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的《告缗令》你真的读懂了吗?背后环环相扣的逻辑细思极恐

 老易说史 2022-11-12 发布于湖南

历史上,汉武帝以“独尊儒术”和征讨匈奴而著名,文治武功,一样不落。但是文治武功都是上层建筑,都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所以,我们在解读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时,一定要搞清楚“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

汉武帝时期其实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对后世的皇权统治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广为人知的有《盐铁论》和《算缗(mín)令》、《告缗令》。

《盐铁论》就不具体介绍了,主要内容就是盐铁国营,其背后的逻辑极为敏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剖析。《算缗令》和《告缗令》则是针对征收商业税收的两项配套法令,尤以《告缗令》的影响更为重大深远。

那么,《告缗令》究竟在说什么东西呢?它在人性逻辑上有什么巧妙的设计呢?为什么它的威力会那么巨大呢?要搞清这些问题,必须要对自然人性有相当独到和深刻的认知才行。

《告缗令》的背景和内容

凡有动作,皆有成本。像汉武帝这种喜欢搞大动作、大场面的猛男,想都不要想,那一定是过着花钱如流水的日子。

虽然他爷爷和他老爸无为而治地搞出了一个“文景之治”,为他积累丰厚的家底子。但是,赚钱如绣花,花钱如撕布,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人积累的那些家底子根本就不够汉武帝使劲折腾的。大家想想,就算是一座金山银山又经得起一台国家机器放肆运转多久呢?

所以别看汉武帝今天远征匈奴,明天打通西域,后天南定东越,表面上霸气十足、潇洒自如,其实在汉武帝暴走一段时间之后,他的内心之中其实也是相当苦闷的,宝宝心里苦呀,宝宝口袋里没钱呀。

但是,作为西汉王朝至高无上的老板,你有苦也不能敞开说呀,你得绷着!谁让你是老板,老板就得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就得时时刻刻维护好自己的气质。开弓没有回头箭,暴走几十年了,你突然说你不走了,想慢慢散散步,底下那些被你鼓噪得热血沸腾的热血下属怎么看你?认怂了?

所以千万别认为汉武帝一辈子就是把心思花到了打仗上面去了,他其实背后一直都在挖空心思搞钱。因为没有钱,他啥都玩不转。

盐铁国营、垄断货币、商业重税……这些都是汉武帝为了搞钱而作出的经济政策改革。这里重点来介绍一下他商业重税的搞法。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由于糜费甚多导致大汉王朝国库空虚、债务累累,为了聚拢经济,汉武帝颁布了《算缗令》和《告缗令》,这两项法令是针对商业征税而打造的一套组合拳。

其中《算缗令》规定,商家按二缗财产上缴一算税的税率来交税。一千文钱串在一起称为一缗,“缗”是绳子的意思,一缗也就是后世常说的一贯钱的意思;而“一算”就是一百二十文钱。算下来的税率就是百分之六,看起来好像也并不高。

但是,这些东西毕竟是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在衡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个《算缗令》绝对是在西汉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主要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出在执法尺度和衡量标准不规范上。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首先,当时的商品价值核算是相当不规范的,因为商业还不发达,商品价格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不透明。比如你从洛阳进了一批货贩卖到长安,你说这批货只值800缗,但是收税人员非说你这批货值1000缗,怎么办?

其次,当时的度量衡也不精准和规范,在商品数量的核算上也容易导致极大的出入。比如说你说这一堆货只有一车(当时的主要的核算单位),但是执法人员非说你这必须得有两车,你怎么办?

然后,你明明就是贩卖一点普通的货物,但是征税人员非得说你的货物是奇珍异宝,价值连城,你到哪里说理去?

总而言之,当时的税收制度是相当粗犷的。狗掀门帘子,全凭一张嘴,收你多少税,怎么收,全凭执法人员那张嘴说了算。你还不能调皮,不能唱反调,不能闹意见,否则你就是反革命,就是不支持大汉王朝的百年大计,等待你的便是严刑峻法。

更可怕的是,你要求爷爷告奶奶,要祖宗神灵保佑你,执法人员之中千万要没有你的冤家对头,不然他们公报私仇,随便拿个什么商品就可以把你弄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同时,你也要保证地方政府能顺利完成朝廷给他们下达的征收任务,否则,为了保证他们完成任务,不好意思,只得把任务差摊派到你们头上了。

你们还要祈祷你遇到的执法人员不是中饱私囊、贪得无厌的酷吏,否则他们为了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只会想尽办法从你身上多榨取点钱财。

总而言之,《算缗令》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是什么苛刻的税收制度,但是由于当时的监管机制不成熟、不健全,主观人为决定的因素太多了,其实是一粒耗子屎打烂一锅汤,极大地破坏了当时的民生和经济生态系统,冤假错案比比皆是,社会动乱不止。

那么,既然《算缗令》背后这么混乱,那我们都不做生意了行不行?不从事商业活动就不需要交这些税了呀!

大家觉得行不行呢?大家都不从事商业活动了,各种生活物资无法流通,正常的社会和生活秩序还能维持下去吗?

所以,在《算缗令》的刺激下,商人们只能哄抬物价,最后导致大面积的通货膨胀;或者偷税漏税,逐渐走向了朝廷的对立面。

但是商人们的这点小心思早就在汉武帝他们的掌握之中了,《算缗令》是要求商人自己申报,为了防止商人们虚报少报,汉武帝又颁布了更大的杀招《告缗令》。

《告缗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汉武帝政府在与全国商人的博弈之中,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了,为了防止某些不法商人心存侥幸地钻政策的空子,背地里隐瞒财产,于是发动全国人民帮助国家主动揪出这帮“奸商”。《告缗令》规定,凡是有人告发商人有隐瞒财产的行为,一经查实,国家便会没收商人的全部财产,告发者可以分得商人一半的财产。

这一招是真的狠呀!搞得商人们毫无招架之力!具体逻辑后面会详细分析的。

总而言之,汉武帝这一套组合拳打出去的效果是什么呢?

最直接的好处自然是大大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危机,得以继续支付维护国内稳定和对外扩张的经费,同时也有力地打击了地方豪强和黑商恶贾。

但是,它更大的影响是直接激发了社会矛盾,因为它为人性的阴暗面提供了保护伞;也伤害了正常的商业活动,导致商业活动萎缩,经济停滞;还导致了商品短缺,物价上升;更增加整个官僚系统的运行负荷,因为那些大量的动作背后,都需要人员去支撑呀。

“商者少,物贵”——《史记平准书》。

也正是因为如此,《算缗令》和《告缗令》运行了三年,便被汉武帝给废除了,因为这玩意继续弄下去,引发社会大暴乱只是迟早的事。

《告缗令》狠在哪里?

《告缗令》其实是为了保障《算缗令》落实到位的,所以就先说说《算缗令》。

《算缗令》其实只要在执行过程中不变形,其实也不算是什么难以接受的苛政,但是前面已经解释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玩意根本就不可控,都是靠人为因素去评判和落实,那在人性阴暗面的作用下,不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才怪。

但最狠的还是后面随之而来的《告缗令》,这一招其实就是和“推恩令”一样,都是赤裸裸的阳谋。此招一出,全国商人再无容身之地了。

在汉武帝最先颁布《算缗令》时,其实商人们虽然内心很憋屈和恐慌,但是还没有到完全崩溃的地步,咬咬牙、谨慎点,还愿意心存侥幸地坚持一下,毕竟日子还得过呀!跟朝廷做对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呢?所以,很多商人当时都心存侥幸,为了保留最大的生存空间而刻意隐瞒财富——“富豪皆争匿财”。

但是,《告缗令》出台之后,商人们再无抵抗的余地了,这一招太厉害了。据《汉书食货志》的记述,《告缗令》颁布后,中产以上商贾大抵遇告破产破家,朝廷“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告缗令》为什么这么狠呢?效果这么明显呢?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它的逻辑。

在《算缗令》一顿操作猛如虎之后,商人的利润是不是被朝廷给压榨了?商人会怎么办?是不是为了获利、为了生存,必须要提高商品价格?最后买单的是不是还是老百姓?

相当于看似是朝廷在薅商人的羊毛,但是实际上最先变成秃子的永远是老百姓。

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艰难之后,社会的阶级矛盾是不是变得更加尖锐了?单纯善良的老百姓永远只会指责那些万恶的资本家哄抬物价,从而使得他们度日如年,所以对商人或者富人不可避免地生出仇恨心理。更何况,大多数人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仇富心理。

穷人在生活无以为继的情况下,是不是会走极端,导致社会治安根本不可控?千古艰难唯一死,穷人为了活命,烧杀掳掠、偷扒拐骗,没有什么是他们不敢做的。我们不能指望那些未经诗书洗礼的民众在生死问题上有什么崇高圣洁的觉悟,仓廪实而知礼节,饭都没得吃,你能指望他们规规矩矩地坐以待毙?

在这样危如累卵的民生基础上,汉武帝政府突然颁布《告缗令》,说检举揭发商人的不法行为就能够分得商人的一半财产,试问,哪个老百姓能够抗拒这样的诱惑力?

首先,这些穷人本就痛恨这些“为富不仁”的奸商,这两个阶级在利益上一直是处于对立的关系;其次,这是政府号召,他们怎么干都不过分,有政策依据能够减轻他们的道德负担;最后,在日子过得有点揭不开锅的情况下,检举揭发资本家也不失为一条谋生之路。

所以,大家看到了没有,《告缗令》就是一个赤裸裸的阳谋,所谓的阳谋就是摊开了跟你讲,你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按照我的意思去选择。当时的老百姓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继续往下走,当生活无以为继的老百姓慢慢充当了朝廷的免费御史之后,整个社会秩序顿时就乱成一锅粥了。

第一、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是想生存下去的商人,势必存在偷税漏税的不法行为,大家怎么举报都是一个准。

第二、穷人举报富商简直就是零成本,穷人是不是耗尽心思也要干它一票?

第三、这种类似于“打土豪分田地”的大运动会不会引发很多私人报复的恶性事件?以前你有两个钱,看把你得瑟的,现在时代变了,我不得弄死你出口恶气?你以前仗势欺人,因为我自身条件有限,现在我有机会了,我不得把你往死里捅?

第四、既然《告缗令》是一项国家政策,那么它下面的主管者和执行者是不是有一定的政治任务?会不会产生因为一些贪官污吏为了完成任务而刻意制造冤假错案的现象?

第五、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是不是有很多走投无路的商人选择用鱼死网破的方式来对抗社会?

第六、当社会关系变得全面敏感又脆弱的情况下,朝廷是不是要增派更多的官员里完成日常的管理工作?是不是要加派更多的武装力量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这些人有几个是清官?只会让大家越活越难受!同时,国家的官僚开支也进一步增加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能想着法子从老百姓身上搞到更多钱。从而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有疑问,既然《告缗令》的套路这么深,难道当时的老百姓就没有明白人吗?为什么非要去给朝廷当一个不得好下场的奸贼?

明白人肯定是有的,但是没用!因为这是大众人性所决定的东西,某个人或者某一小部分人是无能为力的。举个例子,历史上那些被裹挟进去搞暴乱的农民,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最大可能就是沦为炮灰吗?但是呢?每次农民起义依然是有人振臂一呼,便应者云集。

也有人会说,从《告缗令》的实施内容来看,一小部分穷人也是既得的受益者呀!

但是,哪有这么简单,你以为你举报富商所获得的那一半的财产,你能拿得稳?要么没过多久,你就被别人举报了;要么你到手的财产还没有捂热,就被朝廷以其他的名义给收走了。就像推恩令一样,那些诸侯的庶子看着挺享受、挺受益,但是把时间轴拉长一点,他们也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综上所述,《告缗令》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在人性逻辑上环环相扣,严丝合缝,让那些受管理的人不由自主地去诞生内卷,自相残杀。明明知道是饮鸩止渴,但是却又身不由己的一饮而尽。

关于《告缗令》的反思

有些朋友或许觉得《告缗令》其实挺好使的,把下面两大帮子人弄得服服帖帖的,是个不错的管理工具。

但是,我希望大家千万不要轻易去用这个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在利用他人的利益冲突和内部矛盾,以挑起仇恨为驱动的一种阴谋手段,长久不了。

汉武帝也只是用了三年,便深感此举非长治久安之策,必然丧失朝廷公信力,伤害社会之根基,埋下社会不稳定因素,赶紧取消了。

后世的隋炀帝在整治关陇贵族的时候,也曾用过这一招,结果把关陇贵族逼向了反隋的革命队伍中去了。

这些都说明《告缗令》这种套路的后遗症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大家不能理解个中缘由,我们不妨换一个场景来看这样的问题。

假设大家在一个公司里,老板或者领导想尽一切办法要压榨员工的利益,以便增加公司的财务收益,他们会直接把员工按在地上摩擦吗?不会,他们会给那些处于你我中间的基础管理人员各种施压,逼着他们去使劲薅员工的羊毛。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员工一看老板把居中协调的小管理修理得很惨,一般都是感觉大快人心的;同时,居中的基础管理人员直接对员工出手,增加了员工的痛感,这两个群体的矛盾就进一步激发了。这些都是老板和大领导乐见其成的。

慢慢地,有些基层管理人员感觉有点受不了了,于是便开始敷衍老板和大领导,反正出工不出力,混日子过呗,这就直接影响公司的整体指标了。这个时候老板和大领导发话了,欢迎广大员工举报自己身边这种浑水摸鱼的小萝卜头,谁举报成功就让他享受被举报者的待遇和位置。

本来那些苦兮兮的员工平时就看这些作威作福的小管理不顺眼,逮到机会就赶紧背后开黑枪,于是,很多小领导下岗走人,很多“汉奸”一夜暴富。

长此以往,大家可以想象,这家公司会是一个什么状况?谁还敢相信谁?谁还会踏踏实实地干工作?不都挖空心思去推到某一面墙了吗?不都是使劲盯着那些曾跟自己结怨的小管理了吗?看看能否抓住谁的把柄?

这玩意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只要踏出了这一步,就回不了头了,当然,很多人也不想回头了。

大家想想,本来都是苦命的打工人,结果不能团结一致干好工作,反而整天挖空心思去尔虞我诈,谁不是在高空走钢丝?公司就跟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还不带重样的,那种感觉倍儿爽呀!

可是,这种事情持续久了,谁都是蹦两下就嘎嘣了,大家终究会发现是在互相伤害,要么是底层乱成一锅粥,要么是底层清醒过来之后将满腔怒火和怨言撒向公司高层,这个公司能否稳定运行就值得令人担忧了。

不管我们是身处朝廷、商人和平民之中的哪一个角色,都轻易不要去用《告缗令》这种套路。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不破的套路,越是伤害性大的套路,在它破灭的那一刻所爆发出来的反噬力也就越强。

另外,从为人处事的角度上来讲,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都是存在一面双向的镜子的。你怎么对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你!而且你在做,天在看,你的行为方式还有一个潜在的信号,那就是在告诉你身边的人,他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

你检举别人升官发财,别人难道不可以通过检举你来升官发财吗?你对某个人有私怨,所以不择手段地去构陷他,那么你得罪不得罪一些人?他们是不是也可以为了报复你而不择手段?

我们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为什么翻来覆去地要强调道德、规矩、良知、礼节?因为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一种稳定的秩序和约束,只有大家都不跳出这个圈子去胡作非为,大家彼此之间才保持最起码的敬畏和尊重。

如果大家都为了一己私欲而不管不顾、为所欲为,可以想象一下,整个社会将会混乱到什么程度?奸淫掳掠、偷扒拐骗,何事不可为?

很多经历和见识还很浅薄的朋友,其实还没有走出“我想怎么样就要怎么样”和“只要对自己有好处,事事可为”的逻辑误区,有些事情确实是不能染指的。你勾引别人的配偶,那么别人勾引你的配偶是不是也合情合理了?你出卖别人,那么有一天别人出卖你,你也无话可说?你处处不讲武德,那么别人逮准机会对你下黑手,你又何处申诉?

希望大家能明白,生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总和,我们不能光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和情绪、立场和利益之中,也要推己及人,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