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来到美术馆No.64】韩博|写诗是极致的语言实验

 置身于宁静 2022-11-14

图片

“诗歌来到美术馆”第六十四期邀请的韩博,除了最醒目的诗人身份,同时也是艺术家、戏剧导演、作家、媒体人。他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旅行与写作,他用非母语创作并出版了英文、俄文、德文诗集,诗歌在多个国家出版。对他来说,“诗歌是其中最本质的,因为除了诗歌文本的写作,诗歌写作的方法同样滋养其他类型的创作。”在本次诗歌与音乐交融的多元艺术现场,诗人、画家、音乐人大弓一郎弹唱了其根据韩博诗作《林间公路》而创作的诗曲,将诗歌与音乐交融的独特魅力带给观众。在大弓一郎看来,像韩博这样拥有温差与时差的人,才是真正的游子。


图片

特邀嘉宾:大弓一郎


在韩博看来,“诗歌是从十几岁就开始使用的艺术形式,它可以用来表达日常语言之外的世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诉诸智力与直觉的身体感官。”让他倍感幸运和深深受益的是,他的青春期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爆发”的时期,就像是久经封闭的环境忽然敞开,各个出版社开始出版大量国外著作。当时的韩博就像是楚门世界里那个离开摄影棚的人,开始了解到世界的多元,真理的可疑以及自由之可贵,这些都成为他随后的创作中作品的潜在主题。



图片



在复旦就读期间,他与后来被誉为“诗歌圣徒”的马骅有着非常深的情谊。他们是一个宿舍的兄弟,“每天一熄灯我们会开卧谈会,要讨论很久关于今天看了什么书,以及对这本书的观点,然后一直辩论到入睡……我觉得像是一种竞技,那个时候整个社会的气氛和现在不一样,除了看书写东西,没有条件去做其他的事情。”后来韩博当选复旦诗社社长,而马骅是燕园剧社社长,他们一起写诗、排剧,深深影响了韩博的诗歌创作早期。他把戏剧的冲突和张力,角色的对话、视角转换等方法,妥帖地运用到诗歌写作当中。评论家张桃洲认为,这一时期的韩博诗歌已经显现了值得关注的诗学动向,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富于奇异的寓言性,曲折、变幻的词语蕴含精确的细节”。


图片

左:诗人韩博,右:主持洪兵


毕业后几乎同一时期,他和马骅都不约而同地寻求风格的变化。马骅只身往云南支教,韩博则开始关注诗歌语言的本身,“我喜欢每过一个阶段,变换一下写作方式,我不大喜欢一直从事一种形式。”他甚至在做偏实验性的创作,诗歌界也有评论其在做比较极端的语言实验和转向。当主持人洪兵发问愈发晦涩、精深的语言是否也是对读者提出的考验时,韩博回答:实验本就是极端的,诗人和读者是一种知音模式,只有充分具备对话的条件,才可以互相理解。



图片



对于韩博而言,写作是治疗,是疏导,是自我探索,是自我解惑。完成一个阶段的写作,肯定会带来相当的愉悦。不过,愉悦却未必是写作的起点,如果打算严肃投身这项工作,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脑海中的景象,应该就像被地中海的光线凿刻过那样,清晰,锐利。

  诗歌交流环节(部分)

图片

01

沐浴在本城——献给异乡人的家乡


滑动查看更多

细小的雪在暗处推动我。入口处的陌生男人

替代我走进浴室,他呼出的酒气,像鱼儿钻进大海

汇入扑面而来的,更多浴客呵出的积雨云。他甚至

坠入了行走的梦中,翘起拇指,夸赞多年不见

而仍能一饮而尽的谢黑桃。河水的温度

让他醒了一会儿,他以为梦见了火山

却发现只不过是冲浪池吞没了

自己。他坚持睁着眼走进桑拿房,舀起一瓢水

泼向木箱中的火山岩。尖声跳起的水汽

带给他难得的伤感──家乡占有了他的每一个假期

就像婚姻买断了忠贞的女人,直到她不再年轻。

他把湿毛巾蒙在脸上,绝不是因为羞愧,他觉得

自己早已过了那个年龄,他只是为了躲避热浪

能够呼吸,能够不去看身边那群搓泥的河马。

酒精被汗水一点一点挤出身体,他离开

堆满便便大腹的木凳,走向冰水池

但只伸进去一个手指,就打消了念头

他强调自己是温带的生物,应该在适宜的

水温里,完成进茶前的沐浴。

细小的雪覆盖了我和脚下农民承包的田埂。他们的女儿

呆在二楼,他的对面,休息室入口的沙发上

这里是她们耕作的田埂。他的出现

让她们失望,他的脸上写着报纸上描述的未来

那是一桩乏味透顶的事,不允许任何一个男人专有的

女人,将被任何一个男人专有。相比之下

她们更欣赏跑来跑去,一心想为女客捏脚的茶童

那孩子嘴上刚冒出一层绒毛,却装着一肚子

谜语、笑料和段子,如果缺了他,这个世界

将是倒立的,就像一种挺艺术的姿势。她

离开顾镜自怜的她们,走向正在抠脚、喝茶的他

他不是一匹河马,但她坚信自己海豹般的姿势

能够让他搁浅,她的手指,弹奏了几下空气,又轻轻

划过他的锦囊,她要向他推销四十分钟

神圣的黑暗,帮助他,回到母亲为他缔造的黑暗中

让想象力为他施洗。他不是教徒,所能做的

只是胡乱夸奖,他搬出她所信服的人生颠峰的

化身:电影明星、歌星、模特、青春大使、形象代言人

而他自己只是个火车司机,明天就要下岗,就要跌入

人生的谷底。他为她们的牺牲而感慨,但无力购买

这半个人类的节日。她听到了她们吃吃的笑声,在背后

就像一堆爬上她脊背的蛇,而她的脚下踩着松软的

田埂,她和向日葵们站在一起,那是她父亲

亲手种下的,她的门齿上,还留着它们果实的痕迹。

细小的雪从内部挤压我。新续的菊花

在我黑暗的管道中流淌。写诗的时候,我

梦见了什么,一种魔法?一种叙述不是来自

主动者,而是来自被动者,它就孕育着避雷针的

魔力?我洗浴着,我蒸发着,我阴干着

我提着壶,我运着力,我掀开镜子,我取出帽子

我忍受着怪味、汗水、疲惫、厌倦,我点上

一枝烟,然后又掐灭,我失足跌进水池。

叙述与替代使我苏醒,我扳动了

流水的轴,它就在那里,它改变着冲刷的速度

它衡量着快乐的密度,它为肉体的田野作证

它是兰汤,它是时光,它就是容纳我衰老的浑浊。

(1999  上海)

诗中的“雪”对韩博而言,是一个非常复杂也很核心的意象。它可以进行各种形态的转化,在文字上的出现给观者的感觉很美,但诗人认为它恰恰有一种压迫性。写作这首诗时,也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为了生存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也在剧烈转换。在韩博的家乡东北,当时国企改制导致很多人下岗,这些人必须要寻找自己新的社会角色,这个过程也持续了很长时间。“雪”这一意象也是诗人在诗中用自己的方式对于现实世界所做的回应。

在创作这首诗时,韩博很关注诗里的戏剧性。“诗中会有一些角色,这些角色会演出,会自己和自己争辩,会有一些很荒谬的矛盾,那个时期很多作品是这样的。”韩博在复旦大学就读期间,每年花很多时间和同学一起写剧本,并花上几个月排一出戏,戏剧性对于其早期诗歌写作影响很大。诗的结尾“叙述与替代使我苏醒,我扳动了/流水的轴……它就是容纳我衰老的浑浊。”从前面戏剧性的叙述进入诗人自己同自己的讨论。诗人认为这里是写作本身,而不是内容本身,前面的部分也可以用小说的形式作呈现,最后一段才是诗歌的独特魅力之处。

图片

02

结绳宴会


滑动查看更多

我不爱吃绳子

我说,我不爱吃

那是盘子吗

那都是绳子,嘴里叼着尾巴

真是抱歉,他勒紧领带

盘子破了,晚餐只剩一个轮廓

但是,难道你不想尝尝秘密

他的手指插进绳圈,轻轻搅动空气

把舌头伸进圈套,就这样

没有人知道你在品尝

我伸出筷子

绳圈里有旋涡,有一张我看不见的嘴

她在用力

她在勒紧筷子的脖子

她想跟你交谈,他说

她饿,她以为你要喂给她隐私

他细心地舔着手指

眼角瞄着筷子,它们已经窒息

你,写过小说吗?知不知道

如何编织一个不露破绽的故事

她,是位出色的小说家

我的这根手指,就是她虚构的

她的脑袋,一度套进自己编织的故事

脖子上打着死结,就像这双筷子

我喂给她我的秘密:我

是一根身怀杂技的绳子

如果她本是一张瓷盘,我

就可以直立,让她在我的头顶旋转

我没想到,她也是一根绳子

首尾相衔,远看就像一张瓷盘

她说,来吧,这又不是第一次

让我给你织一双手套

可是,她是,第一次

她第一次打成一个活结

在她的编织中,我进进出出

她需要故事,我需要她

她问:一条蛇需要吊死另一条蛇

我答:生活都是虚构的囚徒

我问:结绳的游戏需要织进多少观众

她答:虚构,饥饿的赴宴者

我,不想吃绳子

我说,我还是不想吃绳子

他举起手指,模仿一根绳子的直立

然后又突然将它藏进手心,爆出一个指响

这是什么意思?我说

如果只有绳子,我这就回去

没什么意思,他摊开手心

我和她,在同一个结里编着各自的梦

真的没什么意思,我只是听说

饥饿的人,都是脱了结的绳子

(2000/6/27 上海)

这是让人困惑的一首诗,包括诗中叙述者本身也是很困惑的。这首诗有大量的叙述视角转换,这种转换是其诗歌戏剧性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韩博看来,今天的阅读环境和19世纪完全不一样,19世纪是印刷媒体,而今天主要是视觉媒体、互联网媒体,甚至虚拟现实的媒体。很多信息是碎片化的、共识性的,人们有相同的信息来源,每个人要依据自己的经验,在自己的身体内部生成一个印象。
 
在今天的阅读环境下,第一人称不再被作为叙述的主视角,用更多叙述视角反而更接近我们能够感受到的现实,因为这种现实不是客观现实,而是我们在自身躯壳里所能感受到的现实的极限。这首诗的叙述视角转化,实际上像是一些陷阱,但是又非常合适它想表达的主题。 

图片

03

连城


滑动查看更多

民族细分:

一匹瘦马撞见另一匹;

他马即地狱;他妈的。

荒诞斯坦病入

正确斯坦,婚触

取鬼神,怨忿

上人衣,屋舍

睁眼睡觉,邻里

三更运动会,互掷

长短是非颜色。

月入千窗:体千分;

和风搭在:垃圾场。

一个人挖坑;

一个人埋空;

一个人挖坑中之空;

一个人埋空中之坑;

一个人借坑空挖空坑;

一个人凭空坑埋坑空。

作诗人头晕目眩:

两册经书,咸与咸酸,

一册鞭长不及马腹,

一册言谋扑破坦克。

(2009/9/16 美国爱荷华)


诗的题目《连城》,实际上是两个城市或者两个人类的居住空间连在一起,要刻意区分彼此的意思。如果要进行民族细分,就要把所有的细节分得清清楚楚,这就变成一种很荒诞的人类境遇。这首诗通过语言的声音本身去创造一种戏剧性,而不再依赖于角色的行动和发展,例如诗中“坑”和“空”的发音很类似,在诗里它们被反复纠缠使用。
 
韩博当年参加了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IWP),和来自亚非拉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一起在爱荷华大学驻留。“一个写作者需要不停地转换场景,接收更多不同的信息;另外用非母语写作有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非常重要。它会不断提供新鲜的经验,旅行恰恰是这样的作用,在不同的地方生活,接触不同的文化,反倒会刺激你阅读,并逐渐在头脑中生成一条线索,关于文明的来龙去脉,这个很有意思。”



图片


04

新县城


滑动查看更多

天气预报说服天气,

现实服从主义:麋鹿

服从迷路。雷阵雨

的塑料袋摔向身后的

中转站,新县城像

半盒剩饭,嘘地一声

加醋添油。主义的

速度肿胀:卸下大同,

运走旧社会与不同。

郊野间,天气失眠:

铁轨抽送的复印机

未留空处,浅睡的

偶尔已被塑料袋里

游泳的人推搡挤占。

隐士进城,自比废纸篓:

暗箱盛凶吉,运命各殊悬。

废纸失眠,复印大同的

失眠无法复印无为或同治。

塑料袋里上岸的佛陀,

脱下自比泳装的

内裤:松紧带深耕

赘肉的勒痕:旧村镇

唯一存储过往之地。

(2011/6/20 满洲里;2011/8/5 上海)

在主持人洪兵看来,韩博的诗歌创作“越来越坚决地往很极端的语言实验或非常激烈的风格转变。”诗人在创作的每个阶段都会变换写作方式,写到现在越来越难读,越来越艰涩,对于韩博非常有挑战性。“诗歌和其他文体不一样,写小说是让更多人看到,而且能看懂,诗歌对我来说是一个竞技项目。”
 
创作这首诗时,诗人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去走中东铁路的某一段线,“我每年写的诗其实很少,现在的写作有一点像做学术研究。” 韩博在这条铁路线上探寻凝聚其中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在清朝时,英国和沙俄在亚洲东北角互相角逐,在那一条铁路线上可以看到很多历史的真相。”


图片

提问环节


图片

我注意到您的诗末尾时间、地点和格式非常严格,有的诗修改时间跨度长达七年。请问您修改的原则是什么呢?另外,冒号在您的文本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在您的诗歌文本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韩博:谢谢,你读得很细致。时间和地点是一种写作上的习惯,它包含一些地理的信息。关于时间的问题,不像很多诗人喜欢一气呵成,我在诗稿完成后基本会放很长时间,再回头琢磨把它完成,这也是个人写作习惯。有的诗稿甚至存放了十年,到现在还没有整理。

我诗中很多冒号的使用是错误的语法,有可能连续使用冒号,把它作为一种分隔符号。很多符号都是后来创造的,就像古代汉语一个词的性质很灵活,在今天可以作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位置也可以变换,诗中使用的冒号实际上是为了增加语言的灵活性,并且它也构成了一种视觉元素。在我看来,汉语是象形文字,不是字母文字,视觉元素很重要。在语言含义上,有时是起递进作用;有时是反讽,冒号后面的内容反对前面的;有时连续用好几个冒号,是不断地递进。


图片

 突 发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朋友

我想上来读一首诗!

韩博 

是你自己写的吗?

图片
图片

小朋友

是我自己写的。

 
啫喱水

妈妈给我喷啫喱水

不小心喷到了手上

于是

汗毛定型了

图片

让我们继续...

图片

我想问两个问题。第一,诗中的换行非常有意思,比如说《新县城》中“雷阵雨”换行,这不太常见;第二,您的每首诗是提炼出一个大概想要表达的内容,还是在某一个地方或时间点上的情感或感受?

韩博:我经常会这样处理文字,这完全是错误的语法,但有时错误会比较有意思。关于提炼,我可以举个例子,我认识的一位作家前两年在做人工智能项目,可以将长篇小说、诗提炼出一个中心思想。我坚决抵制,长篇小说和诗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很重要,如果只是提炼出一个概念或中心思想,其实不再是那个作品,就像一个快餐而已,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图片

我一直很困惑,做实验性创作如果受众并不明白它在表达什么,是否只对创作者本身具有意义。对受众来说,它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呢?

韩博: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无论是文字的、视觉的还是听觉的,艺术语言肯定是第一位的。音乐很明显,语言几乎是它的一切,然后才是内容,而且这个内容对于20世纪后的很多艺术来说需要受众去参与,需要阅读者、接受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参与。另外我觉得很关键,语言本身就是思想就是内容,你有新的语言形式就伴随着新的思想。不同的艺术形式面对的受众也不一样,诗歌的确是一种知音模式,只有具备很多充分对话的条件,才可以互相理解。就像你有一个老朋友,你们有过共同的经验,一起阅读过很多同样的东西,听过很多同样的音乐,你们互相谈的什么对方才知道,这就是知音模式。




- 了解更多 -

关于【诗歌来到美术馆No.64∣韩博】

图片

本期活动声音招募令优秀朗读者

图片
图片

张语轩  杨昊霖  欧阳鹤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