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8年,刘邓大军遭遇罕见失败,临阵脱逃的军官战后被军法处置

 阳春雪竹轩 2022-11-14

“刘邓大军真勇敢,渡河反攻鲁西南,大捷歼敌六七万,我们又挺进了大别山。”

1947年7月底,我军在鲁西南战役中大败国民党,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长期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稍得放松。

这份轻松很快被打破,警卫员送来一封毛主席亲自起草的电报,印在上面的“3A”标识醒目刺眼,预示着这封电报的重要和紧急。

读罢电报,二人立刻按照指示整理队伍,于9天后向着千里以外的大别山进发,日夜兼程20日,成功挺进大别山。

然而驻扎大别山后,这支勇猛之师却在1948年时遭遇了一次罕见的失败,酿成了惨烈的后果。

这场战役的失败,为解放军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也正是在那次后,我军史上第一次出现野战军首长联名通报批评一个团的情况,在战场上临阵脱逃的军官也在战后被军法处置。

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麾下部队历时一月突破黄河天险,歼敌6万余人,获得了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出了我军军威。

中央领导闻讯后欣喜异常,我军的士气也备受鼓舞,但很快毛主席就向刘邓二人发出一封电报,要他们乘胜追击,向大别山进军。

大别山位于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还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若是能够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就能够牢牢牵制住长江沿线的国民党军队,并且直接向其指挥中枢施压,无疑能够为日后的战役提供巨大的优势。

7月23日,刘邓收到来自毛主席的第一封电报,其中写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刘邓二人心中明晰夺取大别山的重要意义,但那时他们所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部队刚刚结束一场艰难的战役,正是需要停下来休整的时候。

二人向中央回电说明了情况,希望能够将挺进大别山计划稍稍延后一些,但第二天他们便收到了毛主席发来的标有3A印记的加急电报。

彼时正是战役的关键时期,陕北情况也并不乐观,中央知晓刘邓大军的不易,但形势逼人,他们必须尽快前往大别山。

在看过这封电报后,刘邓立刻命令将士们整顿行装,于9天后兵分三路向着大别山区进发。

刘邓大军原本所在的鲁西南与大别山相隔千里,并且一路上地形十分复杂,要经过诸多险要地带,还有敌人围追堵截,再加之当时正值汛期,困难层层加码,行军之路艰难异常。

黄泛区是挺进大别山之路上一大难关,连日的降雨使得这里到处是积水,许多民房都被淹得只剩下屋顶,即便是眼见着没水的地方,也堆满了脚踩下去便下陷的淤泥。

为了顺利渡过黄泛区,这支野战军部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许多重型武器都因为无法运输而不得不就地炸毁。

最终通过黄泛区后,部队多年辛苦积攒下来的武器家当也不剩下什么,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部队的将士们都安全通过了这片“死亡区”。

毛主席在听闻刘邓大军顺利度过黄泛区后,原本悬着的心才稍稍落下,更加期盼他们能够早日抵达大别山。

而另一头,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直到这时才看清我军的真实意图,紧急调配了大量兵力前去追击,甚至亲自飞往了前线,足以见其惊慌。

蒋介石带领着调配来的整编85师在汝河南岸驻扎,原本追击我军这支野战军的国民党部队也在不断向前逼近,他们预备前后包抄,在此阻拦刘邓大军前进的步伐。

8月24日晚,刘邓率军到达了汝河北岸,在敌人的前后夹击之下,刘伯承的一句“狭路相逢勇者胜”振聋发聩,野战军将士们在这句话的鼓舞下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发生在汝河边的这场战役打了一天,虽然面对着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棘手情况,勇敢的我军将士却丝毫没有退却,生生击败了敌人,杀出了一条血路。

8月27日,刘邓大军经过二十余天的艰苦行军,终于成功挺进了大别山。

排兵布阵诱敌人

自鲁西南挺进大别山这一路上,刘邓大军数次遭遇敌人的伏击,历经了千难万险,但总是能够克服阻碍,获取胜利,先后解放了11座县城,是我军历史上一次传奇般的行军。

刘邓大军成功挺进大别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我军扭转战局,进入战略进攻阶段拉开了序幕,这支野战军部队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王者之师。

然而就在挺进大别山不到一年后,刘邓大军却遭遇了一次罕见的失败,蒙受了极大的损失,指挥将领的错误决策和一名军官的临阵脱逃,导致我军的一个主力营全军覆没。

那次失败后,我军历史上首次出现一个团被首长联名通报批评的情况,所有相关人员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那名逃脱的军官也被军法处置。

大别山根据地建立起来后,在全国各地发起进攻的人民解放军令蒋介石头痛不已,眼见各地失守,他不得已从大别山抽调兵力回援平汉路。

蒋介石先后从大别山抽调了国民党整编第九师、第十师和第十一师,安排他们共同进攻位于不远处的河南漯河。

我军活跃在漯河地区的部队只有刘邓手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其司令员是战斗经验丰富的杨勇,当时他正带领第一纵队在漯河创建根据地。

虽然这支部队战斗力强劲且不畏强敌,但在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的情况下,与敌人硬拼并不是明智之举。

因此在听闻蒋介石抽调大量兵力向着漯河集结后,杨勇迅速与军中各位领导共同商议对策,最终他们决定派吴忠带领的二十旅前去应敌。

吴忠是二十旅的旅长,抗战时就参加了革命,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也是颇受杨勇信任和器重的老部下。

国民党军队来势汹汹,杨勇等纵队首长深知双方差距,不想硬碰硬,因此打算安排二十旅伪装主力,采用灵活战术和敌人兜圈子,将他们困在包围圈中。

吴忠曾经在昆张地区打过游击战,因此很擅于同敌人周旋,迷惑敌人的视线。

杨勇将吴忠叫到跟前,向他交代了此次的任务,他需要吴忠率部下迷惑蒋介石派来的大军,吸引敌人的强大火力,为大部队争取转移的机会。

交代任务时杨勇语气中满是无奈与为难,当下二十旅由于兵力调配只剩下两个团的兵力可用,即便是东拼西凑将战俘都算上,也不过只有五千多人,而对面的国民党军队则拥有数万名的精兵强将。

此次的任务艰巨异常,二十旅将士肩上承担的重压可想而知,但旅长吴忠却没有显露出丝毫的畏惧和为难,反而表现出了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吴忠跃跃欲试的神态反倒让杨勇隐隐担忧起来,不由得在他出发前多次叮嘱他,千万不可与敌人硬拼,只需要缠住他们进攻的脚步。

吴忠点头以示明白,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实际上他心中却另有想法。

战略失误惹危机

1948年1月初,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兵分两路,按照计划分别向着各自的目的地出发。

司令员杨勇和政委带领主力部队前往相对安全的项城,让部队在那里进行休整,以应对日后的战役。

吴忠则按照杨勇的指示,带领着自己的二十旅向南行军,吸引国民党整编11师的注意力。

在接受这次的任务前,吴忠的二十旅接连打了好几次胜仗,尤其是在刚结束的明港战斗当中,他们表现极为出色,不仅重创敌人,而且还为我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因此整个二十旅士气都十分高涨。

而此次将要对上的国民党整编11师,也算得上是吴忠的老相识,早在章逢集大战中,他就曾与其交火,那场战役令吴忠记忆深刻,甚至一直想要同他们再切磋切磋。

二十旅一路高调行军,很快被国民党整编11师注意到,被吸引着向着他们所在的方向而来。

一切都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吴忠预计他们将会在包信集与国民党部队迎面相撞,因此也开始召集部队指挥层制定作战计划。

吴忠对于自己的队伍十分自信,一心想要同这支名气颇大的国民党军较量一番。

他认为敌人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赶来,因此可以先利用时间差作战,消灭一部分敌人,削减对方的力量。

但副旅长和政委都对他这个想法不太认同,毕竟这支敌军无论是在兵力还是装备上都远胜我军,并且其首领还是出了名的狡猾的胡琏,一旦被对方识破二十旅的真实兵力,不仅整个二十旅都有危险,甚至主力部队也会陷入险境。

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僵持不下,最终吴忠松口承诺只在包信集小规模地打一场,争取在敌人全部到达前就撤退,政委和副旅长才无奈点了头。

然而墨菲定律往往会在这种关键的时刻体现,人们越是害怕担忧的事情往往越是会发生。

当吴忠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包信集,同先抵达的敌人展开交锋后,很快便发现了势头不妙。

这支敌人对于这一地区的地形分外熟悉,即便他制定了巧妙的包抄计划,也一下子就被识破了。

二十旅不但没能够迷惑敌人,拖住敌人的脚步,反而让对方的将领胡琏看出了破绽,火速将剩余驻扎在漯河的整编11师和整编10师调来支援,二十旅腹背受敌。

杨勇知悉这一情况后可谓焦头烂额,立刻致电吴忠,让他不要恋战,立刻带领部下转移。

面对眼前的混乱局面,吴忠心中也十分懊悔,连忙叫来政委和副旅长,商量如何转移。

在这个紧要关头,三人的意见再次出现了分歧,而先前说一不二的吴忠竟然破天荒地犹豫了起来,觉得双方提出的两个方向都有道理。

最终吴忠下令兵分两路,骑兵团向西走吸引敌军的火力,而自己和二十旅主力向东走,去与整个纵队会合。

二十旅下辖的59团一营,按照吴忠的安排前往约定好的村庄集合,他们抵达时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天色晦暗不明,整个村子被笼罩在一股诡异的静谧中,主路上寻不到一丝人迹。

一营的将士们刚刚踏入村口,就感受到了这不寻常的氛围,还未待他们回过神,激烈的枪声边从四面八方响起。

“不好!有埋伏!”,反应快的士兵大喊一声,其余人如梦方醒,原来早已经有敌人在这里埋伏好了。

然而一切为时已晚,接连响起的枪炮声让本就疲惫的将士们乱了阵脚,一时不知该做何反应。

更加要命的是,在这个危难关头负责指挥的副教导员李应正,竟然没有积极应对,反而在第一时间带领自己的警卫排,突出重围逃跑了。

惩处逃兵正军纪

李应正逃跑后,剩余的战士们群龙无首,很快就在敌人的猛烈进攻下全军覆没了,此地的情况也没能够被传递出去。

一营的其他几个连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约定赶到了集合地,无一不遭到了敌人的伏击。

虽然将士们英勇地同敌人展开了搏斗,却还是抵不过强枪猛炮,就连一营的营长郅福田不幸被敌人俘虏。

另一面,吴忠带领着二十旅的主力部队到达包信集后,也遭到早已识破他动向的国民党军11师的伏击,他率领部下顽强抵抗,最终狼狈撤退。

包信集一役中,我军伤亡惨重,尤其是二十旅59团1营,伤亡人数达到了400多人。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杨勇在听闻二十旅诱敌计划被识破后,很快制定了应对方案,为主力部队争取了时间和机会。

59团作为这支纵队的王牌主力团遭受了如此重创,在我军内部引发了巨大的震动,就连刘伯承和邓小平也被惊动。

这场罕见败仗的主要责任人,捡回了一条命的吴忠也在战后的大会上成为了众矢之的。

众人摆出一副准备批斗的架势,吴忠被围在人群中央,从前一贯高昂的头颅如今正埋在他自己的手心,虽然已经在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但微微颤抖着的肩背还是出卖了他的无措和紧张。

杨勇一改往日的和蔼稳重,在众人面前拍着桌子痛批吴忠,看着他垂头丧气的样子,复杂的情绪在胸中郁结,正是因为吴忠的无知和狂妄,才导致了那么多无辜同志的牺牲。

再联想到他在行动前给吴忠的嘱托,都被他抛诸脑后,他的怒火一下子就达到了顶峰。

政委苏政华看着声泪俱下的吴忠,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他的问题,作为军人不听指挥,逞强冒进发现形势不对后又惧怕敌人,整个指挥层都犯了右倾错误。

面对首长的指责和批评,吴忠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自己的一意孤行酿成了如此大错,他心中满是悔恨和愧疚。

那些曾与他日夜相伴、并肩作战的一营战士们的脸庞在他眼前一一闪过,他只觉得自己的心脏仿佛正在被一万只蚂蚁啃噬着,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最终在20旅的干部会议上,杨勇宣布了对于造成这场战役失败的有关人员的处置结果:

旅长吴忠、副旅长李觉和政委刘振国被处以严重警告;59团团长董正洪被撤职,政委阴法唐记大过;其他团、营级别以上的干部,按照军法予以不同程度的处分。

听罢,吴忠犹如解脱般轻叹一口气,没有对这个处置结果表示任何异议。

除了这些干部受到处分外,那个率领警卫排逃跑的一营副教导员李应正,按照军法被判处了死刑,因为是他的临阵脱逃才直接导致一营的众多将士的牺牲。

20旅干部会议宣布了处置结果后,以刘伯承和邓小平为代表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首长也发布了对于59团的联名通报批评。

这是我军历史上首次出现军队首长联名通报一个团的情况,足以看出其影响之恶劣。

古人曾说:知耻而后勇。

惜才爱才的刘伯承特意在事后写了一封信给吴忠,不是为了指责他的怯懦和失败,而是教导他吸取这一次失败的教训,仔细思考怎样才称得上一名合格的军人,又应该怎样应对日后的战斗。

这一次的重大失败成为了吴忠军旅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的性格和作战风格都因此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他仔细反思自己前半生的军旅生活,在头脑中复盘曾经参与过的战役的每一个细节,逼迫自己同失败和挫折面对面,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般的蜕变。

几年后,吴忠在淮海战役中表现英勇,为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巨大力量,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成为了最为年轻的将军之一。

毛主席曾说: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无论什么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这是事物发展必然会遵循的客观规律,革命更是这样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无论是我党还是我军,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曾遭受过挫折,也经历过错误和失败,甚至因为这些失败而蒙受了不小的损失,但我们却并不会因此而放弃前进,止步不前。

对待失败和挫折,也要秉持着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不能一味沉湎于痛苦,而是要积极反思,吸取其中的教训,为日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