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4年毛泽东设家宴,郑洞国迟到了几分钟,毛泽东:你今年51岁?

 金华303 2022-11-12

前言

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人大会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尾声的时候,毛泽东提议,任命郑洞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

郑洞国过去是国民党将领,甚至是蒋介石手下的嫡系,解放战争中,在东北长春兵败被俘,直言想当个老百姓。那么毛泽东和郑洞国有什么关系呢?又为什么要提议让他到国防委员会工作呢?

辽沈战役中,郑洞国立场顽固,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郑洞国和毛泽东是老乡,同为湖南人,只不过两人建国前并无交集。湖南革命事业蓬勃,他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加入国民党。

文章图片1

郑洞国

毕业后投身军队,参加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的重要战役,年纪轻轻就当上团长。郑洞国读过中学,属于军队中的文化人才,他参军仅仅是希望救国救民,是个心思正派的军人,只管带兵打仗,不理会争权夺利。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郑洞国是最早投身抗日的国民党军官之一,1933年在长城古北口一战中崭露头角。这一战郑洞国手下只有2000多人的军队,日军有上万兵力,他率兵死守阵地,血战一天一夜,等到了后续的增援。

郑洞国心中其实没什么党派的观念,坚持的信念无非是维护国家利益、振兴中华。在抗日战争中,他先后参与了台儿庄战役、昆仑关战役、缅北会战等等。

缅北会战是郑洞国的成名战,当时负责中印缅战局的美国将领史迪威将军多次夸赞郑洞国,称他每一仗都赢得堂堂正正。抗日战争后期,郑洞国从中缅边境回国,经过昆明、重庆等大城市的时候,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地方军政官员也都按照极高的规格款待了他。

文章图片2

郑洞国

1945年8月,郑洞国作为代表,到南京参加了日军签字投降的仪式。之后,郑洞国更是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一时间人生达到一个极为辉煌的时刻。

郑洞国从黄埔军校出来之后,一直都跟着蒋介石干,时间长了,感情自然越发深厚。但蒋介石发动内战,郑洞国心中并不认同,甚至说国民党内部很多军官都不认同。和平是大多数人的心声,哪个军人愿意将枪炮对准自己人呢?
郑洞国多次劝说蒋介石,却都没什么效果,作为军人,就只能“服从命令”了。1948年年初,郑洞国被任命为东北“剿匪”军司令部副总司令,负责协同和指挥东北战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战局越来越不乐观,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大部分区域,国民党手中就只剩下沈阳、长春、锦州等大城市。郑洞国独居军事眼光,认为这时候长春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应该马上放弃长春,将兵力聚集沈阳和锦州,方有一战之力。

文章图片3

蒋介石

然而蒋介石却听不进去,他担心放弃长春在国际上会受到舆论谴责,命令郑洞国率兵去守长春。然而长春已经犹如困兽之斗,四周都被解放军包围。蒋介石这时又密令郑洞国:“必须突围!”

突围?谈何容易,城内已经弹尽粮绝,就连近郊的机场都控制在解放军手中,城灭也就是眨眼之间的事情。郑洞国心中猜测,解放军现在还不攻城,大概是希望自己投降吧。

他心中已经知道无力回天,但不愿让这种消极的情绪左右,亲自召集高级将领会议。但长春守军早已军心涣散,新七军军长李鸿称病不来,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到会,没说两句话,便借故离开。

文章图片4

当天晚上,郑洞国收到消息,六十军可能今天就要起义。郑洞国心中一沉,立刻打电话去六十军,希望能劝曾泽生回心转意,然而曾泽生却将电话给了身边的另一个人,那人说话倒是客气,但却没什么好话:

“我是解放军代表,现在长春的局势,你是清楚的。我们的政策是,放下武器,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郑洞国听了这话气得一个倒仰,心中不忿,瞧瞧,解放军都成了六十军的座上宾客了。他旋即回复:“我既已失败,只有战死,没什么可说的。要我放下武器,办不到!”说完便“啪”的一声挂了电话。

第二天,新七军的参谋长也来找郑洞国,说新七军也决定放下武器,并劝郑洞国也放弃抵抗。郑洞国其实并不反感共产党、不反感解放军,但叫他不战而降,是不可能,他坚持自己作为军人的骄傲和气节。

文章图片5

杜聿明和郑洞国

这时候,东北战局的总指挥杜聿明急电郑洞国,已经拟请蒋介石派直升机来接人脱险,问是否有直升机降落的地点。郑洞国回电:“已经来不及了。”同时郑洞国给蒋介石发了最后一封电报:“来生再见。”

郑洞国已经坚定了战死的决心,他即使对共产党和解放军有几分佩服,可心中始终认为双方不是一路人,固执己见坚决不愿投降。

变故就发生在当天晚上,郑洞国司令部长春中央银行大楼附近突然响起了枪声,他判断是长春城内正在进行巷战,疾走几步出门查看情况。却不料解放军神兵天降,早已在门外埋伏好了,而自己的副参谋长和卫兵都已经倒戈,并用眼神示意:放弃抵抗。

郑洞国就在这样毫无准备之下被俘,说是被俘,实际郑洞国的待遇极好,除了暂时不能随意走动之外,其它方面没有过多限制。

文章图片6

中间郑洞国

1948年10月21日,郑洞国被押往哈尔滨,解放军在报纸上发表《长春完全解放》的文章,并附上郑洞国达到哈尔滨火车站的照片。可笑的是,10月23日,国民党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文中写道:“郑洞国以身殉国,壮烈成仁。”

国民党这篇报道满嘴谎话,更导致郑洞国的儿子千里之外奔赴长春,赶着为父亲操办丧事。事情传开,闹了大笑话,国民党方面尴尬不已。

后来,他才得知,他的部下和卫兵早已和解放军达成共识,枪声也都是放空枪。目的仅仅时为了不让郑洞国难堪,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郑洞国能够保全生命。每次想到在长春最后一段时间的经历,郑洞国都感念自己的部下和解放军的用心。

但当时郑洞国并未想通,他甚至心中很不服气,这样不明不白的就被俘了。

文章图片7

郑洞国

党内领导人对郑洞国的劝解和优待

解放军东北战区的司令员肖劲光和政委肖华设宴招待郑洞国,郑洞国本就不是个爱讲话的人,再加上依旧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宴会上更是沉默寡言。酒倒是喝了不少,也算是借酒消愁了。

肖劲光和肖华见郑洞国不怎么开口说话,体谅他心情不好,也不在意他的态度,宴上还帮他斟酒夹菜,非常和气。饭后,几人谈正事,询问郑洞国之后的打算。

郑洞国一时半会儿也没有主意,只硬邦邦地说:“一不广播不登报,二不参加公开的宴会。”两个将军对此并无异议,答应得很爽快,还问郑洞国愿不愿意为人民做些事情。

文章图片8

肖劲光

郑洞国断然拒绝,两位将军极有耐心,又提议:“你不愿意工作,或者休息一段时间,或者学习一段时间,你看如何?”郑洞国这次立即回应:“学习,让我学习一段时间!”

就这样,郑洞国住进了军区招待所,过了一段极为安宁的日子。他年少开始读书,毕业后参军当兵,经历无数战事,几乎很少有闲暇的时间。突然闲下很不适应,很难安下心来读书学习。

时间久了,郑洞国便细细梳理一些事情,他读了一些毛泽东的著作。刚开始觉得枯燥无味,翻阅到一些注释和熟悉的人名,才逐渐感兴趣起来,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阅读各种马列著作。

这些书读得多了,郑洞国开始反思过去的经历,自己究竟跟着蒋介石做了些什么呢?似乎也没能救国救民。越是静下心来学习和思考,郑洞国越清醒,认识到毛泽东的睿智和远见。

文章图片9

1950年,美国出兵入侵朝鲜,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给毛主席发来急电,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央立马开会讨论这件事,分歧还不小,有人同意派兵,也有不少人反对派兵,双方各有各的理由。

为了搜集更多有关美军的情报,周总理想起,这件事可以问问郑洞国。郑洞国是缅北会战的重要参与者,曾和美军密切合作,还接触过美国的史迪威将军,肯定更了解美军的特点。

郑洞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心中早已没了成见,受周总理邀请,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郑洞国总结了一句话,概括美军的作战风格和特点:美国军队打仗,更多依靠先进的武器,打不了硬仗和苦仗。

文章图片10

郑洞国等军人和史迪威将军的合照

后来在国防会议上,周总理讲了一些和郑洞国谈话中的内容,党中央再三考虑,做出了“抗美援朝”的最终决定。事实表明,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忙完工作的事情,趁着郑洞国来京,周总理在家中设宴招待他。周恩来曾在黄埔军校任职过一段时间,郑洞国那时候刚好是他的老师之一,两人聊起往昔,都很感慨。

为了避免尴尬,周总理除了请了郑洞国,还邀请了和郑洞国的校友李奇中,以及同样在黄埔军校担任过老师的聂荣臻。几人共同语言颇多,饭桌气氛十分融洽。

周总理关心地询问郑洞国身体情况,还问他家里人生活上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郑洞国说一切都好,几人又聊起工作上的事情,周总理突然问:“你今后有何打算?”

文章图片11

郑洞国坦白:“我也没什么长处,年纪也不小了,打算回家乡种地。”

周总理摇摇头打断:“你50岁都不到,怎么能回家种地呢,现在国家才刚开始建设,多为人民做贡献不好吗!”

接着周总理马上邀请郑洞国到新中国政府任职,郑洞国见周总理说得情真意切,心中也有为国家做贡献的意愿,当即表示:“一切听从周总理的安排。”

1952年6月,郑洞国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从老家来到北京工作。

文章图片12

周恩来

1954年,郑洞国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后,突然收到一张套红的金子请帖,打开一看,竟是毛主席要在中南海丰泽园设家宴宴请自己。郑洞国心中又激动又紧张,他和毛泽东并无交情,除了开会的时候见过,从没私下见过面。

突然被邀请参加家宴,郑洞国也不清楚心中是什么滋味。糟糕的是,毛泽东请客的当天,郑洞国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迟到了分钟,走进房间的时候,贺龙、叶剑英、鹿钟麟等人都已经到齐。

主席很亲切热情,见人从门口走进来,直接从沙发上站起来迎过来握手,还用湖南话讲:“郑洞国,你这个名字很响亮嘛。”屋里的几个人闻言都笑起来。

文章图片13

毛泽东

郑洞国和屋里人的人都不算熟,一时间有些拘谨,毛泽东见了主动开口问:“抽不抽烟?”

“抽。”郑洞国答。说着便从毛泽东茶几上烟盒中抽出一支烟,接下来毛泽东的举动却让郑洞国很震惊,主席十分自然地划了一根火柴,站起来给郑洞国点上烟。

郑洞国在国民党政府中工作多年,那里官僚主义的作风很重,别说上级给下级点烟,就是同级官员之间,都很少出现这种情况。而现在,毛主席,一国主席,共产党的第一领袖,居然这么自然而然而过来给他点点烟。

他以前总听说毛主席如何随和、如何亲切、如何谦逊,今日算是深切体会了一次。他突然觉得,之前拜读的那些毛泽东的作品,一下子更生动和真实起来。原来书上的内容,都是切实存在和真实发生的。

文章图片14

毛泽东

接下来的对话,愈发让郑洞国感慨,毛主席能带领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绝非是偶然和运气,而是真真切切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毛泽东问起郑洞国家里人的情况,他答得认真:“儿子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没多久,现在在沈阳一个建筑部门工作。家里其他人也都挺好的。”

毛泽东点点头:“你家庭生活安排的不错,接下来就该为人民服务了嘛。你今年51岁?还很年轻嘛。”

郑洞国这几年早就想明白了,对工作挺有热情,当即表态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出力。他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毛主席,您的马列主义是怎么学的?”

文章图片15

毛泽东被这样一个没头没脑的问题问住了,一时间望着郑洞国没说话。半晌才爽朗大笑:“我也不是生而知之,当年学了马列主义就以为自己是个革命者了。可是去煤矿上工作,和工人打交道,人家却并不买账。一开始怎么也想不明白,时间长了才想明白一些。自己虽然到了煤矿上工作,但还是一副读书人的做派,这就是立场还没真正转变过来嘛。”

“这个立场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转变过来的,总需要些时间去学习和体会。只要立场转变了,自然就放下架子了,学马列主义也就容易了。”

郑洞国后来回忆,那天的家宴上,毛主席讲了非常多,有些话已经记不清了,但这次谈话他一直记忆深刻。正是和毛泽东这次的谈话,让郑洞国的立场彻底转变过来,后来才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文章图片16

结语

人到晚年,郑洞国心中有个疙瘩一直解不开,他从1950年离开东北之后,就再也不愿意踏上东北的土地,总觉得对不起长春这座城市,对不起当年城中的老百姓。

吉林省一些政府部门也曾邀请是郑洞国回去看看,郑洞国却委婉地拒绝了。他是真的不愿再回忆起那一段备受煎熬的日子。

长春守城之战时间一久,补给就成为大问题,城中粮食短缺,物价飞涨,街市上偶尔能见到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倒下了,饿死病死的人一天比一天多。

郑洞国曾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对长春的愧疚之情:长春是座美丽的城市,战时却满目疮痍,我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人间浩劫的滋味。

文章图片17

左一郑洞国

1991年,郑洞国因病去世,在医院的时候,他对家人留下最后的遗言:“我是个军人,对生死看得很淡,你们不必难过。我此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看到祖国统一。”

郑洞国在政府任职之后,一直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多次鼓励台湾和海外的一些故交好友回国工作。七八十岁的高龄,依旧没有选择退休,而是积极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而且不仅共产党感念他尽心尽力工作,国民党在郑洞国去世之后,也在台湾为他办了追悼会。能让海峡两岸同时办追悼会悼念,至今只有2个,一个是郑洞国,另一个是杜聿明。

相同的是,这两个人都完成了立场转变,弃暗投明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他们一生感激共产党的宽大政策和广阔胸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