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一批收藏家们在思考,既然巴蜀是中国百年美术的摇篮,除了一个个大师从这里走出外,精神遗产究竟是什么? 天府百年美术历史相对于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从秦汉以来二千多年的美术发展史来说,只不过是这悠久历史长河中一朵跳动的浪花。虽然小但弥足珍贵。它留下的不仅是一批可圈可点的美术作品或大师的名字,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人文精神。 天府百年美术历程给留下三点精神遗产: (一)文化的传承永远是艺术家一生最重要的基本功。美术作为诉诸视觉表达的有形文化最重要的一脉,它的传承显得十分重要。传承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艺术的技法层面,二是文化的精神层面。这两样东西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同等重要。没有前者,艺术无法站立起来;没有后者,艺术永远是苍白无力的。因而学习传统、研究传统、继承传统,是艺术家一生重要的功课。(二)创新性转化始终是艺术家的最重要的本领。如果说,传承是检验艺术家吸收能力的大小,那么能否实现创新性转化,就是衡量一个艺术家转化本领的高低。转化是在传承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它意味着艺术家经过自己的探索和钻研,已经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思想与语言,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形式与精神的双重转换。可见,转化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两者统一。百年来凡是在艺术转化方面做得好的,往往能够成为大家。转化需要不断深入,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三)创新性发展终究是艺术家一生最高的境界。艺术家一生的使命是什么?那就是创造新形式、攀上新高峰、领略新境界。从表面上看,艺术创造只是对传统形势的突破,对新的艺术语言的贡献,但实质体现出来的,则是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艺术是一种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形式,是创造美的形式,而“美是自由的象征”,因此特别需要格外强调艺术生产主体的自觉与自由状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只有在其依据美的规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和审美体验之中才能得到实现。所以说,“美是自由的象征”,只有自由的生命才能赢得创造性发展,只有创造和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艺术家的精神价值。 巴蜀百年美术历程,有一个基本规律,凡是肯在传承传统美术方面下大力气的艺术家,大都成为现当代名家;而凡是既注重传承,又善于创新性转化的艺术家,大都成为现当代大家;而真正能够注重传承、善于转化、勇于创造的艺术家则成为大师级人物。 从名家、大家、大师这样三个级次的成就,实际上就折射出传承的功力、转化的能力、创造的伟力。从实际情况看也正是这样。一般化美术家很多,但美术名家不多,美术大家较少,美术大师罕见。百年来,天府美术家中能够称大师的从目前来看,不过谢无量、张大千、常玉、蒋兆和、石鲁、陈子庄、王敬恒等数人而已,而大家我们至少可以列举20人以上,至于名家则可以举出上百人。关于大师的标准,至少可从三方面去研究: 1.作品力度。力度表现于艺术作品能体现出的深厚的传统功力,有时代的主题性作品,有强烈的感染力与观赏性。 2.作品高度。高度体现于鲜明的独立个性,作品原创性好,不但与古人不同,与今人不同,也不愿意重复自己而且能够经受时间检验。 3.作品厚度。厚度体现出的深刻的学术思想。作品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特征。 由此可见,一个优秀艺术家可能具备上述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但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方面的鲜见。这就是为什么名家多于大家,大家多于大师的原因。 能够成为大师级人物的往往需要多种因素。而丰富的人生经历、独特的艺术感悟能力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深刻把握力、对现代精神的吸收意识以及对于各种艺术整合能力,是构成大师级人物的基础条件。这里,经历比学历更重要,艺术感受力比技术功力更重要,创造力比理解力更重要,转化能力比吸收能力更重要。眼界宽窄决定境界高低、境界高低决定格局与气场的大小。 创造力高低是衡量一个艺术家成就大小的重要标尺。创造力往往取决于是否具有新的艺术观念。新观念的核心是批判意识。没有对于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大胆扬弃,没有对于当代精神的深刻把握,没有对于艺术未来的发展前瞻,就不会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名家、大家、大师的艺术境界高低常常于此可见。总之,有新观念才有新发现,有新发现才有新突破,有新突破才能有新发展,有新创造才有新发展。 发展不是一句空话。从中外艺术史看,凡是在艺术上谈得上有新发展的都无一例外地堪称大师级人物。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石鲁、李可染、潘天寿、陈子庄、黄胄、王敬恒等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的人生经历尽管不一样,艺术审美理想也有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张大千融贯中西,晚年所创泼墨泼彩山水画体现了他对中国山水画未来走向的认识把握。陈子庄精研传统,创造了一种天真质朴的山水画话语,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审美的深刻理解。王敬恒准确把握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两极,融合中西美学哲学,将作品推向元明以来士人画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他们身上都鲜明地体现了可贵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 ![]() ![]() ![]() ![]()
|
|
来自: 昵称35641324 > 《哲学与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