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蔚南资料(77)出版青年文选,赢得文学青年的信赖

 吴越尽说 2022-11-14 发布于浙江

出版青年文选,赢得文学青年的信赖


徐蔚南把当年邵力子主编《觉悟》作为榜样,把青年作为副刊主人,甘心当好青年人的“保姆”。他一个人,单枪匹马,每月审稿60万字,改稿和编辑,承担如此繁重的工作,他并不满足,在筹备觉悟茶会的同时,他就在计划要保存征文的成果,精选觉悟上发表的优秀文章,汇集出版。作为一位资深编辑,深知这对青年从热爱文学起步,在人生道路上成长,将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在5月8日发表的《致爱护觉悟的青年》一文中,他对大家说:“值得告诉诸位青年同志的,我们已有一个计划了,就是把《觉悟》内的文字,再精选一过,将最动人的,最为青年们所爱好的,值得保存的文章,汇集一起,决定印《青年文选》第一辑及第二辑,每辑字数约5万,由日新出版社发行。这是一个好消息。”





酝酿《青年文选》编印出版的时侯,上海当时社会动荡,百业凋零,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在书刊方面,要出版一本书或一份杂志,相当困难。一般书商顾虑重重,不愿掏腰包冒风险。另一方面,有些投机书商,则以牟利为目的,极不负责,将大批粗制滥造、低级庸俗的黄色书报拿到市坊兜售,污染社会空气,腐蚀青年们的心灵。徐蔚南就指出:“黄色新闻刊物如狂潮一样汹涌于上海的今日,一切正当的刊物都被挤开了,甚至有的日报竟有意识地将其副刊变作为黄色新闻刊物,以迎合这股腥气的狂潮,而用以引诱青年男女的阅读。”要在这种环境下保护青年的心灵不被污染,就要出版内容纯洁高尚的书刊。《青年文选》来自于《觉悟》青年自己的文学作品,让青年作者把自己的故事讲给青年们听,是最好的教育。所以,徐蔚南就说:“《觉悟》在这个狂潮中却能独树一帜,始终奋斗下去,不仅能够维持平素的纯洁的热烈的勇敢的青年精神,而且唯其因为独树一帜,而在广大的青年们中,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徐蔚南一面紧锣密鼓编辑文选,一面马不停蹄联系出版社。恰巧这时,世界书局的老同事朱联保、俞梅、盛顺基、顾炳章等人合办的日新出版社刚成立,地址设在南京东路哈同大楼内。因徐蔚南曾在世界书局担任过总编辑,他们自然十分信任徐蔚南的编辑能力和水平,通过接洽,日新出版社决定冒风险先尝试发行《青年文选》第一第二辑,只要前两辑销路尚可,还可以继续出版。


为此,徐蔚南在《致爱护觉悟的青年》的最后,号召青年们广为宣传,竭力打开销路,不致因销路不好而使日新出版社亏本:“青年诸君,今日要印刷一本书是如何的困难,而日新出版慨然允许为我们出版这《青年文选》,实在令人感谢不置的。如果《青年文选》销路广大,那么将来第三辑第四辑自然会继续发行的。《青年文选》等于《觉悟汇刊》,这两辑青年文学的出版,自然仍旧要求各位热烈的支持,方始可以使这部《青年文选》畅行于世!”


从徐蔚南5月份确定《青年文选》的出版计划后,文选的编选以及出版有条不紊地进行。6月份,第一、二辑已付印,第三、四辑又开始编选。七月份,一二两辑出校样,9月份一二辑出版,10月份三四辑出版,五六辑开始付印。为了促销,图书价格非常低廉,仅600元一册。徐蔚南为《青年文选》写了序言,主要交代了编选缘起、出版过程以及文选对于青年们的价值:


我每月在民国日报觉悟栏中举行一次青年征文,获得青年作家们伟大的支持,纷纷以佳作惠寄,每天所得到稿子,要超过觉悟所能容纳的两倍以至八倍。我细心地选择文笔最好的,内容最动人的作品来刊载,幸蒙各界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们,一致予以鼓励和赞许。这不是我个人劳作所致,而是寄稿者的功绩。


日新出版社约我将觉悟中发表的作品,再加一遍选择,把可以给青年们欣赏观摩作品提拔出来,作为青年文选丛书,印成单行本。这个提议,恰好可以满足一般青年屡次要求觉悟所选每月发行汇订本的渴望,我所以立刻就接受了。


青年文选丛书所选的文字,并不限于青年作家,老作家以及已成名的作品,只要富于青年精神而且富有滋养的,我也选录了。或者,这更足以启发青年写作的技巧,所选的文字,依体裁分类,如论文、小说、诗歌、书信等七八种,这不仅使青年们对于各种文体能得到认识,并且也使青年们在多种多样的诗文中,得到极浓的阅读兴趣。


我相信这部青年文选对于青年们可以有点益处的。第一,青年们阅读青年文选,至少在思想上必不致落伍腐化。在知识上可以增加新鲜而正确的观念,其次,即就练习作文,也可从这部青年文选里,得到许多观摩之处。


现在这部青年文选丛书开始发行了,希望各地的青年们都能以爱我的热诚来爱好这部丛书。





到1947年1月《觉悟》停刊为止,《青年文选》一共出版了六辑,此后又陆续出版了六辑,一直持续到1949年3月为止。共出版了十二辑,各辑出版的具体情况如下:

1.《家的召唤》,71页,日新出版社1946年8月初版,1947年1月再版,1947年7月三版。
2.《圣洁的灵魂》,79页,日新出版社1946年8月初版,1947年9月再版。
3.《新生》,74页,日新出版社1946年10月初版,1947年1月再版,1947年7月三版。

4.《小主妇》(书名原计划为《女同学林娜》,付印时改名为《小主妇》),76页,日新出版社1946年10月初版,1947年1月再版,1947年7月三版。





5.《童年的梦》,74页,日新出版社1947年1月初版。

6.《长春》,55页,日新出版社1947年1月初版。

7.《黎明》,72页,日新出版社1947年7月初版。





8.《前程》,79页,日新出版社1947年7月初版。

9.《等待的心》,68页,日新出版社1947年9月初版。
10.《血与泪》,74页,日新出版社1947年9月初版。
11.《鸭绿江畔》,77页,日新出版社1947年11月初版,1949年3月再版。

12.《没有太阳的地方》,36页,中年作家姚天羽个人文集,日新出版社1947年11月初版,1949年3月再版。





觉悟副刊虽然在1947年1月份随着《民国日报》而停刊,而徐蔚南编辑出版《青年文选》却持续到1947年11月份,这一方面是他一直将《觉悟》上积累的征文加以选编,另一方面,他还把青年作者带到他主编或主笔的其他报纸副刊去。例如,《时事新报》于1947年1月推出《文化》副刊,徐蔚南担任主笔两个月,有些觉悟作者仍寄稿给徐蔚南选择发表。又如,《东南日报》于1946年6月16日创刊上海版,徐蔚南担任副刊《长春》的主编,虽然时间仅半个月,收到了觉悟作者近15万字的投稿,他把这些作品选编一辑《青年文选》,就取名为《长春》。他在《长春》序言的后半部分特地交代说:


《东南日报》沪版创刊时,我曾被约去暂时编辑文艺副刊《长春》。因为报纸刚发刊,自然无人投稿,我便拉一批《觉悟》中的青年作家来帮忙。编《长春》半个月,报纸局面已定,我即依约离去。


这本书中所辑的诗文,就是从半个月间《长春》十五万字中选择出来的,并均得原作者的同意。所以虽则是《长春》上发表的稿子,实则仍是《觉悟》青年作家的作品,不妨仍作为青年文选的一辑。书名《长春》就是纪念稿件最初发表的场所的。





就此足以说明《觉悟》青年作者与徐蔚南的关系是何等密切,相互之间又是何等信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