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冠果:被埋没的中华特产,出油率比油茶高,却没什么人种植

 三农小毛 2022-11-14 发布于北京

导读:它叫文冠果,被埋没的中华特产,出油率比油茶高,却没什么人种植

我国食用油的种类非常多,在过去常吃的既有动物的油脂——猪油,也有一些禾本科油料作物,比如花生油、菜籽油、麻油等。同时在我国还有少量的木本油料作物,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茶油了,它是油茶树的种仁榨的油。

实际上在我国还有另外一种木本油料作物,它也被称之为“北方的茶油”,其出油率甚至比油茶都要高,只是非常可惜却逐渐被埋没了,没什么人种植了。

“北方的茶油”是什么?它就是被埋没的文冠果

说起文冠果,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估计对其不太了解,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还是一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油料作物。据说为了推广种植它,在上世纪70年代被专门为这种油料作物拍摄了科教宣传片。

文冠果实际上在我国的栽种历史非常悠久了,这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油料作物。文冠果是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民间也叫它文冠木、文官果、土木瓜、木瓜、龙果、龙瓜等。

民间传说《杨家将》中的穆桂英为救杨宗保而破天门阵所使用的“降龙木”就是文冠果的木材制作的。而之所以这种树木叫“文冠果”,是因为它的果实成熟了以后长得很像古代的文官所戴的帽子,因此而得名。

文冠果树在北方地区其实是较为常见的,这种树适应能力很强,既能耐干旱,也能耐贫瘠,还能抗风沙,并且对生长的土壤要求不严,在石质山地、黄土丘陵、石灰性冲积土壤、固定或半固定的沙区均能成长。

文冠果常常野生于丘陵山坡等处,因为它的树干高大,容易成材,并且观赏价值也高,所以在近些年也常被很多地方引进栽种。

全身都是宝,但却一直难以火起来

文冠果和油茶一样,都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油料作物。并且在我国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懂得运用其价值了。

不过最初的时候,文瓜果榨油并不是用来食用的,而主要是用来照明的。当时榨油因为燃烧的时间长,因此主要是被寺庙用来点佛灯的。后来有人发现它的果实榨油也能食用,于是就逐渐以食用为主了。

文冠果长得很像核桃,它的果实外面有一层厚厚的果皮。没熟的时候是翠绿的,而里面的果仁则是白色的,它也能像核桃一样直接生吃,甚至连味道也和核桃差不多。

而等到它成熟了以后,果皮就会裂开了,然后分成三辩、四辨,看起来特别像旧时文官的帽子,而这个时候它的果仁已经变成了黑色的了。剥开以后得到的果仁也是可以直接当水果食用的,还能用来炒食、凉拌,或者是用糖、盐渍成蜜饯果脯等风味独特,营养价值很高。

其实吧,文冠果这种植物全身都是宝,它的叶子也是能食用的,主要是用来泡茶喝,或者是加工成为保健饮品,因为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3%,而咖啡因含量和花茶差不多。就连它的花朵,也因为开得茂盛,开的时间也长,既有观赏价值,也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

当然了文冠果最大的价值还在于其能榨油了,且是一种含油量很高的作物。像油茶籽含油率一般为25~35%,而文冠果的含油率却达到了66.39%,优良品种的种仁中含油量达72%,不光是比一般的油料作物高,甚至比油菜含油高一倍多。

而且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文冠果油的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均在94%以上,这个是要比国际上最受欢迎的橄榄油的含量都要高。

同时文冠果的油色泽金黄清透,食用味美,且因为营养丰富,尤其是它所含有的亚油酸是中药益寿宁的主要成份,因而具有很高的预防高血压、高血脂、血管硬化等病症。

也是因为文冠果的价值高,在古代民间称它为“长寿果”,而现在科学研究发现了其丰富的营养成分,也把它誉为“中华第一果”,并且被列入21世纪最具开发潜力的希望树种。

为何却很少人种植?

然而浑身是宝,价值也很高的文冠果在国内却并没有被太多人所了解,难道是因为文冠果对生长环境要求高。

其实文冠果的适应能力比油茶树更强,它是一种喜阳又耐半阴,且具有很强的耐寒能力,在零下40℃也能安全越冬。同时这种作物的抗旱能力也极强,在年降雨量仅150毫米的地区也有散生树木。

而之所以文冠果没有像油茶树一样被推广出去并且大量种植,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其产量太低了。虽然文冠果含油量高,要比多数的油料作物都要高,可是其产量是硬伤。在民间有着“千花一果”的说法,就是因为其结果率很低,大约一千朵花也就能结一个果子。 

这样的话种植一亩地的文冠果,其产量也就是100来斤。此外文冠果种植前期投入比较大,五六年才进入盛果期,再加上其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具体收益还要看当年市场的情况,这样很多的农民种植的热情就不高了。

也是由于文冠果的产量低,再加上它的营养价值高,可是在市场上的售价也不便宜,要比普通的花生油、菜籽油贵上好多倍。这样的话价格高也就难以打开市场,毕竟如果不是家庭富足的人也是舍不得购买的。

正是因为这些种种原因,所以文冠果的市场难以打开,而种植它的农民也就不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