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西客家部分地区节日提前一日过节的风俗由来

 梦想童年594 2022-11-14 发布于江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到来,游子们的乡愁也将随着一轮明月升起,他们中的不少人更是不远千百里,匆匆朝着故乡的十五圆月返奔。但是,也有相当的闽西客子,是赶着要在农历八月十四日回到故乡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家乡提早一天——即农历八月十四日过中秋节。

  也许在他们心中,不时涌起小时候爷爷奶奶告诉他们的“古事”:早先,过节时有“贼牯”来抢食,以后啊,大家过节就提前一天了!是的,在闽西客家部分地区,除春节以外,四大传统节日:端午、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中秋、重阳,都得提早一天过。这是为什么呢?传说中的“贼牯”是何人?传说包含着怎样一种流传久远的心态与记忆?

  先从“中秋吃月饼”风俗说起。民国期间,闽西龙岩县龙门籍修志大家郑丰稔先生(1873—1953),在《崇安县志·礼俗》(崇安,即今武夷山市)中记载了一则“杀鞑靼”的故事:鞑靼统治中国,虐杀汉人,每十家派鞑靼一人管制,饮食由十家供给,饮酒则鞑靼坐首席,娶妇鞑靼先作新郎。汉人恨之入骨,有爱国志士联络同志,开一间饼店,中秋节月饼畅销,则预约通告于饼中,约同日杀鞑靼,而鞑靼遂尽。所谓“鞑靼”,在元代指蒙古族。类似郑著所记“中秋月饼约杀鞑子”的传说,在江南广大地区久为流传。月饼“预约”写的是:“八月十五杀靼子,家家户户齐动手”,而“爱国志士”在不同的传说版本中,有指朱元璋的,也有指刘伯温、张士诚的。据考,中秋吃月饼盛行于明代,把“中秋月饼”首次记入史册的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余》,这与传说是吻合的。

  无独有偶,在元代闽西南地区,的确发生过“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事件。史书记载,宋末元初,漳州畲民陈大举、许夫人率汉畲百姓英勇抗元,一度被平定,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八月十五,他们再次起义,“劫掠汀、漳诸路”(《元史·完者都传》),直至失败。有趣的是,闽西客家话中指极其快乐的一词——“鞑杀”,据说即来自这些传说,指人们把“杀鞑子报仇”当作快意恩仇之事。

  那么,传说和人们提早一天过节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在于:一则有没有一种可能,即由于需“八月十五齐杀鞑子”,人们只好提早一天过节呢?二则它反映出元朝的统治对“南人”的节日,确会产生恶劣的影响。以汀州为例,南宋灭亡后,残宋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丞相文天祥(1236—1283,江西吉安人)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来到汀州经略江西,并在汀州度过了惨淡但决意抗战到底的春节。随后元军入汀,文天祥经连城、龙岩,移师漳州入广东寻找端宗。可以想像,烧杀抢掠的元兵入汀,对汀州人民的春节和正月,将制造多么惨痛的经历。元初泉州惠安人卢琦的诗句“兵后人家尽卖牛”、“田园忧五色”,正反映了元兵洗劫后汀州的萧条。在整个元代,闽西汉畲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元斗争。《元史·世祖十四》记载说:“江西、福建汀漳诸处连年盗起……”元《一统志》则说:汀州“山深林密,岩谷阻窈。四境椎埋顽狠之徒,党与相聚,声势相倚;负固保险,动以千百计,号为畲民。时或弄兵,相挺而起……”更有元至正六年(1346年)连城罗天麟、陈积万领导的纵横闽西北的反元大起义。由于蒙古贵族带着深重的奴隶制抢劫遗风,在长期而尖锐的民族、阶级对立中,由于元兵抢掠,加上人们因反抗而害怕报复,所以只好提早过节的可能性很大。

  历史上,除元兵南下,对闽西发生过直接而重大的战乱,还有清初清军南下和太平军入闽西。但由于清朝统治者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很快学习起汉文化,并产生了康雍乾盛世;而清末太平军四入闽西的时间跨度也远没有元兵占据那么长,和当地人民的矛盾也远没有那么深,且闽西还有“千刀会”配合太平军作战。所以说,闽西民间“提早过节”传说中的“抢食贼牯”,属于元朝统治者特别是刚刚南下的元兵的可能性最大,在一些书籍里也明确记为元兵。

  另外,“元兵中秋抢食”的传说,还流传在梅州、潮汕等广大南方地区;华南其他地区也有提早过节的习俗,据说来历多与战乱相关。总之,闽西客家地区“提早过节”的传说,显示了先人们美好节日里的惶惶心态和斗争决心,它告诫后人必须珍惜和谐美好的生活和居安思危。不过,这样一来,一个节日不就可以分成两天过吗,譬如中秋,十四过完了,十五同样可在圆月沐浴下唱起童谣《月光华华》,同样可以“千里共婵娟”,何乐而不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