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基础-33 第10章 失业(7)-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巨蟹座思考者 2022-11-11 发布于北京

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自然失业是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我们在前面小节中讲到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都属于自然失业。 109就是一个很好的总结。
自然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果劳动市场上只有自然失业存在时,就叫做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充分就业时失业率并不是0,而是等于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的大小也是因时、因地而异的。例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自然失业率为5.5%-6.5%,如果此时失业率为5.5%-6.5%,有93.5%-94.5%的人就业时,就可以说实现充分就业。

109自然失业

周期性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萧条阶段中,由于社会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劳动力需求不足所产生的失业。 1010表示的是自然失业率与周期性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图中平行于横轴的直线代表的是自然失业率,而围绕其上下波动的曲线代表的是周期性失业率,它表示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之间的背离。

1010自然失业率与周期性失业率

美国在1929-1933年出现的经济大萧条引起了大量失业。1929-1933年,美国GNP下降近于30%,失业率从3%升至25%。从1931-1940年的10年间,失业率平均为18.8%1937年失业率最低,为14.3%1933年失业率最高,高达24%。现在国际上通常将12%的失业率作为临界线,因而经济大萧条时期持续10年之久接近20%的失业率确实称得上奇高的失业率。大萧条的出现是由于社会的总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决定着社会总产出,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厂商出现大量的产品积压,会压缩生产,解雇工人。因此,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人数剧增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失业问题和政府政策

我国失业的类型

失业是我国进入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要问题之一。它不仅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在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广就业”的就业制度,实现了失业率的最低水平,但这种最低水平的失业率却隐藏着相当大的隐性失业。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部分隐性失业逐渐显性化,由此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失业高峰。我国的失业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劳动力总量过剩型失业。劳动力供给总量严重大于需求总量。而用来衡量劳动力需求总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就业弹性系数。即经济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业率增加的百分点。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我国就业弹性系数都在0.20以下,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强度越来越小。即便经济增长,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也是较小的。
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导致失业。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升级,使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劳动力从原有岗位或企业中退出产生的失业,以及新技术应用直接代替劳动力所引起的失业。所有制结构变动也会引起失业,例如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客观地要求分流富余人员,从而产生失业。此外,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新的适应市场的产业不断发展,从而也必然有一部分劳动力被淘汰成为失业人员
劳动力的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导致观念型失业。每个人对于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都有不同的偏好。有的人愿意在公有制企业工作,不愿意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有的人愿意到大城市就业,不愿意到小城市就业;有的人乐意到城市就业,不乐意在农村就业……还有一些人不愿到新兴服务业就业、对新兴的工作方式不适应等原因都会导致观念型失业。
信息不畅通而导致的信息阻滞型失业。由于信息的不畅通,有大量劳动力不知道哪里有工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类型失业逐渐减少,但在一些相对不发达的三四线城市,由于信息不畅通而导致的信息阻滞型失业依然存在。

造成失业的原因

在我国造成失业的原因众多,首先,技术进步是一大原因。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可以用更少劳动力来完成生产活动,机器和技术的普及导致了很多工人失业。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失业增加。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我国开始产业结构调整,到目前调整仍在继续。第一产业开始排斥劳动力,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九十年代末以来就业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却成为吸收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这种结构调整使从事一、二产业的非熟练劳动力释放出来,但这些劳动力又不适应第三产业的工作要求,失业就产生了。
国有企业改革使富余人员下岗也是造成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吸纳了大量超过自身需求的富余劳动力,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客观地要求分流富余人员。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一些企业面临破产命运,从而使这些企业职工被推向社会,这些人员大多数成为失业人员。
最后,教育结构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说明大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由教育结构的不合理引起的。一是教育内容及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较弱,这样会加大企业的培训成本;二是教学理念不合理,使大学生期望过高,一些原本能就业的毕业生因工作差而放弃就业;三是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诸如此类的原因造成了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失业治理

失业给失业者本人及家庭带来了损失。他们失去了本来用劳动可以换得的收入、地位和声誉,因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这样会造成家庭不稳定。而失业本身也是社会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失业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同时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使犯罪率上升,这些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可见如果对失业问题置之不理,必然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要想治理失业问题,首先要区分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短期失业一般说来属于摩擦性失业,这种条件下失业者受到的损失较小。长期失业则不能简单归因于时间,它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工资刚性造成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这时失业引起的社会成本较高。确定一国的失业主要是由短期失业构成还是长期失业构成对选择对应的治理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政策目标是降低失业率,就应当着重治理长期失业,但政策选择必须得当,因为失业人口绝大多数属于短期失业。
我国对于失业的治理政策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主动治理政策被动治理政策。主动治理政策是要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失业率。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劳动力的供给,使劳动力供给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符合劳动力需求,具体措施主要有延长劳动者受教育时间、加强职业培训等。此外政府可以更好地提供就业的信息服务,加速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政府还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工资变动的灵活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采取了种种方法和措施,失业现象仍然是无法彻底消除的。这时候就需要通过被动治理政策进一步改善。例如,对失业者进行救济,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失业保障体系;通过发放失业救济和失业保障,使失业者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水准,达到社会稳定和公平的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