办公所用。1943年秋,夫人胡絜青带着小孩历经千辛辗转逃到重庆与老舍团聚,全家便在北碚定居,直到老舍1946年离开重庆去美国讲学。在这幢因老鼠众多而被老舍戏称为“多鼠斋”的二层小楼里,老舍完成了他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偷生》和《惶恐》。

2大梁子青年会,3临江门横街“文协”,4白象街新蜀报馆,5陈家桥白鹤村冯玉祥公馆,6北碚蔡锷路“文协”分会

老舍在北碚工作生活期间,结缘广泛,其实在1943年搬过去之前,他就常去住住,因为那里聚集了黄桷镇复旦大学、东阳镇通俗读物编刊社、北碚国立编译馆、礼乐馆的众朋友。

复旦大学在抗战期间分为两部,其中一部西迁至重庆北碚。1937年,复旦大学到达重庆后借重庆复旦中学菜园坝校址16上课,次年2月确定了以北碚对岸的夏坝7为永久校址。夏坝背靠琼玉山面临嘉陵江,位于黄桷镇和东阳镇之间。

1938年12月初,胡风一家人从湖北辗转来到重庆。此前胡风在武汉是靠卖文、翻译、编《七月》杂志为生,武汉沦陷,杂志停刊,胡风一家老小的生活来源便成了问题。后经由老舍向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伍蠡甫教授请求聘用胡风大学任教,教授“创作论”和“日语精读”,胡风便到重庆担任了复旦大学的客座教授。

而三个月前,应复旦大学教务处孙寒冰的邀请,端木蕻良也来到重庆北碚江畔的这所大学任新闻系兼职教授,并兼任复旦《文摘》副刊主编。与他一起来的,还有被鲁迅称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萧红。

7北碚夏坝复旦大学

1938年8月初,由于船票紧张,端木蕻良先萧红一步来到重庆,在孙寒冰的帮助下住进了苍坪街黎明书店8的楼上。一个月后,大约9月中旬,萧红和冯乃超的夫人李声韵一起坐船到重庆,此时的萧红已怀有八个月左右的身孕。萧红抵达重庆不久后,在一次郊游中,他们偶然在歌乐山上的云顶寺下的林家庙9——乡建社——找到新的住处。

然而,萧红并没有在此处分娩。在进入临产期后,萧红离开了重庆城区,独自搬到江津白沙镇的石坝街38号白朗家10(也有说法是城守镇11,江津县政府所在地),白朗有育儿经验,而罗烽多数时间都在临江门的文协3工作,从重庆乘船到江津约八小时,白沙位于江津县城上水45公里,乘船还需四个多小时,所以罗烽不常归家,萧红便在白朗和罗烽母亲的照顾下待产。

12月,萧红回到重庆,此时她的日籍旧友池田幸子即将分娩,刚随郭沫若、于立群夫妇从广西桂林飞到重庆,住在米花街1号12的一条阴暗的小胡同,萧红便去陪池田幸子同住,在池田幸子分娩后又回到歌乐山潜心创作。

端木蕻良虽在复旦大学任兼职教授,但其实他并没有在北碚授课。重庆去北碚,要在凌晨四五点钟就赶到千厮门码头13坐小轮,开往北碚是上水,需要六个小时,到了嘉陵江南的北碚码头14,再摆渡过嘉陵江到江北的黄桷镇7。如果从重庆去北碚上课,来回得两到三天。实际上,1938年秋,就在端木蕻良到重庆不久后,重庆复旦中学在化龙桥15建成了新校舍,菜园坝校址16就空出来了。复旦大学为了教学实习便利,就将商学院各系及新闻系、经济系从北碚黄桷镇7前往菜园坝复旦中学16,是为分部。所以,端木蕻良实际上是在重庆菜园坝复旦大学分部新闻系就职。不过,即使是这样,他们居住的歌乐山乡建社9到重庆市区也有20公里路,端木蕻良常没赶上回程车,不得不在市区找地方住下。

1939年5月中旬,为了照顾端木蕻良的教学、办刊,孙寒冰又在夏坝复旦大学7的农场苗圃为端木蕻良和萧红安排了两间房子。苗圃的西北面一公里就是东阳镇,同年秋天,他们又从苗圃搬到黄桷镇王家花园附近的秉庄,即复旦大学新建的两层教师宿舍,一直住到1940年1月17日离开重庆去往香港。

8苍坪街,9歌乐山,10江津白沙镇,11江津城守镇,12米花街,13千厮门码头,14北碚码头,15化龙桥复旦中学,16菜园坝复旦大学校址

主要资料来源
尹莹《小说中的重庆》
吴福辉《抗战期间“文协”作家的重庆集聚地》
张旭《萧红在重庆》
*参照底图为民国三十七年重庆市政府制重庆市全图,未考虑图幅比例并不准,仅作示意。



本期编辑:白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