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瘀十五法

 图书 馆员 2022-11-12 发布于内蒙古

张锡纯:治瘀十五法

易简经方

导读: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传世。而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

一、益气活血法:适用于气虚血滞引起的肢体痿废,偏枯等证,脉见极微细无力。张氏谓此证是由“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至脑贫血”所致。常选用黄芪、当归、生乳香、生没药等药,以升补大气而通活血脉。若病发日久者,更加入蟅虫、地龙等虫类活血药,以行日久之淤滞。代表方剂为干颓汤生箭耆、当归、甘枸杞果、净杭萸肉、生滴乳、生明没、真鹿角胶)、补脑振痿汤生黄耆、当归、龙眼肉、杭萸肉、胡桃肉、䗪虫、地龙、生乳香、生没药、鹿角胶、制马钱子末)。
二、理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滞与血瘀并见的“气滞血瘀证”,为治疗一切瘀血实证最重要的基本大法。多用于脘腹、胸胁痛,或腹中、胁下有瘕聚,其质不坚,遇恼怒则症情加重者。张氏谓:“血随气行,气郁则血必瘀”,故他在一些方中理气与活血药常相配伍,其常用理气药为川楝子、柴胡、莪术、生麦芽、川芎等。代表方剂为金铃泻肝汤川楝子、生明乳香、生明没药、三棱、莪术、甘草)。
三、滋阴活血法: 适用于阴虚与血淤并见的“阴虚血瘀证”。如肢体痛,室女血枯经闭证,证见过午潮热,夜间尤甚,肢体疼痛,经少,或经闭,两目干涩,或肌肤甲错,舌暗红而干,脉细数,或涩。张氏认为此证若用舒肝药,病转加剧,故滋阴与活血药并用,据证配伍,以防活血伤阴之敝。常选用玄参、花粉、生地、野台参、山萸、知母、当归、丹参、生乳没、桃红等药。代表方剂为曲直汤萸肉30克(去净核)、 知母18克、生明乳香9克、生明没药9克、当归9克、丹参9克)、资生通脉汤白术(炒)三钱,生淮山药一两,生鸡内金(黄色)二钱,龙眼肉六钱,山萸肉(去净核)四钱,枸杞果四钱,玄参三钱,生杭芍三钱,桃仁二钱,红花一钱半,甘草二钱)。
四、温阳活血法: 适用于阳虚寒凝血瘀诸证。《素问·调经论》谓:“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张氏多用此法治疗妇女经闭、痛经,少腹症瘕及四肢抽搐疼痛等证,常选用干姜、鹿角胶、鸡内金、桂枝尖、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没药等药。代表方剂为化瘀通经散、活络祛寒汤生黄耆5钱,当归4钱,丹参4钱,桂枝尖2钱,生杭芍3钱,生明乳香4钱,生明没药4钱,生姜3钱)。
五、活血安神法: 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等多种神志病。张氏认为“心藏神”,神以心为舍字,心以行血为用,恶瘀滞不行,若用药一于补敛,实恐于心的运动有所妨碍。故在补心血、安心神,敛心气的药物中增入乳香、没药等活血药,以流通气血,顺心之性,往往疗效满意。代表方剂为定心汤龙眼肉30克、酸枣仁(炒捣)15克、净萸肉15克、柏子仁(炒捣)12克、生龙骨(捣细)12克、生牡蛎(捣细)12克、生明乳香3克、生明没药3克)。有人对某些百方不效的神志病,用此法收功者,称之为“怪病多瘀”。
六、解毒活血法: 适用于热毒血淤所致鼠疫,内脏痛、牙疳、痢疾等多种感染性疾病。证见身热汗出,口干口渴,或咳吐脓痰。或皮肤瘀斑,或下利脓血,甚或昏迷,舌紫暗,苔黄腻,脉滑数等热毒炽盛,血脉瘀滞之症。常选用银花、连翘、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生地、紫草、牛蒡子、玄参、贝母等药。代表方为加减解毒活血汤、清金解毒汤。
七、软坚活血法: 适用于痰浊、瘀血胶结而致痰核、瘰疬及症瘕等证。证见颈部或腋下痰核、胁下或腹部症块,触之较硬,固定不够。常选用牡蛎、浙贝、玄参、三棱、莪术、血竭、生乳香、生没药、胆草等药。代表方剂消瘰丸牡蛎(煅)10两,生黄耆4两,三棱2两,莪术2两,朱血竭1两,生明乳香1两,生明没药1两,龙胆草2两,玄参3两,浙贝母2两)。
八、活血止血法:
适用于由血瘀所致的各种出血证。张氏认为若单纯见血止血,其瘀更甚而病情加重,即所谓“瘀血不去,新血难安”之意也。他善用三七,且用量较大,打破了“世医多谓三七为强止吐衄之药,不可轻用”之常规,据症之轻重,酌用三七二、三钱,多可达一两,并谓三七为“止血之圣药,化血之圣药,化淤血而不伤新血”。常配伍血余、花蕊石及升补大气之品。代表方剂为化血丹(花蕊石(锻存性)、三七、血余炭(锻存性))。
九、活血止痛法:
适用于气血瘀滞不通所致各种痛证,如心腹疼痛,肢体疼痛,症积疼痛等,其痛如锥刺,固定不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见弦细,或沉涩。张氏创立了很多化淤止痛的方剂,其中影响最大的为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五钱),并根据瘀血和疼痛部位之不同,选用引经药,如腿疼加牛膝,臂痛加连翘,腰痛加土鳖虫、山甲;妇女淤血腹痛加桃仁、生五灵脂;脏腑内痈痛加三七、牛蒡子。
十、熄风活血法:
适用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动风证。张氏用之治小儿绵风、证见逐日抽掣,绵绵不已,指纹色紫有爪形,囟门微凸,按之甚软,微有赤色,目晴昏而无神、或歪、脉浮小无根。常选用蜈蚣、全蝎、朱砂熄风镇惊;生乳香、生没药活血通络而助风熄。代表方剂为定风丹生明乳香3钱,生明没药3钱,朱砂1钱,全蜈蚣(大者)1条,全蝎1钱)。
十一、祛风活血法: 适用于外风侵入经络而致气血凝滞,经脉阻闭之痹证。证见肢体疼痛,走串不定,遇风加重,舌质暗,或瘀斑瘀点、脉涩。常选用黄芪、防风、荆芥、当归、丹参、红花、桃仁、生乳没等药。代表方剂为逐风通痹汤生箭耆、麻黄、全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全蝎)。张氏谓:“盖补正气,即所以逐邪气,而血活者,风又自去也”。
十二、燥湿活血法: 适用于脾虚湿盛,湿流关节,阻闭经络之痹证。证见肢体重着疼痛,固定不够,饮食减少,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沉细,或涩。病势缠绵。常选用白术、陈皮、川朴健脾燥湿,当归、生乳香、生没药活血通络以除痹。代表方剂为振中汤白术、当归身、陈皮、厚朴、生明乳香、生明没药)。
十三、涤痰活血法: 适用于痰瘀闭阻心脑脉络所致癫狂病。病见喧扰不宁,躁妄打骂,不避亲疏,舌质暗红,或红绛,苔黄腻,脉弦滑。张氏谓:“顽痰之能闭脉也”,“痰多瘀脉也”,并认为“痰火充溢,将心与脑相通之窍络,尽皆瘀塞,是以神明淆乱也”。常选用大黄、郁金、半夏、生赭石、朴硝等药。代表方剂为荡痰汤生赭石、大黄、朴硝、清半夏、郁金)。
十四、利水活血法: 适用于水湿与瘀血相混,阻于经脉,停留于体内而成水肿、臌胀证。证见腹大膨隆,或青筋暴露,肿势明显,舌质紫暗,胖大有齿痕,脉见沉涩,或沉弦。张氏善用白术、内金、茅根等药,他谓:“茅根最能利水”,“盖鸡内金善化瘀血”与白术并用“为消化瘀积之要药,更为健脾胃之妙品”。盖因脾为水之制矣。代表方剂为鸡胵茅根汤生鸡内金、生于术、鲜茅根)。

十五、攻下活血法: 适用于瘀血、水饮留于脏腑,阻塞经络而发为血臌、女子少腹瘕证。证见腹部胀满而拒按,遍身紫纹,或大便色黑,或干血内结,著于脐下,触有涩块,舌质暗,或见瘀斑瘀点,脉沉细,或涩。常选用大黄、桃仁、蟅虫、丹参、三七、山楂等药。代表方剂为下瘀血汤。对体质虚弱者,宜慎重使用此法,或配伍扶正之品,寓攻于补,以达治病之目的。

张锡纯祛瘀法

近几十年来对于祛瘀法比较重视的有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一再运用祛瘀法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对于肺结核病,除了重视补气养阴之外,喜用祛瘀药。其十全育。珍汤(党参13克,黄芪13克,怀山药13克,知母13克,玄参13克,生龙骨13克,生牡蛎13克,丹参7克,三棱5克,莪术5克),10味药中就用了丹参、三棱、莪术等三味活血祛瘀药。笔者解放前治肺结核,多仿张氏法,用三棱、莪术等祛瘀药于治肺药中,有一定的疗效。张氏治心虚怔仲(心悸)定心汤(龙眼肉30克,熟枣仁15克,山茱萸15克,拍子仁13克,生龙骨13克,生牡顺13克,乳香3克,没药3克),用乳香、没药以活血祛瘀。
张氏治肢体疼痛,多认为与气血郁滞有关,除舒肝解郁之外,多用祛瘀之法。活络效灵丹(当归15克,丹参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一方,笔者用于治腰腿痛多见效。曾治一坐骨神经痛之妇女,每夜痛甚呼叫不己,诊其脉弦稍数,舌质红,为血癌兼热所致。乃予当归13克,丹参15克,乳香7克,没药7克,加生地2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甘草7克。7剂痛全止,继服数剂善后,至今10多年未再复发。
最近山西治宫外孕的宫外孕汤(丹参15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就是内活络效灵丹化裁而成(即活络效灵丹去当归加桃仁、赤芍)。
解放后,对活血化痹的研究十分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祛瘀法用以治疗多种较为难
治的疾病,如硬皮病、烧伤瘢痕疙瘩、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肠粘连、神经根粘连、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急腹症、宫外孕、子宫颈癌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用现代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理论的探讨,阐明祛瘀方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也已取得初步成果,这将使祛瘀法进一步发展。
祛瘀法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疾病,有时可收到意外的效果,但应注意要用之得当,不能滥用,孕妇及血虚证无瘀血者禁用。有些血瘀证久用祛瘀药虽然没有副作用,但如用药剂量过大,或用之过久,也可能出现贫血之类的问题。笔者曾用疏肝利胆药加蒲黄、五灵脂以治疗1例慢性总胆管炎(胆囊已摘除)患者,症状大为好转,但服药一二个月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小板等数值都降低,于是停用蒲黄、五灵脂,稍加养血药而得到纠正。
(本文刊于《新中医》1975年第2期) 文章来源:邓铁涛

张锡纯运用益气活血法探析
摘要:本文从适应证、临床运用及遣方用药三方面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益气活血法进行了探析。1.适应证多。可用于气血虚证、血瘀证、脾胃虚弱证、久病者等。2.运用广泛。治病近20种,如:脑贫血、虚劳、痹症、历节风、痿废、胁痛、疮疡、症瘕、少乳等病症。3.用药灵活。对虚中挟实之证,以补气扶正为主,佐以活血;对血瘀兼气虚证,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补气。药物选择上,益气首推黄芪,其次择白术、党参、山药;活血药中,重用当归,喜用药对乳香与没药、三棱与莪术。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
中医学术上很有造诣,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1〕(文中引文皆出于此)概为经验之总结。书中对益气活血法的论述颇多建树,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兹作如下探析。
适应证多,非独气虚血瘀
益气与活血,二法合一,补气而不壅中,攻伐而不伤正,破中有补,补中有行,正如张锡纯所云:“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症瘕。”(《治女科方·理中汤》)此法为治气虚血瘀证之常法。张氏认为气虚血瘀证之成因有二:一为气虚无力运血,而因虚致瘀;二为瘀血阻滞,既耗伤气血,又妨碍气血化生,而因瘀致虚。即张氏所谓:“有因劳瘵而成瘀血者,……有因瘀血而成劳瘵者。”(《治阴虚劳热方·十全育真汤》)基于此,张氏本着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将益气活血之法用于下列诸证。
气血虚证 如脑贫血、身体软弱等证,张氏在补益气血之同时,常以化瘀之品为佐使。谓:“将有瘀者瘀可徐消,即无瘀者,亦可借其流通之力,以行补药之滞,而补药之力愈大也。”(《治阴虚劳热方·十全育真汤》)
血瘀证 由于化瘀之品大多是耗气之剂,气为血帅,气旺则血畅,故对血瘀患者,即使无气虚征象,也在化瘀之时佐以补气。张氏“尝用三棱、莪术各三钱,治脏腑间一切症瘕积聚,恐其伤气,而以黄芪六钱佐之,服之数十剂,病去而气分不伤,且有愈服而愈觉强壮者。”(《治阴虚劳热方·十全育真汤》)

脾胃虚弱证 如消瘰丸治瘰疠,“恐脾胃弱者,久服有碍,故用黄芪、三棱、莪术以开胃健脾,使脾胃强壮”。纳差之症,众医多以补脾、消导、苦寒等法治之,而用化瘀补气法开胃增食,实乃张氏首创,并指出:“无论何病,凡服药后饮食渐增者易治,饮食渐减者难治,三棱、莪术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增食。”(《治阴虚劳热方·十全育真汤》)
久病者 由于久病多虚多瘀,故张氏常在辨证用药同时,每加少许益气和活血之品,冀其“调和气血”、“运化药力”。
运用广泛,涉及内外妇科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较多的自拟方和治验医案,为一生之经验结晶,其中运用益气活血法的占相当的比例,治病近20种,涉及内、外、妇科,范围已明显超越前人,试举例如下:
脑贫血 “因胸中大气虚损 ,不能助血上升也。”症见身体软弱、肢体不遂,或头重目眩,或神昏健忘,方用加味补血汤(黄氏、
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等),以补气为主,养血为辅,而以通络之药为使。
虚劳 张氏认为“虚劳者必血痹,而血痹之甚,又未有虚劳者。”(《治阴虚劳热方·十全育真汤》)症见“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治用十全育真汤(野台参、生黄芪、山药、三棱、莪术、丹参等),于大剂补药中加三棱、莪术、丹参以通活气血。
痹证、历节风 由于风湿侵袭肌肉
经络,或见肢体麻木不仁、关节不利,或见周身关节皆痛。治用逐风通痹汤(《医话拾零·诊余随笔》)或加味黄芪五物汤(黄芪、白术当归、桂枝等),“加白术以健脾补气,而即以逐痹。当归以生其血,血活自能散风。”
痿废 “其人或风寒袭入
经络,或痰涎郁塞经络,……以致血脉闭塞,而其原因,实由于胸中大气虚损。”张氏称“元气素盛之人,得此病者极少”。治用振颓汤(黄芪、野台参、白术、生乳香、生没药等)补气活血、健脾化痰。
胁痛 “因操劳过度,遂得胁下作痛”,“此因肝气虚弱不能条达,故郁于胁下作疼也。”平肝、柔肝、舒肝之法多不效。张氏创补肝气之法,以升肝化郁之药辅之,药用生黄芪、
川芎、乳香、没药等(《肢体疼痛门·胁疼》),取黄芪补肝经之气以治本,更加乳香、没药通行其经络,使之通则不痛。
疮疡 疮疡日久不愈,此气血亏损不能化脓生肌,方用内托生肌散(生黄芪、丹参、乳香、没药等)或活络效灵丹加黄芪,两方均重用“黄芪补气分以生肌肉,丹参以开通之,使补而不滞”(《治疮科方·内托生肌散》)。
症瘕 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多易结为症积,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虚证沓来。治用理冲汤(生黄芪、党参、
白术、三棱、莪术、内金等),“用三棱、莪术以消冲中瘀血,而即用参、芪诸药,以保护气血,则瘀血去而气血不致伤损。”
少乳 张氏认为乳少之原因有气血不足和
经络瘀阻两种,服浮滋汤(黄芪、当归、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益气活血,皆有效验。
此外,张锡纯将益气活血法还用治抽搐、疝气、淋证、妇女阴挺、闭经等证。
用药灵活,不拘一法一方
在治疗上,在攻与补之间,每视正邪之盛衰参机而变,而不拘于一法一方。对虚中挟实之证,以补气扶正为主,佐以活血,如治虚劳的十全育真汤;对血瘀兼气虚证,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补气,如治疗症瘕的理冲丸。至于预防性用药则更是少少与之。组方如此,药理更是灵活多变,诚如张氏所云:“视乎服药者之资禀为转移,尝权衡黄芪之补力,与三棱、莪术之破力,等分用之原无轩轾,……若遇气分甚虚者,才服数剂,即觉气难支持,必须加黄芪,或减三棱、莪术,方可久服。……若其人气壮而更兼郁者,又必须多用三棱、莪术,或少用黄芪,而后服之不至满闷。”(《治阴虚劳热方·十全育真汤》)此外,在组方上亦注意兼顾他证,调整主次,而分别与逐风、祛寒、化痰、解毒等药伍用,并选取与之相应的益气和化瘀药,使之融为一体。如治女子产后血虚受风发搐,尤重用
当归和黄芪,谓当归“既能活血以祛风,又能生血以补虚”(见《当归解》),“黄芪不但补气,实兼能治大风也。”(见《和血熄风汤》)
药物选择上,益气首推黄芪,张氏盛赞“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见《黄芪解》),故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大凡益气活血之方必用。其次是
白术、党参、山药,常取一二味以助黄芪之力。活血药中,当归因其能活血又能生血,内润脏腑,外达肌表而深得张氏重用。乳香与没药、三棱与莪术为张氏喜用之药对,每择其一对用之,其中三棱与莪术多用于瘀在脏腑,如虚劳、症瘕等证,并能开胃增食;而乳香与没药多用于瘀在经络,如痹证、胁痛等证,并以止痛见长。另外,内金、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也常被选用,而内金因“能化瘀血,又不伤气分,尤适于气分虚甚者”。
综上所述,张锡纯先生丰富和发展了益气活血法之内容,认为该法除用于气虚血瘀证外,尚可用于单纯的气虚证或血瘀证,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并首次提出补肝气、益气化瘀开胃之观点。而将益气活血法用于临床,其治病之广、用药之活,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颇有深入研讨之必要。
参考文献

〔1〕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

张锡纯活血化瘀思想探析
张锡纯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医家之一,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勤求古训,师古而不泥古,衷中参西,在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不仅在人体生理、病理的中西理论汇通和药物功效及运用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讨,而且在杂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对血瘀理论多有创见,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174首方中,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27首,运用活血化瘀法颇具发挥。本文就其活血化瘀学术思想和运用特色作一探讨。

  对血瘀证的认识

  张锡纯论瘀,推崇仲景,并对王清任治瘀大法称赞备至。张氏论瘀有以下两方面。
  瘀为劳之根由,劳必兼瘀
  张锡纯认为:“人身经络,皆有血融贯其间……血一停滞,气化即不健运,劳瘵恒因之而成。是故劳瘵者肌肤甲错,血不华色,即日食珍馐服参苓,而分毫不长肌肉,壮筋力。或转消瘦支离,日甚一日,诚以血瘀阻塞其气化也”;“劳瘵者多兼瘀血”;“其瘀多在经络”;“其瘀多在脏腑”。统其治法,皆可与十全育真汤治之。分其治法,病在经络宜资生汤加当归、丹参;瘀在脏腑之剧者,可用理冲汤或理冲丸理气活瘀,消坚破结,通血海瘀滞。然治此等症,若只知破血、通血,“往往病犹未去,而形已先伤”。宜培补元气真阴,配合通气活血逐瘀法。
  瘀为痛之原因,不通则痛
  中医认为,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痛证无论虚实,总与气血瘀滞有关,因此活血化瘀、调畅气血是痛证最基本的治疗法则。在“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的8个方剂中,每方均使用活血化瘀法,尤以活络效灵丹最具代表性。该方以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四味活血化瘀之品组成,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疼痛:腿疼加牛膝,臂疼加连翘,妇女瘀血腹疼加生桃仁、生五灵脂,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芪、知母、甘草,脏腑内痈加三七、牛蒡子。这些灵活的加减之法,都充分反映了张氏在治疗疼痛时对活血化瘀法的重视和丰富经验。
  对活血化瘀法的运用
  气血相关,活血化瘀不忘补气
  中医气血理论认为,气为血帅,气旺则血畅。由于化瘀之品大多有耗气之弊,故张氏对血瘀证患者,即使无气虚征象,也在化瘀之时佐以补气。张氏“尝用三棱、莪术各三钱,治脏腑间一切癥瘕积聚,恐其伤气,而以黄芪六钱佐之,服之数十剂,病去而气分不伤,且有愈服而愈觉强壮者。”(《治阴虚劳热方·十全育真汤》)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较多的自拟方和治验医案,为张氏一生之经验结晶,其中运用益气活血法的占相当的比例,治病近20种,涉及内、外、妇科,范围已明显超越前人。
  在补气药物的选择上,张氏首推黄芪,盛赞“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黄芪解》),故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大凡益气活血之方必用之。其次是白术、党参、山药,常取一二味以助黄芪之力。活血药中,当归因其能活血又能生血,内润脏腑、外达肌表而深得张氏重用。乳香与没药、三棱与莪术为张氏喜用之药对,每择其一对用之,其中三棱与莪术多用于瘀在脏腑,如虚劳、癥瘕等证,并能开胃增食;而乳香与没药多用于瘀在经络,如痹证、胁痛等证,并以止痛见长。另外,鸡内金、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也常被选用,而鸡内金因“能化瘀血,又不伤气分,尤适于气分虚甚者”。
  活血止血不留瘀
  出血证治疗的关键在于出血,而止血过程中往往可能出现血瘀于局部不能消散成为瘀血,导致血瘀证的出现。因此,在治疗出血证时,应注意在止血的同时防止出现血瘀。
  张氏在治疗出血证时十分重视这种病理关系,突出活血化瘀法在出血证治疗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治疗吐衄血、咳血等的治疗中。他认为:“吐衄之证,忌重用凉药及药炭强止其血。因吐衄之时,血不归经,遽止以凉药及药炭,则经络瘀塞,血止之后,转成血痹虚劳之证。”并有“论治吐血衄血不可但用凉药及药炭强止其血”的专论。故其止血之方,多伍以活血之法,其代表方如化血丹,方中“三七与花蕊石同为止血之圣药,且又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以治吐衄,愈后必无他患”。药用三七6克,花蕊石10克,血余炭3克,寥寥数味,止血活血兼备,药专力宏,用于治疗咳血、吐衄、二便下血等。另外,张氏还承《内经》之法,将具有止血活血作用的药对海螵蛸与茜草,用于治疗血淋及溺血(如理血汤)、女子月经多且久(如安冲汤、固冲汤)等。
  通补胃腑,气血流畅不壅滞
  中医理论认为,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用药也以通为补。活血化瘀可以使六腑气血流通,正是中医“通补”之法在胃肠病治疗中的运用。
  张氏在治疗脾胃虚弱之证时,常在调中健胃、补益脾土的同时,辅以活血化瘀法,意在利用活血化瘀药的流动之性,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后天资生纳谷为宝,无论何病,凡服药后饮食渐增者易治,饮食渐减者难治。三棱、莪术与参、术、芪诸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可见,张氏十分重视脾胃功能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在健脾胃时伍以活血化瘀法,如十全育真汤等方,既可助补脾健胃之品,加强其补益之功,又可利用其流动之性,防止滋补滞腻。

  综上所述,张锡纯丰富和发展了活血化瘀法,并在临床上灵活运用,为后世医家启迪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深入探讨。如益气活血法,除用于气虚血瘀证外,尚可用于单纯的气虚证或血瘀证,临床上,益气活血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体现了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

山楂一药多能
山楂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山里红、山楂及野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出产。产于我国北方的山里红或山楂称北山楂,产于南方的野山楂称为南山楂。北山楂健胃消食化滞的功效优于南山楂,南山楂抑菌消炎止痢的功效优于北山楂。本文专指北山楂而言。

北山楂味酸甘而性微温,可药可食,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瘀之功。《本草纲目》谓山楂“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随息居饮食谱》谓山楂能“醒脾气,消肉食,破瘀血,散结消胀,解酒化痰,除疳积,止泄痢”。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山楂含有多种有机酸类、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类、糖类及矿物质等成分,有降压,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收缩力,抗心律失常,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胃消化酶分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促进脂肪分解等多种药理作用。

山楂常用量5~30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用山楂、赤芍、丹参、葛根、元胡各15克,降香9克,川芎6克,三七3克,每日一剂,水煎服,以一周为一个疗程。高血压、高脂血症及肥胖症患者,可用山楂30克,生首乌、草决明各15克,夏枯草9克,菊花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以1~4周为一个疗程。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者,可用山楂、炒薏苡仁各30克,炒谷芽、麦芽各20克,党参、茯苓、炒白术、炒扁豆各15克,炒枳壳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以1~2周为一个疗程。夏季暑热致食欲不振者,可用山楂、荷叶、薄荷叶各15克,芦根、香薷、乌梅各9克,陈皮、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服,以1~4周为一个疗程。对因多食油腻引起消化不良、脘腹胀闷者,可用山楂24克,炒麦芽15克,神曲、炒莱菔子各9克,每日一剂,水煎服,以一周为一个疗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