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旧书》
淘旧书的妙处就在于,你不知什么时候会觅到一本意想不到的书,或许这本书并不起眼,普普通通甚至有些破旧,但你一定要有耐心,拿起来仔细翻翻。每一本流传下来的旧书都是有故事的,一段随手写下的购买记录,一枚印章,一张发票,甚至一段留言,都可记录当年购书者的状况,以及这本书经历的流转,这使人可以产生一种遐想——这些留存在书上的印迹、购书时的发票,是否可还原一本书的阅读记录。一本书从一个人的手里,传到另一个人的手里,除书本身的内容具有可读性以外,那种时间和空间的“旅行”,也是吸引着每一个淘书者的。 那天在旧书市场看到《李杜诗选》也是碰巧。那时书已经淘了一些,最后又逛一圈,看是否有遗漏的,于是瞥见了这本《李杜诗选》,米黄色封面,品相一般,感觉是上世纪50年代的出版物,便拿起一翻,果不其然,是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9月版,苏仲翔选注,原由春明出版社初版。再仔细一看,扉页处有签名,边上有枚“上海市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图书退还章”。这是一本普通的古典文学书,看来是“文革”时抄家后退还的,问了一下价,不贵,便买下。 想想这枚退还章十分有意思,回家后仔细一看签名,是“云卫购于长春”,从字迹来看是有点儿功力的,这个“云卫”难道是著名导演应云卫?一查资料,在《戏剧魂——应云卫纪念文集》中查到了他的签名,好像不对,因“卫”字用的是繁体字,而《李杜诗选》中的“卫”字是简体字,另外导演应云卫也未到过长春,那么这应是另一个人的藏书。但这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李杜诗选》购于长春,“文革”时在上海被抄走,后又返还,再流入旧书市场,这其中的“旅行”,充满着一种沧桑感,泛黄的纸页似乎在诉说着一些故事。 多年前,上海旧书市场出现过一大批图书馆处理的新文学等民国书刊,成为不少淘书者的饕餮盛宴,不少人都收获满满。我曾见过其中一些,如精装的“良友文学丛书”“文学丛刊”等,书上都有图书馆的剔除章,可惜那时我更关注老期刊而错过了机会,书友曾淘到全套的《鲁迅风》《大众》《萌芽》等,其中《大众》为几大册精装合订本(后在旧书市场见到,索价已过万)。至于为什么要处理这批书,可能图书馆认为民国书刊不像古籍善本那样具有收藏和研究价值,想起上海本地的徐汇中学、梅陇图书馆等也曾处理过大批量民国书刊,真是不胜唏嘘。 这本平民出版社1953年5月初版的黄裳著《谈水浒戏及其他》,就是由东北流出的民国书之一。我在旧书市场淘来该书时,完全是因为这是本黄裳的早期著述,后仔细一翻,发现扉页处有“东北人民艺术剧院” 的印章,登记时间是1954年4月,但奇怪的是书中并无剔除章。《谈水浒戏及其他》是黄裳早期著述之一,开明书店1952年初版,平民出版社再版时,黄裳又补入了一篇文章。黄裳写戏曲的著作,除了《谈水浒戏及其他》以外,还有《旧戏新谈》(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8月初版)、《西厢记与白蛇传》(平明出版社1953年7月初版)、《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上海出版公司1955年4月初版)等几种。 黄裳著《谈水浒戏及其他》在上海出版,然后被东北人民艺术剧院收藏,近半个世纪后又“旅行”至上海,被我购得,是为书缘。 —FIN—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