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溪诗帖的用笔和结体特征及其创造性(一)

 mengk4fz0yyf5h 2022-11-14 发布于海南

米芾的《苕溪诗帖》一面世,即如一阵春雷震惊了书坛,令人耳目一新的行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喜爱,一个杰出的书法家如鹤立鸡群般展现在北宋书坛上,随后一个多月,米芾再次创作了《蜀素帖》,更是令人啧啧赞叹,它和《苕溪诗帖》被后人称为米书'双璧',开创了一代“米体”书风,仅此两帖,年仅38岁的米芾便奠定了在书法史上千古流芳的书法地位,当然,随着学识和阅历的增加,米芾后来的手札更加老辣精到。但是,作为初学者,学习米字,《苕溪诗帖》毫无疑问是首选,那么,《苕溪诗帖》好在哪里,有何特征,有何创新之处,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流芳百世?青少年以及初学者在学习时要注意什么?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分述如下。

米芾曾自诩“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即用正、侧、藏、露不同颖锋入纸,使整幅作品长短、轻重、仰偃、间距、起笔、收笔不主故常,如玉树临风,摇曳生情,各具姿态。字的结体大小、疏密、欹正、长扁,随势生形,一气呵成,纯任天机。正如宋人朱熹所言:“天马行空,追风逐云,虽不可范以驰驱,要自不妨痛快”。《苕溪诗帖》颇得'二王'笔法,尤以献之外拓用笔为主。'内擫'与'外拓'两种笔法各具特色:前者以腕力控笔,线条沉实,中宫聚拢,故称骨胜之书;后者运笔飞扬而筋力暗敛,欹侧多态,意趣悠然,又称筋胜之书。米芾自称'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苕溪诗帖》虽是米芾的成名作,但已经用笔多变,姿态万千,风格突出,耐人寻味。

一、起笔

米字的起笔方法多样,活泼多姿。有顺锋按笔重入,凝重醒目;如“将”(图1

文章图片1

)的第一笔点。也有方切入笔,闪耀凌厉,如“诸”(图2)字右边土的两横。

文章图片2

也有露锋直入,爽利挺拔,如“之”(图3)字的第一笔和第二笔

文章图片3

。 也有逆锋圆入,浑厚沉雄。如“襄”(图4)的第二笔横

文章图片4

。藏锋起笔的也非常多,如“夏”(图5)字的第一横

文章图片5

,简言之,米字起笔因势入纸,顺锋逆锋露锋藏锋不一而足,各个角度“趁热打铁”,恰如其份,特别是笔画在与上一笔呼应时,许多起笔明显带有承上的牵丝,如“苕”的第三笔,如第四行“秋”(图6)的横

文章图片6

,“雪”(图7)的第二笔等

文章图片7

,在与上一字呼应时,起笔处也有许多字带有明显的露锋翘嘴,如“友”(图8)字的横,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会”(图9)字的撇,“主席”(图10)的两个点,

文章图片10

这种“上承”起笔方式运用广泛,它使得上下两笔呼应强烈,一气呵成,给人行云流水之感。还有一种起笔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下起笔”,即笔锋由下向上入纸起笔,如“书”(图11)的长横,

文章图片11

“好”(图12)字的第一个横等,

文章图片12

这种起笔一般在写好上一笔时连带自然写出,符合米芾因势赋形、天真自然的审美追求。总而言之,米字起笔露锋比例最高,大多凌空取势,顺势入纸,多见于横竖撇捺等的笔画,其次一个特点是起笔重按成点,“高山坠石”之后迅捷行笔,这种起笔方式非常多,如“将”(图1)的长竖,

文章图片13

“诸”(图2)的第二笔,

文章图片14

“襄”(图4)的第二笔,

文章图片15

“松”(图13)的第一笔等,

文章图片16

还有特别夸张的如“秋”(图14)的两个撇,

文章图片17

“小”(图15)的第一笔,

文章图片18

“李”(图16)的第一横等。

文章图片19

这些需要临帖时仔细观察,耐心体会。

米字的行笔过程犹如舞蹈,婀娜多姿,仪态万方。有压笔一行到底的沉着敦厚,如“嘩”(图17)的最后一竖。

文章图片20

也有压笔行走一半忽而提笔细劲爽朗,如“不”(图18)的横,

文章图片21

还有提笔一行到底的瘦挺空旷,如“刘”(图19)的一竖。

文章图片22

米字行笔过程注重笔锋角度的调整,也即常见的“S”形,如“去”(图20)的两横、

文章图片23

“半”(图21)的长横等

文章图片24

,但是,米芾的高明之处,他又打破了这种常规,使行笔的起伏变化千姿万态,尤其是长笔画的处理方式,十分多元,有头尾重中间轻,如“通”(图22)的平捺

文章图片25

。有中间重头尾轻,如“更”(图23)的捺,

文章图片26

有行至中间拐角度行笔,如“来”(图24)字的竖钩,

文章图片27

“青”(图25)字下部月字的撇,

文章图片28

“荆”(图26)字的竖钩,

文章图片29

“水”(图27)字的竖钩,

文章图片30

“无”(图28)字的长横等

文章图片31

。临帖时需要分解成几个环节练习,各个击破,然后连贯起来反复练习,直到一气呵成练像为止。唐朝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miǎo);一点之内,殊衄(nǜ)挫于毫芒。”可以说,在米芾的行笔过程中得到了经典的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