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彭雪枫烈士牺牲60周年,张爱萍将军的夫人李又兰特意给远在美国的儿子张胜打了个电话,要他一定尽快赶回来,李又兰说:
对于父亲张爱萍与彭雪枫的战友情,张胜一直都很有感触,他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听父亲讲起他自己的经历时.总会时不时地蹦出彭雪枫这个名字。” 张爱萍、彭雪枫的生死情谊,延续了许多年...... ![]() 图|张爱萍与彭雪枫 生死之交:张爱萍与彭雪枫张爱萍性格率直,叶剑英说他:“浑身是刺”,邓小平亦曾评价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张爱萍,就是一个!” 如此坦率的性子让张爱萍素来与人寡合,但他却与军中良才彭雪枫一见如故,成为至交好友。就连张爱萍的儿子张胜后来都说:
与彭雪枫的革命情谊,几乎伴随着张爱萍的整个革命生涯。彭雪枫生于1907年,张爱萍比他小3岁,二人几乎是在同一时期走上革命道路。 ![]() 图|张爱萍旧照 1930年,20岁的张爱萍到中央苏区工作,与彭雪枫相识,当时彭雪枫是红三军团中坚,历任第六师、第二师、第四师政委等职,而张爱萍担任少共苏区中央局秘书长、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总队长等职务。 众所周知,1934年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张爱萍、彭雪枫一同踏上长征之路,翻雪山,过草地。过雪山时,张爱萍体力有些稍微跟不上,累得喘不过气来,彭雪枫过来问他:“你病了吗?骑我的骡子吧。” “不用。”张爱萍一边大口喘着气,一边坚定拒绝了彭雪枫的建议,彭雪枫却坚持要他休息会,两人相互关心,你推我让好一会儿,最后相视一笑,选择将骡子留给重伤员,两人互相搀扶着往前走。 他们一起走出了草地,走过长征,成为生死之交,也就是一辈子的好兄弟。 ![]() 图|红军过草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作出指示:创造豫皖苏边新局面,彭雪枫受命在豫皖苏工作,当时张爱萍受命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二人都主持豫皖苏地区的工作,一起共事。 1939年5月的一次会议上,大家共同讨论游击支队的发展方向问题,彭雪枫主张向西发展,张爱萍的想法刚好与他相反,主张向东发展,于是二人爆发共事以来最激烈的一场争论。 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张爱萍依照自己的想法,奔赴皖东北,开辟敌人抗日根据地,他担任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处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仅仅用3个月的时间,就建立起包括5县16区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彭雪枫也不禁为他竖起大拇指。 这对相互欣赏、历经生死的好友虽然有战略意见上的不同,但在关键时刻,会毫不犹豫地给予对方支持。在张爱萍前往皖东北时,彭雪枫还借给他一个团的军事力量,这对张爱萍无疑是极大的助力。 ![]() 图|彭雪枫 1939年11月,奉新四军军部命令,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而张爱萍拉起的这支武装队伍被编入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张爱萍为总队长,他们都在抗日战场上奋勇作战。 以叶挺为军长的新四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也是抗战中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这支战力强劲的队伍却在1941年遭遇重创。 1941年1月,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却在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队突袭,陷入重围,在这场无比激烈的战斗中,新四军战士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大多壮烈牺牲,副军长项英被杀害,军长叶挺也不幸被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 图|皖南事变中的新四军 事变发生后,共产党严厉谴责国民党的恶劣行径,同时新四军的重新工作也立即启动。毛主席下令: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 在对新四军整编过程中,彭雪枫原来率领的第六支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继续担任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张爱萍则被调到新四军第三师做事。 新四军第四师不仅要应对日寇“扫荡”,还有面对国民党的围攻,彭雪枫指挥部队,在大敌压境、部队缺少粮食弹药等物资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艰苦奋斗,成功完成组织敌军东进苏北的任务。 1941年5月,彭雪枫率部向皖东北转移,张爱萍得知此消息,指挥部队接应彭雪枫。挚友相见,彭雪枫对张爱萍打趣:“逃难逃到你这里来了。” “这是什么话啊,我到这里来不就是给你搞后方根据地的嘛。不要想那么多,这里就是你的地方嘛。”张爱萍直爽地说道,当年争论之事便烟消云散。 ![]() 图|彭雪枫 8月,时任第四师政委的邓子恢收到华中局发来的电报:“彭雪枫调到军部工作,四师师长由张爱萍接任。” 彭雪枫刚得知这一任命决定,立刻行动起来,腾出自己的住房,让警卫员提前打扫得干干净净,以等待张爱萍来接任。 但另一边,张爱萍并不想接替彭雪枫师长的职务,他拿着电令,专程找到邓子恢,说明一点:彭雪枫才是第四师师长的最佳人选。 张爱萍向邓子恢强调,第四师实际上是彭雪枫一路以来,亲自创建、亲自领导发展起来的,只有让彭雪枫继续领导四师,才有利于稳定战士们的情绪,有利于团结和总结经验......他提出一系列让彭雪枫继续担任四师师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张爱萍滔滔不绝,邓子恢不得不打断他的话语,说道:“你的意见可以向华中局的领导提出。” ![]() 图|毛主席与张爱萍 邓子恢将张爱萍的想法转发给华中局,时任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收到邓子恢的电报,对张爱萍的意见多加分析,深思熟虑决定,他们认为,张爱萍的意见是正确的。 很快,刘少奇、陈毅给邓子恢回电:让彭雪枫留下来,继续担任第四师师长,张爱萍仍然担任原先的第三师第九旅旅长。 后来张爱萍又担任第3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而彭雪枫则继续率领第四师的战士们继续作战,这支部队逐渐发展壮大为一直实力强劲、战力斐然的抗日劲旅。 这其中少不了张爱萍、彭雪枫的共同努力,这对生死之交在淮北土地上并肩作战,抗击日寇,留下热血辉煌的战斗史。 那时,张爱萍怎么也没有料到,即将到来的1944年会成为他终生难忘的一年! ![]() 图|张爱萍 彭雪枫牺牲1944年7月,中央指示:彭雪枫率军执行西进任务。 誓师大会上,彭雪枫慷慨激昂地告诉战士们:
所有的战士们都斗志昂扬,誓要夺取西进战役的胜利。9月,彭雪枫率部继续西进,所经之处与敌军奋勇作战,并拿下胜利,很快彭雪枫所部就从敌军手里夺回豫苏区八个县的地区。 在战士们激昂的高喊声中,战斗进行地十分顺利。9月11日,彭雪枫在前线指挥收复河南夏邑县八里庄战斗,全歼顽军一个支队,俘支队司令李光明等千余人,但彭雪枫却在这场战役中,不幸中了流弹,壮烈牺牲。 ![]() 图|彭雪枫 邓子恢接到这一电报时,震惊不已,他没想到会失去彭雪枫这位有才又颇具军事才能的好战友,为顾全大局,稳定军心,邓子恢决定先对彭雪枫牺牲的消息保密。 张爱萍后来才知道彭雪枫牺牲的噩耗,他一下子难以接受,血气男儿郎瞬间眼泪决堤,痛哭不已,从此他与这位好兄弟再无相见之日。 1945年2月7日,张爱萍、邓子恢等人在大王庄为彭雪枫主持追悼大会,大会上大家高唱张爱萍为彭雪枫亲笔写的挽歌:
一字一句,都诉说着张爱萍以及万千将士们对彭雪枫的思念。追悼大会上,大家唱着这首挽歌,悲愤之情在心中汹涌,一定要完成彭雪枫师长未竟的事业,为他报仇。 ![]() 图|彭雪枫(左二)与战友们合影 邓子恢说:“我们要把悲痛化作力量,把眼泪变成杀敌的勇气,以此来为彭雪枫师长复仇,完成他的未竟之功。”每一双眼神里顿时不仅充盈着悲伤,更燃起了熊熊斗志。 那天,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数万群众自发地来送别彭雪枫送别,场面十分悲壮,这块他洒下热血的土地上的人民没有忘记他,他的挚友张爱萍也不会忘记他。 彭雪枫牺牲后,张爱萍接替了第四师师长的职务,他带领这支代表彭雪枫精神的部队,继续奋勇前进,连续作战,收复失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他终于没有辜负彭雪枫所愿,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也盼来新中国成立的那天。张爱萍不仅完成了挚友的未竟事业,而且,他还一直照顾着彭雪枫的妻儿。 ![]() 图|彭雪枫与妻子 彭雪枫牺牲时,他的妻子林颖已经怀有身孕,1945年彭雪枫和林颖的儿子彭小枫出生,彭小枫从来没有见过父亲,但是长辈们都会给他讲关于父亲的英勇事迹,所以在幼小的彭小枫心里,父亲彭雪枫是个高大、伟岸的英雄。 张爱萍、周恩来、邓子恢等人时常关心林颖母子的生活,从革命时期到建国后,他们都不曾忘记英雄家属,多年后彭小枫接受采访时也说:“我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长大的。” 彭小枫长大后,想报考回哈军工,继承父亲的精神,为祖国建设事业做贡献,结果在报考时,政审却出现问题,致使他无法顺利报考想去的哈军工。 彭小枫求助关心他的张爱萍叔叔,讲述自己遇到的难处,张爱萍立刻找到哈军工政审部门的同志,义正词严地询问:“难道彭雪枫的儿子也不能信任吗?” 张爱萍顺利为彭小枫解决上学难题,要知道,张爱萍从来不为自己的孩子去找别人,如今为了彭小枫,他第一次亲自跑到哈军工去,不过这也让彭小枫如愿读了心仪的大学。 ![]() 图|张爱萍旧照 当时张爱萍的儿子张翔在哈军工学习核武器设计制造专业,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孩子们都吃不上有营养的东西,张爱萍担心两个孩子,趁着去哈军工检查工作的机会,专程找到彭小枫、张翔,他满是慈爱地告诉他们:“今天找你们来,就是吃红烧肉。”这顿,是他好不容易省出来的。 多年后彭小枫满怀感恩地回忆:“我能有今天,多亏了张叔叔。” 两个孩子都没有辜负张爱萍的期望,张翔后来进入第二炮兵司令部电子装备办公室工作;彭小枫历任陆军军司令部作训处参谋、陆军师政治部主任等职,1994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6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彭小枫自小的时候,就坚定信念“我要做父亲那样的人,不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张爱萍的几个孩子亦是如此,这些后辈们最终都不曾辜负父辈所望,在全新的时代,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这让年华已逝的张爱萍十分欣慰。 ![]() 图|张爱萍晚年 李又兰:你爹生前唯独和彭雪枫关系不一般1987年,77岁的张爱萍离休。晚年的张爱萍过着十分简单闲适的生活,他喜欢写诗、摄影,他就以诗、书、摄影为承载,以艺术性的形式记录党史、军史重要事件及重大活动,来弘扬革命传统,希望后辈永远铭记历史。 在张爱萍的家庭照相簿里,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 那是1936年在红军大学时的照片,著名记者斯诺来陕甘宁边区采访毛主席等人民领袖,并趁着闲暇时间,去看看陕北的各个地方。 一天,斯诺在林彪的带领下来到红军大学,操场上有几个人学生在打网球,他们的模样和斯诺想象的完全不同,因为在美国,人们打网球要穿网球服网球裙,但是斯诺眼前的几位同志却打着绑腿,这让斯诺好奇极了。 斯诺走过去,询问他们:“拍张照片,可以吗?” “当然!”“雪山草地都走过,还怕你照相吗?”几人应声回答。 斯诺用照相机定格了这张照片,照片里共5个人,分别是开国上将张爱萍、开国上将陈士榘、开国上将赵尔陆、开国少将萧文玖、还有烈士彭雪枫。 多年来,这张老照片都收在张爱萍的家庭照相簿里,被悉心珍藏着,这是对往昔战斗岁月的回味,也是对老战友的思念与不忘。 ![]() 图|张爱萍(左二)与赵尔陆、陈士榘、萧文玖、彭雪枫在红军大学, 埃德加·斯诺摄 2003年7月5日,93岁的张爱萍将军在北京逝世,结束了他战斗、英雄的一生,也留给家人、百姓、后世无尽的缅怀。 2004年9月,张爱萍逝世1年,彭雪枫牺牲60年,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特意给远在美国的儿子张胜打了个电话,要他一定尽快赶回来,李又兰说:
张爱萍与彭雪枫,他们都是富有理想的热血男人,都是那样地坚定不移,都为了革命理想义无反顾,都有那样好听诗意的名字,都有那样细腻伟大的情感,都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英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