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窝头小记

 赵殿超 2022-11-14 发布于河北

    窝头是人们最为熟悉的食物之一。对于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更是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时候条件差,窝头和咸菜、饼子都是餐桌上的标配,它们养活了几亿人,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过,窝头给人的印象不是很好,原因就是它太难吃。现在的年轻人会对这个问题提出质疑:怎么会呢?

   这也难怪,此窝头非彼窝头也!

   那个年代的窝头不像现在的这么好,它们都是毫无差别的用纯玉米面做成,口感太差,难以下咽。另外,每天都吃一种东西,连续十年,谁能得出好的体验那才是怪事!

   如今生活好了,吃腻了精粉白面的人才会想换个口味买几个窝头调理一下。于是,窝头又变得金贵了,从而出现了很多专门做窝头的“生产商”。

    为了迎合各种人的口味,生产商在原料方面大做文章,其中的玉米面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甚至于没有了玉米面。

   在沧州市面上见到的窝头有很多种,其中北大院的路家窝头值得一提。

  前些年,我经常去他那里买窝头,有些熟悉,后来住的远了就很少再去。

   前天在街上偶尔碰到了那个卖窝头的老头。他还是那么自信,竟也会说一些大话。

图片

  “看了没?他们见了我就跑!”老头指着街上路过的一辆三轮车说道。

“干嘛?你是城管啊?!”有人开玩笑地问。

  老头笑了:“真的。他们不敢跟我挨着卖。”

   为了证实我的判断,我问了一下,这才确定他就是北大院菜市场里那个卖窝头的。

   “早先,我的窝头也叫交河窝头,可现在市场太乱了,我只好改叫路家窝头。这回总不好再学我了吧!”卖窝头的老头说道,“我卖了十四年了,哪个也不敢跟我夸口。”

图片

    从他的话中得出结论,他的窝头属于交河派,而交河窝头并不规范。不管怎样,我还是凭着对他的好印象买了一些窝头和菜团子。

   相对于交河窝头,里坦窝头的名气更大一些。其实他们只是风格不同,不能说哪个更好。

   里坦窝头的出名完全是因为慈禧太后的缘故。

   里坦,属于河北廊坊的大城县。从沧州出发到大城县城,里坦镇是途中的一个站点。

   现在的镇上有许多窝头摊点,都打着里坦窝头的牌子,也不知道哪个才是正宗。

图片

   清朝末年,大总管李莲英就是大城县人,他曾经把狗不理包子推荐给慈禧太后,自此天津狗不理包子名声大噪。

   鲜为人知的是,他也曾把里坦镇的薛家窝头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这位中国当时的最高权力者,望着形如小塔的金灿灿的窝头竟然高兴不已,口中称赞窝头为“黄金塔”!

   这下,薛家窝头也迅速走红。

   有资料称:薛家窝头从清朝道光年间就有了,到现在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了。

图片

  为了宣传薛家窝头的好处,也把中医理论运用进去,说它的原料有什么药用价值等等。

   其实,这不是我们这些“吃货”所关心的问题。我们更关心的是:它吃起来口感如何,还有它能不能治饿。

   响亮的牌子总是容易给人带来更多的利益,薛家窝头恰好是最好的验证。目前沧州乃至全国各地都有薛家窝头在卖,那也是品牌效益造成的影响。

  制造品牌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前几年有个肃宁的小伙儿的尝试证明了这一点儿。

   他的家乡有一种窝头,感觉还是不错。那时他在武汉读大学,就把家乡的窝头带到武汉出售,试图让家乡的窝头成为一个品牌从而在南方畅销。

    然而,事情并不是像他想象的那样。几年下来,他的目的没有实现,倒是给他日后的创业积累了经验。

   前面说的这些都是年代不算久远的故事,如果非要探究窝头的历史渊源那还真是一个难题。

   关于窝头出现的时间、地点以及发明人,这些东西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也算是未解之谜。

   以我的推断,窝头最早不会早于明朝。历史上最早的窝头应该是玉米出现以后的事情。

  我在《说说玉米》一文中介绍过,玉米原产于中美洲,由哥伦布带回欧洲从而获得传播。窝头最原始的做法就是用玉米面,至于改良也只是近些年的事情。

  说起来,探求那些东西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能够让当初人们不喜欢的食物变成宝贝并且成为品牌进行产业化生产,那才是人类智慧的最好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