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知道运河在古代有多么重要,您就能想象这座村庄当年有多么辉煌。 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砖河。 “砖”,这种看似普通的建筑材料,在古代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普通人家根本就用不起它。 可是,这里的整个河岸都是用砖铺成的!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大运河从南往北缓缓流过,穿过许许多多的村庄。为了运输的需要,一些地方建成了码头。 作为货物集散地的码头,那是很多人谋生的地方,砖河也不例外。 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朝廷水上的驿站,历史上称为“砖河驿”。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沧州南十八里京杭大运河东岸,砖河村码头东北100余米处设水驿站。负责水务运输管理,是明清时京杭大运河58个驿站之一。 清初,砖河驿有驿夫近百,马匹数十。顺治十一年(1654年)设防漕游击官员,管理河务。 乾隆年间,砖河驿站兼巡检共辖69村庄。光绪年间,又在此设三品邮驿管理河务及皇帝出巡事宜。 1910年建津浦铁路。砖河成为水旱码头,砖河驿辖水陆运输事宜,史称“砖河水陆二驿”。 在历史长河中,砖河驿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留下光辉的一页! 先看看沧州境内运河边上的几个点:泊头——县级市;冯家口——镇;沧州——地级市;兴济——镇。 反过来看看砖河驿,如今被大运河一分为二,河西岸成了西砖河,河东岸则成了东砖河。 行政划分让他们有了不同的归属,西砖河隶属于沧州市运河区,而东砖河隶属于沧县。 那个曾经的驿站如今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连个遗址都没有留下! 当然,这种没落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津浦铁路曾经有一个车站设在这里。 那还是一个烧鸡(一块多钱)坐一天的时代,但似乎并没有持续多久,这座车站也被拆除了,原来的站舍成了废墟。 西砖河的位置相对而言要好一些,西面有广阔的空间,往南、往北都可以扩建。 村子西面有一个运河区的生态园,村子里也有通往市内的公交车。 相比之下,东砖河就显得更加尴尬。村子里有几千村民,被封在运河与铁路之间。 它处在一个狭窄的地带,被传统运输和现代运输包围着,而这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却与它毫不相干! 上期的文章中,我讲了一个非常令人震撼的故事,两千亩花生竟然引来热闹的人潮。本以为,这会给东砖河的经济带来活力,残酷的现实还是让我们失望了——村子里竟然找不到一家像样的饭店! 为了平息肚子的强烈抗议,只好找一家早点店先满足一下需求。 店里冷冷清清,没有其他顾客。店主人说,当年曾有一个说法:南有苏杭,北有京津,中间有砖河驿。 这还是曾经辉煌一时的砖河驿吗?看看村西运河边上的壁画,当年也是热闹非凡的啊。 可以想象,繁忙的码头上,有官,有商,有装卸工人,有运输工人,还有做各种各样小吃的小贩! 当年的门庭若市变成了今天的门可罗雀,能说不尴尬吗? 随着运河景观带的开发,有了新的发展契机,但东砖河是否有底气充当砖河驿的“正宗”呢?
|