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坊刻本始于唐,到明中晚期才发展到兴盛,这是为什么呢?

 新用户6323isFk 2023-05-12 发布于河南

引言

唐朝时期,雕版印刷术出现了,这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意味着,他们都可以看书了。然而,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来说,他们要看的书自然也是不同的。

因此刻书的种类自然也是不同的,然而最为受众却是民间的坊刻书,这是何种原因呢?

坊刻书始于唐朝,却是在明朝中晚期兴盛发展。

不仅是坊刻书,还有官刻书和家刻书都在明朝中晚期得以发展,尽管比不了坊刻书,但是对比唐朝时期那可以说是迅速发展了,这又是为何呢?

一、明中晚期坊刻本兴盛的背景

刻本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代中期普遍使用雕版印刷,也正是因为如此,大量的书籍刊刻出现,因而形成了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三种体系。

而坊刻本的出现则是比官刻本和家刻本要早,它是唐朝中期由民间书坊刊行的印本书籍。只是后来因为五代十国的宰相冯道注重经学,感叹朝廷不能遵循汉唐推崇儒学而刊立石经事情,因此上书谏言道:

曾经见到吴蜀刻印文字,种类繁多,但就是没有经典,如果要是刻印校对经典,那必会流行,对于文教事业也是很有益的。

这之后的唐明宗便下令让国子监校正开雕“九经三转”,历史上被称为“五代监本”,官刻本由此诞生。

官刻本开始之后,五代十国时期的宰相毋昭裔为了完成布衣时期所立的夙愿,因此自己出资印刻了《文选》、《白氏六帖》等书籍,家刻本也由此开始。

不管是官刻本还是家刻本,从时间上看都是晚于坊刻本,并且分布是十分广泛的

初期刻书,基本上全是坊刻本,到了宋朝时期,可以说是我国雕版印刷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刻书多、规模大、雕版范围广,而且版印精、刻书流通广,这在此前的时期中是前所未有的。

刻书地点几乎遍布全国,尤其是以坊刻本最为活跃,分布最广。到了明清时期,印刷事业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不仅是坊刻本极为兴盛,而且官刻本和家刻本都十分盛行。

“官书之风至明极盛,内而南北两京,外而道学两署,无不盛行雕造。”

这说的就是官刻本在明朝极为盛行,从国子监、司礼监等等中央机构,到各个地方官,都在出版发行书籍,不过官刻本的书籍大多是经史子集,主要是为了刻印发行政令,还有传道教化的作用

而家刻本则主要是以学术为主,主要是有以下几点的作用:一是为了宣传自己或者是祖辈的作品;二是为了附庸风雅;三就是为了宗族子弟科举考试提供教材等。

明朝时期家刻本也是很盛行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常熟毛晋汲古阁

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作用各不相同,官刻本和家刻本注重的是声誉而非利益,而坊刻本则是为了逐利,也是因为“坊贾射利”。

因此,民间书坊则会更加重视和切近市场需求,这样才能知晓读者的喜好,也能真实地反映出百姓的所思所想。

因此,明朝中晚期时,坊刻本占据了出版业的主导地位,但要是想能体现出一个朝代的文学,那自然是大众文学,是人民的文学,而坊刻本自然是明朝市井文化的代表,也正是因为如此,坊刻本在明朝中晚期才能发到巅峰。

二、明中晚期坊刻本兴盛的缘由

1、明朝中晚期经济实力雄厚

经历了元末战乱,明朝初期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困苦。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解决这一情况,决定休养生息,用以发展经济。

因此,明朝初期,朝廷采取了很多发展农业,恢复工商业的政策,在农业方面,朝廷兴修水利建设、组织屯田、鼓励百姓开垦荒地,这些措施很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因而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百姓起码不会为了吃饱而四处奔走了。

而在工商业方面,明代朝廷一是废除了元朝时期留下的终身服役的制度,这让手工业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二是重新规定商税“三十税一”,这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商贾赋税的负担。

终于,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明朝后的手工业、商业、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开始了富足的生活。

到了明朝中晚期,经济更是得以繁荣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财力,这让明朝中晚期在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而坊刻本能够在这个时期得以达到巅峰,也与明朝中晚期雄厚的经济实力逃不开关系,同时发达的经济也为坊刻本的发展创造了不少条件。

大量市民的产生,导致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大

明朝中晚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大量的市镇形成与发展,从而进一步导致生活在农村的百姓大量涌入市镇,继而从农民变为市民。

市民的构成是很复杂的,有官宦人家,有商人,有作坊主,有雇工,有商贩、手工业者,还有中下层的读书人等等。

生活在市镇的百姓,大多都是衣食无忧,生活富足,因此物质生活得到满足,那自然就是追求精神生活了。

然而,市民阶层的大部分百姓都是农民,他们受到学识素养的限制。因此,他们的审美感知和精神需求都与传统的士大夫大相径庭。

由此市井的俗文化开始丰富起来,看话本小说、看戏、听书很快在市镇市民阶层中间流行起来,后来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在上层社会也有士大夫、官宦人家开始接受俗文化。

比如李贽将《西厢记》等推崇为“古今至文”,还有徐渭、汤显祖等文人推动小说戏剧发展。

有了这些因素的推动,书坊主们意识到这些俗文学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因此,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坊刻本自然是走向了巅峰

这些书坊刊刻了很多符合市民阶层精神需求的传奇话本、小说、戏剧等,这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也让坊刻本能够繁荣发展。

2、传统思想的禁锢松弛,启蒙思潮出现

明朝初期,明太祖与明成祖为了巩固统治,都采取了专制的文化政策,对思想的禁锢十分严重

为了能够树立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就连儒家思想中“冒犯”的言论也不放过,明太祖因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而撤销了孟子在孔庙中的神位,并且命人重新编了《孟子节文》,将《孟子》中冒犯君权的言论全部剔除。

不仅如此,明成祖为了进一步禁锢思想,朱棣让人重新编撰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指导思想的《四书大全》等书籍。

然而,这样只会物极必反,在明朝中晚期随着统治者的地位稳固、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安和稳定、民间书院的增多,当时的思想竟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其思想活跃程度堪比春秋时战国期的百家争鸣。

启蒙思潮涌现,有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有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六经皆注脚”等思想,还有很多的启蒙思潮出现。

这些思潮打破了僵化的传统思想,让市井俗文化得到的飞跃式的大发展,同时也大大刺激了坊刻本的兴盛

3、明朝中晚期社会环境宽松

自从明朝经济发荣发展,社会也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政治氛围和明朝初期相比也宽松自由了很多,也正是因为如此,但凡时局、朝廷有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在坊刻本中反应出来,这也就使得坊刻本在民间的发展势头更为迅速。

不仅如此,坊刻本中的各种关于朝廷、时局的书籍都会让很多文人而生出种种感慨,他们会因为不能投笔从戎,而是会拿起自己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对局势的忧虑之情。

正是因为坊刻本的顺势发展,让坊刻本在明中晚期达到了最辉煌的时候,然而,这辉煌如昙花一现一般,在明朝灭亡之后便成了坊刻本最后的狂欢。

结语

不管是什么行业想要发展,都是要基于国家强盛、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否则一切都是白费心思。

现在的人们大都不用为了生活的基本保障而四处奔走,更多的是会在工作之余、学习之余,追求能够放松自己的方式。

然而,由于现在的科技发达,网络便利,很多人们很容易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也导致很多人对于纸质书籍、手写等不再追求。

“提笔忘字”的现象频频出现,这其实对于人们来说应该也是一种危机吧!

不管是纸质书籍,还是手写字,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要想让文化能够很好的传承下去,还是有实体的书籍等等承载体,才是最好的说明。

参考文献

《册府元龟》

《四库全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