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中药:牡蛎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11-14 发布于日本

聊中药:牡蛎

2022-11-12 09:27·DrXie的中医文化

牡蛎是世界第一大养殖贝类,也是人类可利用的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之一。其中具有商业价值的牡蛎大约有20种,部分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

中医

中药牡蛎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大连湾牡蛎主要分布于北方沿海海域,长牡蛎、近江牡蛎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主产于广东、福建、山东、辽宁、浙江等地,沿海的河口、内湾有养殖。全年可采收,去肉,洗净,晒干。本品气微腥,味微咸。以个大、整齐、里面光洁者为佳。碾碎生用,或火煅粉碎用。炮制品有煅牡蛎。

中药牡蛎性味咸,微寒。归肝、胆、肾经。具有潜阳补阴,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的功效。

注意:1)体虚而多寒者忌服。2)《本草经疏》曰:“肾虚无火,精寒自出者非宜。”3)多服、久服易致纳呆、腹胀和便秘。4)个别患者服用牡蛎煎液可致吐泻。

《神农本草经》:“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鬼;延年。一名蛎蛤。生池泽。”

龙骨与牡蛎均有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收敛固涩作用,常相须为用,治疗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及各种滑脱不禁的病证。但龙骨主入心经,长于镇惊安神,且收敛固涩之功优于牡蛎,外用还能收湿敛疮;牡蛎主入肝经,平肝之功较著,又能育阴潜阳,可治虚风内动之证,味咸又有软坚散结之功,煅后还能制酸止痛。

《本草崇原》

牡蛎出东南海中,今广闽、永嘉、四明海旁皆有之,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每一房内有肉一块,谓之蛎黄,清凉甘美,其腹南向,其口东向,纯雄无雌,故名曰牡,粗大而坚,故名曰蛎。

牡蛎假海水之沫,凝结而成形,禀寒水之精,具坚刚之质。太阳之气,生于水中,出于肤表,故主治伤寒寒热,先热后寒,谓之温疟。皮毛微寒,谓之洒洒。太阳之气,行于肌表,则温疟洒洒可治也。惊恚怒气,厥阴肝木受病也。牡蛎南生东向,得水中之生阳,达春生之木气,则惊恚怒气可治矣。生阳之气,行于四肢,则四肢拘缓自除。鼠瘘乃肾脏水毒,上淫于脉。牡蛎味咸性寒,从阴泄阳,故除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乃胞中湿热下注。牡蛎禀水气而上行,阴出于阳,故除带下赤白。具坚刚之质,故久服强骨节。纯雄无雌,故杀邪鬼。骨节强而邪鬼杀,则延年矣。

《神农本草经读》

牡蛎气平者,金气也,入手太阴肺经;微寒者,寒水之气也,入膀胱经;味咸者,真水之味也,入足少阴肾经。此物得金水之性。凡病起于太阳,皆名曰伤寒;传入少阳之经,则为寒热往来;其主之者,借其得秋金之气,以平木火之游行也。温疟者,但热不寒之疟疾,为阳明经之热病;洒洒者,即阳明白虎证中背微寒恶寒之义,火欲发而不能径达也;主以牡蛎者,取其得金之气,以解炎暑之苛;白虎汤命名,亦同此意也。惊恚怒气,其主在心,其发在肝;牡蛎气平,得金之用以制木。味咸,得水之用以济火也。拘者筋急,缓者筋缓,为肝之病。鼠瘘即瘰疬之别名,为三焦胆经火郁之病,牡蛎之平以制风,寒以胜火,咸以软坚,所以咸主之。止带下赤白与强骨节二句,其义互见于龟板注中,不赘。杀鬼邪者,补肺而申其清肃之威。能延年者,补肾而得其益精之效也。

现代药理

牡蛎主含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尚含镁、铁、磷酸根、氯离子及钾、钠、铝、硅、锶、锌等元素及多种氨基酸。

牡蛎中所含的多种常量及微量元素对维护机体的正常功能起重要作用。如钙离子得到补充可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而抑制抽搐,参与血液凝固过程,与止血作用有关。可代替硫酸钡作胃肠X线造影。有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