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伯翔:书法不仅是我的艺术追求,它是我生命的全部

 秋气不惊堂内燕 2022-11-14

“各自风流各自身,何须粉面饰天真;从来拙笔我为主,为取古神化己神。”这是孙伯翔先生在书法世界里为阐释“化古为我”四个字而创作的七绝。

1934年,孙伯翔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殷实农家,自幼就爱写字,祖父和父亲略通翰墨;6岁开始写号,从百家姓开始逐字学习,上午念私塾,下午写大字,周而复始的重复,遇到霜降入冬时节,就利用窗上的雾练字,年复一年在书法这块土地上深耕。

孙伯翔先生写出了魏碑斧劈刀削、斩钉截铁、钢打铁铸般的气势,真正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再现了魏碑大气磅礴、奇崛方雄的艺术风格。魏碑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书法之一,孙伯翔先生将魏碑比作一个矿藏,自己则是一个大盗去偷宝,魏碑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作为后辈只有认真仔细研学,才能从古人那里取得精华,化古为我。纸墨是孙伯翔先生最长久的伴侣,先生一辈子终身相许,愿与纸墨同时而终,至于最后结果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若能撂笔涅槃,定当叩首苍天。

一支笔,一张纸,成就一代魏碑大师;一块石碑,一个信念,打破古人传统观念。孙伯翔先生对魏碑是偏爱中的偏爱,从心灵上喜欢它,对魏碑的一见钟情也让先生一头扎进去就再也不愿走出来。先生沿着书法一路走到现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许多理想和心愿,包括当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老师,虽然先生自己说他从未上过大学。看似顺遂的人生,其实先生在年轻时却经历过一段长时间的波折;当时由于70年代历史变革,先生的家庭出生问题使他不具备参加很多活动的资格,这也让他很早就体验了人间冷暖。先生回忆说曾经填完入党申请书之后便了无音讯,申请书也石沉大海,领导后来给出的批示说这种出身的人只可使用,不予提拔。

触手可及的职场天花板加上前途扑朔迷离,这种结果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足以压垮一个人的所有斗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孙伯翔先生利用这段时间在自己的书法世界里努力耕耘,一张桌子,一张单人床,一个库房,在这样的生活环境足足度过了25个春夏秋冬。直到1982年,48岁的孙伯翔先生带着自己的处女作《正气歌》参加了在南昌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中青年书法展,先生的作品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从此才离开蜗居了25年的仓库。

因为《正气歌》走上了书法家之路,然而褒贬不一的评价也纷至沓来,是好是坏先生自然是不会顾及,全当耳旁风,但其中有一位叫石开的书法家的评论让孙伯翔先生受益颇深,石开先生评价孙伯翔先生的书法像小脚女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当时先生写字按部就班、中规中矩,当听到这样的评论后先生便有意识的放开胆子去写,40年后,当石开先生再次看到孙伯翔先生的书法时给出了以刚克刚的肯定,习得了魏碑书法的重要精髓。

孙伯翔题写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两块巨匾,被悬挂在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大门前。

孙伯翔先生一生几收几放,几张几驰,即使这样,磕磕绊绊,年复一年矢志不渝,在这过程中首先是寂寞,当找到兴趣之后就是快乐,这就是艺术,孙伯翔先生一生的道,也是先生一生真实的写照。

孙伯翔书法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