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殖户需知道: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过敏反应的救治

 皇甫瑞 2022-11-12 发布于甘肃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染快、危害大的特点,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发生的主要措施。在免疫注射过程中,因牛的个体差异及各种原因,会使牛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有时会因反应病势剧烈、不能及时抢救或抢救方法不当,造成死亡,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小编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临床症状

注射疫苗后30~40 min,牛表现出精神沉郁、被毛逆立、不食、流涎、肌肉震颤、呼吸困难、咳嗽、眼结膜发绀等症状,体温38.8~39.6 ℃,心率129~132次/min,呼吸45~50 次/min。病情严重的口吐白沫,口腔、鼻孔不断喷出带泡沫的炎性渗出物,躁动不安,有的倒地而死。

剖检病变

血液呈暗红色,颌下淋巴结肿大,喉头和气管有出血点,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肺脏肿大、肺与胸膜粘连、切开有暗红色泡沫),心肌有出血点,瘤胃内充满大量气体。

解救措施

1)反应轻微的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恢复正常。

2)对出现口吐白沫、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等反应较重的牛迅速肌肉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3~5 mL;根据病情的缓解程度,20 min后可重复注射1次。

3)对反应严重的牛进行强心补液、加强护理,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 注射液10mL+庆大霉素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注射液500 mL,1 次静脉滴注。

预防

注射所用的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必须从正规渠道购买,注射时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即:患病、瘦弱、临产母牛不注射,待牛体康复后再行补注;免疫注射结束后在现场或叮嘱畜主注意观察30~40 min,以便发生过敏反应时能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因此,在进行预防注射时,应规范注射操作技术、不断积累经验、合理应对由个体差异造成的过敏反应。同时,在免疫过程中,要备足盐酸肾上腺素、强心剂等常用抗过敏药物,提高过敏反应的治愈率;还要尽量在早晨进行免疫注射,注射时疫苗要充分摇匀,降低疫苗的过敏反应率,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增强养殖户对开展免疫注射工作的支持和信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