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感

 玖壹聚 2022-11-12 发布于河南




技巧是可以训练的,感觉呢?

——晰瑞

中学的时候,班里有个男生唱歌很好听,高音能顶上去,低音能沉来下,真假声转换丝滑细腻,尽管男生多数时候略显羞涩,但总能在无人时,听到他唱歌。

印象中,很多时候都是在下午上完课吃饭以后,他就会在楼顶的天台上看着远处夕阳微落,迎着山间出来的和风,浅唱几句,多半也是时下流行的歌曲,经过他的表达却有了别样的韵味,记得那年最火的歌曲是许嵩的《断桥残雪》。

学校教学楼像是一口天井围成,文化课教室和艺术课教室正对着,所以很多时候也会总能听到从某个房间里飘出莫测的高音,当年不知高音难,简单的把高音归纳为“美声唱法”,对于这种表达的进一步理解,也是通过那个男生才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我到现在都不知道那个男生唱歌的表达究竟是源于天赋,还是后天习得,不过从他那里,我大抵了解什么是胸腔共鸣,什么是鼻腔共鸣,气息吸纳是怎么回事。当然也仅仅局限于知道,有些事你即便是知道,你也做不到,想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总还是在一些现实事情的比较中才会更显犀利。

那时候男生说自己将来想干这一行,但更多的还是想从事幕后,也就是制作人,如今十多年已经过去,不知道现如今他的想法是否依旧,又是否实现。

对我来说,音乐这东西更多层面上还是以娱乐为主,其表达技法无论再怎么高级,其诞生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娱乐,更多附着其上的意义和内涵,多是借助另外的载体,或是词句、或是乐器,在这样不断的堆叠中,人们在一个大类中选取其中一点能够有所凭借,也就够了,无论是凭借其生活,还是用来娱乐。

音律的表达上是有技巧的吗?肯定是有的,而且这种技巧是可以训练的,但有些东西确实训练不来的,也就是“音感”,感觉这东西太奇妙,它本身就夹杂着太多不确定,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少年天才音乐家的,但却没有少年天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这也就说明一些东西的获得,确实不需要努力,或者说跟努力没关系,仅仅是感觉对了而已。

如果非要说“感觉”也能通过训练获取,那么勉强也只能算是一种习惯,而并非某种能力,美景在前,即便词穷不语,也能沁人心脾。参差如簇,不堪入目,哪怕是看的再久,也终究感觉难有。

生活中我确实也见过音感较差的人,七个音能够一个在调子上都极不容易,如同现实版的柯南,不过也都是极少数,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练习把节拍打对,把音节明晰,只不过也仅限于此,离所谓的“演绎”还是差一段距离,那段无法企及的距离,就是音感,就是感觉。

又岂止是音乐是这样,仔细想来,很多事,很多人也都是如此,有些事通过努力和长时间练习,能够办成和获取,但有些人,感觉不对,也就再无后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