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煌经方 | 2022国际经方大会学习连载(十二)

 经方人生 2022-11-11 发布于四川

2022-10-14

我心中的经方医学

第二,它有一种语言叫「形象」

黄煌经方

图片

我心中的经方医学,还有一种语言叫「形象」。

中医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概念思维,就是我们现在最多提及的病机这个概念。但也有一种思维方式叫形象思维。这两者就像我们中医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经方思维很重要的一条是形象思维。《伤寒论》的很多原文是描述性的,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很多概念。而且经方的用词很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就是说你在人体上可以找到用方的依据,这就是经典方证的特点。

虚羸少气」,是能看得见的;

口干舌燥」,是能看得到的;

欲饮水数升」,是形象的;

按之心下满痛,大柴胡汤」,那是客观的腹证。

所以我一直在强调在讨论经方、研究经方、学习经方的时候,我们需要运用一种形象的语言。

我继续重复。

经典中很多的语言,像黄连阿胶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等都是一个一个鲜活的形象。读到原文就让我们产生联想,眼前浮现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

学经方一定要有形象,如果没有形象,光有四个字的概念是不行的。拥有了形象思维,到了临床上,病人在眼前一晃,大约就知道要用什么方了。坐下来一摸脉,躺下去一摸肚子,最后一听病人的主诉,我们马上就能基本定位了。很多的老中医都是这样的。

我们来看看经典。

泻心汤

图片

泻心汤,千古相传的好方。这张方可能要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因为据说商朝第一个宰相伊尹那个时候就有这张方。但是记载下来,我们可见的文献应该是在《金匮要略》中。「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吐血、衄血是个非常形象的方证。「心气不足」(有人说应为「心气不定」),是形象地描述了烦躁不安、焦虑的一类人。所以这张方是经典的止血方。

我不仅用来治疗支气管扩张出血,不仅是用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我还用来治疗皮下的出血,紫癜,也甚至用来治疗颅内出血。三黄太重要了,大黄、黄连、黄芩太重要了。

半夏厚朴汤

图片

半夏厚朴汤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很形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这句话强调了女性,因为这张方女人用的多。喉咙里面好像有一块烤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让她难受啊。「咽中如有炙脔」,非常地形象。「如有」不是真有,这是一种异样的感觉。

所以现在我们经常用半夏厚朴汤来治疗一些焦虑症患者出现的咽喉堵塞感,甚至胸部好像有巨石压着,甚至有的人要捶胸,紧张得不得了,要打120……这种人大多数是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就有这么个神效,能够治疗很多看上去很重的病,焦虑症,抑郁症患者都有。这张方后世是作为情志病方,吃了以后人开心,这张方子非常有意思。特别是女人老是皱着眉头不开心的,舌苔腻腻的,粘腻满布,用这张方有效。

黄连阿胶汤

图片

黄连阿胶汤,「心中烦,不得卧。」这六个最重要的字给我们勾勒出一个烦躁不安,成天睡不好觉的人。所以我用黄连阿胶汤前都要问病人的睡眠,一般要有睡眠障碍的人,他的出血,他的脱发,他的心慌,他的皮肤病,我们就用黄连阿胶汤,有效。张仲景并没有讲这张方治疗什么病,他只是用速写的描述方式把这个人给勾勒了出来。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图片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更有意思。「胸满,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这些都是症状或体征。尤其是「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太传神了。他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情绪极度低落,烦躁、失眠、惊恐、抽动、排尿障碍、胡言乱语、动作不灵活,举步艰难、极度疲劳的形象。

这种形象可以出现在重度抑郁症患者中间,也可以出现在脑病患者中间,中风患者,帕金森病患者。

所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一张经典的脑病方,很有用。我建议神经科的专家们可以多多研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甚至我们可以做成合剂,但是非常可惜,目前这张好方,我们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成方。日本有,台湾岛有,唯独我们大陆没有。太重要了,现在的失眠症患者多得不得了,这张方治疗失眠也非常好。

为了让大家记住这张方,我们请出了葛优。著名的「葛优躺」这种表现,就是「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所以像葛优躺这种状态,如果脑子有问题的话,可以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图片

记住,方中的人参非常重要,大黄也非常重要。大家不要以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大黄是通便的。不,大黄除谵语,大黄醒脑。当患者脑子不好的时候,要问大便,大便干结一定要用大黄。

苓桂术甘汤

图片

苓桂术甘汤原文写得非常传神,「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有体位性眩晕,体位性黑蒙的这些患者一般都用苓桂术甘汤。所以这张方在低血压的患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用的机会也非常得多。苓桂术甘汤也是一张好方。

所以张仲景的条文越看越有味。

学经方不仅读原文,我们还要读医案。

其实《伤寒论》就是一本奇特的医案书,它是把很多的案例高度浓缩提炼后形成的条文。读《伤寒论》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多看一些医案,尤其是后世经方家的医案。医案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一些经验,更重要的是启迪我们的智慧和灵气。很多的案例是告诉我们如何看病,所以很多的老中医都强调读医案。

回想起来,我学医就是从整理医案开始。所以我也要求我的学生们都要好好整理医案。一个个的案例慢慢强化自己脑中的形象。

我也希望线上线下年轻的同道们,你们一定要整理好自己的医案。你们写医案,要让医案里面的主角立起来、站起来。你的描述要有患者的音容笑貌,我们要讲好经方的故事。

有一种医学现在非常红,叫叙事医学。其实我们中医的医案就是属于叙事医学。我们要写好我们的医案,不能像现代住院病例索然无味。

古人的医案就不一样,它们往往有病人的个性化的、自然语言的表述。虽然中医的很多术语是自然语言,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强调,因为这样才能把形象树立起来。

我也要求学生用引号把当时病人的一句奇特的、具有他个性化表述记录下来。比如有的人说,「我头脑有个洞,风直往里面灌」,这就是一种异样的感觉。

同时你们还要关注病人走进诊室时的身体语言,以及表情神态。是喋喋不休的,还是语言謇塞的?是两眼放光的,秋波暗送的,还是眼神呆滞的?都要写出来。当然还有他的体型体貌,肤色、头发,都要描写出来。甚至我们还要记录病人的职业、教育程度、家族史、治疗史、既往史等等。

我们发现,理工男一般我们用柴胡方比较多,文科的、从事文艺和艺术工作的、大眼睛、双眼皮的,一般我们用半夏方,当然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信息。另外,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多的体质和地域是有关系的,南方人和北方人用药上是有不同。所以我们医案要这样写,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方医学应该是要有形象的。

王孟英医案

王孟英的案例就写得相当不错,大家可以去读。

里宗张君雪沂令正,三十七岁。于乙巳年患经行腹痛,医进胶艾汤多剂,痛乃日而加以呕吐。迄今十载,诸药备尝,迩年发作益频,痛势益剧,满床乱滚,声彻比邻。(黄师点评:疼痛的程度出来了。

乞余诊之,脉弦滑而数,曰:巅痛口渴乎?带多腰痛乎?汛色紫黑乎?病者惊以为神,惨容为之一展。(黄师点评:问到位了。问到点子上了。这是望诊,这是经验,是从整体来看的。

余谓雪沂曰:此证不但温燥腻补不可用,即四物汤亦在禁例,宜乎遍访女科,而竟无一效也。与芩、连、栀、胆、茹、柏、蒿、薇、乌、茅根、藕为剂。服至下月经行,即不吐,痛亦大减。此等药服逾半载,各恙悉蠲。(黄师点评:黄连解毒汤主打。结果下次来月经就不吐了,痛也大减。现在看起来这个可能是子宫腺肌症,也有可能子宫内膜有炎症,但是腺肌症的可能性非常大。后来这个方吃了半年以后,各种情况都好转。这样的医案就是好看。

刘渡舟医案

刘渡舟的医案也不错。你看都有描写的。

山西大同王君,相见于山阴精神病院。其人面黑如煤,(黄师点评:很形象。)自诉胸满短气,有时憋闷欲绝,不也登楼、爬高坡,心悸时兼见「早搏」,西医诊断为「冠心病」。余切其脉沉弦而结,视其舌水滑欲滴。(黄师点评:描写得多细啊。)夫面色黎黑名为水色;脉沉而弦名为水脉;舌苔水滑欲滴,则为气寒津凝之候。今色脉之诊无一不水,则胸满、气短等证,而为「水心病」无疑。余用苓桂术甘汤予服。(黄师点评:「水心病」是刘老的发明,用苓桂术甘汤。)服至五剂,则胸满转舒,气息变长,揽镜自照,面黑变淡。患者服药见效,信心倍增,速服此方,约五十余剂后,这一严重之「水心病」霍然而愈。(黄师点评:整个有过程的,有情节的。这种医案可传,这种医案可看。

医案非常多。我当年抄的第一本医案就是晚清名医余听鸿的,就像是一位老人在灯下娓娓长谈,有曲折的情节,有行医的体会,是叙事医学的典范之作。

还有日本汉方大家大塚敬节《汉方诊疗三十年》,记录了一位西医眼中的中医临床。这本书将30年的从医经验变成了300多个案例,直白通俗。中译本是由王宁元主任翻译的,很不错。很多西医同道一看就懂,里面有很多西医的诊断,示范了怎么用古方。绝妙!很值得看。

刘老的医案选编也是非常好,当然还有《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等等,还有很多案例。

我们已经编写完成一本经方医案,作为国际经方学院的特色教材之一,很快就要出版。

未完待续……

 敏求轩说  

最近几个月来,高密度地回看黄师的经方讲座。无论是以单方为主题,还是以类方为主题,抑或是以类病为主题,黄师均是依循着方-病-人的三角诊疗模式展开。在“方”的部分一定是从对原文的解读开始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课听百遍,亦有了悟的那一刻。我终于认识到,黄师正是通过这样的坚持和重复,告诉我们,仲景原文中蕴藏着珍贵的信息,各条文之间看似松散,却有丰富的内在关联。

黄师通过或以素描,或以写意,或以漫画,甚或以动画的方式,将枯燥乏味、云遮雾罩的仲景原文做了立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的解读。经方的要旨在于方证。由此,读者、听众、学习者,借由黄师配置的一把把钥匙,尝试着去打开一首首方的方证大门。

说到医案,回想起自己刚开始对中医感兴趣的时候买了许多医案书,本来是把它们当成故事书来读的。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医案书让我从兴奋到好奇,再到愿意沉下心来去一探究竟。这是一个对中医耳濡目染的过程,医案无形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正如黄师所说,他的中医生涯是从整理医案开始的。那本《医案助读》也是我最喜欢翻看的书之一。因着黄师的每一次讲座,一本又一本优秀的经方医案书被我买来放在了书桌上书橱中。

下一步是要打磨自己写医案的本领。黄师曾说:「个案的总结是训练中医临床家的基本功,是总结,是探索,需要多花笔墨。」

由此,中医学习之路,变得更丰富、更令人魂牵梦绕,须臾不愿放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