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往事堪回首:饥饿中的友情

 新用户06868399 2022-11-15 发布于内蒙古

第 2015 期

文|一笼莜面

看了一个段子,明知道是假的,但还是戳中了自己的泪点……

这个段子的大体内容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吧?村里的两个孩子一块读小学,是同桌,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女孩每每在听第三节课的途中,就会气无力地趴在桌子上不再集中精力听课,男孩问她怎么了?她说“饿”。从此之后,男孩每天都要从家里偷拿一个黑馒头塞给女孩。后来女孩读书很成功,一直读到一所著名大学,最终成为一家大公司的老板。成功了的她,每每就会想起小时候挨饿的日子,想到给她黑馒头的男同学,于是她派出一个下属回乡寻找她的这个男同学,可她的这位男同学也早搬离了老家,几经辗转,她的下属终于在距离她家乡很远的一个村庄找到了她的这位老同学。可她这位同学的身体并不太好,腿上有了毛病,劳动能力受限,村里其它人家户户住着小二楼,而他还是过去的旧房子。当下属打电话告知她后,她火速坐飞机前往。几十年前的同学见面,自是感慨无限。结局是她把存了八十万元的一张银行卡交给她的这位老同学,帮助他起房盖屋……


这个故事说它是报恩也好,同学情谊也罢,于我而言都不重要,它对我最大的触动是曾经经历过的那些饥饿。

说实话,对我们这些六十年代末出生的人来说,其实经历的饥饿已经不是太强烈了,尽管吃不上好的,但很多时候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基本能够果腹。我记忆中就吃过用那些烂山药晒干,打成面制作而成的黑得发亮的干山药面窝窝和拿糕,还吃过用草籽面捏成的窝窝,甚至吃过掺和了磨碎庄稼秸秆的面等,但不多,至于玉米面那就很好了。可我们父母那代人经历的饥饿,恐怕现在许多人会当作天方夜谭,母亲曾经和我讲过,她和父亲在六十年代初差点离异,没有其它原因,就是因为饥饿,准备各走各的,只为能够各自凑乎着活下去,把命保住。之所以最后没有离婚,是因为哥哥一次到街上玩,一个村里奶奶给了他半块草籽面饼子,哥哥高兴地跑回家,给了年纪更小的姐姐一大半,而他吃了一小半,最后,在稍微懂点事的哥哥的哭声中,母亲才忍饥挨饿地留了下来。据父母讲,那个时候的饥饿不是你能想象得到的,尤其那个时候唯成分论,一些人家由于所谓的家庭成分不好,在村里生活格外艰难。父亲说过,他曾经在农田干活儿,饿得天旋地转、头重脚轻。多亏我有两个姑姑就嫁在邻村,人家家庭成分好一点,队里给些许救济,父亲和大爷偶尔就去姑姑们家蹭一顿炒米糠或红薯干等。

当我们十来岁的时候,国家在农村就开始了包产到户,大集体走向解散,家家分了农田,尽管每户人家年年所交公粮还不少,但家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果腹已经问题不大,馒头隔三差五都能吃到,至于莜面基本达到比较充足的状态。

应该是八十年代初期吧?我读初中,开始了住校生活,住校生交给学校食堂的面大多数是莜面,所以我们天天几乎都是两顿莜面,偶尔给吃一顿馒头,尽管做得不好,同学们也是高兴得跳高高。莜面一般就做两种饭,一种是块垒,一种是手推窝窝,都不好吃,但块垒尤甚,很多时候黏嘎嘎的。为了能吃进那口块垒,我们最渴望的是从家里拿一瓶素油,每顿块垒里滴几滴油,拌起来油乎乎的,稍微可口点,勉强下咽。就这三年下来,我被块垒彻底“征服”,时至今日,近四十年过去,于我而言,一说块垒,条件反射似的脱口而出——难吃。一概不挨,有人说现在块垒做得特别好吃,不像当年学校做的一样,可我还是照样拒绝……

到了高中,离家更远了,一般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同时农村人们家的粮食似乎更充足了,学校要求住校生都交白面,所以我们基本天天吃馒头。此时我们的年龄都十六七了,常言道:半大小子,吃死他老子。学校的那顿饭根本吃不饱,每顿饭后都得吃点干粮。所以同学们每次回家都得拿够差不多一个月左右的干粮。拿啥呢?莜面炒面,白面馒头、饼子或油饼,中秋节时可以拿些月饼等,也基本就这些。别看一个宿舍都是一个班的同学,但关系总有亲疏之别,关系好的同学不但在学习的时候经常在一块,吃干粮也是一块吃,这顿吃你的,那顿吃他的……

我记得我们有三四个同学经常一块吃干粮,吃的也很“讲究”,先从最容易变质的吃起,诸如刚刚拿来的现油饼、馒头,时间稍微一长,就容易发霉捂坏,三两天就得消灭掉;再接着就是吃掉干馒头;最后才吃炒面,莜面炒面最不容易坏,可以放几个月,但也是最不好吃的干粮,但迫于饥饿,每顿饭后就一人拧半饭盒,只要吃进肚里,作用也是杠杠的,就犹如村里老人们常说的那话:石头、瓦块填的都是圪洞。不过,从味道上炒面根本没法与馒头、油饼相提并论。当然了,之所以感觉炒面不好吃,关键是由于吃过馒头和油饼,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就如梁实秋在文章中写的,喜欢吃肉的,长时间吃不到,见了鸡毛掸子也会垂涎欲滴。如果他从来没有吃过肉,我想不会有此联想的。


初中三年,让我和块垒有了“不共戴天”之仇;三年高中,使我又和炒面彻底说了“拜拜”……

时至今日,我有时常常想,即使在当时,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拿到学校的干粮也是有好有赖,但几个关系密切的同学之间,吃干粮却能不分彼此,相互之间也毫不嫌弃。难道这就是人们所言的,少年时代没有利益瓜葛,人与人之间是纯粹的友情;成人之后,利益代替了友情,人与人关系相处的基点是利益,你有用他才和你来往,你如果无用了,几十年的友情也会在刹那间灰飞烟灭?这些极为功利的做法,也许是现实中某些人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但我觉得还是不能具有普遍性,否则这个世界也未免太凄凉、太恶心了。

我觉得,人呀!在读书时期,毕竟是个纯真时期,人际关系简单,圈子又小,所以同学之间友情最大,而一旦走入社会,每个人应对的东西就会庞杂起来,生活再不似当初之简单,为了生存,势必权衡利弊,所以同学之间的友谊就不会像当年一样占据人生的头条了,这也是合情合理,在所难免的。但真正的朋友永远是:不在身边,却在心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