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347、小人物能办大事,杨坚靠小人物登台

 梦想童年594 2022-11-15 发布于江西

杨坚靠着女儿,入朝理政,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后来,他又依靠两个小人物,一跃成为辅政大臣,控制了朝廷,最终夺取了北周政权。这两个小人物,一个是杨坚的同学郑译,另一个是郑译的朋友刘昉。

《隋书》记载,郑译是河南荥阳人,很有文才。郑译与皇室宇文家族有亲戚关系,因而进宫,当了太子宫的属官。当时的太子是宇文赟,郑译很会奉迎,与太子关系不错。周武帝却觉得郑译不是好人,把他赶出宫去。宇文赟称帝以后,又把郑译召了回来,任命他为内史下大夫,官职虽然不高,却是皇帝身边近臣,地位荣耀。

刘昉,是河北望都人,出身官宦之家。刘昉长大以后,以功臣子弟的身份,入朝服侍皇太子宇文赟。刘昉为人狡诈,心术不正,但很会溜须拍马,深受宇文赟宠信,后来担任御正下大夫,负责起草皇帝诏书。刘昉与郑译是好朋友,两人都与杨坚关系密切。

宇文赟登基称帝以后,日夜纵情享乐,酒色无度,很快身体就垮了。公元580年5月10日,宇文赟离开京都,外出游玩,不料途中突发疾病,病情危急,只好星夜回奔京都。

回到京都以后,宇文赟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便召刘昉、颜之仪两人到他的卧室,准备安排后事,起草遗诏。颜之仪是《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的弟弟,职务与刘昉一样,也是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

刘昉、颜之仪奉命进入宇文赟卧室,宇文赟已经病危,时而清醒,时而昏迷,而且嗓子哑了,说不出话来。皇帝临终时,最大的后事就是继承人问题,好在宇文赟早在一年前,就把皇位让给了儿子宇文衍,自己当了太上皇,这个问题不存在了。可是,此时皇帝只有七岁,不能理政,因此,最重要的后事,就是由谁来辅佐幼帝,当辅政大臣。

刘昉、颜之仪跪在宇文赟病床前,准备好笔墨,只等太上皇遗言。可是,宇文赟已经不能说话了,处于弥留状态。刘昉、颜之仪两人心急如焚,但毫无办法。刘昉心眼灵活,眼见太上皇不行了,情况紧急,便悄悄溜了出去,急忙去找郑译商量。

刘昉对郑译说:“太上皇发病突然,知道的人不多,京城中又没有主事的王爷。如今太上皇病危,不能说话,不如我们替他选一个辅政大臣吧。那样,我们的功劳可就大了。”

郑译、刘昉是皇帝身边近臣,只有依靠皇帝,才有地位和荣华富贵,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一旦死去,也就意味着近臣的好日子到头了。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迅速与新的统治者建立密切关系,而扶持一个新的统治者上台,更是大功一件,可以保证地位不受影响,甚至可能会上升。因此,郑译马上表示赞同,并且提出由杨坚当辅政大臣。

刘昉也同意扶持杨坚上台。他们认为,杨坚已经辅政两年多时间,在朝中有了很深的根基,能被许多人所接受;杨坚的女儿是皇太后,杨丽华肯定会支持;更重要的是,杨坚早就与郑译、刘昉关系密切,可确保他们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唯一不利的条件是,按照惯例,辅政大臣应该由皇室宇文家族的人来担任,好在宇文赟已经把宗室势力赶出了朝廷,宗室中没有可以主事的王爷了。

刘昉、郑译计谋已定,说干就干,立即假借太上皇诏令,命杨坚即刻进宫。此时,杨坚并不知道宇文赟已经病危,接到诏令后,吓出了一身冷汗。杨坚知道宇文赟早就对他起了猜忌之心,是不是见他迟迟没有动身去扬州,想要除掉他啊?可诏令不敢违背,杨坚只得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地入宫去了。

杨坚到了宫里,刘昉、郑译早就在焦急地等待他了,立即告知计谋。杨坚毫无思想准备,他是个深沉稳重之人,情况不明,又担心是宇文赟设圈套试探他,所以推辞不干,说自己担不起如此重任。

刘昉、郑译做这事,实际上也是冒着极大风险的,如果不成功,恐怕会被灭族,如今见杨坚不肯答应,心中大急。刘昉气呼呼地对杨坚说:“如此大好机会,有什么可犹豫的?你如果干,就快点答应;如果不干,我刘昉就自己干了。”

这个时候,杨坚已经冷静下来了,他迅速作出判断,确信这是真的,心头一阵狂喜,也就顺势答应下来。刘昉立即以太上皇宇文赟的名义,写好了遗诏。

刘昉拿着伪造的遗诏,又返回宇文赟卧室,见宇文赟仍然昏迷不醒,颜之仪仍然老老实实地在那里跪着。颜之仪虽然在那里跪着,心里却没有闲着,他在想,太上皇看来是不行了,由谁辅政好呢?颜之仪是正直之人,他考虑的对象,自然是宇文家族的人。颜之仪认为,赵王宇文招最为合适。宇文招是宇文泰的第七子,目前在兄弟中年龄最大,又久经沙场,屡立战功,还曾经在朝中担任大司空,名望很高。

颜之仪正在心里盘算着,刘昉拿了份假遗诏进来,让他在上面署名。颜之仪一见,勃然大怒,厉声斥责,说:“你受皇上大恩,怎敢如此胆大妄为,伪造遗诏呢?辅政大臣,理应由宗室担任,赵王最合适。太上皇最不放心的就是杨坚,你怎么能辜负皇恩,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呢?我宁可一死,也决不做这不忠不义之事”。颜之仪慷慨激昂,义正辞严。刘昉涨红了脸,无言以对,便退了出去。

刘昉出去以后,立即与杨坚、郑译商量对策。经过商议,他们去找皇太后杨丽华。杨丽华正在悲痛哭泣,六神无主,自然愿意让父亲主持大局。杨丽华说了话,颜之仪不敢反对了,但仍不肯在遗诏上签字。刘昉干脆找了个与颜之仪笔迹差不多的人,替他署了名。

伪造遗诏的事情顺利办成了,几个人都很高兴。郑译、刘昉这时又觉得,这事太便宜杨坚了,便想从中捞点好处。于是,他们在安排杨坚职务时,提出了一个方案。他们的设想是:杨坚做大冢宰,相当于丞相;刘昉做小冢宰,相当于副丞相;郑译当大司马,掌管军队。

杨坚一见他们提出的方案,有些恼怒。郑译、刘昉当时官职低微,如果猛然提升到高位,肯定会遭人非议。特别是,当时的大冢宰,虽然地位很高,却是个名誉职务,没有实权,更不管军队。作为辅政大臣,如果手中没有实权,能有什么作为呢?

杨坚去找好朋友李德林商量。李德林斩钉截铁地说:“这不行,当辅政大臣,必须要有行政权、人事权、军事权,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控制住朝廷。”

李德林不愧是才子,他建议抛开北周的官制,另搞一套,并为杨坚设计了一个方案:杨坚任大丞相,掌管军队;设立丞相府,郑译任丞相府长史,刘昉任丞相府司马。这样,郑译、刘昉都直接成了杨坚下属了。杨坚大喜,郑译、刘昉也不好反对,只是从心里恨上了李德林。

很快,太上皇宇文赟死了,死后颁布遗诏,由杨坚辅佐幼帝,总揽朝政。这么大的事情,竟然让两个小人物办成了,而且神不知、鬼不觉。这表明:小人物往往能够干成大事,所以,千万不要忽视小人物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