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丨从宋玉到黛玉,古人“悲秋”为哪般?

 昵称503199 2022-11-12 发布于山东


编辑说

“自古逢秋悲寂寥”,文人“悲秋”自春秋战国时期宋玉的《九辩》开始,绵延不绝,在不同时代折射出不同的艰难际遇与苦闷心绪。
南充开放大学教授王旗认为,文人“悲秋”多为借自然之秋的意象托物寄兴,咏叹人生之秋和家国之秋,抒发人生无常、落寞失意的情思,并根据具体作品及历代典籍做了详细分析。一起来看——






 
图片

深沉的“悲秋”心态

《战国策·燕策》所载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杜甫垂暮之年所写《登高》,白居易与琵琶女浔阳江头的偶遇,柳永与恋人“都门”外的缠绵,苏轼与客人皓月当空的赤壁泛舟……为什么都发生在秋天?原来,这和我国古代文人深沉的“悲秋”心态有关。

自从与屈原同时代的楚国大夫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喟以来,秋景秋色便触动了无数士子文人多愁善感的心灵,“悲秋”成了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以“秋”起兴遂成为抒情言志惯用的手法,正如唐代刘禹锡《秋词》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

图片

宋玉怀才不遇、落寞孤寂的人生际遇,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人的身上反反复复地演绎着,尤其是那些自视清高却被贬官削职、迁谪他乡的文人,更喜欢以悲秋之作寄寓、比附自己苦闷抑郁、怀抱难申的思想情感。

图片

自然之秋寄情怀

为什么文人的忧愁忧思会与“秋”这一自然物候联系在一起呢?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宋玉《九辩》)。与生机盎然、万紫千红的春夏两季相比,百卉俱凋的秋天,既给人以萧索、破败、冷清的印象,又预示着更加残酷的未来。讲究含蓄、间接表达思想情感的文人,借自然之秋的意象托物寄兴,咏叹人生之秋和家国之秋,抒发人生无常、落寞失意的情思。

西汉的《诗毛氏传》较早涉及文人落寞的思想情绪与萧索的自然之秋之间的关系:“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因“感其物化”而伤春悲秋,从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有关阐发也愈加深刻。

比如宋代朱熹《楚辞集注》:“秋者,一岁之运,盛极而衰,肃杀寒凉,阴气用事,草木零落,百物凋悴之时,有似叔世危邦,主昏政乱,贤智屏绌,奸凶得志,民贫财匮,不复振起之象。是以忠臣志士遭谗放逐者,感时兴怀尤切。” 

钱锺书《管锥编》:“凡与秋可相系着之物态人事,莫非'蹙’而成'悲’,纷至沓来,汇合'一涂’,写秋而悲即同气一体。举远行、送归、失职、羁旅者,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

鲁迅《致曹聚仁》:“多伤感情调,乃知识分子之常,我亦大有此病,或此终身不能改……”对文人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将自然之秋与个人跌宕起伏的际遇、落寞失望的情绪联系起来的心态。

图片

孟修祥《论宋玉〈九辩〉的悲秋模式》一文阐释得很明白:“中国文化培养了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力,对家与国的深厚感情,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同时也培养了中国文人的感伤情调和脆弱精神……他们在压抑中很少冲动,没有抗争,只有呻吟与叹息,就像秋天的寒蝉,总是重复着忧郁的哀歌,像中国特产的洞箫,总在吹奏着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旋律。”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汉乐府·西门行》)官场的污浊、社会的不公、仕途的挫败、亲友的离别、病痛的折磨、生活的困顿……不遂意的事太多,失意人常有。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憋屈、纾解精神上的悲愤压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悲秋”不失为可取之法。

于是,在文人笔下,“秋”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时令节气的交代,更多的还是对自己愤懑、抑郁的内心世界的象征与写照。因此有人说,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实际上是对自己遇人不淑、仕宦不顺、壮志不酬的哀叹悲伤,是一种净化了的深层次的主体审美意识。

图片

诗词悲秋抒胸臆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悲秋之作在诗词中十分常见。那些被贬官削职、迁谪他乡的文人,或凭秋色以托怨情,或借秋风以兴别恨。以宋词为例,黄庭坚《鹧鸪天》:“寒雁初来秋影寒,霜林风过叶声干。”

晁补之《八六子》:“淡云萦缕,天高群雁南征。正露冷初减兰红,风紧潜凋柳翠,愁人漏长梦惊。”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辛弃疾《丑奴儿》:“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作者遭贬谪被流放他地之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之时,触景生情甚或顾影自怜之作。它们细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那些隐隐的失落、淡淡的惆怅、默默的无奈。

图片

正因为自然之秋被人为地赋予了象征意义,用来类比、借代命运多舛的人生际遇,所以悲秋主题的艺术作品生命力久盛不衰,在诗词以外的其他文体中也较常见。

比如《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有这样的情节:林黛玉于“秋霖脉脉、阴晴不定”之夜独坐窗前,听雨滴竹梢,看秋雨绵绵,不禁心生感叹,于是仿《春江花月夜》之格,作《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二十句诗中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氛围,把一个弱女子寄人篱下的孤寂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十七回中,黛玉拨弦低吟:“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同样反映了自己的孤寂落寞。

图片

悲秋传统对戏曲创作的影响就更明显了。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的“长亭送别”“泪洒霜林”,元代马致远《汉宫秋》的“雁唳寒更”,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的“闹殇”,清代洪昇《长生殿》的“闻铃”“雨梦”等场景,都在悲秋之中暗寓着当事人种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思:或抒儿女情长,或写离情别绪,或叹芳华不再。伤感的情思(情)与凄清的氛围(景)交织融合,直抵人心最柔软处,令人读之不禁唏嘘嗟叹,甚至泪流满面。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悲秋”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原因。对此有所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9月14日文章《文人“悲秋”为哪般》;作者:南充开放大学/王旗

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苟莹莹;校对: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