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珠”与“河南”,哪个大?

 荷花~仙子 2022-11-13

海珠,总面积90.4平方公里。

海珠,千年来被称为“河南”。

海珠与河南,到底是什么关系?

《广州旧闻》今天稍作梳理。

图片

史前海珠区不是“岛”

在距今12000年以前,今海珠区及周围地带曾高出海平面约百米,与现今珠江前航道北岸是一片相连的陆地,而并非像现在是江水四环的岛屿。

故在当时并非“岛”。

在大约一亿年前在今海珠岛的五凤村,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

漱珠岗是由火山爆发相原地的火山碎屑岩堆积而成,其中靠五凤村一侧所堆积的集块岩最多。

胡芦岗由火山口流出的熔岩堆积而成,岩石类型主要是流纹斑岩。

凤岗则是在火山口附近的裂隙喷出地表的火山穹丘,由英安流纹岩组成。

按照一般陆地中心式的火山所喷发抛掷出的熔岩和碎屑物的大小、分布与火山口距离远近的规律推定,当时的火山口是位于这三个小丘之中的低洼地,即今五凤村的所在地;

而五凤村附近又正是广州东西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地带的交会点,岩石比较破碎,所以火山熔岩也正好从这一脆弱地带喷发而出。

后来,气候逐渐从暖湿变为热湿,海平面也逐渐上升。

至今约距7500—8000年前后,今海珠岛周围的低地被海潮淹没,形成四周被海水包围的若干小岛屿。

同福路、前进路、昌岗路、新港路、江南大道、工业大道等地在当时地势略高,呈波状起伏的台地;

七星岗、石榴岗等地是小丘,其他地段则是茫茫大海。

七星岗俗称牛皮岗之南麓,今时仍遗存海蚀平台、海蚀崖和海蚀洞穴,被今人称之为“古海岸遗址”,由政府列作重点文物单位保护。

以今海珠岛而言,在数千年的海侵期间,以原来的几个基岩小岛丘为依托,以潮汐的自然作用为动力,由海水不断挟带运来的大量砂粒、淤泥、黏土等物质,终年累月地沉积,使沿岸逐渐变浅,淤成潮滩,进而一步步推开、淤高,堆积成平原。

此即今时岛上的潮成平原。

随着陆地不断扩大,河涌分叉增多,逐渐开始有先民在此建房修路,形成聚落。

图片

1745年大清国分省图中的广州府与海珠(篮圈)。

图片

刘王殿岗  江南洲 江南大道

海珠之历史,最少可追溯到汉代。

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卢循在江浙率领民众起义,反对土族门阀统治的繁重徭役失败之后,从海上南下,风火夜发,攻陷广州。乃於河南今昌岗路广州美术学院所在地刘王殿岗,筑新城据守,即史称之“卢循河南故城”。

隋代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番禺并入南海县。

至唐代长安三年(公元730年),复置番禺县於江南洲

江南洲即河南

今海珠桥以南主干线江南大道一名即循此。

南汉时,以卢循河南故城为仓廪及离宫妃苑,故人称之为刘王廪或刘王殿。

此亦刘王殿岗得名之来由。

明代,礼部尚书何维柏,削籍南归,亦曾於小港建云桂桥,筑天山草堂(於今朝阳泳场)悬车讲学,从者甚众。

但是,自汉至明中页,河南一地始终是人烟稀少而处於小农生产的自然经济状态。

其沿江近水低洼地带,亦较多冲积成於明代前后。

后於明末清初直到辛亥革命期间,始逐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图片

1947年的广州地图上,曾经要把“刘王殿”规划为一个中心。绿圈所示。

图片

何为“河南”?

 长期以来,提起海珠,便想到了“河南”。

“河南”从何而来?

河南一名之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般广州人习惯认为,因珠江河(指前航道)横贯广州地区而过,把全城分割为南北两个部分,珠江的南岸地区称为“河南”,其北岸地区就叫做“河北’了。

持这种说法的知名学者大有人在,如清代陈仲鸿《粤台征雅录》云:

“珠江南岸,地名河南。河南居人,即呼五羊为河北。”

 五羊,即五羊城,简称羊城,就是广州城。

另一说法是以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的观点为代表。称:

“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名河南。人以为在珠江之南,故曰河南,非也。汉章帝时,南海有杨孚者,举贤良,对策上第,拜议郎,其家在珠江南,尝移雒阳松柏种宅前,隆冬蜚雪盈树,人皆异之,因目其所居曰河南。河南之得名自孚始。”

无论如何,千年以来,现在的海珠一直被称为“河南”。

图片

1860年地图上的“河南”。

图片

何为“海珠”?

河南原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

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始在北边沿岸开发较早的地段,设置蒙圣、海幢、洪德三区,划归广州市管辖。其余地域仍属番禺。

1950年,三区合并为河南区,设置河南区人民政府。

1952年改名南区。原属番禺的河南其余部份(今名:新滘),并并入广州市郊区。

1960年上半年,广州市配酿实行城市公社化。工作先从各街道着手,继而区一级亦逐步提到议事日程。

当时,全市中心的老城区,是统一按地理方位,以东、西、南、北命名。考虑到如在公社化之后,仍循此法定名为东公社、西公社…………叫起来似乎不很畅顺。

于是各区商议都改成两个字的名称。其中,东山、荔湾、越秀确定得较早,唯独南区迟迟未决。

原因是南区有个特殊情况,当初改为南区时,区委改称南区委,而政府则仍称河南区,一直沿袭未改。

这次如何改法,一时未有定夺,直到最后才定为“海珠”。

图片

1812年的地图上,“海珠寺”就是建立在“海珠石”上的。绿色框就是现在的海珠区。海珠区的得名,就是来源于“海珠石”。

海珠一名,究竟如何得来?

海珠是现区名,得名于古代广州珠江中的海珠石。

海珠石与海印石、浮丘石合称“广珠三石”,又称“羊城三石”、“珠江三石”。

在古代广州珠江河段中,海珠石居中,海印石在东,今海印桥、海印公园均因在海印石而得名。浮丘石在西。

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范端昂的《粤中见闻》中对“珠江三石”均有记载。

海珠石因长年受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部分连接, 1928年被辟为海珠公园,民国20年(1931)扩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时,与珠江北岸连成一片。

1932~1933年分别修筑建成的海珠路和海珠桥均以此命名。

建国后的1960年8月,河南区改名为海珠区,取其“海上明珠”之意。

图片
图片
图片

海珠石。

海珠即“河南”?

那么,是否可以说,海珠区本称河南区, 即两者可画等号呢?

“河南”一地,初始并无明确界线。

明万历年间的《粤大记》在示意图中标出“河南十三村”。

其所附的示意图标出的村名有门涌村、乾成村、了期村、茅田村、三炸村、圣堂村等,与今海珠区的村名完全不同。

图中虽未示十三村的具体范围,但却清楚地标明在“广东省城”隔江南岸的大致方位,即在今海幢公园附近不很广阔的范围内。

随着河南土地的逐步开发,外地迁来开村定居的人口增多,村舍也不断扩大。

明末清初,清代志称“河南三十三村”(也有“三十二村”一说);

清《粤东诗海》陈华《河南》诗曰:

三十三村人不少,

相逢多半是花农。

清乾隆诗人陶元藻《登广州城楼》云:

三十二村花似雪,

酒旗遥引过河南。

至清末民初,河南称为河南堡,已发展至为“七十三村”

图片

1860年地图上的河南。

据民国黄任恒《番禺河南小志》引毛鸿宾《广东图说》称:

“河南堡在城南五里内,有小村七十三。曰摇头、曰隔山、曰石头(石溪村)、曰博基(南箕村)、曰白水塘、曰沙园、曰南边、曰庄头、曰大园、曰南石头、曰五村(五凤村)、曰沙溪东、曰沙溪西、曰泰宁、曰水口堡、曰新凤凰、曰旧凤凰、曰大塘、曰鹭江、曰康乐、曰西村、曰新村、曰桂田、曰客村、曰下渡、曰江贝、曰苔涌、曰江村头(今称石榴岗)、曰新市头、曰旧市头、曰赤岗圩、曰上涌、曰白蚬壳、曰福地里、曰太平坊、曰厂前街、曰草芳、曰早科、曰蒙圣里、曰小港、曰南村、曰福仁里、曰官渡头(跃龙里)、曰宝岗、曰保安社、曰冼涌东、曰冼涌西、曰冼涌中、曰福场大街、曰福场园、曰福麟街、曰紫来里、曰寺前街、曰濑珠东市、曰鳌洲外街、曰鳌洲东约、曰鳌洲中约、曰鳌洲西约、曰龙溪首约、曰龙溪西、曰龙溪南、曰龙溪中、曰聚龙社、曰永兴社、曰南岸东、曰南岸西、曰溪峡、曰白鹤洲、曰龙尾导、曰龙田、曰福龙街、曰联珠百睦、曰龙潭。”

其分布范围大致是:从河南岛(今称海珠岛,即海珠区全境)北面中部的磨碟沙涌口起,沿黄埔涌向东南行,至广州赤沙鱼苗场转赤沙涌,继向东南到石榴岗,再沿石榴岗涌转向西,经敦和涌、沥滘涌而出珠江后航道。又转西北经南石头、洲头咀、白鹅潭而折向东入前航道,回到磨碟沙涌口止。这些水道、河涌所包围的地方,就是七十三村之所在

这就是所谓广义之河南

其范围之外,则无人视作河南也。

图片

1916年前后的河南(绿框)与现在的海珠区(红色)

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河南的范围不是今海珠区的全部,而仅占全区总面积90.45平方公里的一半左右。

今海珠区新滘镇的18条行政村中,就有北山、琶洲、黄埔、赤沙、崙头、小洲、土华、官洲、三溶、沥滘等10条行政村不属河南的范围。

第二,清中叶以后,加速对河南岛北岸西北角一带的开发,由于工业、商业的蓬勃发展,豪华园林第宅如雨后春笋般兴建,占用了大量的农田耕地荒土,使农村逐渐发展成市廛街道。

七十三村的名称,有的就带有城市街道名称特点,如市、街、里、约等字;有的就原封不动地一直沿用至今,如漱珠东市、寺前街、鳌洲东约、龙溪首约……等村名。

至于把原村名扩展成今系列街名的就更多了,如原庄头村扩展为今庄头北边街庄头东边一巷等21条以庄头命名的街巷,原草芳村扩展为今草芳一巷、草芳新街等17条以草芳命名的街巷,由此可隐约看出河南向城市化过渡的痕迹。

图片

1920年前,番禺县与南海县的分界线(红色)。绿色为河南的范围。

“河南”是21堡之一

河南和今海珠区的范围不一致,其原因是历史上海珠区现辖的部分地区的隶属关系多次变动。

自古以来,河南岛全境都由番禺县管辖。

明代,番禺县除管辖广州城内街区(捕属)外,另设5个巡检司(鹿步司、茭塘司、沙湾司、慕德里司和狮岭司)及1个河泊所,分治县境各地。

河南及河南岛其他乡村和官洲岛都同属茭塘司

清代基本沿用旧制,清政府为了利于计征赋税,按地域置都、堡、图,全番禺县除广州城街区(捕属)外,划为6都、78堡、131图、569村。

茭塘司辖1都、21堡、38图、174村

其中茭头、黄埔、沥滘、大塘、鹭江、瑶头、河南各独自编为堡,互不隶辖,官洲隶属于新造堡。

图片

长期以来,河南与赤岗、鹭江、大塘、沥滘等属于同一等级区域。图为1909年的地图。

光绪年间,各巡检司下设社(即乡)和村。

今海珠区地域仍属茭塘司,但各村分属3个社。

河南七十三村基本属南洲社,沙溪、沥滘属维安社,琶洲、黄埔、赤沙、北山、崙头、土华、小洲、官洲、新洲属彬社。

民国10年(1921)广州正式建市,河南街区划为市区。

民国26年(1937)今属海珠区新滘镇的敦和、沥滘、琶洲、黄埔、赤沙、北山、崙头、土华、小洲、新洲等乡村划属广州。

建国后,1953年土改后,把原属番禺县五区北亭乡的官洲村划入广州新滘区。

图片

1957年的河南(蓝色)与沥滘乡和新洲乡(绿色)。

今新滘镇的隶属关系也变动频繁。

建国前,该镇地域划分为新洲、沥滘两个区,设区公所。

建国后,1951年8月新洲、沥滘两区合并建立新滘区。

1956年组建广州市郊区人民政府,新滘区隶属郊区。

1958年成立新滘人民公社,1960年7月至1962年11月新滘曾一度先后划入海珠区芳村区管辖,后又重归郊区。

1984年新人民公社升格为新滘区公所,1986年5月新滘区划归海珠区,1987年3月成立新滘镇。

由此可见,在1986年之前,把河南同海珠区等同起来,基本上可以说得过去,但新滘并入海珠区之后海珠区的地域扩大了一倍,河南与海珠的概念就完全不同了。

图片

1955年的地图中的河南区、东区、中区、北区以及西区。

河南“七十三村”变迁

 河南在清代为七十三村。而现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乡村里巷亦多已变更。

其新旧名称对照如下:

左为今行政街道名,右为辖内原日的乡、村、里、社。

新港

新凤凰、旧凤凰(黄岗头)、康乐

晓港 

新建:小港新村、晓港城素

素社

新建:素社新村

小港

云桂(小港)

 新建:南园新村

基立 

 后扩:基立村

纺织 

草芳围、厂前街、太平坊

滨江 

蚕科(土华)、福建街    

新建:滨江水上居民新村

昌岗中

 瑶头(窑头、瑶溪)  隔山(南昌)

江南中 

 南村(南田)、紫来里    

新建:跃进新村、隔山新村

图片

1937年的河南与海珠。

跃龙  

  蒙圣里(霞村、蒙子园)  福仁里、新胜里

宝岗 

宝岗、保安社、太和里、宝南里  

 新建:宝岗新村

海幢 

 冼涌东、冼涌西、冼涌中、寺前街、

安海、溪峡、福场坊、福场园、福麟街、漱珠东市、萃和里、联珠百睦

二龙 

 龙导尾、白鹤洲、龙田、居土地(猪尿地)

南华西  

 官渡头(跃龙里)、鳌洲(石鳌村、游鱼洲。含鳌洲外街、东约、中约、西约)、龙溪首约、龙溪西、

龙溪南、龙溪中

洪德  

聚龙社、永兴社、福龙街、

南岸东、南岸西

凤凰 

凤凰岗  

后扩:梅园     

 新建:凤凰新村

沙园

沙园、白蚬壳      

新建:五一新村

南石头

 南箕(博基)、白水塘(泉塘)、南边、大园(大山园、棣园)、南石头、沙溪、(沙头)、庄头(庄溪)、福地里

新建:基建新村、沙溪新村

红卫乡 

大塘(天池)、新村、苔涌

凤和乡

鹭岗、客村、下渡、江贝、江村头、西村、新市头、旧市头、桂田(田下)

石溪乡

岗赤街  石溪村(石头) 赤岗埗

五凤乡

 五村(五凤)、泰宁(辛庄)、沙溪西

图片

1948年的宝岗、松岗和德胜岗。

广州河南:49村216姓

广州河南,本属番禺县地,清时仍为茭塘司所辖。

民国初年,始划入广州市区。

即使由农村逐步开发为城市,亦只有二百余年,迄今仍是城乡参半,清初称三十三村,民初才扩辟为七十三村。

其间外地迁入人口虽多,但各村俱有种姓源流可考。

清时典制,凡外地迁至本地定居之人口,无论其远祖之籍贯何方,只要氏籍载入本地之《册金录》,即视为本邑人氏,谓之“落籍生根”。

据中山大学前教授、历史学家黄佛颐先生解释:“《册金录》者,科举未废时,恐人冒籍考试,故由地方造册,报其氏籍,且据以征收科试费用也。”

可见,籍贯有册可查,不容假冒。如无意落籍,只能在原籍入册认祖,在寄寓之乡,称为:流寓。(即今时所称流动人口)

清末,科举废除,即无落籍典制。

河南人氏,或有外迁,但若追根溯源,则非此地莫属。

光绪六年(1880)《番禺庚辰册金录》,可以看到广州河南氏籍,共计四十九村二百一十六族姓,减去重复实有七十个族姓。

图片

1988年地图的“河南”。

新凤凰

黄、李二姓。

旧凤凰(黄岗头)

 吴、周、黄、林四姓。余三十二姓不录。

康乐

罗、李、冯、张四姓。

小港(云桂)

魏、杜、李、潘四姓。

草芳

   廖、黄、张、何、陈五姓。

蚕科(土华)

   胡、植、吴、莫、马、巢、白七姓。

瑶头

(又名窑头、瑶溪)

蒙、陈、周、黄、潘、谭、宋、赵、吴、杨、叶、蔡、李、张、梁、黎、范、彭、冯、康、谢、罗、二十二姓。

隔山(又名南昌)

  韩、居、简、赵四姓。

南村(又名南田)

张、区、邓、黄、梁、刘、陆、曾、钟九姓。

蒙圣里

(又名蒙子园、霞村)

郑、孙、潘、黄、陈、卢、李、孔、郭九姓。

新胜里

方姓。

宝岗

梁、区、李、林四姓。

小港(云桂)

魏、杜、李、潘四姓。

草芳

   廖、黄、张、何、陈五姓。

蚕科(土华)

   胡、植、吴、莫、马、巢、白七姓。

图片

1916年地图上的河南、赤岗等。

保安社

黄、邓二姓。

宝南里

  郑姓。

太和里

 廖姓。

冼涌

梁、孙、李三姓。

萃和里

 徐姓。

百睦坊

冯、陈二姓

联珠里

崔、曾、刘三姓。

福地里

李姓。

福场里

叶、潘、郭、黄、王五姓。

溪峡

吴、卢、陈、周、黎、邓六姓。

安海

伍姓(南海籍)

龙尾导

陈、苏、杨、黄、邓、温、周、钟、何九姓。

龙田

刘、吴二姓。

官渡头(跃龙里)

宋、陈、杨、高、蒋、李、何、霍八姓。

龙溪

黄、陈、梁、郭、邱五姓。

栖栅

潘姓。

鳌洲

宋、潘、梁三姓。

南石头

钟、梁、筲、吴、范、徐六姓。

博箕(又名南箕)

筲、李、邓、曹、吴、曾六姓。

南边

 黄、车二姓。

 庄头(又名庄溪)

  黄姓。

白水塘(又名泉塘)

  张姓。

大园(又名大山园、棣园)

范姓

石头(又名石溪)

 何、黄、谢、卢、姚、李、丁七姓。

图片

1924年,河南属于广州市“十一区”。

五村(又名五凤)

  林、陈、张、程、朱、刘、神七姓。

 沙溪(又名沙头)

 李、马、黄、张、黎五姓。

泰宁(又名辛庄)

高、朱、陈、苏、原五姓。

水口堡(又名瑞堡)

黄、卢、李、罗、梁、郭、陈、原、曾、吴、冯、岑、植、何十四姓。

 苔涌

徐、冯二姓。

新村

伍、黎、谭、崔、简、李、钟、马、刘九姓。

小港(云桂)

魏、杜、李、潘四姓。

草芳

   廖、黄、张、何、陈五姓。

蚕科(土华)

   胡、植、吴、莫、马、巢、白七姓。

大塘(又名天池)

李、林、曹、郭、高五姓。

龙潭

 白、陈、杜、李、何、吴六姓。

桂田(又名田下)

 刘姓。

客村

  伍、黎二姓。

鹭江

莫、车二姓。

下渡

何、吴、梁三姓。

上涌 

 黄、梁二姓。

以上记载,距今约140年,且属晚清官方档案,上列四十九村二百一十六族姓,可视为河南氏籍最主要之实录和依据。

图片

1930年代的河南三个区:洪德、海幢、蒙圣。

河南的大族系

当然,河南之族姓不少是由外地迁徙而来,考其远祖之源流,则宗谱多已亡佚于十年动乱。

瑶头村的蒙姓

河南三十三村时,首以瑶头为著。

其中又以蒙姓为望族,据《仁化县志》记载,蒙氏先为江西雩都人。

宋神宗元丰年间,有念四与弟念五、念六,贾于曲江清化。后清化划为仁化县属。

念四随入仁化卜居清化乡之恩村,念五入广卜居番禺河南大草坊(即今蒙圣里),念六入广后卜居邕宾。念五数传至蒙甄,甄字汝器,南宋嘉定十年(1217)登吴潜榜进士。

今蒙氏繁衍多其族。甄尝于大草坊徙于广府城东,而族人仍居河南。更后始迁于瑶头。 

图片

1930年代地图上的瑶头。

鹭江村的莫氏

据《鹭江莫氏族谱》,鹭江莫氏,以唐状元宣卿为始祖。

宣卿原籍封川开建县(即今封开县,宣卿墓葬尤存)。

至十六世子洪,始迁河南,子洪生于元延祐六年(1319),迁居当在此后不久。

其族谱还有云:明万历时,河南草芳已有张姓。

图片

1948年的康乐村与鹭江村。

五凤村的林氏、张氏

五凤《林懋康奉思堂族谱》称,五凤林氏始祖林乔,福建蒲田人,宋绍定年间,为广州路别驾,卒于官。

其子元杰,由省城解元里迁居番禺河南五凤乡。杰生二子,长子文富,逐著籍五凤。次子文贵,分支东莞茶园水南乡。后文富又生三子,再分居瑶头,祖籍仍称五凤;

至于五凤张氏,其先祖乃江西入粤。其后人张德明所撰之《张考友堂宗谱》称,张氏入粤三世祖胤昌,于清初顺治七年(1650)因平南、靖南两藩围广州,仓皇逃避出城,只身而无余物。出险后卜居五凤,即张氏后人发祥之始。

图片

1949年的石溪、瑞宝、沥滘村。

龙尾导邓氏

龙尾导邓族,原由东莞怀德乡迁居而来。

据《老剑父文稿,邓氏词堂碑记》所载,邓氏十八世仕英迁居羊城,十九世晋富絜子积喜迁寓河南龙尾导乡。

嘉庆二十三年(1818)隶番禺茭塘河南籍,以东莞二十传积喜为河南始迁祖。民族英雄邓世昌,即为其后裔。 

图片

1884年的海珠区。

龙溪的潘氏

龙溪潘氏、安海伍氏,都尝为清时广东十三行总商,人称粤东巨室。

据《河阳世系》记载,潘氏远祖潘节,本河南省光州固始人。

唐凤仪二年(677),从卫翼府左郎将陈之光任校尉戍闽,居福建泉州同安县龙溪乡。其后传人一支分迁该县明盛乡白昆阳堡栖栅社。又传至十七世潘振承,入粤开设同文行,由是发家,遂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于河南置地开村建宅,并筑家祠能敬堂,仍命名龙溪栖栅,以示不数典志祖之意。

图片

1927年的河南与沥滘。

龙尾导张氏

今龙尾导一带,乡人多认宋代状元张镇孙为开乡之祖。查《番禺县志·张镇孙传附识》所载,张氏一世祖元贵,西蜀遂宁人,举孝廉,授南海县知政,擢权知军州事。

初卜居城南太平门内泰通里,娶石壁麦氏,因籍番禺。生子机,机生翔泰,即镇孙父。镇孙迁石壁,再迁谢村,生子直专,四传后迁龙尾乡。

张氏迁居河南,在明嘉靖年间,以镇孙歿时尚为谢村人,故在河南并无著籍。但谢村与河南同属番禺,故世人乃以其为里人也。

图片

1930年有关在河南开辟道路的报道。

图片
图片

1989年的海珠区。

图片

有历史才有现在,

知过去才知兴衰;

《广州旧闻》,

讲述广州2300年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