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小课堂|家庭中的亲子沟通(四)

 以字为马 2022-11-12 发布于北京

比如有的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不顾及别人,也很少见到他和别人分享。也有的孩子,对自己不喜欢的甚至已经送人的玩具又很快想要要回来。类似的情况多见于3-4岁学龄前的孩子,在7-12岁儿童期的孩子身上也常常会出现。

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特殊年龄段的一种心理特征——心理学上叫做“自我中心”现象,自我中心常常表现为孩子以自己为主要出发点来与周围的人互动,言语和出发点大都是“我”,比如“这是我的玩具”“这是我妈妈”“我也有这个”等等。

那么这是一种品德问题吗?不是。

图片

“自我中心”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指的是儿童不能区别自己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自己有关,是自己的一部分。儿童“自我中心”的直观表现是:儿童以自己的感知动作、情绪情感、主观意愿为中心,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看待周围世界的一切。儿童的“自我中心”是儿童发展变化的一种正常心理状态。随着孩子的生理成长和心理成熟,“自我中心”会被逐渐转化,表现为儿童的“去中心化”。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帮助孩子顺利过渡,走出“自我中心”。

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01

正确理解儿童的“自我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认识到孩子发展过程中,心理学上的“自我中心”并非品德上的自私自利。

我们要正确地去理解“自我中心”指的是什么,针对孩子出现的单纯从自己主观意愿出发的言行,家长一定要仔细分析和判断,避免无缘由地批评和指责孩子,这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不知所措,觉得自己的行为是不被爸爸妈妈喜欢的,甚至自己也是不被爸爸妈妈喜欢的。

家长们要尝试为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支持性环境,给孩子未来进行人际交往,建立规则意识打下基础,这样会更有利于孩子逐渐地从“自我中心”走向成熟。

02

营造丰富的认知环境

儿童的认知水平是在和周围世界的互动中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世界中的一草一木,感受丰富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孩子区分主观和客观,认识到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存在。为孩子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接触多元的人际环境,使孩子理解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以帮助孩子形成感性经验。

图片

03

有效利用孩子的同伴关系

孩子的许多行为会从父母、老师及同伴这里学习得来。孩子的认知水平会通过同伴交往取得较快速的发展。孩子在和同龄人玩耍的过程中会逐渐体会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并在和同伴的比较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从而克服自我中心,养成与人平等相处、谦让、合作等品质与能力。

04

增加亲子互动时间

亲子互动时间是观察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状况的最佳时机,父母可以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及时观察和了解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状态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教育措施,能帮助孩子较平稳地过渡并且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分享。父母也可在互动中以榜样示范的作用来帮助孩子学习。

05

采用角色扮演的互动

帮助孩子深入体会

可以尝试在互动中让孩子假扮动画片或者绘本中的人物或角色,尝试让孩子体验不同的角色以及行为发出后的感受和想法,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设计故事情节。父母注意不要评判孩子的创造和设计,主要是让孩子体验角色的迁移及角色的感受,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体验与想象站在他人立场上的感受以及该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图片

  总结篇  

好了,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啦!我们来小结一下,我们首先要知晓“自我中心”这个概念以及孩子的发展阶段,正确认识“自我中心”并不等同于自私自利,帮助孩子在丰富认知、在去中心化的同时,学会体验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合作、交流与分享。各位家长们学会了吗?

  思考&留言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