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届重度哮喘学习班暨第一届重度哮喘学术论坛“会议总结

 meihb 2022-11-13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被世界医学界认为主要顽症之一,而其中重度哮喘虽然只占整个哮喘人群的5-10%,但住院和急诊就医频率明显增加,导致疾病诊治过程中公共卫生资源消耗巨大,消耗的医疗资源达到整个哮喘人群的50%,其管理十分困难,广大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既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糖皮质激素,但近年来生物靶向药物精准治疗重度哮喘取得重大进展。为了推动重度哮喘精准诊疗的规范化诊治水平的提升,分享国内外重度哮喘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规范与优化临床中对重度哮喘患者的全程管理,发挥多学科治疗优势,进一步完善重度哮喘患者的诊疗策略,2022年9月24日周六上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在广州越秀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第一届重度哮喘学习班暨第一届重度哮喘学术论坛。

此次会议由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谢佳星教授、李时悦教授以及赖克方教授作为会议主席。讲者主要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专家,内容覆盖了重度哮喘的概述,气道炎症评估,影像改变,与吸烟的关系,病例分享,与支气管扩张的关系,重度过敏性哮喘、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重度2型炎症哮喘的生物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赖克方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开幕致辞,赖教授提到:“重度哮喘对于病人生活和生命健康影响很大,对于医生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幸而现在越来越多治疗哮喘的生物制剂面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重度哮喘的治疗现状。故而我们应加强对这些生物制剂去了解,去使用并且去评估。”伴随着观众们热烈的掌声,本次学习班正式开始。

图片

会议第一节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的孙瑞琳教授担任主持,向我们介绍了赖克方教授以及李靖教授。

图片

图片

赖克方教授向大家阐述了经过近百年研究,临床已经认识到哮喘以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哮喘治疗的历经了以扩张支气管为主到以抗炎为主的变迁,进入靶向治疗的时代。重度哮喘的定义:尽管依从最大限度的优化治疗并对相关难治性因素也进行了修正,哮喘仍无法控制,或当大剂量吸入药物剂量减少时出现病情加重。根据全球流行病学显示,在经过GINA4-5级规范化治疗及依从性良好的情况下,症状控制不佳的称为重度哮喘,其发病率为3.7%。需要关注的是很多哮喘病人长期不规范用药或者依赖OCS,使得哮喘病程发展为重度哮喘。重度哮喘比例虽然不高,但是消耗医疗资源巨大,我国7%的重度哮喘患者消耗28%的总医疗费用,频繁严重发作是主要原因。

重度/难治性哮喘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患者依从性、吸入技术问题、环境因素、诊治错误及合并症。根据免疫病理学可分为T2/非T2型:T2型就是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的炎症,进一步分为过敏性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和非过敏性嗜酸粒细胞性炎症;非T2型就是寡粒细胞型(国内比较少见)及Th1和Th17中性粒细胞炎症引起的;也有混合型哮喘同时兼有T2型或者非T2型的特征。T2型哮喘和IgE、IL-5/5R及IL-4/13等细胞因子相关,目前已经有相应生物制剂进行治疗;非T2型的生物制剂目前还在不断开发中,其中抗TSLP单抗已经通过临床研究证明对T2型和非T2型均有临床获益。

赖教授引用中医的一句名言“外不治癣内不治喘”,以往哮喘治疗充满难点,哮喘治疗目标仅以缓解、预防支气管痉挛或者解决炎症为主,而新时代要超越哮喘控制的基本目标,需要向哮喘治愈前进。根据基因、生物标志物、表型/内型等,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精准治疗。可治疗特征会促进哮喘等复杂性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精准医学发展。精准医疗的最终目标,是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同时将不必要的药物治疗降至最低。而如何精准判定哮喘患者的表型、内型,以及对非T2哮喘的靶向治疗仍是将来努力的方向。

图片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靖教授讲题为“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的中国专家共识”,向我们介绍了抗IgE单抗奥马珠单抗的临床应用以及疗效评估。

我国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研究联盟调查显示,哮喘患者中至少1种变应原特异性 IgE(sIgE)检测阳性的比例是75.4%。过敏性哮喘患者常合并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等,合并症的存在会极大增加哮喘患者各方面的疾病负担,包括影响哮喘控制、增加医疗花费、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影响患者依从性。临床上如何判断患者是否属于过敏性哮喘?首先要存在可变性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临床症状,有可变性气流受限的客观证据,并排除其他可引起哮喘样症状的疾病;其次暴露于变应原(主要为尘螨、花粉、霉菌和动物毛发)可诱发或加重症状;另外,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sIgE检测至少对一种变应原呈阳性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无变应原检测结果不能确诊过敏性哮喘,而仅有变应原点刺或血清sIgE阳性也不能诊断过敏性哮喘。

IgE在介导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中起到核心作用。奥马珠单抗作为一种重组人源化抗IgE单抗,已在全球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可以快速改善过敏性哮喘患者的症状,减少急性发作和激素使用,并具有疾病修饰作用,长期应用依然保持疗效。目前推荐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根据基线血清总IgE和体重进行足剂量精准给药,使用16周后评估疗效,应答良好的患者应持续使用至少1年。EAACI《重度哮喘生物制剂选择路径》2020版指南指出,同时符合抗嗜酸性粒细胞和抗IgE生物制剂的使用标准,则优先考虑使用抗IgE治疗。奥马珠单抗治疗前不用常规进行寄生虫感染筛查,如果患者属于蠕虫感染高风险患者,可考虑在奥马珠单抗治疗前进行相关筛查、应谨慎用药。除哮喘适应证外,共识还探讨了奥马珠单抗在过敏性鼻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等哮喘过敏合并症患者,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老年患者,妊娠及哺乳期患者等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情况,均显示良好疗效及安全性。

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在李靖教授分享结束后,现场连续提问了三个问题:

来自顺德人民医院的刘斌医生提问:

图片

图片

1、在南方沿海城市,有丰富的海鲜资源,如果哮喘患者同时对海鲜过敏,使用奥马珠单抗能达到什么样的治疗效果?李靖教授答道:针对食物过敏,奥马珠单抗的确是有独特的疗效。奥马珠单抗还没在中国上市的时候,我们曾经组队到台湾和香港参观过过敏专科门诊的建设,港澳的过敏专科门诊有·食物过敏的患者,当时的治疗方案就是奥马珠单抗联合脱敏治疗。治疗起始阶段,先用奥马珠单抗治疗4-6个月后,再联合食物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所以可以明确针对食物过敏患者,也是可以应用奥马珠单抗进行治疗,效果也很显著。


图片

2、临床上一些患者已经明确诊断为过敏性哮喘患者,发作的时候会出现过敏现象,请问启动奥马珠单抗治疗的时机,应该选择什么时机比较好?

李靖教授回答:有很多研究显示,对于一些年纪较小的患儿,对牛奶和鸡蛋过敏,假设不能耐受的情况下,患儿的主要营养来源可能会缺失,如果严格控制食物种类,是可以避免发生食物过敏;但如果不严格去规避的话,还会影响到其它非过敏食物的吸收,所以这些有食物过敏的患儿的生长发育较正常小孩来说是相对低下的。所以针对食物过敏的患儿,有条件使用奥马珠单抗的前提下,还是应该及早且充分的使用。

而针对重度哮喘患者,因为本身对于重度哮喘没有达到规范治疗,所以需要先排除其它的共患病或者是其它危险因素,先进行更好的规范评估和治疗,如果规范治疗后还是不能控制,我们才考虑使用生物制剂。假设这个患者有多重过敏的话,比如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鼻窦炎或者皮炎、荨麻疹,那这个时候不用犹豫,可以直接启动奥马珠单抗联合治疗。


图片

3、假设患者已经开始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过程当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来保证患者效果最佳?李靖教授答道:首先足剂量足疗程使用是最基本的原则,患者在使用4-6个月后,有疗效的情况下,应该毫不犹豫叫患者坚持治疗。考虑到治疗经济上的压力,假设患者享有广州医保,在三甲医院的门诊,奥马珠单抗可以实现医保报销,治疗成本就不是首要考虑因素;而如果是自费并且经济上有困难,那临床医生至少需要保证最基本的使用疗程,比如说6个月后治疗有效,那需要保证患者连续使用12个月后,从患者的当前症状和疾病控制去考虑减量或延长间隔。


会议第二节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的许浦生教授主持,讲者为来自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的魏树全教授和来自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呼吸科的陈美华教授。

图片

图片

魏树全教授就“重度哮喘的诊治过程”向我们分析了遇到重度哮喘患者应如何诊断、评估以及处理治疗,以具体病例告诫大家不要轻易下“轻度哮喘”的诊断,并且强调对患者管理的重要性。魏教授首先从重度哮喘的疾病定义:“即在过去的一年中,需要使用GINA建议的第4级或第5级哮喘药物治疗,才能够维持控制或即使在上述治疗下仍表现为“末控制”哮喘“为大家展开阐述。影响哮喘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患者依从性较差,未按疗程剂量规范治疗;其次是环境因素,比如大气污染、职业性暴露等;最后是药物影响因素和共患病,比如阿司匹林过敏引起的阿司匹林三联征,重度哮喘常见的共患病鼻窦炎、鼻息肉等。

随后魏教授提到重度哮喘诊断和评估的步骤:1、明确哮喘诊断:诊断重症哮喘仍然必须符合GINA和我国哮喘诊治指南的标准,包括鉴别诊断;2、明确是否属于重症哮喘;3、明确共存疾病和危险因素:重症哮喘多存在影响哮喘控制的共存疾病和危险因素;4、区分哮喘的表型:区分哮喘的表型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针对重度哮喘的处理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围绕患者的疾病健康教育与管理,包括患者的依从性、戒烟督促,以及吸入装置的使用是否规范;其次是环境控制与相关的心理治疗,最重要的还有配合药物治疗,比如临床上常用到的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白三烯调节剂、抗IgE等多种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等,同时还有在支气管镜下进行的非药物治疗技术,比如支气管热成形术(BT),都是重度哮喘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来自广州荔湾医院的庄基理医生提问:“针对部分肺功能相对较差的重度哮喘患者,治疗之后还是存在喘息,在这种情况下,需不需要或者应该怎么样与COPD患者进行鉴别诊断”?

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陈美华教授以“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的IL-5R治疗”为主题,讲述了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如何影响到疾病状态及资源利用。进而介绍了:重度哮喘T2型炎症占比较高及研究较为丰富,其中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发病率较高。基于一项中国人群的登记研究C-bio pred提出,如果以痰嗜酸≥2.5%为标准,其占比高达76.8%。嗜酸粒细胞在气道炎症过程和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更差的哮喘临床结局相关,引起医疗资源利用率增高,患者医疗负担沉重。而贝那利珠单抗为IL-5R单抗,是GINA推荐抗IL-5/5R的生物靶向药之一,作用靶向于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动作用的过程。其机制为快速诱导嗜酸性粒细胞主动凋亡,同时募集NK细胞通过ADCC机制(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快速几乎完全清除嗜酸性粒细胞。通过各项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可以看到,贝那利珠单抗在降低急性发作率、肺功能改善及降低口服激素的应用有较好临床疗效。

魏教授回答:首先要鉴别诊断这个患者是否符合哮喘诊断,第一步是问病史,询问患者发作时的表现,哮喘和慢阻肺的发病表现会有些不同,虽然同样都有喘息症状,但哮喘可能是发作性的喘息,而慢阻肺更加表现为渐进性的喘息。其次需要询问患者有没有吸烟史以及过往就诊经过及过敏史,大部分哮喘患者,常常会表现为伴随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如果患者已经出现呼吸困难,早期治疗方案是差不多的,可以考虑先应用激素,等症状改善之后,再去进一步完善检查和跟踪随访。有些病人治疗后效果依旧不是很理想,这时候需要注意气道问题的排查,比如有没有可能气道堵塞了。像刚才课件里提到的,一个年轻的哮喘患者,上了呼吸机也解决不了喘息问题,是因为病人的小气道里充满了痰栓,所以要注意上下气道疾病的排查。 重症哮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我们一步步来,结合患者体征、病史、肺功能、过敏史、影像学去全方面处理,一般症状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另外,治疗后的复盘也很重要,比如在患者的诊疗经过及治疗反应,有哪些事情是需要重视并更加完善的?只有常常复盘和总结,经验才是真正积累到临床经验。

图片

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陈美华教授以“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的IL-5R治疗”为主题,讲述了嗜酸性粒细胞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如何影响到疾病状态及资源利用。进而介绍了:重度哮喘T2型炎症占比较高及研究较为丰富,其中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发病率较高。基于一项中国人群的登记研究C-bio pred提出,如果以痰嗜酸≥2.5%为标准,其占比高达76.8%。嗜酸粒细胞在气道炎症过程和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更差的哮喘临床结局相关,引起医疗资源利用率增高,患者医疗负担沉重。而贝那利珠单抗为IL-5R单抗,是GINA推荐抗IL-5/5R的生物靶向药之一,作用靶向于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动作用的过程。其机制为快速诱导嗜酸性粒细胞主动凋亡,同时募集NK细胞通过ADCC机制(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快速几乎完全清除嗜酸性粒细胞。通过各项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可以看到,贝那利珠单抗在降低急性发作率、肺功能改善及降低口服激素的应用有较好临床疗效。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的龙俐医生提问:“贝那利珠单抗等生物制剂应该使用多久?停药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如何?完全清除嗜酸性粒细胞,是否引起患者感染等不良反应”? 

陈美华教授回答:生物靶向制剂治疗周期还需结合最新研究进一步探讨,目前是按照患者情况持续使用。贝那利珠单抗在临床应用中,降低呼吸道嗜酸性粒细胞或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根据相关临床研究及临床实践发现暂无因使用贝那利珠单抗导致全身感染等相关免疫不良反应。

来自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科龚金如医生提问:“重度哮喘患者如果IgE和EOS同时升高,如何选择对应生物制剂?抗IL5治疗可以用于COPD吗?

图片

陈美华教授回答:具体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判断,如果患者过敏症状明显,特异性IgE较高,且结合经济因素考虑可以优先考虑抗IgE治疗。如果患者嗜酸性粒细胞高(特别是痰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很高)先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要靶向治疗方向,优先考虑抗IL-5/5R治疗。

会议现场讨论氛围热烈,紧接着现场花都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邱俊主任向陈美华主任提出第三个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血嗜酸性粒细胞作为依据来评估能否使用靶向治疗?如果不考虑经济因素,是否可以提前使用靶向治疗”?陈教授答道:血嗜酸性粒细胞和痰嗜酸性粒细胞均可作为哮喘治疗和管理的重要指标,痰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特异性更直接,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急性发作有明显正相关。患者符合重度哮喘的诊断,尽早使用靶向治疗对患者获益越好。

会议第四节由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科的陈新教授主持,介绍了两位讲者,分别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科的赵海金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科的李洪涛教授。

图片

图片

赵海金教授为大家分享了《重度哮喘气道炎症评估》,主要从评估方法及监测方法和意义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气道炎症是多重呼吸道疾病的核心,也是和“患者哮喘症状评估”及“肺功能”同为哮喘诊治流程中的“三驾马车”之一。哮喘气道炎症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FeNO)、诱导痰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外周血EOS、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支气管粘膜活检等。

哮喘气道炎症可分为四种表型:嗜酸细胞型、中性粒细胞型、混合粒细胞型和少粒细胞型,表型的区分有利于精准管理,临床主要评估指标包括痰/血EOS、FeNO及IgE等,不同的指标可能不相符,这在临床中非常多见。

赵教授还重点强调了T2炎症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预测激素及生物治疗反应,且多种指标联合预测更有意义。最后赵教授指出在非T2炎症上我们还有很多可探索的领域。

图片

图片

赵海金教授从气道炎症评估主要方法和气道炎症检测及其意义两方面来说明“重度哮喘的气道炎症评估”的重要性,并且强调气道炎症是重度哮喘的核心,它的表型区分有利于我们去精准管理控制治疗的疗效;

图片

讨论环节时,现场气氛热烈,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易芳医生与主持人陈新教授分别就“炎症评估因子表现不同时如何评估”、“评估时是否停药”以及“如何判断患者的治疗升降级”三个问题进行了互动。赵教授指出生物制剂疗效评估需要“三驾马车”同时兼顾:哮喘症状是否控制,尤其要了解患者自身感受;肺功能虽然很难逆转,但有研究提示可行;而对于气道炎症,对应IgE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内型可相对使用抗IgE和抗IL-5的生物制剂;同时,他强调评估气道炎症时不需要停药,要在持续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炎症控制情况。而在维持治疗时观测指标的变化,可作为升级生物制剂治疗或加减激素的依据之一。

图片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呼吸科的李洪涛教授以“烟草产品与支气管哮喘”为主题,为大家展示“吸烟与哮喘”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图片

李教授以哮喘患者中吸烟的百分饼图作为切入点,展示了在哮喘患者中吸烟较常见,46%成年患者为现时吸烟者(20%)、曾经吸烟(24%)或是电子烟(2%)。一项长达10年,评估吸烟对过敏性鼻炎患者哮喘发病影响的随访研究,显示吸烟者哮喘患病危险性增加近3倍。研究显示,吸烟哮喘患者临床结局更差,疾病严重程度更高、控制程度更差、肺功能下降更快、激素治疗敏感度下降。

图片

而患有哮喘的青少年比非哮喘青少年更频繁吸电子烟,电子烟与哮喘的关联性增加,哮喘患者呼吸免疫失调,电子烟对细胞功能的进一步改变同样会影响哮喘发展,严重程度,急性发作。电子烟中的几种调味品是气道刺激物和哮喘致敏剂,会导致职业性哮喘。电子烟增加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而电子烟降低肺功能的数据则主要显示为气道阻力和肺功能两方面。在气道阻力方面,哮喘吸电子烟致呼气峰值流量下降7.8%,5Hz时气道抗阻增加7.6%。而在肺功能方面,哮喘患者吸电子烟5分钟后肺功能测试(PFT)受损,FEV1/FVC和PEF下降。

使用电子烟哮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更差,同时增加变应性炎症的标志物,使患者的FeNO升高。二手电子烟暴露哮喘急性发作率。在烟雾哮喘模型中显示:延长暴露后气道呈嗜酸性和中性粒细胞混合炎性反应,引起Th17介导炎症反应,气道重塑进一步加剧。从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吸烟哮喘Th17极化和中性粒细胞炎症降低激素治疗敏感性,与HDAC2有关。

哮喘患者吸入电子烟5分钟后显著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反应,同时电子烟和调味剂改变气道上皮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通过相关成分改变粘蛋白成分和粘液纤毛功能,从而损害气道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导致巨噬细胞出现巨噬功能和胞吐功能受损,导致细菌清除受损、气道中性粒细胞增多和过度炎症。

图片

总的来说,无论是烟草烟还是电子烟,对于哮喘的影响都很大。不仅会提高患者病毒感染的风险,还会增加急性哮喘的发病率。吸入电子烟可能还会使哮喘患者出现EVALI。孕期吸烟不仅影响患者本身,还可能使得患儿重度哮喘出现几率增高数倍。分享了以上吸烟及电子烟对于气道慢性炎症的危害后,李教授明确指出:电子烟作为哮喘戒烟措施是不可行的!国际呼吸学会强烈建议电子烟应视为烟草产品受到监管,纳入无烟政策,禁止出售给年轻人。所以我们应加强对哮喘患者戒烟干预的角度。

图片

李教授精彩的报告结束后,现场参会老师踊跃提问:

图片

来自广州市中医院的里自然医生提问:“以前戒烟的宣传主要强调的患者群为COPD患者,听了您的分享后,了解到吸烟的哮喘患者,无论是临床症状、病理基础、治疗反应,感觉更倾向于向COPD疾病进程发展,那么是否可以得出结论,哮喘患者吸烟,无论是电子烟还是传统烟草,疾病发展成慢阻肺的几率是否会更高?我们对于这一类患者的管理,是不是更要强调于慢阻肺的慢病管理,包括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方案的改变?

李教授回答:对于慢阻肺的发病机制中,吸烟起到很关键的影响,但是在哮喘患者中,抽烟对于哮喘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控制、治疗反应都会有很明显的影响。动物实验也显示:吸烟哮喘.患者更容易发生气道重塑,而气道重塑会使得气管舒张剂的反应下降,哮喘演变进展为COPD的几率可能更高。

里自然医生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哮喘患者的依从性的问题,哮喘患者的依从性跟控制情况大概成一个负相关的关系,症状控制的越好,依从性越差。有些患者是以吸电子烟作为传统烟草的替代形式,并且平时没有明显的哮喘症状,症状控制的相对较好,所以患者不肯戒烟,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抉择,或者是在传统烟草和电子烟之间如何做取舍?

李教授回答:电子烟在发明初期,是作为一种戒烟的措施。但刚从各个方面都谈到了电子烟是不能作为戒烟的措施,从哮喘疾病进程来看,电子烟对哮喘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都是有害的。个别患者可能利用电子烟作为戒烟手段,觉得有一定的作用,实际上这个观点还是有争论的。但是现在目前主流观念上,电子烟还是不能作为戒烟的措施。如果患者很难戒烟,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有利于戒烟的药物,比如伐尼克兰、安非他酮等药物来帮助患者,这样的措施对患者哮喘的控制还是有一定的益处的。

里自然医生的第三个问题提问:“吸烟的患者中重度哮喘的发生率是明显增高的,而这类病人中,幻灯提到主要是以中性粒细胞炎症细胞分化为主的。那对于这类型的患者,结合今天的主题,除了戒烟以外,对于生物制剂似乎就不能作为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我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对于这样的病人,我们除了戒烟这些常规的治疗方法以外,还没有其他的特殊的方法?

李教授回答:从动物模型来看,吸烟的重度哮喘患者中,患者的中性粒胞明显增高,同时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也是有增高变化的,所以这是一种嗜酸性粒细胞跟中性粒细胞混合的气道炎症。吸烟患者并不是说不需要激素治疗了,其实同样还是需要的,只是可能会对激素的反应变弱。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加大激素剂量来给予治疗,对这些患者同样还是有作用的,当然戒烟还是最必要的。刚才赵教授也提到了,对于中性粒细胞增高表型的重度吸烟患者,因为目前针对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生物靶向治疗较少,也可以尝试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这部分治疗方案也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会议第五节由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的姚卫民教授主持,讲者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呼吸科的刘晶教授。

图片

刘晶教授以几个关于过敏性哮喘的名词定义,并借助真实病例来阐明过敏在重度哮喘中起的作用,阐述了“过敏与重度哮喘”的判断以及治疗方向。

图片

图片

刘教授在讲题Part 1部分分析了临床中经常混淆的概念:Allergy-过敏反应,指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无害的物质如花粉、动物皮毛等过敏原进行攻击和消灭,从而引起的过度免疫反应,根据具体的部位可以分为过敏性皮炎、鼻炎等。Atopy-在暴露于环境抗原,尤其是吸入或摄入环境抗原后,产生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或哮喘)并产生高水平IgE的遗传倾向。Hypersensitivity-是指超敏反应,即异常的、过高的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其范围更广,更强调机制发生的过程。


图片

课题里的Part 2提到通过系列病例解说明细过敏性哮喘并不一定就是重度哮喘。病例1为中年女性,在使用高剂量ICS-LABA的基础上仍出现症状,肺功能降低,血EOS无明显增高,FeNO 25ppb,猫毛SIgE(+),通过避免过敏原,症状逐渐得到控制。病例2为中年女性,在使用高剂量ICS-LABA的基础上仍出现症状,还曾用过口服激素,肺功能差,血EOS 350/μL,FeNO 62ppb,烟曲霉SIgE(+)(还需与ABPA鉴别),但未找到明显过敏原来源,通过联合奥马珠单抗治疗,症状逐渐得到控制。


图片

Part 3部分提到通过病例解说明细过敏性哮喘是否是嗜酸粒细胞性哮喘?病例3为中年女性,既往诊断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在使用高剂量ICS-LABA的基础上仍出现症状,血EOS 2930/μL(26.8%),FeNO 59ppb,屋尘螨/粉尘螨SIgE 0.39 IU/ml,诱导痰EOS 90%,符合EGPA诊断的4个条件,于是予以激素联合IL-5单抗治疗后逐渐好转。说明嗜酸性粒细胞哮喘里面也包含有过敏性哮喘。


图片

Part 4部分进而阐述了2型炎症型哮喘包括嗜酸粒细胞性哮喘和过敏性哮喘。如果仅仅只涉及到IgE增高的过敏性哮喘,选择奥马珠单抗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涉及的范围更广的时候,比如涉及到嗜酸粒细胞或2型炎症型哮喘,应选择IL-4/13单抗或IL-5相关单抗。


图片

Part 5部分通过病例分析哮喘早发和晚发型的区别,早发应早期诊治。该病例为中年男性,青少年时期诊断哮喘,在使用高剂量ICS-LABA的基础上仍出现症状,,血EOS 200/μL,FeNO 45ppb,尘螨、猫毛、狗毛、花粉 SIgE+,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之后好转。其女儿出现湿疹、鼻炎(过敏原阳性),备孕二胎时是否可以预先处理?针对其女儿的情况,可以考虑脱敏治疗。针对备孕二胎的情况,应该在胚胎时期就干预(多吃膳食纤维、益生菌,避免过多吃肉类,避免烟草暴露等),改变机体微生态的环境,进而影响免疫的发展方向。


图片

图片

图片

刘晶教授分享结束后,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规培班杨漾医生提问到:“对于真菌致敏性哮喘,除了您提到的奥马珠单抗治疗之外,是否可以给与抗IL4/13的度普利尤单抗治疗”?

刘晶教授回答:对于真菌所致重度过敏性哮喘来说,总的原则是依据重度哮喘治疗。选择奥马珠单抗治疗,是因为患者表现出了特异性的IgE增高,且有适应症。对于这一类患者也可以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因为属于2型炎症型哮喘这个大范围的。

本次会议同时邀请到香港呼吸科顾问医生卢浩然医生带来一个大湾区的特色讲题,分享《重度哮喘生物制剂治疗原则》的课题,由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的李寅环教授进行主持。

图片

卢医生从重度哮喘分型及机制做了一个概况介绍,通过引用一项全球重度哮喘患者登记研究ISAR研究以及中国C-BIOPRED登记,提示超过80%患者符合为嗜酸性粒细胞哮喘表型患者。目前重度哮喘管理,口服糖皮质激素为常用手段,有效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然而不同剂量或给药频次的糖皮质激素给患者均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比如青光眼、骨质疏松和糖尿病等。卢医生结合GINA2022 的治疗原则以及生物制剂使用决策树,对各类生物制剂有了一个大概的汇总:

抗IgE:较适用于儿童时期发病,有明确过敏源(特异性IgE高或者皮试)的病人;如果病人无特异性IgE增高,使用抗IgE的治疗效果没那么显著。

抗IL-5/5R:适合成人发病的迟发性哮喘,合并有鼻息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很高,急性发作频繁,糖皮质激素依赖的病人;其中贝那利珠单抗能为主动作用的过程,其机制为快速诱导嗜酸性粒细胞主动凋亡,目前临床研究数据对于减低急性发作的数据较为充分。

抗IL-4R:适合FeNO高或者伴有特异性皮炎或者严重鼻息肉的病人;注意使用度普利尤单抗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会升高,因此患者治疗前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特别高时避免使用。使用生物制剂4-6个月观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而评估其有效性。

然后卢医生通过一个典型的病例分享个人的诊疗思路,为听众带来清晰且有实践意义的指导。该患者为男性,不吸烟,临床心理学家,既往健康良好,无家族史和过敏史,对尘螨有轻微过敏性鼻炎。在42岁第一次哮喘发作,伴有几天的突发喘息和呼吸短促,急诊就诊并住院,开始使用中等剂量的信必可,沙丁胺醇气雾剂和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100mg,后改为口服泼尼松50mg/每晨治疗1周,数日后出院。出院后第10天,即使频繁使用万托林,患者仍再次出现喘息、夜间咳嗽和呼吸短促,并急诊就诊。在多次反复急性发作住院后,患者极度依赖口服糖皮质激素,一旦停用,哮喘症状明显。因此到呼吸科专科医生卢医生就诊,经卢医生临床诊断及观察,使用吸入药物技巧规范,依从性良好,患者除弥漫性喘息和鼻息肉外正常。首次到卢医生诊室就诊时,患者持续使用OCS,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BEC)达200个/μL,IgE 为120IU,FeNO为186ppb。






诊疗思路一:如何判断为偏嗜酸性粒细胞哮喘(EA)分型呢?






当患者出现多次急性发作住院时,可以考虑患者是否为SEA。判断重度哮喘分型时,BEC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一般大于150个/μL支持对EA的诊断。必要时需要多次抽血检测排除OCS影响。如该患者在使用OCS时,BEC高达200个/μL,并且结合其既往一年的体检报告,BEC水平在500-900个/μL,水平相当高。可以诊断为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SEA)。






诊疗思路二:如何选择适合的生物靶向制剂?






在临床实践中,基于以下四点来考量该患者适合哪种生物靶向治疗手段:

1、发病年龄:患者无过敏史,为成年起病,更应偏向针对抗IL-5/5R的靶向治疗,抗IgE治疗一般适用于儿童发病的早发性过敏性哮喘患者;

2、过敏源驱动:患者特异性IgE不明显,因此没选择抗IgE治疗;

3、急性发作倾向:患者频繁急性发作入院,目前IL-5/5R对于降低急性发作的循证医学较为充足;

4、OCS依赖:根据临床数据,抗IL-5/5R治疗对于降低OCS用量的数据相对于抗IgE治疗的数据更为充分,如使用贝那利珠单抗的75%患者可以降低OCS的量,有30%患者可以停用OCS。






诊疗思路三:FeNO对疗效的判断意义?






IL-5通路并没直接抑制NO产生,因此降FeNO不明显;但是临床实践中,首要以解决患者症状为主要考量因素。

诊疗思路四:用药便利性,用药注射次数对于患者依从性以及接受度有重要的作用。贝那利珠单抗用药频次为前3个月每月1针,后续2个月1针,是目前多种生物制剂中用药频次较低,且能为患者带来长期临床获益,是经济效比较高的手段。与患者沟通后,他对此接受程度较高。

使用贝那利珠单抗治疗后,BEC迅速下降,尽管FeNO降低不多,但是其症状迅速消退,用药一周会恢复网球锻炼。由于症状得到很好控制,该患者擅自停用信必可;卢医生得知后对其进行详细的教育,重度哮喘支持需要配合ICS-LABA维持治疗。

图片

图片

卢医生全程使用粤语讲课,突显出大湾区医学交流共同促进的特色。其精彩的演讲引起听众们的热烈关注,现场提问如下:

图片

1、FeNO与IL-5/5R的相关性如何?(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龚金茹医生提问)

回答:IL-5通路并没直接抑制NO产生,抗IL-5/5R治疗主要是对嗜酸性粒细胞靶向治疗。因此降FeNO不明显。依赖IL-4/13通路抑制NO合酶,因此其对降FeNO较为显著。


图片

2、对于过敏性嗜酸和非过敏性嗜酸型患者,分别如何选择生物制剂?(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夏欣田医师提问)

回答:病人IgE较高时,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效果不错。然而重度哮喘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经常出现表型重叠的患者,通过患者的多重特征来判断患者侧重于哪种表型。如上述病人BEC非常高,特异性IgE偏高,明显为偏嗜酸型。目前无生物制剂头对头研究,难以直接说明疗效优劣,但是能通过患者的临床特征来判断使用何种生物制剂。如特异性IgE较高或者皮试阳性的患者,使用抗IgE治疗效果明显,若患者为重度哮喘,且依赖OCS以及急性发作频繁,使用抗IL5/5R治疗效果较好。有国外研究表明,无论有无过敏特征,只要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的患者适合使用IL-5/5R治疗,临床效果明显,这与卢医生临床经验结论一致。在选择生物制剂时,也综合考虑如用药次数。比如贝那利珠单抗(抗IL-5R单抗)前3针每月1针皮下注射,后续两个月1针,用药便利,患者接受程度高。

在评估生物制剂疗效时,做好患者的登记以及随访是非常重要的。基数值时,记录各项指标(肺功能、生活质量、BEC、OCS用量和急性发作住院次数等),一般使用4个月后进行评估。如果观察的指标为急性发作住院次数,或许需要观察至12个月(刚好经历一年四季)。


图片

3、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的许浦生教授提问:“如果只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查,不做痰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如何避免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漏诊”?

卢教授答到:受到OCS影响确实会对BEC有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多次BEC来进行明确诊断嗜酸性粒细胞,最好是OCS停药后检测,提高检查敏感度。许浦生教授进一步和卢教授进行探讨提问:“OCS用量如何根据病人情况调整”?

卢教授答到:依赖OCS的患者量维持5-10mg也可以控制症状,无需加量,但是患者一旦减量或停药症状就复发恶化,考虑OCS对患者的副作用,可考虑使用生物制剂进而减少甚至停用OCS。根据临床实践使用抗IL-5/5R治疗,有效降低OCS用量,其中贝那利珠单抗的75%患者可以降低OCS的量,有30-40%患者可以停用OCS。

现场讨论十分热烈,来自广州市番禺区石暮人民医院呼吸科的李燕兵医生,目前在呼研所谢佳星教授组里进修,向卢教授提问到:“对于BEC、FeNO、总IgE高,但是单项IgE不高的重度哮喘患者,判断不了过敏源如何选择生物制剂治疗”?

卢教授回答:临床中常见总IgE很高,但是特异性IgE并不高。这可能是过敏原不在检测清单内,或者此属于非IgE生产导致的现象。如IgE很高选择奥马珠单抗,有一定临床效果。需要注意如果无找到明显过敏源的患者,同时BEC很高可以选择抗IL-5/5R治疗,对症状改变较为理想。在临床实践中,有一部分患者奥马珠单抗治疗效果不佳,转为抗IL-5/5R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患者获益明显。因此无论有无过敏特征,BEC较高时,选择抗IL-5/5R治疗对患者的症状消除更有保障。

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的张筱娴医生提问到:“对于课件分享的病例,是否可以使用度普利尤单抗”?

卢教授回答:该患者有鼻息肉可以使用贝那利珠单抗和度普利尤单抗进行治疗。在香港,与患者沟通时,常用“shared decision”的沟通策略。医生与患者沟通不同治疗方案的情况和优势,让患者共同决策。经过治疗方案分析后,这位患者选择使用贝那利珠单抗进行治疗,主要原因为贝那利珠单抗的治疗针数更少、治疗间隔长,患者接受程度较高。之所以不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是因为度普利尤单抗的打针频次有点高,要两周打一针。病例中的患者伴有鼻息肉,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多,需要口服激素,所以度普利尤单抗也是非常适合他的生物制剂。度普利尤单抗对于所有口服类固醇依赖的病人都有作用,有助减少口服类固醇的剂量,甚至停止使用口服类固醇。



图片

在深入热烈的探讨后,由广东省中医院呼吸科的许银姬教授主持大会的第七节,讲者为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医学科的邓宇教授,题目为《重度哮喘的影像学评价》。 邓教授今天的讲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图片

图片

Part 1:重度哮喘结构影像学改变主要包括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及并发病变。直接征象主要观察气道改变方面,包括支气管腔狭窄,原因为支气管壁增厚及粘液嵌塞,重度哮喘患者肺部透亮度增高,其表现与COPD肺气肿引起的不同,其透亮度在哮喘缓解后可减轻;直接征象还包括支气管塌陷和支气管扩张,影像学上支气管腔超过相伴的肺动脉管径为印戒征,为经典的支气管扩张表现。间接征象主要是由于气道阻塞之后引起的空气潴留,此征象在吸气相可不明显,在呼气相可看到部分区域肺密度增高不明显,而正常肺组织在呼气相密度会增高;间接征象还包括空气潴留与正常肺组织共同形成的马赛克密度。并发病变包括鼻窦炎/鼻息肉、胃食管返流及合并哮喘的ABPA(出现支气管扩张表现)和EGPA(出现支气管壁增厚)。


图片

Part 2:重度哮喘功能影像学主要通过定量CT和MRI呈现,MRI包括超极化气体(3He, 129Xe),氟化气体(SF6,C2F6)和氧增强(OE)三种形式呈现。CT气道测量指标,如管腔面积、管壁面积、总面积、管腔面积/总面积比值、以及气道内径、气道外径和气道内径/气道外径比值等来与患者生化指标和肺功能指标做相关性分析,可通过功能CT软件,如VIDA、GE AW4.7等完成气道相关指标测量及肺过度充气指数分析,可用于哮喘和COPD空气潴留分析。MRI目前应用超极化气体(3He, 129Xe)因硬件问题可行性不大,需应用多核磁共振扫描;氟化气体需使用氟化物,可行性亦不高;未来可考虑应用氧增强(OE),可直接吸入氧气来观察患者肺部通气情况。MRI可进行通气缺损百分比(VDP)来分析轻中重度哮喘患者的肺部特征,轻度患者可观察到胸膜下少量的通气缺损区(VDR),而重度哮喘患者相较于轻中度患者VDR比例较高;其次可通过实验观察,如比较患者支气管扩张前后MRI变化,通气改善可通过吸入超极化气体来观察。


图片

Part 3:重度哮喘支气管热成形术后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短期内出现的一些改变,包括实变、肺不张和胸腔积液等特征性改变。支气管热成形术一般分三次完成,三次分别为右下叶、左下叶和双上叶,实变发生率最高,三次均可发生,多在一个月后消失,可能是温度升高导致靶支气管管壁细胞自熔和微血管出血,导致炎症和水肿所致。肺不张主要发生于左下叶和双上叶,可能是因为热成形术后靶支气管粘膜受损,并分泌物、粘液堵塞所致。胸腔积液主要发生于右下叶和左下叶。远期需随访观察患者影像学是否出现明显改善,一般影像学改善会滞后于功能性指标。


图片

Part 4:鉴别诊断方面,重度哮喘患者还需与先天性或后天性大气道狭窄相鉴别,此类患者由于其出现喘息等症状,易误诊为哮喘,如部分先天性大血管畸形患者由于畸形血管压迫大气道可引起类似哮喘的症状;此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者影像学可出现空气潴留、马赛克密度和支气管扩张改变等类似重度哮喘患者影像学改变,此类患者在临床上可通过ICS/LABA治疗是否有效进行鉴别;过敏性肺炎多存在过敏原暴露病史,影像学可出现三密度征(肺组织出现空气潴留、磨玻璃影和正常密度)。


最后邓教授进行总结:传统影像学可评估重度哮喘患者并发症及鉴别诊断;定量影像学对于理解重度哮喘的病理生理学、阐明结构-功能关系、发现新的临床表现、评价生物制剂疗效等非常有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许银姬教授向邓教授进行提问:“影像学的功能诊断和临床上通过肺功能检测测定通气功能是否有区别”?

邓教授回答:第一,部分患者无法配合肺功能检查,此类病人肺功能检查无法反映患者真实的肺功能状态;第二,肺功能反映患者全局的肺功能状态,影像学可提供区域的肺功能状态,目前我们提倡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未来可通过影像学针对局部气道病变,进行超高靶向治疗。

紧接着由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健康研究院的张筱娴医生为大家讲解了“重度哮喘的支气管扩张”。

图片

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支气管哮喘的病理和临床表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和可变的气流受限。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

接下来张教授介绍支气管扩张症,主要由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为咳嗽和咳痰症状构成。在我国,支扩患者中,约46.22%合并了支气管哮喘。

哮喘和支扩症由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气道炎症、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可以导致上皮损伤,导致粘液清除障碍、粘液的高分泌,导致组织损伤。哮喘中支扩的患病率,纳入meta分析的6项观察研究,1004名哮喘患者中支气管扩张的平均患病率为35.2%。而我国的研究表明,住院2207名哮喘患者合并支扩为19.7%的概率。中外的数据表明,哮喘合并支扩概率都不低。

接着张教授谈到,重症哮喘与支扩的关系。重症哮喘相比于中度哮喘合并支扩的概率为2.43倍,NOPES评分达到95.1%,可以给我们很好的预测是否合并了支气管扩张,进一步做影像学的诊察。患者临床特征:年龄偏大、哮喘的病程更长、有吸烟史、肺功能更差、气道可逆性更高;临床表现为痰液分泌更多,浓痰和细菌感染,频繁的急性加重,频繁使用抗生素,哮喘难以控制,甚至是激素依赖。检查方面,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合并症方面,胃食道反流,慢性鼻窦炎,免疫缺陷、反复发生肺炎等情况。以上提示我们是否合并了支扩症。接下来讲到激素依赖性重症哮喘与合并支扩的情况,合并支扩会明显导致死亡率增高。合并支扩的重症哮喘治疗需要针对病因及相关因素,如特发性支扩、感染后支扩、免疫缺陷等进行治疗。同时鲜有支扩合并重症哮喘的研究,其中一篇研究显示,药物LTRA的治疗可放大生物制剂疗效。

图片

图片

张教授同时分享了一个特殊病例:咳嗽、气喘5年,在气温变化及闻到刺激性气味后症状加重。伴有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并且对多种药物过敏。血EOS:1.6*10^9/L、TIgE:130Ku/L、d1:0.35、d2:0.40、i6:1.58、FENO:66ppb;肺功能示:中度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舒张阳性。在给予奥马珠单抗治疗后,激素逐渐减量,哮喘症状明显改善,鼻炎得到控制,血EOS下降,治疗前后,胸部CT示支扩现象减轻,肺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院黄慧婷医生提问:“病人幼年溺水史,现反复哮喘发作,激素依赖性,双肺多发支扩,嗜酸粒细胞很高,痰培养发现多真菌如曲霉、耐药念珠菌,目前治疗方案是全身抗真菌、雾化吸入两性霉素。这种病人怎么权衡抗感染和(糖皮质激素)抗炎?是否也能考虑生物制剂的靶向治疗”?张筱娴医生回答道:新的生物制剂就是有很强大的抗2型炎症作用,解决抗炎的同时又不像激素可能抑制免疫导致继发感染的问题,诊治重症哮喘和合并支扩症,需要仔细评估抗感染和2型抗炎的权重,明确有2型炎症的生物制剂获益效果更明显。

会议的第八节由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呼吸科的陈翠仪教授主持,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苏小芬医生分享“一例疑似EGPA的重度嗜酸性哮喘的病例诊治报告“。

图片

该患者4年前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伴慢性鼻窦炎,嗅觉丧失。2022年7月因无明显诱因急性发作收治入院,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常规及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明显增多,无特异性过敏原检测阳性,肺通气功能中度下降。诊断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明确,经全身糖皮质激素等常规多种药物治疗一周后,患者仍有胸闷、气促、咳嗽明显。

通过重度哮喘评估流程,需要考虑排查EGPA。进行一系列辅助检查后,结合1990ACR EGPA分类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三条,另一条不能排除,考虑有EGPA可能性。最终选择抗IL-5美泊利珠单抗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泊利珠单抗100 mg/次,患者停用全身糖皮质激素使用,经两次治疗后,无喘息、胸闷、气促,睡眠改善,ACT评分提高至25分,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率降至正常水平。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从64.5%提高至86.14%。各方面获益均非常显著。

最后,苏医生总结该患者诊疗过程的管理体会,重度哮喘需要规范化管理;靶向药物的选择和用药时机很重要,需按患者病程表现及临床检验的结果选择何时开启靶向药物;未来还要继续探索靶向药物疗程的确定。

图片

图片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李时悦院长作为大会最后一节的主持,向我们介绍了谢佳星教授的讲题为《从2型免疫到2型炎症——2型炎症的前世今生》。

图片

图片

谢佳星教授回忆起2014-2018年在张清玲教授的哮喘专业组担任主治医师时处理重度哮喘的难度与无措,那时候还没有靶向药,有很多哮喘病人发作原因不明、表型无法分清楚、治疗最主要就是糖皮质激素,也有少量患者尝试支气管热成型术治疗,但全身激素副作用大,治疗效果欠佳。而随着近年来研究证据的丰富,2型免疫导致的2型炎症概念日渐清晰,2型细胞因子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IL-4、IL-13是该2型炎症型哮喘病理生理学的关键核心驱动因子。靶向IL-4、IL-13的度普利尤单抗在重度哮喘的治疗中显示出很好的改善肺功能、减少口服激素、减少急性发作的作用,谢教授的分享中提到两个关键点:

图片

Part 1:免疫系统的固有和适应性成分构成了三种主要的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其中2型免疫反应是涉及适应性免疫系统和固有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由Th2细胞和ILC2及生成的2型细胞因子IL-4、IL-5和IL-13共同驱动。并由经典的DC-Th2细胞视角,拓展为目前ILC2-DC-Th2细胞视角。对2型免疫认知拓展推动了2型炎症概念的诞生,改变了临床对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理解。


图片

Part 2:2型炎症通常由特应性免疫系统识别变应原之后,以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3为特征,也可以通过病毒、细菌和刺激物,通过上皮细生成IL33 ,IL-25, TSLP激活固有免疫系统而产生。2型炎症特点通常是EOS增多或FeNO升高,常伴有特应性。


图片

Part 3. 2型炎症型哮喘患者肺部病理生理变化通常包括:气道功能受损,气道阻塞等。IL-4和IL-13降低上皮连接完整性,增加上皮通透性。IL-4,IL-13以及IL-5促进嗜酸性粒细胞转运至组织;同时,IL-13是粘液过度分泌以及平滑肌增生和收缩增加的关键驱动因素,IL-13促进气道上皮下纤维化,导致气道壁增厚,从而促进组织重构,进而恶化哮喘症状。


图片

图片

图片

最后由李时悦院长进行会议总结致辞。他希望本次学习班能对大家今后诊治重度哮喘有所帮助,并且能将重度哮喘的控制率逐步提高。

图片

本次学习班邀请广东、香港、珠三角、粤西等地区该领域的知名专家与学者就重度哮喘的鉴别诊断、气道炎症机制、病理、病理生理、影像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多学科交流,并结合精准诊疗时代下不同表型的重度哮喘的管理与国内外最前沿的生物靶向治疗新进展进行深入探讨。采用线下结合线上直播的方式,会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现场座无虚席,会议全程耗时5h30min,线下接近200人到场参会,线上观看量1308人次,同步观看人次达到156人,学习氛围热烈,为参会嘉宾带来一场学术盛宴。同时非常感谢线上以及会场的各位参会嘉宾的陪伴。参会专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学术会议收获满满,对临床工作与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