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一个搞笑视频“借米”火爆全网,视频中借用了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国的印度洗脑神曲音乐。大小网红们穿着良莠不齐的印度服装,有的精心装扮,有的明显搞笑潦草。 他们以夸张的动作拿着空的电饭锅内胆或钢筋盆,扭腰送胯唱道:“借米?俺家,你家里有米吗?我家里没米了,借点米不须多。” 我记得这首耳熟能详的歌词是这么唱的:“吉米,阿佳。”后面的歌词是印度语自然听不懂,但视频中篡改的歌词听上去还挺像那么回事儿。这首歌朗朗上口,很是流行,当年一位同事的儿子也起名为吉米。 这首“借米”的歌播放量很大,不同版本播放量都很多,有的风情万种,有的博人眼球,尤其是油腻大叔版的极尽搞笑之能事。 这个视频为什么会火?大概是当下特殊时期许多人家中缺粮少菜的真实写照吧! 我周边借米的尚没听到,但是借东借西的真的不少。居家办公期间不得外出购物,只能保障基本的生活必须品,由此催生了许多物资缺乏衍伸的小故事。 邻里之间互助互爱就体现在借东西上,群里有借锅灶的;询问有无小学生作业本的;借猫粮狗粮的;求支援酵母粉的…… 求助的东西各式各样,不一而足,这些小物件平时购买都不成问题,关键时候却为难了一家人。 尤其是上学的孩子,各式各样的作业本是刚需,老师要求上网课要后置镜子以示监督,买不到只能在小区群里求助了,好在不缺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的好心人士,体现了小区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由借米视频,想到了我小时候——上世纪80年代的邻里关系。我家邻居是一个带着三个儿子的寡妇,生活很是拮据,到我家借东西是常事。 我不记得具体借过什么东西,大概除了面(他家自己种地),几乎都借过了。后来不等上门来借,母亲隔三差五总让我去她家送东西。 母亲心善,总是惦记着给她家缺东西,常常接济一二,家里有好吃的了,也会让我去给她家送一碗。我对这个差事很抵触,因为她家堂屋里有她丈夫的遗像和骨灰盒,给我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母亲哄骗诱惑加上呵斥,最后还是得由我去完成这个任务,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让小孩子去送东西,显得不那么正式,才不会让邻居尴尬。 因为家里也没有多余的碗碟,隔几天母亲就让我去她家取空碗,每每这时邻居婶子总会面带歉意在屋里找东找西,试图在我的空碗里放上些东西。 家乡的风俗就是这样,还碗和盘子讲究不能还空的,她局促地在屋里转来转去,最后总是抓一把盐放到最上面的空碗里,窘迫地笑着说谢谢。 这样来回几次,为了减少她的尴尬,也尽量缩短我在她家待的时间,聪明的我想了个办法,每次去送东西,走进院子里我才喊:“婶子,我妈让我送东西来了”,然后自作主张迅速跑进她家厨房,找出空碗来,把我碗里的东西转移进去,没等她追出门,我就拿着自家的碗跑了。 那是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年代,院门一推就开,串门的人不打招呼就来,借东西是常事儿,人与人之间没有心墙,少了戒备,人就近了,心也就宽了。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以往住了好几年都不知道对门是谁的人们在特殊时期才亲身体会到邻里和睦的可贵。你借一根葱,我还一头蒜,你来我往之间就有了人情味儿,多了人间烟火气。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从前邻居很近,人情很浓,一生能交很多朋友。 作者:溪青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