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伎艺人的繁荣,探究其植根的时代土壤|伎艺|伎艺人|市井

 渐华 2022-11-12

宋代伎艺人群体以其独特的魅力,极大丰富了宋代城市的风貌,是中国通俗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都市的兴盛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对文娱伎艺人表演水平及伎艺内容的要求比之前代有了更高的要求。

来自民间的伎艺人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娱乐行当中生存且千古流芳,且赢得了广大市民阶层尤其是底层的喜欢和颂扬,足以说明其艺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烙下了厚重的时代印记。

一、宋代伎艺人的世道运脉

五代十国,兵戈铁马、藩镇割据,经济遭到破坏。

公元960年,赵匡胤统一天下,北宋建国伊始,为发展经济而鼓励农业生产。在不影响大宋政治稳定的情况下,实行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对民间生产、商业经营不再直接监督,对土地兼并也持放任态度。都市发展也随之兴盛,

宋代城市经营政策较之唐代开放,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夜市盛行。宋代夜市文化生活的丰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各个阶层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

两宋时期大批没落的城市贵族与士子融为一体,且感情逐渐与市民阶层趋于一致,形成“市民社群”。宋代市民文化的繁荣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都市市民文化的活跃突出表现在伎艺人娱乐表演方面,

社会环境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共同铸就了宋代伎艺的繁荣。

二、宋代伎艺人植根的时代土壤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整个历史的基础”。以此推断,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宋代社会的伎艺较之唐代的发展变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时代特征,一是受唐和五代十国的影响,北方金、辽相继入住中原,这对长期以来禁锢的意识形态的枷锁有所松懈。

二是宋代社会生产关系新的因素所决定的。宋代出现门类众多的伎艺艺术形式,与宋代社会环境的发展不无关系。宋代社会生活较之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里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氛围三方面来探讨宋代这一特殊群体的时代生存环境。

1.政治环境

政局的安定,为世俗文化的盛行奠定基础。五代十国,政权兵多者为之。宋建国之初,人们渴望安定,太祖熟知“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知大藩,纵皆贪浊,亦为及武臣一人也”,

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用文臣出使地方,以防内乱。

宋朝在国家思想领域实施的文教政策和措施,众多的学术流派和多元的思想影响着宋人的思维和行为,相对前代多了一种重文而内秀的特征。

两宋提倡以文治国,启用文人,用文人经略地方

。太宗时期“且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当各竭公忠,以副任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促进了宋初政局的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法定节假日政策的相继出台使公众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这种法定的假日大致分为各级官员的公假、私假和民俗假日。宋朝民俗假日很多。公假有节日假、旬假、外官上任假、朝假、国忌假等。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五年(1012年)又规定建先天节、天祝节、天祯节假五日。

私假有官员自己的婚嫁假、病假、私忌假、探亲假等等。所有假日全年总共有124天。这仅仅是官员享受的休假就有如此之多,其他如军队也有休假制度,寒食节“诸军住教三日”,中元节“诸军住教一日”。商人、平民没有固定时间限制,闲暇时间就更充裕。

这为瓦子勾栏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除此之外,统治者的鼓励与提倡,对市井文艺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宋初,太祖“杯酒释兵权”时就劝石守信等人田产,乐享终年。神宗时期朝廷为了预防北辽的战事,增加财政收入,利用娱乐行业“设法卖酒”刺激消费需求。一系列外部环境的宽松客观上有助于文娱行业的发展。

2.经济环境

中国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土地的兼并,唐朝中叶的均田制已被废除,土地占有不再享有世袭的政治和经济特权,而沦为土地经济。

南宋高宗赵构对大臣们说:“朝廷拓地,譬如私家买田;尚无所获,徒费钱本,得之何益?”统治者认为国家不需要有太多公田,提倡土地买卖,土地就像商品一样自由买卖,以致最大地主“租米有及百万石”者。私有土地流行性增强,形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状况,导致社会各阶层的身份和地位易发生变化。

田主和佃户的关系也发生松弛,变成一种单纯的经济关系。土地经济越来越多地转入市场交换,商业性的农业在广泛地发展。宋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懈,使下层民众对土地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农民不再以地为天,农民的商品意识增强而依附关系减弱,带来了人口频繁的地域流动。

京师的繁华使其成了人口流动最大的城市,大都市物产丰富,因此大量农村破产人口、手工业者、外来人口等纷纷涌入大都市。商品交往活动的频繁,大量的闲暇时间,都给文娱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经济的进步,都市的兴盛发展,宋代还出现了像东京和临安数以百万人口的商业都市,并成为非常发达的城市贸易交换和消费水平的都市。伴随着其政治职能,经济职能也日益凸显。商业市场的繁荣也要求城市制度的改革。

市坊制度被打破,夜市的废弛,各色伎艺通宵达旦的经营。

两京经济繁盛的景象,繁华的经济铸就了商业的发达。市民随意而为的夜生活则形成了有着近代中国都市的消费文化生活。宋代宵禁制度的取消,都会城市的繁华,使得商业买卖已经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北宋城市中“二纪以来,不闻街鼓之声,金吾之职废矣”。北宋中期御街旁的御廊“市人买卖于其间”。甚至出现“侵街”现象。

两宋打破了唐以来的坊市分离局面,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也突破了原先的结构,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不论晴雨霜雪皆然也”。都市的繁荣,自由买卖无处不在,甚至三更四更时分依然人声嘈杂。金吾守卫之职形同虚设。

宋代商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宋人商业观念的转变,伎艺人的演艺适合了都市百姓的口味,反映了市井市民的精神要求。都会城市成为宋代伎艺荟萃、大放异彩的舞台。宋代经济进步、商业繁荣为宋代伎艺人伎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促进了伎艺娱乐活动的繁荣多彩。

3.文化氛围

经历了隋唐五代的尚武而外张的风格之后,面对中原长期的战乱,儒家正统的沦丧,文教的破坏,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革弊除新,复兴文教。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各种形式的文艺艺术活跃起来,推动了宋代的都市文化的繁荣。

宋代都市文化娱乐的活跃,从娱乐形式上分,如:歌、舞、百戏、杂耍等;从文学形式上分如话本小说、戏剧等。都市文化的兴起,娱乐表演只是其中一部分,休闲饮食也更具特色,东京和临安遍布大街小巷的酒肆以及瓦子勾栏,就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厚重。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都市文化的兴盛,市井文化艺术的兴盛与市民对文化生活的普及,市井兴盛的现状对市民阶层的精神世界的诱惑。改变了宋代整个社会的需求心理。上至皇室贵族,下至普通老百姓基本上都沉溺在对精神生活的享受之中。

宋代城市文娱生活之兴,是宋代伎艺生存的社会要求,尤其是东京、临安两地,茶楼酒肆,鳞次栉比。而宋代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也颇具时代特色,门类众多的伎艺,无论在内容上、地域拓展上还是观众欣赏水平上都胜于前代。宋人笔记所载就有100种之多,主要见于《武林旧事》、《梦梁录》、《东京梦华录》等。

不过,宋代伎艺一定程度上都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融入市民需求进行新的创作,种类繁多。例如:在唐代参军戏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滑稽戏,因其内容现实,褒贬史实,深受民众欢迎。产生于宋的诸宫调,因南北地域的不同,分“北诸宫调”和“南诸宫调”备受宋人喜欢。繁荣景象正如宋翔凤所说“汁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

正是在这种宽松的文化氛围下,不断地推陈出新,佳作辈出

。如南宋时期的无名氏作品《大傩图》,描绘的是舞队伎艺人行傩迎春场面。虽然作品内容是与农事有关,从中可窥见其时舞队的伎艺。宋代杂剧达到了自身伎艺成熟之后,便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娱乐伎艺不单是大都市独自享有的盛事,地方州郡亦如此。

盛于宋代的伎艺人,名噪一时,大放异彩,是当时的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不同的人看待就有不同的理解。作为宋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除了充分发挥自我伎艺之外,还受市民阶层的要求不断地自我完善,以达到观众期许的效果。

宋代市和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夜市的兴盛,市民文化的兴起。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市民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而对于伎艺人伎艺表演的期许也是与日俱增。

这些现象对于整个宋代文化娱乐伎艺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