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麦新品种推广遇到问题之我见

 新用户4406D4GU 2022-11-14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一麦众承”14组-“铸麦逐梦”的组员李继平,按照组长杜立丰老师的安排,今天代表“铸麦逐梦”小组值日。本组组长是杜立丰老师,组员有卫波老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中州和望俊森老师(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张三坤老师(偃师市府店镇农业服务中心)、杨斌老师(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昝香存老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所)、李玮老师(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宋瑜龙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群里的老师都是从事小麦的育种、生产、推广与深加工相关研究工作,大部分都是从事多年的小麦育种与基础性研究、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有的是从事小麦新品种的生产、推广工作,有的是从事小麦粮食收购与深加工工作,天南海北的从事小麦产业相关研究的老师聚到一起组成了我们“一麦众承”这个大家庭,真心感谢我们陈红敏老师的付出搭建这个平台,让群里的各位老师都有相互沟通、相互探讨的机会,同时一定会为我们国家的口粮安全与品质提升做出贡献。本次值日,我从一个品种推广者的角度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在品种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及所思所想,希望能对各位从事小麦育种的老师有所参考,同时不当之处也请各位老师能给我提出您的宝贵意见以期共同探讨。

一、有资格不代表有市场

目前每年有资格进入各地市场的小麦新品种有很多,有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的国审、各省种子相关部门组织的省审与引种备案,有若干单位组织的国家级、省级联合体,同时各类渠道设置强筋组、抗赤霉病组等组别,每年有资格进入市场的品种有很多。有了资格的品种,一方面成为许多从事市场销售人员联合创业的重要资源与核心武器,另一方面没有成果转化能力的育种老师为了让自己养育多年的科研成果得以市场的检验,以多种合作的方式开启品种的推广之旅,可一进入市场,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营销人员反映这个区域这种问题,那个区域的问题,总之是株高过高、穗子显小、不抗冻、不抗倒春寒、不抗黄花叶、不抗锈、不抗赤霉、一地变异株等等,让我们的育种老师都觉得自己多年的辛苦变得一文不值,怎么一下子全赶上了,算了吧,再审一个,又审了一个又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再审一个,再审一个,最后是科研成果变成了一纸证书,国审、省审证书十多个而有影响力的品种却几乎没有;而有的老师所选的品种不多,可在市场上有影响力且推广面积却非常大,特别是近两年,新品种见光死或连光都没见一闪而过,更别说在品种能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在市场上能让农户持续选择的就那么几个品种。我们群里好多老师都是多年从事小麦育种的,每个老师也都是从育种目标的设定、杂交组合的选取、杂交后代的分离选择、品系比鉴、品系参试报审,经过这一番程序的选择,10多年的精心呵护,优胜劣汰,好多杂交组合也都是一模一样的,就连基因位点相似度也到了品种审定标准的限值,可咋就不行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点思考。

1、育种目标上的思考:设定的育种目标没有错,每个老师设定的育种目标应该基本上是一致的,可应该是每个老师对这个育种目标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我认为放到一个小麦品种上就是一个株型与籽粒外观设计接近完美,同时综合抗性与外界环境变化相适应,最终体现在产量三要素相互博奕的平衡体,这个目标是博奕出来的,此消彼长,不可能是一个育种老师或营销人员拿着市场上的多个品种的优点累加汇聚一身而来的完美体。

2、杂交组合的选取:好多的育种老师提到组合来源时应该有一个观点就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有些老师眼中的“巨人”相当于市场上持续反映好的品种,今年这种类型的组合,明年那种类型的组合,今年认为大穗的,明年认为小穗的,只要市场上推广好的拿来就做组合,越来越多的组合数量,工作也越来越繁重,最后多年精心呵护的一个品系一做DNA和已审品种或参试品种相似度极高,导致市场上的同质化品种非常多而都没有突破。我们做科研工作就应该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我理解的“巨人”应当是在小麦栽培史上胡有广适的生态区、对小麦产量增长或品质的提升做出历史性贡献的人和品种,依据环境的变化而继承与创新,我们品种的质量才能得以提升,每个老师出历史性品种的机会是一样的,有其偶然性,但是一定是必然的。

3、品系比较试验与参试:在品比环节从不成熟的品系到一个小区到三个重复到生产试验,从一个点到多点都和对照做比较了,连续都超对照了,经过审定了,一到大面积推广、一到老百姓的地里、一遇到稍微恶劣点的生长环境各种毛病出来了,最终导致我们现在没有任何种地技术的农户怨声一片,最终都埋怨到销售人员的心里了,销售人员对农户只有一种说辞“品种经过审定了,你看审定公告上的,那是你没种好,今年天气不好”,对育种老师也是只有一种说辞“就是品种不好”。所以我觉得育种老师有成熟的品系应该提早进入到多布点环节,在不同的生长环境多找缺点,而不是找优点,缺点是不是致命的,缺点在极端环境时对农户的收入有多大的影响,有影响我们必须淘汰,我们育种人得有清醒的认识,而不是说让农户加强管理,最终即使审定了,一进入市场就意味着退出市场,所以我们要加强胁迫环境的品系筛选,更要接近大田的粗放管理,市场上农户认可的品种不是靠营销人员与短视频平台的吹呼,让农户与其他营销人员认可的,还是我们育种人员的十年如一日的精心付出换来的成果在市场上能站得住脚,营销人员与短视频平台的吹呼只是助了一臂之力而已。

4、品种的后选育:品种一旦经过审定要进入市场,进入市场之前一定是一个稳定体,进入市场之后持续的提纯复壮才能为这个品种在市场上的生命力延续,而不是一审定交给生产营销部门就完事。

二、有品质不代表有市场

近几年,随着大众餐桌文化追求的提升,面粉深加工企业为迎合各类制粉的品质需求,对小麦依据制粉需求对符合品质的小麦收购价格不同,个别品种超过普通麦的价格高200元/吨左右,有些粮食收购企业口中的二类强筋麦在市场好的情况下比普通麦高20-60元/吨不等,市场不好和普通麦价格也无差价。而种企依据品质检测机构的一纸鉴定而高价买入品种权,订单加价回收,可殊不知,品质加价是随着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和宏观调控而来,即使粮食市场好了,品质加价上去了,可农户的收入并没增加,产量比普通麦低了,最终也是见光死,还得是产量基础之上再讲品质,因为我认为产量是物质基础,品质是精神文明。   

三、有品种权不代表品种有价值

小麦新品种在审定之初就申请了品种权保护,审定之后企业自主选育的品种可以开发经营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费用支持,也可以一纸合同卖给其他企业而补贴多年的研发费用支出;科研院所选育的有品种系列光环的通过招标竞价以高额的品种权费用转让于企业实施转化。企业在有品种权保护的光环之下,提高市场定价,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之下不惜以重金聘请专业的维权打假律师团队代替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最终一些经营者不惜以身试法,而小麦作为自花授粉作物,越来越多的种地大户今年买十亩地明年就可以种300亩地,今年买20亩,明年就可以种600亩,虽然种子法对经营土地者的自留种有了规定,可是品种的价值体现从何而来。为有辛购得品种权的资本追求高额利润,为律师团队换取高额收益,为法不责众的种田大户不敢在人前津津乐道吗?所以做为育种人员为品种寻得一个更好体现价值的推广途径也将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持续为土地创造增值,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才是品种价值体现。

以上认知,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能给我提出您的宝贵意见以期共同探讨。

本人介绍:李继平,女,1978年11月生,籍贯河南修武县。2003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自学选修法理学、民法、经济法等学科。2003年9月参加工作,任职于河南怀川种业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任职河南怀川种业副总经理至2021年。在任职副总经理期间,先后主管公司行政、财务、科研中心、生产加工质监中心、营销中心工作,主持怀川种业院士工作站、种子研究所、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研发平台工作,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定位,开创性的在营销体系、质量管理、种子基地建设、科研创新、科研平台建设与科技项目管理、企业人才管理上建设多个企业管理的模式、体系与标准。2021年因个人原因离职在焦作地区做种地大户的技术服务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