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3本 文/装装子 我一直想写个长篇小说玩,架空古偶、现代言情或家庭伦理那种,但总也没写成,一方面是懒,另一方面是知识匮乏。 想要写好一部小说不容易,各行各业你都得懂点,譬如商业、政治、人文、心理学等。 要是你欲写出《三体》那种牛皮的科幻小说,还得懂物理学、化学、数学、哲学、宇宙学…… 所以,我看书,一方面是丰富涵养,另一方面是想精进知识,为某天也许、maybe、perhaps写小说,打下一点点基础。 当然,我写不了名作,也没那个志气。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我书架上躺好几个月了,当时买它是因我灵光一闪,有了个古偶小说的构思,但要把故事放到一个背景里去时,才发现自己对古人的生活一无所知,于是被知乎推荐了这本书,以了解古代官场制度。 以前没买书时,总百度“古代有哪些官职”。 百度总说“三公九卿”,但看了一页又一页,终归是不懂。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却把它从头到尾说得很明白。 这本书是钱穆先生所著,书中主要讲了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并进行了论述和比较。 制度则主要从四个方面讲: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 这五个朝代是:汉唐宋明清。 看得出,钱先生看好汉唐制度,对宋明清则是有点“恨铁不成钢”了,说政治制度是一个朝代不如一个朝代。 特别是到了清朝时,钱先生说这个朝代的制度,都不好叫“制度”,而只能说是“法术”,因为“清代可说全没有制度”。 概因清代皇帝太专制,什么都要把在自己手里,让政府组织成了摆设,发挥不了作用。 譬如,清皇帝通过军机处直接给全国各官员发命令,还不让旁人知晓;而六部尚书则不能往下直发命令,得经皇帝首肯。 各种官员,不论大小,又可直接面见皇帝,跟皇帝议事。只要皇帝点了头,这个官员就可以放手去干了,都不用知晓本部其他官员,哪怕是上级。 所以,那时的官员,不论上下级,相互之间都不知各自在忙什么,因为大家都直接跟皇帝汇报工作。 皇帝也可直接任命官员,都不需要廷推或考试。 皇帝太专制,又没有宰相来监察他,他甚至兴起了文字狱,不准民众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 清代皇帝之所以能这么豪横,其实是因背后有部族支持,即满洲人。 钱先生说,中央集权已经不是一个好现象,更何况是皇帝专制。 清朝的灭亡是注定的。 还想提及的一个观点是: 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是:皇帝的权,总是逐步升;而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因中国是“士人政权”,政府大权都掌握在读书人“士”手里。 一个个出身贫寒的人,可以通过科举,飞黄腾达,做到宰相的位置——然而,他的下一代,却不能世袭这个官位,还得重头考试。 而且,官场险恶,做官能做到自然退位的,已然是好运。 要知道,在古代嘛,越是能干的官,越可能下场不好。 所以,政府里的官,不断在替换、更新。 而皇帝就不同了,两三百年世袭着,他的地位和尊严,自然一天天就提高了。 总览全书,最记得的一个点是: 再好的制度,时间久了也会坏。顺应潮流、符合时势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 ![]() 读书笔记 一、皇帝是国家元首,象征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责任。 二、汉皇有“六尚”,管他的衣食起居,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和尚书;宰相有“十三曹”(秘书)。 三、三公九卿图示如下: 四、汉代地方政府图示如下: 五、汉代选举制度: 1. 科考:最高学府为太学,里面的学生称“太学生”。 太学生考试后,进士分甲乙科。 甲科为郎,属于光禄勋下属,为皇宫里的侍卫。 乙科为吏,属于地方长官的掾属(辅助)。 掾属由地方长官任用,叫辟属,但掾属必须是本地人。 各衙门首长以下,全是吏,都由首长自己辟用。 2. 乡举里选有三个方式: 1)无定期型。 如皇帝死了,新皇即位;或是遇大饥荒、水灾等,表示政府失职,就会下诏让地方推举“贤良”,即有特殊才能的人。 然后由政府策问,贤良对策,再挑选任用,直接可上任三公九卿。 2)特殊选举,如洪水在即,却没人可用,会下令寻治水人才。 3)定期选举“孝廉”。 每郡满二十万户只能举一个孝子廉吏,反成了参政入士的资格。 如此,全国各地都有人跑进政府。如是,中央政府是绝对代表全国性的。 而因地方长官应避免本县人,而由中央选派,使得地方政府避免了地方性,于是实现了大一统局面,文化经济在全国逐渐走向融合。 制度演变: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成绩,再经由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需经中央一番规定考试,才能正式入士。 六、汉经济制度 1.土地赋税: 土地私有,可自由买卖,但造成了兼并,促成了大批地主,农民变成了佃农。 地主提高了地租,有的高达十分之五,但政府只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 于是,薄税只便宜了地主,让他们越来越富。 2.关税山税: 山林池泽原本是禁地,归国有。后来开放,官府收税。 汉武帝时,南征北讨,国库亏空,于是将少府捐给政府,但却没得到盐铁商人的跟随,这些商人不愿捐款。 一气之下,汉武帝又把山林池泽纳入国有,盐铁成了国营。 七、汉兵役制度 在汉朝,百姓不仅要服兵役,还有力役。 1.国民兵役,要服三种,23岁开始服役: 1)到中央作卫兵(1年),政府包吃住,有工资。 2)到边郡作戍卒(3天),自费。但可给钱免戍,一天一百钱。 3)在原地服兵役(每年参加1个月军训),即作国民兵。这里会训各种兵,如车骑(骑兵与车兵);楼船(水师与海军);材官(步兵)。 2.力役: 即替国家义务做工,也叫更卒、更役,每年1个月,自费。但给两百钱可免。 重役之下,使得百姓宁愿把自己卖身成奴。 因为在汉朝,百姓不仅要自费服各种役,而且还要交人口税,这使得他们根本活不下去。 于是,他们宁愿把自己卖给有钱人,成为奴隶。这样,人口税就由主人给了。 有钱人倒愿意买奴隶,因为他们需要人干活,做生意,如入山烧炭、开矿。 在汉朝,奴隶特别多,他们的生活反而比普通百姓好。 附:汉中央军分为: 1)南军,即皇宫卫队。 2)北军,即首都的卫戍部队。 ![]() 一、汉唐相权比较: 汉宰相,是领袖制,1人掌全国行政大权。 唐宰相,是委员制,分掌于几个部门,即三省。 唐朝官员分九品,一二品均为元老,不掌实权,只挂职。 三省首长皆是三品。 二、唐三省六部制图示: 附注: 1. 政事堂来由:为防止中书省拟招,皇帝画敕后,被门下省涂归,于是设下由两省共参与的联席会议,会议场所就叫政事堂。 开会时有负责文字记录的人,叫“执笔”。实际上,这个人相当于“宰相”,因为文字决定权就在他。 2. 皇帝诏令不经中书、门下加盖之印,被认为是违法的。 但唐中宗时,以“斜封墨敕”来发布“违法命令”,以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 而斜封官就指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被皇帝私下所封的官。 三、唐地方政府图示: 四、唐考举制度 1.九品中正制。 2.科举:由尚书礼部考试,及格后由吏部再考。(报名人不能为商人或工人。) 五、唐经济制度 1.租庸调: 对田地有租,对丁疫有庸,对户籍有调。即粟米之征为租;力役之征为庸;布帛之征为调。 均田制:由中央分配,租额仅四十税一。 庸:每人每年服役20天。 2.账籍制: 账:壮丁册子,即在今年预定明年课役的数目,是庸的根据。(一年一造) 籍:户口本。(三年一造) 账籍在州县一般保存五比(15年),即五次记录册;户部存三比(9年)。 3. 两税制: 每年分夏秋两次收税。田地可自由买卖,造成了兼并。 收租形式:有多少田收多少租,而不管谁拥有。且以某一年为准而硬性规定收租定额,每家平摊,而不管这个地方的户口迁移情况,又或者是否遇到了垦荒年。 这一形式导致富区越来越富,人越来越多;贫区人越来越少,越来越穷。 此时还只收货币,不收米谷,使得商人变得更富有,农民损失很重。 这一时期,管做不成的,还可退回老家当小地主。 六、唐兵役制度 在汉代,是全农皆兵,回家种田的壮丁,兵役、力役很重,动不动就要去服役,而且自费。 在唐朝,则是全兵皆农,因为当兵的要种田,而种田的不一定都当兵。 在唐朝,户口本分九等,只有上等和中等,才有资格当兵,但属于自愿性质,不硬性要求;而下三等户口无资格当兵。当兵,可免去租庸调。 府:指地方行政区域州县之外的军队屯扎地。所以,兵也叫府兵。 府兵制基层组织叫折冲府。 折冲府有600-800个,分三等:1)上府(1200人);2)中府(1000人);3)下府(800人)。 这些当兵的都得种地,自给自足,不能拿国家钱。 府里有长官叫“折冲都尉”,负责在农闲时操演士兵。 折冲府中,有三分之一会被分去中央政府附近,即关内,陕西函谷关以西长安四周之附近地区;其余三分之二分散在全国,但山西及边疆较多些。 20岁开始服兵役,首先要去首都宿卫一年,然后才能回本府。 中央有十六个卫,由大将军统领,战时可调动府兵。 唐朝时,文官才分品级,武官也叫勋官,则是分勋阶,也就是说有爵号但无实职。最高官爵可以在朝廷作大将军,但平时还得回家种地。 府兵制落败原因: 1)新兵都得到中央轮值宿卫,但因那时天下太平,士兵常被叫去做工,变成苦力,受人贱视。 2)政府逐渐怠慢阵亡士兵家属,伤了民心。 3)武将有勋位在身,却不能以此为荣,反而成了耻辱,因为仍然要服力役,被差唤,被人看不起。 4)士兵去守疆,无法复员;绢匹还被营官觊觎,以致被折磨。 5)兵役破败,政府启用外国兵,导致国家走向衰亡。 ![]() 一、宋相权之割。 此时,君权重,相权轻。 中央主要由两府管事:中书省(负责民)+枢密院(管军事)。 门下省和尚书省已经管不了事了。 三司管财政: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出纳)。 用人有考课院,分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 谏官本是宰相的耳目,用来监察皇帝,但此时因相权轻,任命权被皇帝剥夺,他们反而成了皇帝的耳目,去监察宰相了。 二、宋地方政府 “路”下有府、州、军、监,再下级是县。 每一路有四个监司官,一同监管地方,由中央派人担任。 四个司简称“帅曹宪仓”。 帅的长官叫安抚使,掌兵工民事,领军旅禁令。 曹的长官叫转运使,掌财赋。 宪的长官叫提刑按察使,掌司法。 仓的长官叫提举常平使,掌救恤。 因地方长官全是军人,宋太祖不放心,便削了他们的兵权,又不叫他们管地方民政,反让他们拥官号,必须住在中央提供给他们在首都的大宅第,且俸禄丰厚。地方有事,中央再叫某文官兼“知某州事”“知某府事”去临时管理,后成知州、知府。 在唐朝时,地方财政部分归中央,而宋朝则要悉数上缴中央,导致地方很穷。所以,唐朝有造反时,两京惧失,但各地方财力雄厚,仍可各自为战。宋朝却是,中央一败,全国土崩瓦解。 三、宋赋税制度 沿袭了两税制,后期又增加了力役,加重了税赋。 四、宋兵役制度 宋,是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 宋,重文不重武,有“不杀士大夫”的遗训,但又不得不养兵,而且是厚待。 ![]() 一、明中央政府 明朝时,宰相一职被废黜了,只留下了“中书舍人”这个七品小官,平常管文书+钞写。 中书、门下两省都被废了,只留了尚书省,但左右仆射也没了。 尚书省无长官,由六部分头负责,叫“六部尚书”。 七卿是都察院+六部;九卿是再+通政司+大理院。 三法司是都察院+通政司(管章奏,公文出纳总机关)+大理院(主平反,管难以评判的案件)。 二、明内阁制度 内阁是皇帝秘书处,长官为内阁大学士,官阶五品,一般由尚书兼任。 明朝有三次朝,早朝、午朝、晚朝。 早朝在日出前进行,所以大臣们四五更就得出发到宫里去。骑着马,带一仆人,掌一灯笼。 常朝分御殿+御门。御殿又称内朝,是在大殿内朝会议事;御门是到奉天门,在阳台上和老百姓讲话。 明朝的大学士以六部尚书和曾任经筵讲官(皇帝的老师)的来兼任。 条旨:内阁写一个小纸条附在公事上,拿给皇帝细阅决定,又叫票拟。 批红:皇帝看了奏章,撕了条子,用红笔批下。 内阁权重,从皇帝偷懒开始。 皇帝偷懒后,经常不见内阁的人,于是多出了太监在中间通传,给了太监弄权的机会。有时候,皇帝甚至叫太监批奏章。 太监领袖叫司礼监。皇帝过于偷懒时,他就是“真皇帝”。 三、明地方政府 分司-省-府+州-县。 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都省)为了军事控制,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 行省长官叫“承宣布政使”,使是官,司是衙门。 地方行政首长最高一级是布政使,在这之上还常设有巡抚和总督,行监察之意。 三司(由总督+巡抚掌管): 1. 藩司,管行政。长官叫承宣布政使,下属叫参政、参议。 2. 臬司,管司法。长官叫提刑按察使,下属是副使、佥事。 3. 都指挥使,管军事。 分司:由地方高级政府派出去的下属官,叫“监司官”。 由布政使派出的叫“分守道”,由按察使派出的叫“分巡道”。 县官是真正亲民的官,府+州以上的官,都是管官的官,官民的官不仅少,而且官小。 胥吏之制:胥吏是指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官吏。这个制度大意是说,明朝时,整个政府反而被这些小官吏给把持了,因为真正能办事的只有这些人,而当官的多是读书人,因缺乏在官场磨砺的经验,反而不如这些小官吏了解官场,所以就拿这些官吏没办法,最后让这些官吏成了实际掌握朝局的人。 最后,清朝就不再写了,图也不想做了,附两张豆瓣图,为明清两朝的机构组织图 ![]() ![]() |
|
来自: 装装子的书房 > 《知识圈·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