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资本农业样本

 笑大 2022-11-13

  旺民长富:大资本农业样本

  从延吉市到长白山脚下的安图县,再从安图坐7个小时火车到吉林市,整整用了两天的时间,我们终于追逐到了杜丽华——一个种地种出90%净利润的女人

  “我的利润还不高呢。”这个生于1951 年的吉林女性身上有着典型东北人的豪放。她的旺民长富正在创造着一个大地上的财富神话。

  旺民长富背后的管理者是一群真正的城里人。“我们都是在城里长大的,连庄稼都认不全。”副总冷占仁说。2003年下乡之前,他们都在吉林市一家叫做东北虎制药(HK:8197)的香港上市公司中担任高管,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正是杜丽华。

  2003 年,杜丽华看上了农业,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农村是一片处女地,无论是资本运营,还是资产运营都还没有开始”。2004 年,杜丽华第一年当农民,种了淫羊藿等一些中药材,但只有微利。这是一个无法接受微利的女企业家。于是她开始寻找有高附加值的项目,“最后我们捕捉到了五味子”。

  五味子分南五味与北五味,其中北五味为佳,而北五味中,尤以长白山五味子最佳。在市场价格处在高峰的时候,1 公顷(15 亩)长白山五味子的净利润可以达到100 万。

  “我们干事比较猛,2005 年我一下就种下了6000 亩,请来吉林省最好的五味子专家做技术总监,一炮就打响了。”那一年杜丽华第一次在农业上体会到了丰收的快乐。

  “现在长白山地区适合种五味子的地基本都在我们手里边了。”冷占仁说。到2008 年,旺民长富的五味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7 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企业。

  选择高附加值的项目,利用资本快速扩张规模,尽量垄断资源,筑高竞争门槛,

  这是杜丽华的经典“打法”。

  2006 年,杜丽华又看中了蓝莓,这种主产于美国的高端水果至今在国内也极为少见,而且在全球市场都价格高企。杜听说吉林农业大学有蓝莓技术,就上门谈合作。对方问她打算种多少,杜丽华张口就是1 万亩,结果对方以为她是骗子,“被吓跑了”。到2007 年,杜丽华出高价一次性买断了吉林农大分布在辽宁、山东等北方省份的所有1 万亩种植基地,基本垄断了国内成规模的蓝莓种植资源。“到挂果的时候,一眼望不到边的成片的蓝莓,非常壮观。”冷占仁说。

  由于蓝莓从种植到挂果需要6 年时间,因此2008 年旺民长富的收获面积只有1000 亩,但实现利润6000 万。“你种的哪里是蓝莓树呀,分明是摇钱树呀。”杜丽华自豪地复述着鼎晖投资合伙人王功权的评价。

  2008 年,杜丽华进行了第一轮融资,投资方是霸菱投资。融到的资金又全部被杜丽华用来买地,扩大种植规模和增加种植品种。到2008 年底,旺民长富的香菇和双孢菇种植也已经形成规模,而为下一个项目——林下参储备的土地也达到2800 多公顷。“我会不断把新东西加入进来,后面还会有黑西红柿、刺五加、黑加仑、野生猕猴桃。”

  “明年初我的第一个上市公司将登陆美国。”杜丽华的口气之大超出一般人的想象。

  “农业一定是大投资的。”下乡5 年来,旺民长富累计投入已经达到5 亿多元。除去已经买到使用权的150 万亩土地之外,大量的投资被用到了购买先进农业设备和技术研发上。

  旺民长富的蓝莓基地都配备有可以自动调节土壤pH 值的滴灌设备,保证喜酸的蓝莓在最适宜的环境里成长。公司自主研发的有机肥可以让作物增产30%,而组织培养中心则可以实现植物的细胞繁殖,使植株数量以“裂变”的速度增长。“别人买我们的小苗至少要6 块钱一棵,出床的苗我们要卖到15 块,但我的成本连6分钱都不到。”组培中心已经成为杜丽华手中又一个利润中心。

  “为什么说我的利润还不高呢?因为我现在还只是种植,后面如果做产品的深加工,利润还要高得多。”杜丽华举例说,从蓝莓中提取的花青素做成片剂,一百片的价格就是1800 块。

  在杜丽华看来,她的公司和出租土地的农民之间也实现了共赢的关系。农民在一次性拿到几十年的土地租金之后,如果愿意还可以负责原有土地的管理。公司会按照一亩地一年800 块钱的标准给管理者发放管理费,而种植需要的有机肥和农药都是公司免费提供,因此这800 块钱很像工人的工资。到果实的采摘季,公司还会按照采摘时间再付一笔费用。“ 在我们这里打工的农民收入比城市里的一般干部还要高,”冷占仁说,“很多山东的农民都放下家里的地,来我们这儿打工。”

  利农:“植物工厂”

  穿越繁华的香港闹市,通过深圳皇岗口岸,穿越茂密的钢筋丛林,一辆美国GMC 房车开上了通往惠州的高速公路。两个多小时之后,房车转上颠簸的乡村公路,最后开进黄土铺成的田间小路

  当汽车最终停在几百座白色蔬菜大棚前时,车上下来的是一个干净整洁的精瘦男人。上身穿一件藏蓝色的长袖休闲T 恤,双臂自然下垂的时候,袖口会盖住多半个手掌,自然得有一点懒散。他就是马承榕,利农集团的创始人,一个会种菜的福州人。

  刚刚从加拿大休假回国的马承榕最近正在忙着公司的第三轮融资,超过30% 的净利率让他成为红杉、华登资本、海纳国际等各大机构青睐的对象。带领投资人参观农场,在他看来这是一项痛苦的工作,因为让投资人理解利农的模式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很多人你给他说半天他也听不懂。”

  在利农惠州农场的5 个小时里,记者也体会到了投资人的迷惑。在这片1800 亩的农田里,种植的全部都是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甜椒、大白菜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菜品。而且,利农从不打“有机”的概念,它的菜品价格也仅比市场上普通蔬菜高出10% 左右。那么利农高利润的秘密到底在哪里?

  在马承榕的引领下,我们从上海青(北方称油菜)看起,然后是西红柿、甜椒⋯⋯在这个需要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环绕的现代农场里,马承榕像绣花匠一样精致地营造着他的“植物工厂”:把美国的效益农业和日本的精细农业结合在一起,像造汽车一样种蔬菜。直到我们的裤脚和鞋面都已经沾满了泥土,马承榕才笑着说:“你们入门了。”

  “农业要想获得好的利润,最关键的是制定种植计划。”马承榕有说不完的秘诀,但他最为看重的是种植计划。

  看似普通的种植结构,其实背后有着精心的策划。在利农的福州总部设有专门的信息部。他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不同时间蔬菜价格的变化,以制定最合理的种植计划,保证每种蔬菜批量上市的时候是市场价格最好的时候。利农的情报人员遍布全国主要的蔬菜批发市场和蔬菜主产区,同时利农还要通过种子公司搜集不同时间不同种子的出售量,来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向。

  惠州基地的产品主要面向香港、深圳和东莞等东南沿海城市。当地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当地蔬菜价格的变动轨迹。“夏天只要有绿叶的菜价格就非常贵,到冬天茄果类的价格就很好。同类蔬菜在不同季节的价格能差10 倍。”所以在12 月中旬,我们在农场中看到的大量都是茄子、西红柿和辣椒。

  在采访中,我们遇到一个前来拉货的东莞批发商,他告诉马承榕这周价格最好的菜是甜椒,而西红柿的价格最近上涨势头最猛。马微微一笑:“我这周主产的就是甜椒,下周你来拿西红柿吧,到时候就批量上了。”

  事实上,马承榕的计划不仅仅体现在种植安排上,他的农场本身也都是计划出来的。“我们首先确定目标城市,之后在调研的基础上做出这个市场每年单价比较高的蔬菜品种列表。”利农的技术人员会根据技术的可行性对列表中的品种进行挑选,确定种植品种后再确定预期占有的市场份额,根据这个份额确定种植数量,根据种植数量最后确定需要建设的农场规模。这样的倒推法保证了利农每个农场的蔬菜都供不应求,从来不愁销路。

  “可你怎么能预知产量呢?”我问马承榕。马亮出了他的第二大法宝:模块化生产。如果把利农比作一台电脑,模块化就是这台电脑的CPU。

  “把不同的种植流程通过技术研发固定成模块。” 马承榕不希望我们把模块化理解成标准化,因为标准还需要操作者去学习,而模块化则是把农业种植简化成一个“傻瓜程序”。传统蔬菜种植的方式,从播种到收割,需要农民在田间完成12个程序。而在利农,通过模块化程序的开发,一线农工要操作的步骤被压缩到了3个:播种、收割和剪枝。中间的其他步骤都通过科研量化下来,利用设施去实现,每个基地只需要一个过硬的技术总监就能搞定。

  在利农农场的5个小时时间里,记者在农田里只看到了不足10个工人,其中大部分都在试验田中进行嫁接操作,真正在农田中收割的只有两个人。

  这些工人大都来自贵州、云南、广西等西部省份的贫困乡村,大部分人不会讲普通话,甚至还有残疾人。“我希望一线员工的素质越低越好,管理和科研人员的素质越高越好。”马承榕说。模块化使得他对农工的要求降低到了“会干最简单的体力活”。在福建一个临公路的农场,马承榕甚至不敢开基地的正门,因为怕西部山区来的工人不会过马路,被车撞到。大量使用低素质员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能降低工资成本,又保证了员工队伍的稳定。

  模块化的功效当然不仅限于节省人力。统一的技术方案使得利农的农田中生长的蔬菜都像同胞兄弟一样整齐。一样的植株个头儿,基本相同的结果数量,每个果实基本相同的品质。在每一个菜种的暖棚前,马承榕都能说出一串数字:这一棚有多少棵植株、每棵上面能坐多少果、每个果有多重、这一棚能有多少收成、上市时能卖多少钱⋯⋯眼前的这个人就像一个IT高手,把数字把玩于自己的股掌之间。

  模块化的工业生产方式也决定了利农的用工模式。在这里,只有农业工人,没有传统农民。他们住集体宿舍,吃集体食堂,领取计件工资,还会按照公司的生产计划奔走于不同省份的基地。每月平均1000多块钱工资对于来自贫困山区的他们来说是一笔相当不错的收入。

  周密的种植计划,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并不是成功的全部,要成为一座真正赚钱的现代化“工厂”,还需要资本的投入。

  在利农的土地上遍布着整齐的钢架蔬菜大棚,它们都能抗12级台风。按照1亩土地3个半大棚的标准计算,1800亩的农场上至少应该有3000个以上同样的“蔬菜小屋”。每个小屋的四周都有一条“护城河”,所有河渠又都相互连通,这是一套完整的进水和排水系统。小屋间的交通非常便利,既有平坦的乡间小路,也有足够房车畅行的“主干道”。小屋里的配套设施也很豪华,全部都是以色列最好的滴灌设施。

  大棚让蔬菜不再担心风雨,并能享受最惬意的温度和湿度。进、排水系统使得农场即使在暴雨的日子里也不至于泛滥成灾,水淹七军。滴灌系统更是能够直接把营养输送到植物的根部,既避免浪费,又能够根据蔬菜成长的需要提供个性化“套餐”。

  “未来的农业一定是以设施为主的农业,这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在惠州,马承榕正在建设他的第二块基地,面积700亩。从去年5月进场施工,到12月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整整7个月的时间,工程量只完成了40%。“建设一个农场工程量非常之大。”马承榕说。

  在这里,我们看到只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完成了平整,建起了大棚,更多的土地还保持着农户种植时高低不平的状态。而那些刚刚完成平整的土地都被深翻30厘米,这样以前被农民化肥污染过的土壤就会被埋到种植层以下。新翻上来的生土就像巨大的石块,插立在农田中,将来还要将它们打碎,再铺上10厘米厚的有机肥,这样的土地才适于种植。新农场的进、排水系统还没建立起来,农场中一个巨大的水坑据说是未来的蓄水池。这里的一切都呈现出草创期的杂乱与荒凉。但即便如此,这块土地已经花费了马承榕1400万元,未来的滴灌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将是一笔更大的投资。

  资本是利农模式背后不可缺少的推手。供不应求的市场正在推动马承榕进行又一轮的融资。在他的规划中,利农将在现有的1.8万亩基地的基础上,每年增加3000亩规模。“我还希望利农能够成为中国蔬菜行业里第一个全国性消费品牌。”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