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世家——“贵潘”养成记 

 灯下悦读 2022-11-13

如何成为一名大藏家?这可不容易,需得汇天时地利人和,财力、学识、眼界、审美、恒心、态度……一样也少不得。那又怎么成为一个收藏世家,岂不是更难?这是自然,我们从下面潘家一门九代的奋斗史,就能知道一个收藏世家养成是多么不易。

吴湖帆、潘静淑临王穀祥群英图

苏州博物馆藏

平民出圈不易——财力、学识get

苏州潘家,经商发家,原是安徽歙(shè)县的徽商,明末时在潘仲兰带领下迁居至苏州。苏州自古以来就是官僚商贾、文人画家的聚集之地,收藏风气也很盛,潘家在这经商,生活也算是富足。但讲究士农工商古代,商是排在末位,要想进阶上流社会、真正踏入收藏圈,必须迈过学历这道槛,而对潘家来说,科考之路却有些路漫漫其修远兮……

“新苏州人”潘景文(1639—1706)是潘仲兰次子,自他开始到曾孙潘冕,四代人屡上考场,考到的最好成绩却是只是贡生。有记载乾隆二十一年,潘景文孙子潘暄67岁还进场考贡生,这是他第十三次考贡生,最终铩羽而归。

潘家真正在官场起飞,是在进入苏地百年后,由潘奕隽开始。

潘奕隽(1740—1830)是潘冕的长子,他承载了“全家人的希望”,可谓压力山大,但小潘很是争气,16岁补博士弟子员,19岁时便高中进士,授内阁中书,成为了潘氏一族科举高中的先驱。由此开始,潘家一路高走,打开社会地位提升的大门,奠定了苏州“贵潘”家族的基础。乾隆三十四年至乾隆六十年潘家科甲鼎盛,名震朝野,短短的二十六年间,两代就出了四名进士,其中一名状元、一名探花,令人羡慕不已。

潘氏家族通过科举考试完成由商到仕、由寒门转向富贵的转变,历经五代人的不懈努力,长达百余年。潘氏家族一直秉持“科举为主,经商为辅,二者迭相为用”,其创建的丰豫备荒仓、松鳞义庄的有留下相关记载:道光七年(1827),潘世恩长子潘曾沂“以分授田二千五百亩为丰豫备荒仓,专备里中荒年平集以及诸善举之用。”至光绪时,义田已达一万四千九百亩之多。丰厚的家产加上潘家历代为官的俸禄,使潘家人轻松购买藏品没有丝毫压力,其家族藏品数量极大。

乾隆癸丑科状元潘世恩,官至一品的太傅及武英殿大学士。

同好一起交流——眼界get

财力和学识都上线了,但作为一名合格的藏家,还需要卓越的眼力,在审美和品位上更是不能跑偏,在这之中,多多结交收藏名流,互通收藏心得,是快速入门的捷道。

清胡芑孙、任熏作《吴郡真率会图 》,苏州市档案馆藏;画中出现的顾、潘两家以及其他圈中名家,不时雅集于私家园林,饮酒作诗,品评书画,好一派诗酒风雅。

乾隆五十三年时,潘奕隽升户部贵州司主事,仕途似乎非常光明。但此时,他却突然辞官归隐,回到了苏州。有大量的空余时间,又曾在京城做官,潘奕隽很快融入了苏州当地的收藏圈,并且交友广阔,与陆、黄、毛氏等江南收藏家有密切来往。另外,除了与苏州当地收藏界人士交往颇深,王宸、“翁刘成铁”的书法家翁方纲、“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清代的很多著名学者如王鸣盛、钱大昕、孙星衍等,也都与潘奕隽有或深或浅的交往,谈书论画、鉴赏丹青妙笔,显然比官场中的人情周旋有利于身心健康。

除了潘奕隽,不少潘家人都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把好手。其独子潘世璜就与王学浩以兄弟相称,过往甚密,上海的改琦及杭州的戴熙,都是其座上常客。潘曾莹也喜欢与画家交游,镇江的张斧、杭州的钱杜、湖州的费丹旭、常州的汤贻汾的等,都是与其同游的伙伴。

而与这些藏家、画家往来的过程中,不仅鉴藏知识上涨,还不时能得到一些书画艺术品。比如嘉庆二十二年九月三日,改琦赠画扇数张,九月五日又画《采芝图》相赠。

祖祖辈辈一起玩——成“贵潘”收藏世家

潘家作为苏地收藏名门之一,几代人从流散于世的真赝品遴选收藏,历经近两百年的薪火,不断累积,最终成为晚清江南地区重要的私家收藏家族。潘家收藏主要是在金石、书画两个方面,以修筑“滂喜斋”的古籍善本与“攀古楼”的铜器收藏闻名于世,其收藏的大盂鼎、大克鼎更是国家级宝藏。下面我们通过潘氏家族中几人的鉴藏情况,来窥探其收藏之盛。

潘奕隽:

潘奕隽喜爱收藏到了痴迷的地步,其收藏与清中期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鉴藏风尚相同,他喜欢收藏宋元书画、明代吴门书画家和清初“四王吴恽”的作品,这些都藏在他住的三松堂。

三松堂里面藏宋元以来名迹数百家,后人想编录都难以理清楚。在《书画目》中记录了潘家自元代以来藏名家墨迹共187件,其中有徐渭《黄甲传肿图》、文征明《红杏湖石图》、周臣《松荫话客图》、仇英《枕琴图》等。潘奕隽不仅喜欢收藏书画,还热衷于收集各类古籍善本,所藏历代典籍达数万卷。

潘曾莹:

潘曾莹在其《墨缘小录》记载珍藏的名家作品就达106人,在他另一部著作《小鸥波馆画识》中,也记录了他收藏及见过的名画,如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唐寅《山水图》、陈汝言《修竹草堂图》、徐仿《山水》、余根《鹰》等,目前能统计出的潘曾莹的藏品,为219件以上。

潘遵祁:

潘遵祁亦赫赫有名的鉴藏大家,其辞官返乡后在苏州光福的香草堂旁边起了一小屋,名四梅阁,专门用来储藏扬补之的《四梅图卷》。《四梅花卷》由舅舅陆恭得来,陆恭是其藏品重要来源之一,潘遵祁收藏的鲜于枢《道德经卷》、宋镰《嘉瓜颂》、唐寅、文征明《明人手札》等都是经陆恭手而来。

四梅图拓片

苏州博物馆藏

潘祖荫:

潘祖荫是晚清的一名重臣,他“幼好学,涉猎百家。尤喜搜罗善本书,金石碑版之属。”除了议论朝政之外,三代钟鼎、秦砖汉瓦、魏晋碑帖以及宋版图书都是其搜罗的对象。

收藏上,其所藏精良比先辈来讲,有过犹而无不及。酷爱收藏古玩字画的潘祖荫,尤爱青铜,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他每发现彝器文物,必“倾囊购之,至罄衣物不惜”,所藏钟鼎彝器之类多达五百余件,成为清末收藏吉金的第一家。当时最著名的三件西周青铜重器为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其中前两件就为潘祖荫收藏,故曾刻有“天下三宝有其两”印章一枚。攀古楼是他存放青铜器和石碑的储藏处,他还留下《汉沙南侯获刻石》、《攀古楼彝器款识》等两部金石目录。有人评价说“图书金石之富,甲于吴下。”可见其藏之富。

潘祖荫所藏吉金文字

另外,除了青铜器、书画,潘祖荫还是收藏和鉴赏鼻烟壶的大家,杨钧有感叹说:“世上没有潘祖荫,就没有真正懂鼻烟壶的了。”而在鉴赏方面,朝廷内众太监凡得古玩,必请潘祖荫鉴别,孝钦皇后也曾说“潘祖荫所鉴定者固无甚大谬也。”潘祖荫是当之无愧的“潘神眼”。

潘祖荫《山居清晚》

潘氏家族无疑是真正的收藏世家,但最后因家族人口凋零,其收藏也走向凋零。清末到抗战年间,潘家所藏部分被盗,部分被捐献。在日寇侵占苏州的第二天,就有日军冲进潘宅搜查其所藏宝鼎,前后达七次之多。因为潘家将部分珍藏深埋地下,强盗挖地三尺也无所见,只得败兴而去,所藏的大克鼎与大盂鼎躲过了这场浩劫,1951年,苏州潘达于女士将其捐献给国家,现存放于上海博物院,它们都是我国青铜器藏品中的至尊。

大克鼎

目前存放于上海博物院

想真正养成一个收藏世家不容易,这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耕耘。而从潘家几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痴狂中,我们能发现个人收藏的旨趣,这对今天浮躁的收藏家们,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反思与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