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义亘古胜刀剑

 余一梦2005 2022-11-12 发布于湖北


    

悦读

礼义亘古胜刀剑

——《左传选读》感思

◎胡光波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孔子言,认为古人著述无非两类:一者载之空言,一者见诸行事。如以先秦而论,前者指子书,或演绎形上哲理,或推论政教人伦,或以名辨正是非,或以法术驭万民;后者为史书,或存言以理宇内,或记事以循史实,或主情以究物理,或逞才以彰文采。但是,即使载之空言者,亦贯通着史学意识。若没有史实为基,则所载空言虚浮无着,难以独存,故章学诚说“六经皆史”(《文史通义·易教上》)。

先秦史书杰作,今存《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五部,或以记言为主,或擅场于记事,其中《春秋》虽被后人判为“断烂朝报”(脱脱等《宋史·王安石传》),但首立编年体例,因用字考究、暗含褒贬被尊为“春秋笔法”,其评论时势所透露的微言大义,千百年来不仅为史家奉为圭臬,也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不过,《春秋》毕竟记事尚简,阙于细节,所幸《左传》缘之而起,体量凌逸其上,纲领谨严整饬,用语赡富丰茂,其史学理念与撰述方法一直为后世治文史者所承,并列入中华文化宝典十三经。

正因为此,自古研究《左传》者众:三国前各家注失,幸得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以存逸;唐宋名注家,有孔颖达、陆德明、王安石诸人;元明两代,注评稍寂;至有清一代,洪亮吉、王引之、刘文淇等人,多方考诠,蔚为大观。二十世纪后虽西学兴起,而传统注经风气未息,其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左传译文》《春秋左传词典》三书,史料丰厚,考释扎实,引领无数后学,而瞿蜕园、朱东润、王伯祥、徐中舒诸家选本,虽以文化普及为目的,但不减其学术水准。凡此种种,均为后学研究《左传》所本。

《左传》虽和《梁传》《公羊传》同“传”《春秋》,但与“”“公”体例不同,后二者都以补释义训为的,而前者则不限于注,常将简易经文演绎为完整文章,弥补史实的缺失,且为文不苟,隽句迭现。如《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本经时、事、人俱备,而读者终不明就里。《左传》作者依据史料,充分发挥想象,将此句敷衍开来,围绕宫廷家族的权力内争,将庄公的心机狠毒、城府渊深,姜氏的偏护幼子、纵容保庇,共叔段的背弃法度、骄纵托大,表现得活灵活现。在克段之后,作者还不忘解释“春秋笔法”。末尾却荡开一笔,写事件之馀绪——庄公囚母,继而悔之,借贤臣颖考叔之开导,终释其母,遂使家族伦理得以修复,也表明孝义精神感化的伟力。其实,文中庄公所言“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既是对共叔段结局的断定,也埋下自己愧悔的伏笔,更是千古不易的精理,由此可见史官洞悉世态,深察人情,将一位君主于公于私之性情双面和盘托出。以我之观感,此文价值可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者”三国鼎立。《左传》开首即揭此义,无疑对其后叙事评说有潜在影响,而在春秋这礼坏乐崩、政出方伯时代,其发语尤能警顽立懦,明示非孝义无以用人、非仁政难以立国,也许这形迹难觅之“义”,正如古人所言,塞于天地之间,冥冥中主宰人类历史的航迹。

徐宇春、姚明今两位学人所编《左传选读》(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第1版),是西安交通大学“经典导读”通识课系列教材之一,旨在使理工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感知中华传统思想精髓,以期铸就健全完美人格。基于此,便于实用,全书导读求新,选文求精,注译求简,回避一切杂糅不清的史考证,引导学生细读经典文本,培养史学意识,以开启一己性灵。由于原书时代久远,人物关系纠缠,事件线索复杂,尤其是军事、外交矛盾丛生,为辅助学生预读,书后特设“思维导图”,以春秋五霸为中心,将相关材料依时序排列,使重要历史结点、人物关系一目了然。另外还要说明的是,该书虽成于两位教师之手,但其选目早已用于本科教学,曾引发学生多番讨论,编撰时还邀请十名学生查漏补缺,可谓篇篇沁透师生心血,字字凝聚大家智慧。难得的是,为了激发读书热情,编者附录学生的一篇历史论文佳作,既可见理科学生的思考路径,也能达到师生的良性互动。

徐、姚《左传选读》选三十二篇,“前言”申述编写体例和目的,“导言”说明全书的性质、作者、文史成就和思想倾向,“正文”首冠以各篇导读,中将原文分段注释,末则给出语体翻译,形成评、注、译合一的研究格局,译文后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对论题深层思考。从选目内容来看,有关战事者为多,这也正好显示原书的面貌,折射出春秋时代的攻伐四起、乱象频仍,而史官的叙事策略评说原则和写作技法也得以具现。若概而言之,各文情况自呈放射状,而所有主题又聚于特定焦点:或表现宫廷内部的权力之争,或注重为人处世的礼义忠信,或说明执政者当信以立国,或表现国弱犹可以外交取胜,或揭示君主残暴无以久存,或展示忠臣为复国忍辱含耻,或演绎复仇者潜逃以再起,或身为俘虏而高其自尊,或呈现君臣应有之义,或要求用人无分内外,或凸显战前谋略擘画,或描写战事瞬息万变等。尤当注意者有三大论题: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两难,拘泥军礼与相时而动的尴尬,战事虽危困而贵族精神当循从。总之,透过尘封的历史文献,我们仿佛看到,在狼烟四起、剑戟相抵的春秋时期,公义忠信、正直坚忍、清廉孝悌等美德余温仍存,也许趋善弃恶为人类的共同愿景,是社会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左传》之嘉惠于后人原因在此。

从篇目分布来看,选文涉及九位在位君主:以僖公时期为最多,有八篇;襄公时期其次,有六篇;隐公、昭公时期再次,有四篇;宣公、成公又次,各三篇;定公时期倒数第二,有两篇;最少的是庄公、哀公时期,各一篇。那些历代公认的名篇如《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等自然为首选,但出于教学的需求和个人的考量,编者也收入一般选本较少光顾者,如《宋及楚平》《设诸刺吴王》《齐鲁夹谷之会》等。由此可见,编者借镜名家选本,但并不为其所限。特别要指出的是,本选文有一特点,为众多选本所无。这就是有的文章,在全书中横跨两三个年度甚至前后君主,目录里特意标明,使读者知会其原来状况。如《卫石碏大义灭亲》源出隐公三年、四年,《宫之奇谏假道》源出僖公二年、五年,《晋骊姬之乱》源出僖公四年、五年和六年,《晋公子重耳之亡》源出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还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宋及楚平》《齐晋鞌之战》《郑子产为政》《伍员奔吴》等篇亦如此。为减少多馀史料对叙事主体的干扰,编者对少数段落作了有节制的删节。这样处理,既保持历史叙事的完整性,也预示史官在记事时,以主要事件为中心线索,将重要的人事递进有序穿插,使叙事不致因年代而断裂,后人将前后史料聚拢来看,更能清楚看出其史心用意——虽然《左传》编年记事,但事由人起,人的视听言动影响历史的发展,抓住了人历史才有了灵魂,从这我们又能理解司马迁何以改编年为纪传的原因。

统观《左传选读》,最当着意者在于编者精心撰作的各篇导读。这些导读置于正文之前,有似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的回前总评,给预读者以思想司南,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不断与导读相比照,从而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些导读文字,写法各异,以论史为先,亦解析文法,有时还前后文比较,长度也不求平均划一,文简者导读亦简,意繁者导读亦繁,若编者于某篇体会较深者,则企图将文意发挥殆尽,如《郑伯克段于鄢》《子鱼论战》《晋公子重耳之亡》等。这类导读之所以情辞饱满,除了其本身的文化启迪意义较大外,是由于编者事先对论题下了一番苦功,如《子鱼论战》虽短,但涉及古代军中礼仪及其评价,古今争议较大,从书后所附“参考文献”可知,编者曾发表《〈左传〉中的军礼现象探析》,故于宋襄公之所为有个人的体悟。同时要说明的是,本书编者徐宇春有古典文学博士修习经历、一直从事军事理论教学,姚明今有文化哲学博士研读经历、关注于中西方文化领域,这种知识结构既利于文献的字义考释,也有助于文义的解析评说,当然因所编为通识教材,面向理工本科生,他们在撰述中力求文字的浅易。

正如前所述,史书乃“付诸实事”,因此叙事为主要结体方式,其中免不了记言、描写甚至说明,唯独于抒情较少使用,因为历史记载贵在客观冷静,尽量少羼杂个人的情绪,以求对事理的公允处理,对善恶人物的不致偏爱。《左传》有时在一文之末,借君子以作评判,这是史官之本分所在,其引用《诗三百》不仅在求得学理支持,也通过不断引证使之经典化。《左传选读》所选文,固然都是“付诸实事”,但作者不并限于“实事”本身,而通过叙事达到“载之空言”,即超越单纯的历史叙事,从中寻求一以贯之的史学观,将天与人、人与人的秘密揭示,而这才是史学的终极价值。以下拟从上述所言三大论题,谈谈个人卑陋之见。格于本文的性质,对《左传》的文学性不予展开,并非其不重要,因为传文都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卫石碏大义灭亲》一文,《古文观止》命曰《石碏谏宠州吁》,只选了隐公三年一段,而《左传选读》将隐公四年的一些段落纳入,这样就凸显了故事的结局,而文题也遂之而变。本文记叙卫庄公嬖人之子州吁,因王宠爱而不禁其邪行,并与大臣石碏逆子沆瀣一气,树兵自重,石碏谏君不成而隐退。由于缺乏制约,州吁竟僭越其位,杀王嫡子以代立。其倒行逆施,为众人所不容,此时石碏为国安危计,借他人之手除此二人。作者通过石碏之举,说明为国谋者当秉持公义,不计私情,有时只有大义灭亲,才能保国平乱,这与孔子所言“亲亲相隐”这一伦理思想相左:“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后人就此意见纷纭,迄无定论。实际,此一思想源于西周:“夫君臣无狱……君臣皆狱,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国语·周语》)基于中国社会家族血缘结构,古人向来将人情伦理置于法制之上。孔子之后,孟子也是类似看法(《孟子·尽心上》13.35)。其实,秦汉以后历代律法,都有亲戚容隐思想流露。因此,容隐在以前有其合情合法性,我们不能以今日的法制观念衡量。但是,石碏在关系到国家存亡之时,敢于挑战容隐思想,大义灭亲,是不是于其子苛酷寡情、废弃骨肉呢?非也。恰恰相反。他是从国家大义出发,弭祸于未然,这反映他将群体公利看得比家族私利更高,是对流行思想的突破,在当时可能惊世骇俗,难以为人理解,就是今天亦可能有人质疑。石碏大义灭亲告诫人们,人情法理在实际操作时确实无法平衡,但若遇大是大非,切莫损公权以利私情,否则一味讲求亲亲相隐,看似维护了血缘亲情,实则见恶不惩甚至纵容,到头来害人伤己,也与现代法制文明精神格格不入。

如果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是人情与法理的矛盾,那么宋襄公待敌列阵而导致军败身伤,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在实际战争中,如何看待军礼?军礼(初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本为西周五礼之一,指军事活动所应遵守的礼节仪式,包括风容仪貌、操练动作、上下相见、征伐出兵之礼节。具体内容,因史料无多,今人已难以知晓其实际,只能从古代兵书所记的军法、军令中约略得其一二。从《子鱼论战》中宋襄公所言,大概军礼包含“两军阵势排好才能开战”“不伤害已受伤者”“不俘虏老人”“不凭借险阻击敌”“不鼓不成列”等。宋襄公何以逆兵事诡道而为,看重这些“繁文缛节”?原来他是商王后裔,自幼受传统礼仪熏染,曾让贤于庶兄,仗义平齐乱,为自己赢得一时声誉。但是,在与强楚交战时,过于执守古时军礼,不能因时而动,最终错失良机,为楚人所败。子鱼于其所言,一一驳斥,并明言其不知战争。那么,今人如何看宋襄公的作为?从实际战争来说,若一味囿于军礼,不知随时变通,就要贻误战机,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显得愚蠢至极。但是,其恪守军礼本身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因为在任何时代,战争虽然残酷无情,但旨在削弱敌方力量,绝不把完全消灭对方作为目的,如果在战争中为了胜利,彻底违背战争伦理,如残害使者、坑杀降卒、背弃诺言等,也容易道义不再,失掉民心,激发敌方士卒甚或民众愤怒,最后战争的天平必然倾向对方。因此,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虽然两国交恶,希望以军事决胜,但也不能残绝人寰,毫无人性,因为战后双方终究要言和,人所应备的基本道德礼义,即使在战争中也不能完全放弃,如能优待俘虏,不仅可以收笼民心,甚至可化敌为友,为你所用。试想想,当你不“不重伤”“不禽二毛”的消息传到敌方后,是不是减弱他们对自己的敌视?一味凶恨残忍,可能痛快一时,这是莽夫之所为,只能招来交战一方仇恨,甚至于战后仍成为两方民族不易化解的思想症结,不利于不同民族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因此,战争伦理不允许我们完全抛弃军礼,虽然今日与昔时已大相径庭。

如果说在双方交战时,古人尚执守一定的礼仪,让人们认识到战争伦理的重要,那么在战争状态中,军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毅气质和高贵品行,则对军卒精神是极大的鼓舞,而《晋楚鄢陵之战》就集中体现了那些从战者过人的气度,这就是所谓贵族精神。什么是贵族精神?贵族精神,虽与出身门第有关,但主要指深厚的文化素质、独立的人格意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以物欲为追求目标,敢于锄强扶弱,在关键时刻勇于牺牲,以杀身成仁为荣。贵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明成熟的产物,它所蕴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为每个渴望提升思想境界者所企慕,像古时刺客为知己者复仇、项羽兵败以自杀为结等,都是贵族精神的体现。在战争环境中,精神贵族的表现除了在生死之际临危不惧,将生的希望留得同伴,而昂然走向死亡外,更多的是在危困之时,心如止水,意态闲适,镇静自如,可稍慰军卒焦躁不安的情绪。如晋楚鄢陵之战中,晋公帅车陷泥,栾鍼起车而出之;郤至三遇楚兵,见楚共王下车,礼遇其使者;韩厥未追郑伯,有意放过;栾鍼与子重相遇,先献酒后击鼓作战等。这些行为既为春秋军礼所许,也说明即使两军对垒,仍不失去对敌方人格的尊重,其所表现的大度宽容,常常令今人为之惊诧。古贤以仁义治身治国,礼仪乃中华民族立世之基,因为它“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评语),而贵族精神容纳一个民族最美的品德,是维系人心,抟聚正气最根本的力量,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就释放出来。再回转看今人一味骛新弃旧,弃宗忘祖,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个人主义滋生,遂使“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思想沉渣再起,这对世道人心是极大的败坏。此时对照经典之论,对我们不啻当头棒喝!

历史的发展呈单向度之势,虽然后起之事不类于前,但其事由虽异,而事理则常有似于前者,故自古治史者通幽究玄,意在为后世之戒。宋神宗虽敕编通鉴以资政,而后人常忘前世之诫,致使旧辙频频重蹈,故今人有“从历史所得的教训即从未吸取教训”之谈,此种情形实令人喟叹不已。不过,若能时援古代经典史书以警己,当能规正思想,弃恶扬善,这既是处世方正之道,亦是为人之必定律规。如以此言《左传》旨趣,则其义当显于庸常生活之点滴,于人性之滋养发育亦不无深意,而徐宇春、姚明今《左传选读》之社会效应必于异日发酵成熟。

2022年5月24日记于博雅花园。

 更多原创,敬请阅读

高论未经人道破

兽性·人性

一个爬行的人

读书有门槛

在这里,读懂大冶|大冶进士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