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他妈妈说了算”

 zhp001007 2022-11-15 发布于上海



看到一个视频,心里五味杂陈。

小男孩在客厅吃东西,一边吃一边掉碎屑,孩子爸爸坐在沙发上玩手机,无动于衷。

这时,孩子妈妈走过来,严厉指出这个习惯不好,并要求孩子把碎屑捡起来,否则不能再吃了。

谁知,刚才没动静的孩子爸爸,突然站出来厉声阻止:“不要紧,不用管,别搭理你妈妈。”

妈妈气得不行,把孩子抱离客厅,随后飞身踹了爸爸一脚,力度不大,愤怒值拉满。

评论区有人说:这个妈妈至于吗,不就是掉了点碎屑,犯得着这么生气吗?

我回答他,还真的至于。

因为这位爸爸选择站在妈妈对立面,不仅破坏了教育成果,还会让孩子分不清对错。

想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那句话:“管孩子,只需要有一种声音。”

当下社会的家庭形态,常常是好几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

如果互相抬杠、彼此拉扯,都想争个输赢,那么最终受伤的,一定是孩子。

只有大家观念统一,步调一致,才能让孩子更有方向感,变得健康优秀和成熟。

图片

电视剧《虎妈猫爸》里,围绕女儿茜茜的教育,赵薇饰演的“虎妈”可谓是操碎了心。

她时刻紧盯女儿的学习状态,每天提出严标准高要求,只要女儿稍微落后,就着急上火,生怕女儿输在起跑线。

而佟大为饰演的“猫爸”则相反,他认为女儿的快乐高于一切,总是想尽办法,帮女儿逃避“虎妈”的管理。

并且,他还反复跟女儿强调,绝对不能告诉妈妈。

“爸爸,我知道,不能说带我去吃羊肉串,不能说要玩游戏机,不能说我不洗澡,而且不能说往花盆里倒止咳糖浆。”

听到这,“猫爸”有些惭愧,觉得自己带着女儿做了这么多离谱的事情,但两秒后,又陪女儿打游戏,玩得不亦乐乎。

图片

慢慢地,女儿学会了流利撒谎,也学会投机取巧,一旦自己不想写作业了,就求助爸爸。

结果如她所愿,“猫爸”表示赞同:“不想写就不写了。”

猫爸的行为,看上去是宠孩子和满足孩子的需求,其实时间久了会发现,他留给孩子的是困惑、是混乱、更是错误的人生观。

心理学上有个“手表定律”,说的是拥有一块手表,可以准确判断时间;如果拥有两块或以上手表,那就分不清时间,会带来混乱。

放在家庭教育中,“手表”可以代指孩子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一个家庭里,不要给孩子两套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

爸爸妈妈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理应彼此支持,形成合力,共同助推孩子成长,而不是给孩子错误引导,让孩子感觉无所适从,埋下成长隐患。

图片

一位妈妈告诉我,结婚5年以来,她越来越觉得失望和无助。

明明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一切,换来的却是丈夫的不理解和孩子的不尊重。

原来,丈夫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否定她的教育,嘲笑她的做法,甚至怂恿孩子反抗妈妈。

比如,妈妈为了给孩子立规矩,板着脸提要求,希望孩子能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

爸爸就会横加阻拦:“坏妈妈,我们不要听她的,回头让你妈妈来做,她就是想偷懒。” 

图片

又比如,妈妈为了保护孩子眼睛,不让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时间一到就收走手机。

爸爸又会跳出来:“看一下怎么了?好像你从来不看手机一样!你就是故意惹孩子不痛快。” 

被爸爸的观念引导,孩子自然不懂得尊重妈妈,非但不听提醒和劝阻,甚至会挥起拳头砸向妈妈。

而每当孩子这样做,爸爸又会把责任推到妈妈身上,指责她整天在家连个孩子都看不好,活该孩子瞧不起她。

听到这些,我真的感觉窒息。

这位爸爸没有想过,她的妻子是那么美好,因为她坚持原则,懂教育,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许多。

恰恰是他的一次次“拆台”,一次次拱火,让孩子和妈妈之间竖起一道高墙。

妈妈使尽浑身解数,却无法触及到孩子内心;孩子只看到妈妈的严厉,却感受不到妈妈的关心。

后来,妈妈累了,不想再坚持了,也恰恰是一个家庭的崩塌,和一个孩子迷失的开始。

图片

前不久,去一个朋友家做客,感觉特别温暖。

三代人同住一起,却没有想象中的混乱与争执,反而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相处融洽,孩子礼貌又自律。

问及教育秘诀,朋友神秘一笑:“听妈妈的话。”

孩子吃饭挑食,妈妈出来管教,其他人不会阻拦,用沉默表示支持;

孩子情绪失控,爸爸出来安抚:“妈妈是对的,爸爸陪着你,等你缓过来再好好吃饭。”

换作以前,爷爷奶奶心疼孩子,连忙阻拦孩子妈妈的做法;

爸爸为了树立权威,强迫孩子立刻吃饭;

而妈妈付出最多,却成了那个不被理解的人,自然伤心又沮丧。

朋友的话,让我想起郭晶晶。她嫁入豪门,并没有因此失去自主权,而是牢牢把握着孩子的教育决策权。

爷爷霍震霆想见孙子,必须先预约时间,如果碰上孩子正在阅读,那不好意思,得换个时间。

如果来家里了,孩子作业还没写完,那么爷爷就必须先安静等待一会儿,孩子完成作业了才能出来玩。

图片

看到这里,也许很多爸爸不理解,自己是一家之主,理应挑大梁、拿主意,为什么要把孩子教育的决策权交给妈妈?

不妨听听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中国台湾著名教育家洪兰的建议。

她指出,时代不一样,带来的观念也不一样,在一个家庭里,难免产生教育方式的冲突。

比如妈妈不允许孩子吃饭前吃零食,爷爷奶奶和爸爸或许就会溺爱,拼命给孩子塞零食。

但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听妈妈的。

“因为将来这个孩子长得好不好,很大一部分是母亲的责任。母亲有这个责任,就应该有这个权利。”

并且,爸爸们会发现,一旦开始“让孩子妈妈说了算”,实在是好处多多。

首先,大家不再把力气花在争执对错和发表意见上,家里温馨多了,包容也多了。

孩子沐浴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更加放松,更有安全感。不用花心思琢磨,自己该怎么站队,更无需惶恐和紧张,担心自己一旦没做好,这个家就散了。

其次,爸爸尊重妻子,从言行上都认可妻子的决策,其实也是潜移默化告诉孩子:你要尊重妈妈,要支持妈妈。

长此以往,孩子也能明白爱的真谛,懂得沟通,学会体谅,并且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

当然,妈妈做决策,并不代表孩子爸爸就可以袖手旁观,而是指的是要做妈妈强大的后盾。

当她难过时,给她一些力量;当她沮丧时,给她一些认同;当她疲惫时,给她一些依靠……

当妈妈感受到这份爱和温暖,就会更有力量,更有幸福感。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家庭的欢笑声越来越多,融洽度越来越高,运转度越来越良好。

图片

特别认同一句话:“一个家庭中,如果谁都说了算,那就是谁说了都不算。”

教育孩子时,把决策权交给孩子妈妈,背后体现的是尊重,是智慧,更是大格局。

当父母步调协调,态度一致,求大同存小异,多点理解和协商,把所有力气拧成一股绳。

孩子就能发自内心尊重父母,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行,大踏步向前迈进。

点个“在看”,你我共勉。

作者 | 许小猫,公众号:奇思妙想许小猫(ID:xvxiaomao20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