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 | 明末清初宣城梅氏书画蠡探——以安徽博物院藏品为中心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2-11-11 发布于浙江

     编者按:古代社会的政治或文化,存在突出的“门阀”特点,尤其汉朝至五代时期,“门阀政治昌盛,“官二代”“官三代”……甚至官员的七姑八姨,继续做官发财。如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间,晋代朝廷官员约七成是琅琊王氏或与王家有关的人。另一方面,琅琊王氏又是史上最显赫的“书法家族”。五代以降,“门阀”渐弱,但封建社会仍不改制度上“家天下”或“族天下”的腐朽本质,政治上难免“近亲繁殖”,然而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域等因素限制,文化上“近亲繁殖”却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自觉。如明代以文徵明为核心的苏州文氏家族,一百余年来书画家群星闪烁,在诗文、书画印方面形成了相似的审美范式。明末清初安徽宣城的梅氏是名门望族,也是文化世家,“宣城画派”即以梅氏成员为主体,因画黄山而著称,自成绘画流派,又与戴本孝、渐江共称黄山画派。因画家们具备共同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以及对“黄山题材”的重视与关注,形成了相对一致的绘画风格。安徽博物院藏有明清时期宣城地区梅氏诸贤及“宣城画派”成员的山水、花卉和书法作品等五十余件套,基本上体现了“梅氏书画”的地方特色和艺术成就。本期专题特推出明清时期“梅氏书画”作品以及相关论文,以飨读者。

图片

[清]梅清 古帝炼丹台图轴 

132.5cm×52.1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款识:古帝丹台迹未荒,行来鼎内紫芝香。便须采药炼汤火,仙液千年味更尝。炼丹台,仿松雪笔意,瞿山梅清并题。

钤印:瞿硎清(白) 渊公(朱)

 安徽的宣城,汉代称宛陵,隋时改称宣城,这里风景秀美,文化底蕴丰厚,是宣纸和宣笔的发祥地。北宋画家李公麟、诗人梅尧臣,唐代诗人李白、杜牧等在宣城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明清之际,高维岳、梅鼎祚、沈懋学成立“敬亭诗社”,奠定了后来以施闰章为代表的“宣城诗派”的基础,梅朗三、梅清、释半山、梅庚等则成为宣城诗画活动的中坚力量。宣城画家们师古不泥古,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出现一批丹青精英并形成了宣城画派。

图片

[明]梅朗三  秋江独钓图册  

23.8cm×19.7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一、宣城梅氏

宣城南郊古老的梅氏是源自3000多年前的商朝诸侯梅伯的名门望族,也是现今国内历史长远、世系清楚、历史名人较多的文化世家。宣城始祖梅远于唐昭宗光化年间自吴兴至宣城任幕僚,后代即繁衍于此千余年,世系繁衍至近四十代。自宋代起,梅姓人文蔚起、名家辈出,世称“宣城梅氏”。

宣城梅氏代有名人,有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1002—1060),宋末抗金名将梅执礼(1079—1127)、元代经学大家梅致和、明代“荆楚三梅”(梅国祯、梅国楼、梅之焕);有文献学家梅鼎祚(1549—1516)、戏剧家梅膺祚(1558—1634)以及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梅文鼎(1633—1721)、梅彀成(1681—1764)、梅冲;主撰《康熙字典》的梅之珩(1649—1734),著名农田水利专家梅遇,以及被书坛誉为“清代王羲之”的梅调鼎(1839—1906)等;之外还有驰名绘画界的明代梅士己、梅朗中、梅磊以及清代梅清、梅庚、梅蔚、梅翀、梅琢成等,均为精善丹青的杰出画家。正如王士祯所赞曰:“从夸荆地人人玉,不及梅家树树花。”梅士己(1592—?),字继美,号无己。隆祚子,邑庠生,弱冠游泮,能诗,善画兰。梅磊(1620—1665),字杓司,号响山,辈分与梅朗中相当,年纪大梅清3岁,与桐城方文、芜湖沈士柱、江宁顾梦游、宜兴陈维崧以及同里施闰章、高咏、蔡蓁春等名士交往。山水画主要师承“元四家”和明代沈石田等南宗,参倪云林笔意。结构谨严,笔致疏简,清淡萧然,格韵高古,类似梅清风格。著有《响山集》,钱谦益、范凤翼为之作序。

图片

[明]梅朗三  彼岸云山图册  

23.8cm×19.7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二、宣城画派与梅氏丹青

清初“宣城画派”是一个因笃画黄山而著名的绘画流派,或又与戴本孝、渐江共称“黄山画派”。形成宣城画派群体的成员主要由人生失利(明宗室孤儿石涛)、科举失败(仕途不遇的梅清)、官场失意(辞职归里的梅庚)三类人组成,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体验,铸就画家超然于物象之外的精神气质,形成了相近的画风,因而产生流派。

说到“宣城画派”,离不开宣城梅氏家族,因为其主要人物来自宣城梅氏家族中梅清、梅喆、梅梦绂、梅蔚、梅南、梅翀、梅琢成等能诗善书工画的“三栖”作家,其中梅朗三、梅庚父子作为该派的中坚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秉持以造化为师的现实主义精神,作品流露出浓厚的乡土之爱,同时又兼简静高逸的文人画的境界与格调,在绘画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均有独到的贡献。

安徽博物院藏有明清时期宣城地区梅氏诸贤及“宣城画派”成员的山水、花卉和书法作品多至50余件套,全面体现了该派颇具地方特色的艺术成就。

(一)画派先贤梅朗中(梅鼎祚孙,梅清从侄)

梅郎中(1607—1642),字郎三,郡庠生。梅尧臣后裔,梅鼎祚之孙,梅文鼎族兄,梅庚之父。其博览先祖藏书,嗜好古文辞,少能文章,而于诗益精。性喜交游,曾与吴、越诸名士沈寿民等创明末宣城诗社,是宣城诗派前期的领军人物,与沈寿民共持宣城风雅,论者谓“祖孙辉映,均足千古”,声名远籍海内。侯方域视为莫逆,施闰章、梅清都曾从其游学。

郎三书画风韵洒然,字效张王,画学宋元,自出机杼,时称“诗书画三绝”,为“宣城画派”先驱。时征索字画者如市,其口吟手挥,人人得意而去。有《赋记50卷》《书带园集20卷》传世。

1.明梅朗中《秋江独钓图》

图作于1641年,时年34岁。画学黄公望、王蒙,布局茂密,繁而不乱,意境清新。是朗三去世前一年的成熟之作。题“秋江泛舟图,宛上弟朗三戏为起之盟兄博粲,时崇祯辛巳重九后五日也”。钤“鸿”“远”“南芝”印。

2.明梅朗中《彼岸云山图》

图作于1641年,时年34岁。笔墨师法元人简洁构图。无作者题署名款,钤“鸿”“远”“南芝”印。

图片

[明]梅朗三  高松仰止图册  

23.8cm×19.7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3.明梅朗中《高松仰止图》

图作于1641年,时年34岁。运宋人笔作元人画,昧与古人暗合。无作者题署名款,钤“鸿”“远”印。

图片

[明]梅朗三  篷舟游溪图册  

23.8cm×19.7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4.明梅朗中《篷舟游溪图》

图作于1641年,时年34岁。勾写人物舟船,手法类似于近现代写生速写画法。图无作者题署名款,钤“鸿”“远”印。

图片

[明]梅朗三  山林雅聚图册  

72cm×48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5.明梅朗中《山林雅聚图》

图作于1641年,时年34岁。清淡萧然但格韵高古,类似梅清中年风格。无作者题署名款,钤“鸿”“远”“南芝”印。

(二)画派领袖梅清

梅清(1623—1697),原名士羲,字渊公、远公、润公,号瞿硎、梅痴、梅楞、柏枧山口人、新田山长、敬亭山农、莲花峰长者、柏枧山口人、新田山长、敬亭山农、莲花峰长者等。出身名门望族,祖辈历为名臣才子。家藏古物书画甚富,素以饱学负盛名。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举人,北上四次不第乃归而自适。曾遨游燕齐吴楚间,出入黄山林壑。为人豁达豪迈、喜交天下雅士。咏歌之余醉心书画,与流寓宣城的石涛等书画才俊所组成的丹青群落过从甚密,共写黄山景致,在绘画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具有独到的现实主义特质,在当时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在梅清的引导下,子侄徒孙及门徒们精品频出。他们师古人又师造化,直接从大自然中汲取养料,提升格调意境,作品流露出深厚的乡土情怀,一改当时统治画坛的“四王”山水食古不化之风,与“四王”时风大相径庭,在当时颇享盛誉,人称“宣城画派”。梅清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等书传世。诗书画合一,也是宣城画派的典型特征。

梅清平生工山水、松石,尤善写奇古之梅。其画风师法“元四家”及明代沈周,重师造化,曾游历大江南北,作品多写家乡山水,以画黄山为最多、最有名。他“不薄古人”而更“爱今人”,并以“我法”之笔,写黄山之奇峰、异石、怪松、云海等自然胜景。其画从造化中汲取营养,充满了空灵超逸、奇谲缥缈的诗情画意。其画兼容董米倪三家遗韵,创作上早年豪放、中年秀润,而晚年复转秀润归于苍迈。其近于写实的风景画,在清初摹古成风的山水画坛上极为难得,与渐江、石涛并称“黄山三巨子”,又和戴本孝等共享“黄山派”巨子誉称。后期受新安画派影响,多于墨法写生,创立“宣城画派”。

1.水墨黄山

从梅清传世作品中可见,他遍临历代诸家山水,从唐代王维、吴道子,五代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营丘,宋代范宽、李成、郭熙、赵大年、王诜、李公麟、米芾、赵伯驹、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到元代高克恭、赵孟頫、黄公望、吴仲圭、倪云林、王蒙,以及明代戴进、王绂、沈周、仇英、徐渭诸家熔于一炉,创为新格。虽然常于作品中题“仿某家”“临某家笔意”等等,实则师古人与师造化并重。其下笔于松弛中见功力,零乱中求整秩,线条经纬明快,画面恬适流畅。从清初摹古之风盛行的画坛中脱颖而出,既有别于“四王”的僵硬泥古程式,也不同于放逸的八大,同时与萧疏荒简的“新安画派”、刚冷清逸的“姑孰画派”等均异趣殊味。

图片

[清]梅清  松径听涛图册  

21cm×32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①《松径听涛图》

此图1693年,时年70岁。以繁密的手法,大胆构布景。题“瞿山”,钤“瞿山”“吴氏芳生所藏”印。

图片

[清]梅清  空山雪霁图册  

21cm×32cm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②《空山雪霁图》

此图作于1693年,时年70岁。题“宿醒未醒,老眼朦胧。握笔临池,都无是处。庶几于空山雪霁时,仿佛遇之。翟山梅清”。钤“臣清”“瞿山”印。

图片

[清]梅清  抚节探梅图轴 

170cm×42cm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③《抚节探梅图》

题“东风几树影横斜,峭壁空亭寂不哗;未是孤山林处士,扶笻谁独探梅花?!仿李营丘笔意,瞿山梅清并题”。钤“瞿硎清”“渊公”印。

图片

[清]梅清  云门放艇图轴  

148cm×45cm  绢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④《云门放艇图》

题“野水悬高垒,闲情咏急流;山随云树转,天挂浪花浮。去住将何宅?安危不系舟。春蚕传好手,黄鹤是仙俦。仿黄鹤山樵《云门放艇图》,瞿山梅清并题”,钤“瞿硎清”“渊公”印。

裱边附黄彭年题跋三段:1.“观奇探禹穴,放胆试奔流。树杪洪涛亚,山根白浪浮。问情摊画帧,豪兴托孤舟。布袜青鞋去,瞿仙或与俦。乙酉仲春得此画,用元韵率题。黄彭年时在武昌黄鹤山下官廨。”2.“宣城梅清字渊公或作远公,号瞿山或作瞿仙。《图绘宝鉴》《画微录》语书称其'山水入妙品、松入神品,以诗名。’此幅兼备,其胜更可宝也。山樵皴法破纲解索,得之赵吴兴与董巨,虽未得见山樵原本,己可识高曾规矩矣。”3.“千壑万崖、洪流穿注,写状极奇。孟郊碧幛几千绕,清泉万余流。宋之问千崖递萦境,万壑珠悠漫。观此画法,觉两诗尚未尽云门之胜耳。”钤“子詹”“黄仲又题跋”印。

⑤《炼丹台图》

梅清平生曾绘炼丹台多幅,故而下笔磅礴多有奇气,极备黄山诸景烟云灵动变换之妙,是其晚年精品。

题“古帝丹台迹未荒,行来鼎内紫芝香。便须采药探灵火,仙液千年味更尝。炼丹台,仿松雪笔意,瞿山梅清并题”,钤“瞿硎清”白文、“渊公”印。

2.彩笔黄山

梅清晚年尤喜写黄山种种朝晖夕映、气象万千之胜揽,画面苍茫浑穆,于豪迈雄奇中蕴秀润虚灵,极尽黄山烟云变幻之妙。除平常游山即景写生外,尚有记录黄山奇险雄峻、四季明晦的《黄山十二景胜图册》,皆为理想中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空间,而非囿于现实的抄写。

图片

[清]梅清  鸣弦泉图轴  

184.5cm×54cm  绫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①《鸣弦泉图》

题“山头曳杖听流泉,湘浦飞声入五弦。仿佛音徽奏仙乐,一齐分韵到尊前。鸣弦泉,仿石田老人笔意。瞿山梅清并题”,钤“瞿研清”“渊公”印。

②《黄山十二景胜之汤泉图》

题“凝砂喷玉不知寒,闻道仙人此濯丹。浴罢莫疑仙路远,临流忽已长飞翰。汤泉,拟大痴笔意。翟山梅清”,钤“某”“翟山”“大光”“竹痴珍玩”印。

③《黄山十二景胜之文殊台图》

题“云里辟天阊,仙宫俯混茫。万峰齐下拜,一座俨中央。侧足惊难定,凌空啸欲狂。何当凭鸟翼,从此寄行藏。文殊台,用黄鹤山樵笔意写之。翟山梅清并题”,钤“翟山”“四味书屋”“竹痴珍玩”印。

④《黄山十二景胜之天都峰图》

题“古帝栖真地,天开此一都。霓旌围碧落,阊阖入虚无。火息丹应转,云来海自辅。何当凌鹤羽,随意遍灵区。天都峰,瞿山”,钤“新田山长”“正大光明”“竹痴鉴赏”印。

⑤《黄山十二景胜之莲华峰图》

题“仙根谁手种?大地此开花。直饮半天露,齐擎五色霞。人从香国转,路借玉房遮。莲子何年结?沧溟待泛楂。题莲华峰旧作,翟山”,钤“字真山斋”“大光”“竹痴鉴赏”印。

⑥《黄山十二景胜之鸣弦泉图》

题“鸣弦泉,有石梁横其前。泉囗淙淙,依稀丝竹。实奇观也!瞿山”,钤“瞿梅清”“渊公”“正大光明”“竹痴鉴赏”印。

⑦《黄山十二景胜之光明顶图》

题“旷绝光明顶,天南四望空。谁知孤啸处,身在万山中。呼吸风雷过,缵沅日月通。仙踪如可接,何必梦崆洞!瞿山”,钤“梅清”“瞿山氏”“竹痴珍玩”“大光”印。

⑧《黄山十二景胜之云门峰图》

题“半天云门路,岚光分外明。一筇今日倚,双屐旧时轻。幻境原无数,重来更问名。神鸦吾未识,亲见白猿近。云门峰,仿郭河阳笔意。翟山梅清”,钤“梅清”“大光”“竹痴鉴赏”印。

⑨《黄山十二景胜之百米云梯图》

题“何年辟此径,石岩俯危渊。一杖穿云过,还将梯问天。百步云梯,仿柯九思笔意。瞿山”,钤“梅清”“瞿山氏”“四味书屋”“竹痴鉴赏”印。

⑩《黄山十二景胜之炼丹台图》

题“古帝丹台迹未荒,行来鼎内紫芝香。便须采药探灵火,仙液千年味更尝。翟山梅清并题”,钤“老翟”“大光”“孙氏大光之鉨”“竹痴鉴赏”印。

⑪《黄山十二景胜之翠微寺图》

题“翠微寺,乃黄山别峰。予游己二十年矣。握笔写山,不胜怅惘。瞿山”,钤“臣清”“竹痴鉴赏”“四味书屋”印。

⑫《黄山十二景胜之狮子峰图》

题“狮子峰头石,仙人此结庐。孤筇无着处,双屐尽凌虚。衣冷疑秋逼,山空觅磬竦。何时憩黄海?天半问邻居。狮子林,瞿山”。钤“梅清”“四味书屋”“竹痴珍玩”印。

⑬《黄山十二景胜之浮丘峰图》

题“浮丘峰,如海上三神山。可望不可即,戏以缥缈之笔图之。非必实有此景也”,钤“翟山人”“竹痴珍玩”“四味书屋”印。

(三)梅氏后人

宣城画派成员大多由宣城梅氏家族组成,梅氏家族子孙在绘画方面承传有序,自有其家学渊源。明中叶以后,梅士己、梅郎中、梅磊、梅庚、梅清五人承绪了宣城书画坛的风雅,创立宣城一派。入清后,梅庚泰、梅琢成、梅蔚、梅翀、梅谷等又继承发扬了梅氏丹青,成为宣城画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1.梅蔚(梅清幼子)

生卒年不详。原名钟龄,字豹方,季蔚。安徽宣城人,梅清幼子。善画,诗书传家。山水兼工人物及白描大士像,见录于《十百斋书画录》。

图片

[清]梅蔚  苇浦捞虾图册  

21cm×32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①《苇浦捞虾图》

此图作于1693年。题“梅蔚”,钤“某蔚之印”印。

图片

[清]梅蔚  携友攀山图册  

21cm×32cm  纸本笔  安徽博物院藏

②《携友攀山图》

此图作于1693年,题“梅蔚”,钤“豹方”印。

2.梅庚(梅朗中子)

梅庚(1640—1722),字耦长、耦耕,号子长、雪坪、听山翁、阿庚、南书生、恭园等。梅鼎祚曾孙,朗中三子,与梅清为同祖别枝的祖孙关系,但年纪相仿(梅庚长梅清17岁)。梅庚42岁为江南乡试举人,71岁授泰顺县(今温州地区)令,五年后辞官归乡,饮酒赋诗,以书画自娱。辞官归里,修葺书带园,莳花种竹,饮酒赋诗,与梅清同为“宣城诗派”干将,名声见重于时。日作书画自娱,曾客寓京师,名公巨卿皆折节拜访。喜籀篆八分书,画山水旷逸而有雅韵。花卉剪裁绝妙。白描人物,偶尔落笔亦韵致翩然。时人得其诗画,如获异宝。梅庚足迹遍布家乡山水,笔墨风格深受梅清影响,与梅清、石涛等均为“黄山画派”名家。有《天逸阁集》《山栖诗略》《知我录》等传世。

图片

[清]梅庚  赤壁行舟图册  

21cm×32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①《赤壁行舟图》

此图作于1693年,时年53岁。图无作者题署名款,钤“梅”“庚”印。

图片

[清]梅庚  岭上观梅图册  

21cm×32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②《岭上观梅图》

此图作于1693年,时年53岁。图无作者题署名款,钤“雪坪”印。

图片

[清]梅庚  山顶灵庙图册  

21cm×32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③《山顶灵届图》,

此图作于1693年,时年53岁。题“癸酉首春,写寄棣老年先生。雪坪弟庚”,钤“梅”“庚”印。

图片

[清]梅庚 敬亭棹歌图轴 

72cm×48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④《敬亭棹歌图》

此作于1688年,时年49岁。

题一:“讲堂深傍敬亭开,只爱城南旧钓台。半刺正当京辇道,犹持小艇棹歌回。赠别岑翁先生,戊辰六月既望,雪坪梅庚。”钤“阿”“庚”“汝南梅生”“朱方”印。

题二:“溪外林中一草亭,亭前山色镇青青。朝晖暮霭知多少,容我芒鞋半日停。江心何处送天风,吹到金山寺里钟。正是蓬窗初睡觉,迎眸千仞削芙蓉。春云漠漠石斑斑,出入朝霞晚翠间。好是连朝湖上去,教人看煞画中山。癸卯春三月,文治题。”钤“王氏禹卿”印。

图片

[清]梅庚 松溪读书图轴 

155.5cm×48cm 绫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⑤《松溪读书图》

此图梅庚中年临仿梅清二上黄山后变法成熟期的作品。

题“雪坪梅庚”,钤“尹氏简堂家藏之章”“简堂珍藏”“察四山馆主人收藏书画印”“击纽酣歌”“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印。

3.梅琢成(梅庚子)

梅琢成,字武修,梅庚之子。善于绘画,风格类似梅庚。

图片

[清]梅琢成  古木丹庙图册  

21cm×32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①《古木丹庙图》

安徽博物院藏。此图作于1693年,题“画奉棣翁老年伯先生,小侄琢成”,钤“琢成”“吴氏芳生所藏”印。

4.梅翀(梅清族孙)

梅翀,明末清初人,生卒年不详。字培翌、培翼,号鹿墅、文脊山人。安徽宣城人,梅清族从孙。亦善丹青,山水摹古得宋元笔意,尝与梅清写生黄山。画风师承梅清,为黄山派名家之一。画松石有奇趣,偶为梅清代笔。

图片

[清]梅翀  野水无渡图册  

20.8cm×38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①《野水无渡图》

此图作于1693年,题“梅翀,写于茶峡草堂”,钤“培翌”印。

图片

[清]梅翀  仿米云山图册  

20.8cm×38cm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②《仿米云山图》

此图作于1693年,题“房山泼墨法,襄阳大米小米齐称强。为写敬亭峰数叠,烟云点点欲生光。梅翀”,钤“某翀”印。

图片

[清]梅翀 深山访友图轴 

110.4cm×46.7cm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③《深山访友图》

图无作者题署名款,下钤“文脊山人”印。

图片

[清]梅翀 仙人结庐图轴 

188.4cm×48.4cm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④《仙人结庐图》

题“仙人此结庐,闲情无外事。高房山笔意,鹿墅梅翀”,钤“梅翀之印”“培翼”“文脊山人”印。

图片

[清]梅谷 天台松芝图轴 

123cm×60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5.梅谷

①梅谷《天台松芝图》

题“天台山人梅谷写”,钤“方外人”“梅谷”印。安徽博物院藏。

6.梅傎

梅傎,梅氏族裔,又号梅颠。傎同“颠”,为颠倒错乱的意思。梅傎性隐,率意自负。善作水墨写意,尤喜写奇古野逸之梅。私玺闲章端精,有“梅颠诗画”印。

①《老梅新枝图》

题“枝格绝高无碍老,花香最好只因清。庚子夏,梅傎作”,钤“梅颠诗画”印。安徽博物院藏。

(四)画派私淑门徒

康熙中期以后,随着宣城画派第一代人物多已谢世,第二代直接承袭第一代先师的技法,继续活跃在宣城画坛。自1709年起在宣城任宁国知府11年之久的佟赋伟云:“近每索沈兆符(廷瑞)、刘亦陶(期侃)、尤二酉(书)、倪渟可(志渊)四子画,叩其所自,即师法古人。亦其乡有两孝廉梅瞿山(清)、雪坪(庚)、蔡晓原(瑶)、王湛斯(露)、释半山(在柯),所谓画手推前辈也。”

1.释半山(1611—1670)

原名徐敦,字秩五。宣城望族南唐魏王徐知证28世孙、明代兵部尚书徐元太侄孙。年少曾授四川幕职,后弃去隐于浮屠,更名再柯,号半山。其浪迹江山湖海之间,足迹遍及东南名山大川,年轻时就与梅清及当时士子名流来往密切,诗画互酬。平生善画山水,得云林、石田笔意,以残山剩水寄托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以及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在宣城池州一带影响至深,当时被奉为楷模,人以“黄山画派”干将视之。山水画遗存至今较为少见,现存半山和尚的画大都是他中晚年的作品。

图片

[清]释半山 烟柳水阁图册 

26cm×30.2cm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①《烟柳水阁图》

此画是半山山水画的代表作,为赠宣城隐士陈孚吉作。

题“孚吉居士属画,半山柯道人”,钤“梵民在柯”“处晦”“诗画珍藏”印。

图片

[清]释半山 横云垂瀑图册 

26cm×30.2cm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②《横云垂瀑图》

图无作者题署名款,钤“处晦”印。

图片

[清]释半山 独立松下图册 

26cm×30.2cm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③《独立松下图》

图无作者题署名款,钤“处晦”印。

图片

[清]释半山 城下听泉图册 

26cm×30.2cm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④《城下听泉图》

图无作者题署名款,钤“处晦”“周铭谦家珍藏”印。

⑤《沧江独钓图》

图无作者题署名款,钤“处晦”“渊味画藏”印。

图片

[清]释半山 湖山野村图册 

26cm×30.2cm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⑥《湖山野村图》

图无作者题署名款,钤“处晦”印。

图片

[清]释半山 农家闲乐图册 

26cm×30.2cm 纸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⑦《农家闲乐图》

图无作者题署名款,钤“处晦”“周致画藏印”印。

2.施闰章(1618—1683)

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后人称施侍读、施佛子。安徽宣城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及第,授刑部主事;顺治十八年(1661)出任江西布政司参议,后裁缺归田。康熙十八年(1679),应召博学鸿词科,御试授翰林侍讲,修《明史》。施闰章博览经史,工诗词古文学。其文意朴而气静。其诗以辞清句丽见长,号“宣城体”,同高咏主持东南诗坛数十年,并与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著《双溪诗文集》《愚山诗文集》等十余种。施闰章归乡闲居10年中,成立了宣城最早的书画组织“宣城书画社”,使发展中的宣城画派由此走向辉煌。在他的积极推动和对外宣传推介下,涌现出以梅清为代表的本土画家群体,并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梅清画松,当时就传到内廷,为康熙皇帝珍赏,同时受到海内外藏家追捧。

图片

[清]施闰章 松径听瀑图轴 

181cm×47.5cm 绢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①《松径听瀑图》

题“壬戌清和月,画为牧仲比部,施润章”。安徽博物院藏。

3.沈廷瑞(1657—1747后)

清沈寿民(1607—1675)孙,清顺治十四年(1657)生于安徽宣城,年“八十犹能游,寿逾九旬”,卒年不详,布衣终生。字兆符(一作垂符),一字樗压,号顽仙、玩仙。喜游历,足迹遍三吴两浙巴蜀豫楚,吟诗作画。山水笔意疏落似法沈周,尤工画松。有《秦淮游草》等。

图片

[清]沈廷瑞 三松入云图轴 

240.9cm×122cm 纸本墨笔 安徽博物院藏

①《三松入云图》

安徽博物院藏。此图作于清代乾隆七年(1742),作者时年87岁。题“虬柯何代植,独傲岁寒天。质挺冰姿劲,风欹鹤驭旋,奔涛何谡又,凉月自娟娟,谁与契幽赏,松根常醉眠。乾隆壬戌春三月宣城樗翁沈瑞廷时年八十又七”,钤“掳翁”“顽仙”“寒涛万顷”“烟云供养”“元水村晚归欲暮”印。

(四)梅氏书法

明末清初之际,宣城地区的文化生态颇为繁兴,文人雅集活动不仅促成了宣城诗派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培育了一批集诗、书、画于一身的优秀人物。他们不仅精于诗画,而且书法也颇有成就。

1.梅清

梅清在历经了四次(顺治十二年、十五年、15年和康熙六年)试举失利后,从此寄情山水,籍诗画而自娱。在当时极负盛名,以至“名公巨卿无不推毂”“朝士争与之交”,长成为集诗、书、画之长于一身的“宣城诗派”“宣城画派”领袖级人物。《清史稿·列传》《宣城县志·文苑》等史志文献有载。

梅清的书法宗法唐朝颜真卿,而旁及明清诸家,融合六朝碑版及历代法帖的精华,得意在清代王铎、傅山之间。结体简淡凝练,笔墨浑厚遒劲;风格洒脱自在,于淳朴中蕴含秀雅之质。

①《草书五言杂感诗》手卷

安徽博物院藏。款识有“此余己未年诗也。偶简旧稿,书法颇不恶。以是年临苏帖故也!原稿既为友人攫去,因再录一过。自觉笔法稍疏,命儿子辈藏之,以验年力之盛衰。但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耳。甲子夏五月,瞿山清识”,钤“溪山闲处忆吾庐”“瞿山道者书画”“梅清私印”“瞿山”印。

卷前有汪寿丞大字题引首“瞿山真读”。又小字跋“瞿山以画名于世,而诗书并皆佳妙。盖画家之诗书,别饶风味也。志襄老友属题瞿山所书诗卷额,用跋数语,凡欲宝之。起年”。钤“汪寿丞印”印。

卷尾加附三人跋。张文运行书:“明季书学孟津,声名腾趠。一时宗仰,靑主、瞿山诸老皆不免在笼罩中。瞿山尤以画称,余所见大小帧不下数十。边方斜角,时著十数字、数十字。未见有整幅逾百言者。志襄先生此卷淋漓挥洒几至千言,盖所希有。笔虽自米出,体乃纯类孟津。甚乎风尚,所趋虽贤者亦难自异哉!壬申九月,合肥张文运记于鸠江。盘胸奇气郁风雷,狼藉江山纸万堆。偶发微吟更清绝,泬寥天际鹤飞来。矮纸斜书旧作诗,缤纷珠玉四飞时。晴窗试按龙蛇迹,认得平原是祖师。年来数过宜州路,老辈风流我所思。画意诗情看不厌,敬亭山色未多奇。瞿山先生工画而诗尤清隽可味,此卷为志襄先生而藏,吾为张子开先生跋,称书自米出,体乃纯类孟津。然平原实其祖师,二老辈风流之盛,信不可及。爰题三绝句,以志眼睛福。合肥高寿垣并识,时癸酉七月。”钤“张运”“高寿垣”印。

查秉钧草书:“家声北宋走激雷,句残宫衣源作堆。百感苍凉消不尽,笔端神动自天来。阁倚天延理旧诗,挥毫想见疾飞时。恐今满染云憧气,不减当年杨少师。插天柏枧青犹昔,竺旧弥深劫后思。绩学流风无羔否,眼中何物是英奇。志襄仁兄近得宣城梅瞿山手书杂感诗卷,子索题,爰用合肥高铁君均赋三绝句以归之。癸酉季秋查秉钧并志。”钤“衡仲”印。

景柏生小楷:“瞿山书撷眉山秀,不让当年画独传。一卷风怀留妙墨,敬亭千古有余妍。植轩社长兄志襄京兆尊甫也,博雅好古,与柏为道义交,同与'于湖九老’。暇出宣州梅瞿山先生手书诗卷见视,先生清季诗画名家,书亦深入眉山之室第,鲜巨幅流传,岂当时为画掩耶?此卷旧为先生家藏,健笔纵横、洵足千古。植老得此索题,不敢以不敏辞,爰缀俚句以志景慕云尔。癸酉小春同社弟西冷景柏生志于鸠江寄庐,时年七十有八。”钤“柏生”“松柏”印。

此书笔墨凝练浑厚,体势雄强茂密,道劲古朴沉厚,颇具盛唐气象。

②《行书七言诗》折扇面

“巍峨拨地轩辕宫,荡磨日月撑青空。三十六峰在天上,峰峰齐吐碧芙蓉。客成浮丘日来住,丹砂神护千年长。石淉一线赤霞封,谁作主人出幽赏。迩来出守重太史,手抱瑶琴白云里。直骑黄鹤凌天都,群峦俯瞷沧溟起。况复囊笔披洪濛,左扛半天石石公。文采风流接灵汉,一扫蹊径空群踪。褰裳欲往不可得,芒屩双携坐叹息。偶挥一尺青松枝,遥对黄山两相忆。题画寄曹太史冠王新安,书为笃远老年道翁正。瞿山同学弟梅清。”钤“春草堂”“清私印”“子真后裔”印。安徽博物院藏。

2.梅镠

梅镠(1734—1797),字继美,号石居,一号清溪。祖籍宣城,梅珏成第五子。乾隆诸生,上元籍举人。

梅镠作为安徽宣城甲族(宋代梅文鼎)后裔梅文穆的季子。寓居金陵的梅镠是最早赏识邓石如的伯乐,其家多收藏秦汉以来历代金石书画善本。曾应梁谳之托,接纳邓石如入幕八年。倾尽家中所有古代文书画印举示于邓,供其悉心随意观摩,从而培养了有清季书林艺印界的碑学巨擘。梅镠除了收藏金石,也工八分。曾与黄易云:“镠头颅半百,业无一成。顾迂癖之性偏嗜隶书,秉烛夜行,其效可睹,亦聊以自怡悦耳。”黄鼎(1660—1730),字尊古,号旷亭、闲圃、独往客,晚号净垢老人。江苏常熟山水画家,善于临古,尤以摹王蒙见长。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因避帝讳而以字石如行,后更字顽伯。又因居皖公山下,自号完白山人。家在龙山风水间辄号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性好壮游乃称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受父邓一枝指授,幼好篆刻。长经梁谳推荐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而尤长于篆书,世以“邓派(皖派)”目之,称其“四体皆精,国朝第一”,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传世。

图片
[清]梅镠 草书手札 
14cm×27cm 纸本 安徽博物院藏
释文:春莫枉存,以久客遄归之。故不能絷维白驹以永朝夕,然殊追悔之!接手翰知:潭府福祉,亨嘉深慰。鄙念复承雅贶隆仪,儿女辈何克以当诸惭谢之至?向与石如谈,已悉贤甥、贻老之品与学,兹闻伴游之喜固不足贺。从此干云直上,绳其祖武,以继家声、以荣戚党。乃私心祷颂,有素者也。娄门之行,所图如愿否?想久已返棹矣。石如去岁生男以难产而不育,母幸获全。然亦大病,又继以丁父艰,故狼狈之极。于五月望前遇此一宿而往扬州,云七月杪必至白门。若贻老省试,四哥亲送到此;相与聚首盘桓,一大快也!望之、望之!孙九老情笃渭阳,深以前未及晤为怅。兹特一函奉寄往岁办碑帖,尚存二千余文,原以为装裱之费。便中望将乌金拓者,付来十余副,令裱也。兹乘孔客之回奉上张文敏墨迹一件,先曾祖书一部,聊以将意。尚有书画几种,俟贻老面交。今不及也,肃覆顺侯。迩安,临风神往!檁盦四兄大人。愚弟梅镠顿首。家兄舍弟俱嘱致候!书札稿,查入。
钤印:颠君寿(白) 溪南梅生(白) 芝研审定(朱) 可粗见一回朱(白)

①《草书手札》册页

款识:“愚弟梅镠顿首。家兄舍弟俱嘱致侯!书札稿,查入。”

钤“颠君寿”“溪南某生”“芝研审定”“可粗见一回朱”印。

此书以隶法入行草、在汉隶与行草间寻求平衡点,形成了碑帖相融的书法风格。

图片
[清]梅镠 隶书赠邓石如七言联 
116.7cm×23cm×2 纸本 安徽博物院藏
释文:天球高朗一梅和,良马超翔二李程。古浣吾友于乾隆庚子至白门,留六阅月。刀篆既造古人之堂,其摹秦相、唐监书,复有一日千里之效。欣赏之余,书此为赠,其文则揖光和题名碑字也。古浣游踪所止,出此以供人讥笑。奉志之以告我,则爱我矣。柳下第五子梅。
钤印:风生(白) 梅石居印(朱)

②《隶书赠邓石如七言联》

隶书录光和题名碑字“天球高朗一梅和,良马超翔二李程”,上有梅鏐自题:“古浣吾友于乾隆庚子至白门,留六阅月。刀篆既造古人之堂,其摹秦相、唐监书,复有一日千里之效。欣赏之余,书此为赠,其文则揖光和题名碑字也。古浣游踪所止,出此以供人讥笑。奉志之以告我,则爱我矣。”下款署“柳下第五子梅镠”。钤“风生”“梅石居印”。

③《行书题<黄鼎行书字册>》

“此册笔墨之妙,固无诗赞。即其朱白印章,一一精继。向随先兄式堂藏旧印,施公、济公皆有焉。用登诸此,以联翰墨之缘。乾隆丙午夏五淫上赵拜,主属为濬川题此签。濬川雅好鉴藏者也。愚山先生同后进梅镠识。”

三、梅清与其他画派诸贤

梅清平生好壮游,且交友甚广并互通诗书画来往。曾在南京、扬州、昆山、杭州、北京等处皆结交了不少各路友人多达300余人,还常常燕集同郡及慕名过访的友人在敬亭山、天延阁等处联吟唱诵,吮墨挥毫,书画酬答,相携砥砺,以成一时盛事。由此梅清作为当时宣城诗画活动的中心人物,还得到了像徐元文、王士禛等许多有社会声望和地位的学问家推崇。在他所揖《天延阁赠言集》中亦可见其好友里人在题画著录中均有称誉赞述的诗句。可见其诗画成就在当时的文坛即已倾服众望,在艺坛上蜚声江左。

从梅清所辑的《天延阁删后诗》《赠言集》和他传世书画中,我们得知与其中有过明显交往痕迹者众多,除同族诸梅外皆为鸿儒名流,如徐钱学、徐元文、王士禛、施闰章、唐允甲、俞绶、倪正、沈泌、徐敦、汤燕生、顾梦游、汪懋麟、武林、徐继思、丁澎、萧云从、渐江、查士标、程邃、江注、戴本孝、王翚、姚文燮、丘象升、白彦良、庄同生、邹袛漠、翥鹤、王露,还有释本月、石涛、喝涛、澹公、楚人、陈袺、曹冠五、邓性、袁朝选等人。

梅清一生酷爱交游,热衷集会,与当时众多各阶层的文人均保持着密切关系。经常邀约异地名人志士把臂游赏黄山,同创作黄山画题,从而在山水画史上独辟蹊径,形成了一个不同籍贯但同画“黄山题材”的山水画家群,其中最为著名的石涛、梅清、渐江被称为“黄山画派”三巨子。他们均不受古法束缚,却分别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风格。贺天健赞曰:“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渐江得黄山之质。”

1.与“四王之首”切磋画艺

“四王”画派之王翚仿古功力极为深厚,是在清初画坛具有绝对影响的大家。其早年仿古作品往往能乱真,梅清在与他的交往过程中,并没有人云亦云地称赞他如何“逼似古人”,曾题王翚《仿北苑万山烟霭图卷》曰:“余观耕烟此卷,虽法董源,而运腕泼墨尽属化工,非追踪泥迹者所敢比数也。”仅仅肯定了其在笔墨技巧方面能表现出大自然的神貌,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对当时画坛所存在盲目摹古风气的强烈不满。

2.偕画僧石涛

石涛(1642—1708)乃明宗室遗孤,比梅清年少19岁。国易后托身佛门、浪迹天涯。27岁游黄山时,到宣城敬亭山广教寺金露庵拜访梅清,彼此倾盖如故,尊清为“江左达者”。后又多次畅游黄山,每次必客梅家,并与常聚宣城的世忠堂、天延阁、寄云楼、培风阁共会文酒。梅清又邀孙静庵、蔡瑶、澹云僧一起联袂回访了石涛,互相诗画赠答,结成一对忘年至交,友谊长达20余年。

石涛盛年时期(1666—1680)在宣城先后居住了15年,敬亭山、黄山的游踪奠定了他独特艺术风格的基础。梅清在用笔用色方面上深深地影响了早期的石涛山水。梅石二人相亲相师,取长补短:尽管石涛后来自创门派,但他的丹青技艺和美学思想基本上成熟于这个时期。晚年的梅清又从石涛画黄山的豪兴作品中得到启发,推动了笔墨技艺走向成熟,成为宣城画派的领军人物。

石涛七律诗赠:“江东达者人共传,瞿山先生思渺然;静把数编朝隐几,闲携卮酒夜移船。已知词赋悬逸赏,好使声名谢尘寰。揽衣直出青霞上,我亦期君种白莲。”石涛题《山水图》:“此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而似名振一时,得不难哉?高古之如白秃、青溪、道山诸君,清逸之如梅壑、渐江二老,干瘦之如垢道人,淋漓奇古之如南昌八大山人,豪放之如瞿山、雪坪子,皆一代之解人也。”

3.邀“新安画派”共写黄山

新安派的画,构图荒简稳定、气韵冷静清逸。突出特征是用瘦削如折铁般的线条,用大大小小方形几何体组成山体。山石的突凸处不皴,大片留白,仅在暗处以干笔略皴。

渐江曾于顺治十五年(1658)云游杭州、芜湖、宣城等地,同年得在天延阁与梅清会晤。两人志趣相合,笔下一木一石,均写黄山本色。

渐江《天延阁》诗赠梅清:“曾访神仙五粒松,涧泉流响白云封;林间萝莺交青蔓,水畔篙蒲开紫茸。煮石有方留秘诀,采芝何处觅行踪?与君又是经年别,晚戏沧州得再逢。”

比梅清大八岁的新安四家之一查士标也是画黄山的大家,对梅清也很尊重且交深情笃。在宣城时还参加了以梅清、梅庚和施愚山等人为主组成的“诗盟”,成为梅清经常怀念的老友。

4.同“姑熟画派”过从密切

梅清与姑熟画派领袖萧云从(1596—1673)的交情发端较早,大约于20岁前后,就曾到芜湖去拜见过萧云从。萧对梅清的诗画亦倍加推重,并赠以诗画;梅清对他更为崇敬,将之与王维、郑虔相类比。姑熟派的画乍看颇类新安派,但线条和墨色不如新安派刚挺方折、简洁明净,并且在多用石块堆叠而成的山石上,添加横竖皴擦,故而气氛虽也荒寒,但终不及新安派那样清劲强烈。萧云从精湛的笔墨功夫对梅清早年的绘画有一定影响。

萧云从《题画赠渊公》诗:“秋华揽尽日幽闲,放艇开尊暮未还,有句惊人怀志谢,松风直到敬亭山。”

5.与“天都画派”

戴本孝(1621—1693)以布衣隐居鹰阿山中,工诗文书画。性喜交游,与渐江、龚贤、石涛等均友善。善画山松梅,师法倪瓒、王蒙、黄公望,又重师造化,所至随手写生,以自然为真本,笔墨松秀浑厚,自成一格。画多取材于黄山风景,善用枯笔,强调虚实对比,线条丰厚沉着,格调松秀枯淡,墨色苍浑,得元人之趣,画史称为“天都画派”,或将其列入清初新安派。戴本孝比梅清长两岁,但却在生活和爱好方面有着很多共同语言。梅清敬佩他的身世与和书画成就,又与其同是爱画黄山的密友。石涛早期山水画亦曾受其影响,故而后人将戴本孝与梅清、梅庚、石涛等共称为黄山画派。

四、“宣城梅氏丹青”的历史意义

明末清初,社稷祚易;人心居危,文化衰颓。而位于中华腹地安徽的小小宣城,从明末16世纪中叶成立“敬亭诗社”为萌芽,到施闰章组织“宣城书画社”,直至梅清、石涛、梅庚为代表,形成一个自觉的绘画群体并进入鼎盛时期,继而一直延续至清代乾隆时期的18世纪40年代,宣城画派的最后一位巨匠沈廷瑞谢世而衰落,跨度将近两百年。

1.开发黄山写生画题

“宣城画派”作为明末清初皖南诸画派中的一支,成分主要是由梅氏家族成员组成,丹青技法亦只在家族内部传承,社会活动充其量也仅局限于结社交友。当时对外影响虽然不太大,但值得注意的是,梅清在当时舟车闭塞的原始山林中创作书画、貌写黄山,其意在怀念故国而不署年款。每每寄怀喻志,处处落笔生情。那夺人气势是他冲天的凌云壮志,流逸奔放的行笔是他不羁的盖世豪情,酣畅淋漓墨色是他快意山水的视角,盘曲纠结的用线蕴含了对世俗困扰的反复思考。云峰上英伟苍松托深谷,壑涧中疏落豁达奇树寄行藏,寓意其离尘脱俗的高洁人品和豪放性格的倾怀化身。望之若自况“黄山是我,我是黄山”,令人感染深切。

“宣城画派”在其领袖梅清及梅氏诸贤们以家族的声誉和个人财力,广交天下豪杰,招徕四方骚客,登临黄山揽胜。与众位大师们经过笔墨的锤炼,把黄山胜景描绘成理想的丹青仙境。当大量与传统图式相异的黄山景致传播于社会,即吸引周边画家纷至沓来,由此开拓了以黄山为创作母题的“黄山图式”,为17世纪中晚期至18世纪的传统中国山水画写下精彩一笔,或谓“黄山画派”,吸引了画坛师友石涛、戴本孝、渐江等巨擘与之互动。由黄山的形式和内容所决定之“黄山”山水画类型,不仅对当时的画坛和后来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得黄山这一地理坐标在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立足现实主义

梅清作画,虚怀若谷、点染万品,钤印常用“我法”“古人在我”“不薄今人爱古人”三方图章,表明自己在对待传统和创新上所持的态度,与石涛“我自有我法”的观念相契合,遂入“豪放、超脱”之格。而其创建的地域性画派,集创作、研究、评论、推介于一体,在当时社会确立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宣城画派”不仅给当时临摹成风、陈陈相因的中国画坛注入了新鲜空气,也为以后的山水画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对今天如何随时代精神和物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作者为安徽博物院研究员)

【详见《中国书画》杂志2022年第10期】


新媒体编辑:孙莲  |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终审:康守永  



欢迎光临中国书画官方旗舰店


瓷器收藏  |  文创礼品 |  杂志画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