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 | 容庚,人弃我取,独辟蹊径成大家

 昵称DD4v2 2017-05-05

容庚

容庚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收藏家、书法家,曾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在学术领域拥有崇高的地位,而他的收藏也蔚为大观。

根据容庚所著《颂斋书画小记》(容庚号颂斋)所记载,他一生曾藏1300多件(套)藏品,其中商周彝器约为200多件,论数量,煌煌大观,论质量,不乏国宝级精品。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偷师前辈有妙招

 ◆  ◆

原来容家是晚清书宦世家,容庚在祖辈父辈的熏陶和指导下,也从小就喜好金石书画。他的四舅邓尔雅是著名的书法篆刻家,容庚跟随舅父研读《说文解字》、《说文古籀补》深悟金石门径,学习之余研习书法、篆刻,很早就确立了他一生的事业与兴趣方向——金石与书画。后来,他师从罗振玉、王国维,对殷周以来甲骨文、彝文字进行过大量的研究。

青年容庚

1922年,容庚北上求学。凭借着对金石文字的精通,他得以进入故宫鉴定青铜器。当时的他能够接触大量故宫收藏的青铜器,但个人的鉴定水平还不成熟,为了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容庚经常把一件真品说成是赝品,把赝品说成是真品,然后向老前辈们请教,听他们的讨论争辩,偷偷学习他们鉴别的方法。久而久之,容庚的鉴别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让所有老前辈都感到很惊讶。

在北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二十多年,是容庚学术研究的巅峰期,他研究金文和青铜器的代表作《金文编》和《商周彝器通考》就是这段时间完成的。

容庚代表作《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初版

学术研究离不开史料,研究青铜器更离不开出土文物,除了接触故宫的文物,再就是私人所藏和琉璃厂、隆福寺等处的文物市场了。容庚的个人收藏就是从琉璃厂开始的,他的学术研究也由此进一步登堂入室。

收藏始于琉璃厂

 ◆  ◆

容庚最早逛琉璃厂,以购买书籍为主,到了八十年代,他所藏书籍达万余册。在琉璃厂淘宝的经历都被他记录在日记里。

如1925年1月1日容庚日记载:“饭后与三弟游市场,购得旧抄本茅鹿门批本《韩文集选》残本一册,价铜元二十枚,罗复庵行书联一对,价四角。”1月26日又记:“逛琉璃厂,购《康南海戊戌遗笔》一册。”

1928年4月28日,容庚在日记中写道:“余向不入古玩铺之门,以囊中羞涩,爱而不能得,徒系人思也。”正是这一天,他与范天祥、明义士逛琉璃厂,在尊古斋购得一昜兒鼎(价五十元)、一三羊镜、一得志玺、一宗妇簋。这是他购青铜器之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收藏从无到有,从简到丰,他的《金文编》由此得到充实,他也从此开始了编撰《商周彝器通考》的历程。

《商周彝器通考》是容庚另一部重要著作

工薪阶层   以藏养藏

 ◆  ◆

容庚是学者,并没有多么雄厚的财力支持收藏。为此,他生活极其节俭,每月会拿出一半工资交给妻子做生活之用,剩下的就全部用来收藏书籍、铜器和字画等。他家里有四个大箱,里面藏的都是青铜器,箱子上面铺一张床板,就是四个孩子睡的床。当有客来,孩子们就要帮助搬走床褥床板,才能把青铜器拿出展示。

工薪阶层的容庚,搞收藏更多的是靠眼力和经营头脑,从而以藏养藏,得以让收藏日渐丰富。人家看走眼的,他就以平价购入,再用10倍的价钱卖出,此之谓“生财有大道”。

1930年,山西有一大收藏家逝世,其后人拟把数百件古铜器整批出售,索价万余元。容庚闻讯,唯恐慢人一步,就立刻赶到陕西,将五千元定金交到卖主手里,然后将这批青铜器运回北京。由于当时的容庚一点积蓄也没有,只好在途中卖掉了几件文物,还清了山西卖家的欠款。虽然舍弃了几件青铜器,容庚还是成为当时最大的青铜器收藏家。其中最负盛名的一件青铜器,就是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栾书所铸的'栾书缶'。

栾书缶是最早期的错金工艺实物,现藏北京历史博物馆。错金铜器,以兵器居多,而铭文字数较少。'栾书缶'不仅是铜器所书的上乘,而且缶之器铭盖铭中共有48字之多。故容庚对此器绝为珍爱。

栾书缶

容庚赠予中国国家博物馆

虽然凭借着好眼力捡了不少漏,但容庚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1931年秋,容庚就将一把刻有“王戉”铭文的青铜剑理解为《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的“卿王戉”,并和古文字学专家于省吾交换藏品。有一天,容庚在日本人所著的《周汉遗宝》一书中见到“戉王矛”,才明白此剑中的“王戉”二字应倒读为“戉王”,是把“越王剑”,顿觉非常可惜。

幸运的是,1937年他又用西周的“师旂鼎”换回了那把“越王剑”,可谓冥冥之中自有缘分。1956年,他把自己珍藏的150多件古铜器捐献给了广州市博物馆,其中就有这把“越王剑”,现已成为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青铜器每有出土,多被外国人所购,流出海外。容庚对此十分痛心。他所购青铜器,即使不能保存长久,也力争印成图录,供同好研究,传播中华文化。

炮仗纸堆中抢救“从帖”

 ◆  ◆

书籍、铜器之外,容庚最热衷收藏的是书画作品。他的书画藏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渠道。

首先,容庚从家族继承了一些书画。他的祖父容鹤龄掌教东莞龙溪书院数十年,雅好书画,父亲容作恭早卒,家道渐中落,祖传书画能遗留给容庚的已然不多,但其中就有一轴王翚的《仿李晞古山水图轴》。

第二,容庚的书画大多是他购买而来。他第一幅购藏的古画是从好友于省吾处购得的吴历《湖山春晓图轴》。此后购藏一发不可收拾,并不惜一掷千金。

明 沈周 吴门十二景(局部) 

容庚捐赠藏品

1926年9月,容庚与谢国桢、王振铎拜访张伯英,借得王羲之书帖,编辑成《二王墨影》付印,从此对与王羲之、王献之有关的碑帖倍加留意。

1933年11月,容庚购宝书堂《兰亭稿》,1938年9月10日,容庚日记载:“九时半至文奎堂,阅《兰亭八十种》,佳甚。尽录其题跋,即午饭亦未食也,四时乃毕。还价千六百五十元,有允意。”第二天,“属文奎堂送《兰亭叙》至琉璃厂,同往请罗复广审定。复广极言其佳。”9月12日,他即付款1650元与文奎堂,购下《兰亭八十种》,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1939年,容庚据此编成《兰亭集刻》,并作《八十三种兰亭记》。1943年3月,他从书商倪玉书处借得《兰亭阁》一卷,马上开始校、临《二王帖》。正因为得益于这一批收藏和持久的研究,上世纪60年代,容庚才敢于在自己家中与康生就《兰亭序》版本问题据理力争,毫不相让。

1939年至1949年,以及从上世纪 50年代至“文革”前,是容庚购藏书画最多的两个时期。黄公望《溪山图轴》便是他1953年8月从北京琉璃厂咏文斋书画铺樊君达处购得。

元 黄公望 溪山图轴

容庚捐赠藏品

第三,容庚藏品中有一小部分是从亲友处交换而来。例如,早年他曾用祖传王翚《仿李晞古山水图轴》与表兄邓懋勋交换刘松年《四园图册》。1957年用石涛《清凉台轴》与徐伯郊交换恽寿平《藕花秋雨轴》,又以八大山人《花鸟册》与徐伯郊易得王翚《仿黄鹤山樵山水卷》。

第四,容庚得到了一些好友相赠的书画藏品。其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刘体智赠送的林良《秋树聚禽图轴》。而好友赠送自己作品更是常事,例如黄宾虹、启功、顾颉刚、蒋兆和、唐云、谢稚柳、商承祚、黎雄才、关山月、周怀民等人,都曾将自己的作品送给容庚。

明代 林良《秋树聚禽图轴》

容庚收藏

最后,还有些藏品来源于他的“抢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丛帖是不时尚的,当时东莞做鞭炮就是买来丛帖做纸包装,容庚看了直说太可惜,打听他们从哪里买的,然后自己想方设法买下来,共收集了300多种丛帖,编了《丛帖目》。”容庚晚年编著的《丛帖目》,洋洋百万言,是帖目研究史上的高峰。

收藏不追时髦   多收冷门佳品

 ◆  ◆

尽管偶尔为得精品一掷千金,容庚在财力上依旧不能与商贾豪富相比,所以他在挑选藏品时便另辟蹊径。

他曾说:“人方以大家为贵,余乃取其冷僻者;人方以有名人题跋为贵,余乃取其无题跋者;人方以纸本为贵,余乃取其绫绢者;人方以立轴为贵,余乃取其卷册者,闲又估人以为伪作,而余独审其真,辄以精鉴自喜……”

在收藏上,他不追时髦,别人追求名家书画,他则专门选择不那么热门的书画家的作品,别人不敢断定真假不敢购买的作品,他能鉴别真伪,就能以较低的价格收入囊中。

南宋 佚名 《云山图》

容庚收藏

正是以“人弃我取”为策略,容庚先生淘得不少宝贝,如南宋佚名《云山图》、元代黄公望《溪山图》、明代戴进《山高水长图》等。

在收藏的同时,容庚先生也开展对历代书画家和作品的研究,搜集相关文献史料,辨别书画真伪,梳理源流脉络,渐成收藏体系。在收藏趣味上,他“喜收文人之作”,看重具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书画作品,对文雅的艺术风格亦有偏好,这些都是容庚先生书画收藏的主要特点。

倾尽一生收藏 只为研究保护

 ◆  ◆

收藏几乎伴随容庚的一生,虽历世变逆境,始终不弃。他曾应香港友人之邀作简短自传,全文700多字,有关收藏的记述竟达500多字,可见收藏在其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容庚的几个子女都没有继承他的收藏事业,他的女儿容璞回忆起父亲时曾说:“父亲曾言,取之于国,用之于国,把东西捐出去,能让大家都看到,这是他的情怀。父亲去世后,我们几个商量,也决定把剩下的藏品文物全部捐了,一封信札都不留。我们想,这也是父亲的心愿。他曾和我们说,你们不懂(这些东西),放在你们手上可惜了,捐出来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他是用实际行动在爱国。

晚年容庚

1950年代,容庚将其收藏的古铜器“栾书缶”和150件青铜器珍品全部捐给国家。1977年以后,容庚分三批将所藏青铜器及书画字帖交付广州博物馆。后又几经波折,将一万多册珍贵书籍交付中山大学图书馆。直到容庚病逝,他的家人还遵照他的遗愿,将他手中最后一批著作手稿、名人信札、金石拓片、古籍图书等400多种,2000多件捐予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他曾说:“我的工资收入并不高,但这十几年来,我倾尽我的所有收藏了这些字画器物。为的就是学术研究以及保护我国的珍贵文物,以免外流。”

简简单单一句话,容庚却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实践。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由联拍在线整理编辑。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400 608 117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