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和宋朝明明只间隔了短短53年,却为何感觉像是隔了好几百年?

 脑洞趣味历史 2022-11-13 发布于四川

这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我称之为历史的割裂感,与此类似的还有乾隆和华盛顿死于同一年,但我们印象里却很容易产生乾隆是古人,而华盛顿是现代人的感觉。之所以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我的看法是这主要源于:

一,不同朝代、历史人物的存在感强弱不同,民众对其的印象深浅程度也不同;

二,不同朝代的文化、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历史影响力也不同;

三,历史是过去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去关注历史,喜欢历史的朋友往往对年代更加熟悉,而不喜欢历史的朋友很多都无法区分不同朝代存在的年代。

接下来,咱们就通过三个故事,来具体感受一下这种时代的割裂感。

1、存在感的强弱不同;

存在感分为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个层面,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质会随着时间运动——很多史书上记载的东西都已经消亡在了历史长河中。

在此前提下,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很多时候都是基于前人创作出的语言、文字,作为肯定或者否定判定的依据。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判定是很主观的。

举几个典型例子,比如张良曾雇佣大力士刺杀过秦始皇、刘邦是信陵君的粉丝、与刘邦同游的信陵君门客张耳是张仪的曾孙。

而张仪的孙子张苍就更牛了,他不仅是李斯、韩非的同门,还是西汉在位时间最长的丞相之一,他一生活了一百多岁,历经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项羽,刘邦、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几朝,最后甚至活到了汉武帝时期,称得上是活着的传奇。

但这些历史名人上述的事迹,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浏览这些信息的时候,不了解这些人物背后的人际关系、事件背后的影响力,也就无法与之共鸣,大脑便下意识忽略过去了。

宋朝和唐朝相隔时间很短,却仿佛感觉相隔几百年的问题,其原因与此正好有相似之处。

提起唐宋两个朝代,最普通的看法是强唐弱宋,很多人欣赏宋朝的文化、经济,却不喜欢宋朝总是受欺凌的柔弱模样,这就导致一部人在了解历史时,会更多关注盛唐的繁华气象,偶尔看到宋朝相关的内容时,也只会感慨宋朝的孱弱和悲剧结尾。

两相对比,久而久之,在我们的印象中,唐和宋之间的心理间隔就被无限拉远了,提到这两个朝代,我们便会下意识觉得这两个朝代相隔很久远。

2、两个朝代的制度不同,甚至可能发展思路截然相反;

人类文明的一大特性是:当社会发展遇到困境的时候,后来者一定会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找出路,或是全盘否定,或是批判继承

宋朝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是一大败笔。

众所周知,唐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唐朝中后期,宦官和宰相斗争不断,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稳定性;

二,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到了晚唐时期,地方节度使普遍称王,这些藩镇领袖在自己的地盘上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管理者,他们一步步蚕食分割了大唐王朝;

三,晚唐政局黑暗,加上天灾不断,如果说藩镇是从内部瓦解了大唐王朝,那么农民起义就是从外部击垮大唐的致命一击。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基称帝建立了宋朝后,他担心这一切又会在他的后代当中重新上演,于是,他在宋承唐制的基础上,针对相权、监察权、财政、军事等方面又做了一些调整。

唐朝中央主要的政治机构是三省六部一台,三省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中中书省负责拟定发出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书是否适合发行,如果门下省不满意,他们还可以行使“封驳”权,将中书发来的诏书驳回去,若是门下省满意了,他们就会将诏令发往尚书省,由尚书省具体施行诏令。

尚书省共分六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在很多明清时期的电视剧中,都有这六部的身影,可以说统管六部的尚书省是唐代中央政府组织最庞大的机构了。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是唐朝最核心的行政机关,三省的长官便是我们常说的宰相,在三省之外,还有个独立的一台——“御史台”。

御史台独立于相权之外,负责监察中央百官和地方各级官员,他们共同构成了唐王朝的政治体系。

赵匡胤目睹唐朝灭亡的悲剧后,他觉得唐朝的制度还是不够稳定,一方面三权分立后宰相的权力依然过大,另一方面是唐朝的制度对武将的制约能力太弱了。

有感于此,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政治制度时,做出了以下改动:

一,进一步分割相权;

除中书省依旧有听旨取旨的权限外,门下尚书省的地位被严重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枢密院掌管军事权,户部司、户部司、户部司三司掌管财政权,审官院负责选拔人才,几个部门相互独立、相互牵制,虽然从形式上来看这样确实削弱了相权,但是从行政效率上来讲这种做法反倒是本末倒置将简单的事情越发复杂化。

二,杯酒释兵权;

宋朝对军队的管理严格程度,堪称历朝之最,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起,宋朝就在不断加强对军队的监管。

首先宋朝将军队分为禁军和厢军两个部分,禁军是从各地抽调来的精锐,剩下的地方兵组成的厢军基本就是摆设,平时戍边的任务都是派中央禁军去,搞笑的是,宋朝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还规定戍边的军队要定期调防,将领也要定期更换,以求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目的,这样也就尽量减少了割据的可能性。

其次,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臣的地位要普遍高于武将,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武将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三,地方上,除原本常驻地方的官吏外,宋朝还额外派出了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四大监司官负责兼管地方事,他们的存在对于地方官而言更多是一种负担,比如转运使的工作是把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转运到中央去……

丰收之年,此举顶多是让地方官吏建设地方时节约一点,但若是遇上灾荒之年,那可就是噩耗了,首先地方政府自己没钱,其次以宋代繁复的手续来看,等到朝廷批准下来还不知道要多久。

再严重一点,这种把全国的财富集中在一处的做法,只会导致地方发展不平衡,一旦中央财政出现问题,各地的经济体系也会全线崩溃。

唐和宋,一开始虽然走的是同一套模板,但在细节部分,两个朝代又根据各自的需求,走出了不同的风格,这就好比一个一米八的大汉和一个一米五的大家闺秀站一起,大家很难把他俩联系到一块一样,实在是画风差别太大了,惹不起,惹不起。

3、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我们普通人对年代感的敏感度就没有那么敏锐;

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谁能记得起一周前的今天,自己早餐吃了什么?

这个问题很不起眼,刚开始大家都不以为意,可等到大家真的去回忆时,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真的不记得了。

一周前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事情,我们尚且会记不清楚,更何况是这种几百、上千年前,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在缺乏足够兴趣的情况下,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很难记清楚几百年前的某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无论是唐朝的灭亡,还是宋朝的建立,放在时间的长河中,它其实都不起眼。

唐也好,宋也罢,基于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我们也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去了解那些细致入微的东西。学习的本质,是让自己在快乐的基础上进步,所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去学习就好。

喜欢宋的浪漫,可以去看看它的诗词、书画、海外贸易;喜欢唐的豪放,可以去读读岑参、王昌龄,或者看看丝绸之路上的大唐文化。

生活有很多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就好。
文/脑洞趣味历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